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t word 文档 (2)_图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t word 文档 (2)_图文

ID:887973

大小:248.5 KB

页数:131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tWord文档(2)_图文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tWord文档(2)_图文”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设计意图:以本单元刚刚学过的课文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对这次的口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二、明确目标: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131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的要求。2、交流:(要点:)A、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B、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设计意图: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交际行为的缘由和目的,懂得搜集、选择那些保证实现交际目的的重要交际内容,进而围绕交际目的去组织交际内容,以便在实施交际的表达和听取时,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并能紧紧抓住话题中心与交流要点,做到不分心、不跑题。]三、小组交流1、学生根据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131 2、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小组合作学习。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动说话,互动评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让学生逐步学会倾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学会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让人听明白,从而培养学生随机应答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3、教师提示: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131 4、全班交流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5、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由语言、做人、生存等因素构成的口语交际能力。]四、引导总结1、自己总结这次口语交际活动。可从同学表现、老师表现、交际内容、交际方式等进行总结。131 2.为下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建议。[设计意图: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给学生一定的练习实践。教师相机点拨,渗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应用口语能力的熟练程度。]第二课时习作(复习导入、认真审题,写出特点、学生起草,教师巡视、放声朗读,进行修改、学生交流,互相评议、誊写作文)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现在请同学们从口语交际的内容中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习作,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131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通过教师的有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大家积极参与竞选的兴趣,选择习作的目标,为下面的习作指导做好铺垫。]二、认真审题,写出特点。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1、学生相互讨论,确定自己要写的话题。2、小组讨论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设计意图:“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于习作内容来个投其所好,学生的发挥会令人意想不到。]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基础上,做以下提示:(假如学生提到的教师不再讲,学生没有提到的教师可做提示)(1)、131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设计意图: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和写作重点。](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131 [设计意图:这里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写信,所以把格式应作为重点来讲。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在学习生活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作到的内容,或亲生经历的事情,提起笔,不受任何限制,说出来,写下来。而最关键的要说真话、吐真情,写真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可出示一篇书信的例子三、学生起草,教师巡视。四、放声朗读,进行修改。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五、学生交流,互相评议。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六、誊写作文。131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学生誊写。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的学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我的发现”活动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日积月累”中“我会读”要让学生反复读,达到成诵,学会积累,并把积累的知识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展示台”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与快乐。学习目标1、我的发现: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131 2、日积月累: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3、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乐。教学重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2.13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提名学生回答。131 2.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教师板书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指名读课题。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5.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131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自己自读课文时的发音,巩固正确读音。中的三、学习生字、生词1.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注意:(1)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2)“范、巡”是前鼻韵。(3)“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2.教师板书以下词语,提名学生读过课文后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同时加以指导。131 提示:崛起:是兴起的意思。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三、再读课文131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2.针对上述问题,提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提示: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四、作业131 1.熟读课文3.写生字第二课时一、导入1.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指名学生回答。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二、研读“中华不振”131 (一)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二)扣“中华不振”,感受国家的落后,人民饱受欺凌。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重点交流:⒈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提示:大不相同131 (1)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提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耀武扬威――本该为民服务外国人多――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2)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让学生说想法时读句子,读出学生自己的感受。(3)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⒉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1)指名说体会(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131 提示: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3)你知道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联系下文中句子)(出示下句“这位??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洋人的惨无人道(抓得意洋洋,他凭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吗?――中华不振!)◆巡警的狗仗人势(抓“不但不?反而?”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正义得不到伸张(“谁又敢怎么样呢?”“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人民不敢怎样吗?注意:以上学生谈到一处就结合朗读训练。(4)导读:13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3、这样的事仅仅就在那天发生吗?仅仅是偶然吗?同学们不要凭空猜想,作者把用自己的笔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诉大家,读读课文,你能发现吗?