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ID:887972

大小:32.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惩处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准备: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教学重难点: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1.出示3组词语▲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闯进惩处吵嚷衣衫褴褛耀武扬威得意洋洋(读到这些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四)梳理课文内容。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 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2、思考讨论: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自由读7-9段,边读边划,做上批注预设1: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u被轧死的可能是谁?当时她的心——?此时,站在一旁的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u是呀,妇女望着亲人冰凉的尸骨,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巡警的身上,她指望巡警能够——还指望——谁知——引读句子。u现在你对租界又有怎样的认识?这都是因为——指板书(中华不振)预设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u看着这句话,哪个词首先跳入你的眼帘,刺痛你的心?得意扬扬u人命关天啊!可是洋人轧死了我们同胞竟还得意洋洋,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愤怒、气愤、痛恨)是气!是痛!是恨!请你用你的朗读传达你的情感吧。指名读u这都是因为——指板书(中华不振)预设3:围观的人都握紧了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u从一个个紧握的拳头中你看出了什么?(气愤、懦弱…)但是在外国租界里——,u这是“敢怒而不敢言”的无奈啊!这都是因为——指板书(中华不振)3、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中华不振”那更是一百多年来的耻辱。别的暂且不论,就看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课件出示: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1901年《辛丑条约》在北京划定外交使馆区,中国人却不能在区内居住,赔款4.5亿两白银。……此时你们又想说些什么?4、文本转述,感情表达,情感提升。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5.教师小结,强化感悟。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四、写话或说话训练。1.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2.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3.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于这篇课文的作文。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