(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现在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了吗?(2)在正义得不到伸张时,善良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无奈,你发现了那充满愤怒却又满带无奈的动作了吗?提示:紧握拳头131 4、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指板书,让生齐答――中华不振!)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4、补充材料,书写感想131 出示一组图片:十九世纪末,中国被外国殖民者欺负瓜分的时局图中国劳工在监视下劳动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公园内,外国人在乘马车游玩。(1)在旧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面对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你都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2)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说时,老师提炼,用一句话激情并肯定学生的想法。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131 (3)小结: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的训斥;围观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悲哀、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三、立志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读周恩来的话。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131 2.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3.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4.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出示一组图片:★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加入共产党。★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运筹帷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31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四、总结1.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2.大家都清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的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3.你们能做到吗?学生齐回答:能。4.你们能一生为之努力吗?学生齐回答:能。131 5.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老师期待着。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二、自读:(第一轮)1.明确自学要求:板书:2.学生自学。三、交流1.131 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2.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3.解释词语:步骤: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4.教师指导,确认生词的解释。提示:推荐:推举,介绍。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删掉:(演示)颠倒:(举例)131 典雅:优美不粗俗。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蕴含:包含。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平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5.通读: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131 四、小组合作自读:(第二轮)1.明确自学要求: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⑶思考、练习:①完成第一题。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2.学生自学。131 五、交流1.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提示: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2.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我的印象。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131 六、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板书: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读题,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提示:“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点明了题目。说明了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去他家作客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31 2.过渡: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3.连线:板书:(让学生连线,教师指导。)二、自读:(第三轮)1.要求:作品是怎么写的?请在“修改作文”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作家是怎样做的?请在“邀请作客”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竞赛形式)2.交流:作品:一丝不苟;作家:平易近人造句:堪称楷模3.引入:“修改作文”这部分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的?131 邀请作客这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4.自读“修改作文”部分:(1)出示图片:修改稿。(2)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受?肖复兴呢?引读:“我翻到的那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曲线。”(3)看大字报引读第三节。(突出:准确,干净,规范,确切)(填空:修改后的作文做到用字──、──,句子──,──)(4)比较自改与叶圣陶修改的的第三小节,进一步体会“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5)引读54页第二节:(读──改──读)(6)看了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肖复兴呢?他收获很大,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131 一丝不苟:做事认真,一点儿不马虎。大气候:大成就。两大收获:一、是看到了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了文学事业的艰巨。(7)为什么肖复兴会受益匪浅,比我们收获大?提示:因为肖是“身临其境”。(8)齐读“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如春风拂面。”引入学“邀请作客”部分。5.自读“邀请作客”部分:课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若能谈谈理由就更棒了。举例:①意外;②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③131 握了握手;④交谈融洽。(二)交流:这次谈话使“我”─────?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指导。三、自读:(第四轮)1.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出示肖复兴照片及作品图片:四、作业造句:受益匪浅131 堪称楷模板书:乌塔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3.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5.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1 6.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2、都到过什么地方?3、是独自旅游的吗?4、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板书:乌塔5、出示欧洲地图,简介欧洲131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游览欧洲内容,介绍欧洲的景观中二、自学课文1、师导入:年仅14岁的小姑娘乌塔居然去了那么多国家,而且还是一个人去的,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把书打到22课,读一读课文,遇到生词和生字,自己想想办法解决。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和生词4、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巩固生字读音的记忆。中131 三、再读感悟1、板书: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2、小组内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例:生1: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生2: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131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生回答。(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生互相讨论。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1)热情、活泼。例: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2)生存能力强。131 例: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3)有责任感。例: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4)做事有条理,有计划。例: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四、讨论交流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板书问题: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131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1)同学们、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我们从小培养自立的能力和习惯,自已会做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生活,自立自强,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2)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3)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五、实践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2、小调查《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131 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重难点:1.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2.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131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如果你想和家人、亲戚、朋友或同学沟通想法、分享快乐、倾诉烦恼,你会用哪些方式?(面谈、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2.从古至今,书信都是人们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书信的内容包罗万丈,除了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还有请求帮助的、汇报情况的等等。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里就有两封信,请大家看看这两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板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二、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131 1.自由阅读课文,看两封信主要讲了什么。2.学生简单概括书信内容。三、深入思考,探究文中道理1.师: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你是怎样做的?2.师:柯岩老师提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觉得有道理吗?生:有道理。师:我们看到这句中,有两个丈量单位进行比较,谁跟谁比?生:尺和寸比。师:尺和寸有什么关系?生:1尺=10寸。131 师:一尺和一寸比,谁长?生:尺长。师:那又为什么这里说是尺有所短呢?学生思考。师:尺有所短,那是一尺在跟谁比啊?生:跟一米比。跟一丈比,就显得短了。师:很好,相信你们也同时明白了寸有所长是怎么回事了。生:那是把一寸和一厘米、一毫米在比了。师:对极了。师:明明是尺和寸在比长短,柯岩怎么把这句话送给张国强,她的目的又是什么?131 生:柯岩想告诉张国强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自己的短处,那么他不但会停止前进,还会??(找课文句子读)师: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道理吗?生:我的学习成绩比××好,但是体育成绩不如他。其他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回答。师:你觉得你可以去学习班上那位同学的长处?生:写字、朗读、跑步、??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话太有道理了。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句名言吧。(引读:让我们一起记住“尺有所短??”)四、讨论交流,了解书信好处1.猜一猜:这么多可以和柯岩老师倾诉烦恼的方式,张国强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选择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呢?131 2.交流:写信给好友有哪些好处呢?(1)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a、有的地区还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b、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c、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d、??五、观察发现,认识书信格式1.自由观察两封信的格式,交流自己的发现。2.教师边小结边在黑板上按信的格式板书:(1)称呼。131 把对说信任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2)正文。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些,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3)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4)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5)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131 六、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练习内容: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3.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七、作业:写信提示:1.先确定要写给谁。2.考虑清楚要说些什么内容。3.注意书信的格式。131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改观、程度、依赖、寄托、幻想、洞察、潜入、联系、原子核、因特网、哲学家、呼风唤雨、农耕社会、腾云驾雾、程控电话、归根结底”等词语。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3.情感目标了解20131 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小游戏:比眼力、比嘴力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题目叫“比眼力、比嘴力”。看图片,把你看到的事件、事物大声、快速、准确地说出来。131 教师展示图片:生:人类登上月球。生:潜入深海,探索奥秘。生:人造卫星。生:程控电话。生:高速火车。生:飞机。131 生:远洋船舶。生:电脑??2.导入课题师:你知道这些事物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生:近100年。生:刚刚过去的20世纪。师:对,20世纪出现了这么多新生事物,人们发现了那么多新奇的东西,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师板书,生读题。板书:呼风唤雨的世纪。131 3.请一个同学读出课题,全班齐读。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问题:生:怎样呼风唤雨?生: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指哪个世纪?生:呼风唤雨靠什么?生: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师:谁来帮助解决?生:一些神仙的一些法术。师:呼风唤雨,原本指人想象中的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就是支配自然的能力。在电视中、故事里,你知道谁具备了呼风唤雨的能力,能为我们介绍?生:孙悟空观世音??二、自读课文131 1.过渡:呼风唤雨在课题中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只要用心读课文就可以体会。为什么这个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在读完课文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板书问号)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2.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师:读准词语是读准课文的关键,这一课的词语你会读吗?自己读一读。生读。师: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从你开始读。生开火车认读:板书:3.师:词语读得好,课文读得怎么样?我找五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131 生:(读课文,一个学生读一个自然段)生2:“是谁来呼风唤雨呢???总和。”生3:“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来形容。”师:孩子们读得非常努力,听得也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听听范读是怎么读的。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中的三、学习生字1.自读课文,找出含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2.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下列教学活动:(1)纠正不良读音(2)强调读音;131 后鼻韵——“程”“耕”“幻”“控”;翘舌音——“程”“哲”“潜”读qián,不能读成qiǎn。(3)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较多,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如,比较记忆“幻”和“幼”、“懒”和“赖”,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忆“程、驾、控、哲”等字。(4)师:哪些字容易写错?学生发言,教师指导。例:幻:不能多一擞.四、词语理解板书:131 1.师:生字我们都会读了,那么黑板上的这些词语,大家理解了吗?同学们先组成小组用自己的方法来理解,一会我们来说说。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词语。2.小组汇报,教师归纳总结。提示:幻想:(1)虚而不实的思想。例句:我对他不存幻想。(2)没有道理的想象,无根据的看法或信念。例:诗人的幻想(3)以理想或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维系:维持和联系。依赖:倚靠。例:依赖别人。五、作业131 1.书写生字生词。2.思考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师:上节课我们读了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请哪位同学说说呼风唤雨的世纪指的是哪个世纪?生:20世纪。师: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生读,师评价。2.师: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谁来呼风唤雨?生答:当然是人类。131 3.师: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生答: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4.师:上节课老师让你们课下思考: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谁来说说。板书: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二、品读课文师过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上节课我们提了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边学课文一边来解决。1.师:作者路甬祥用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人类把幻想变成现实,使得20世纪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大声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比脑力、比嘴力、比手力)2.交流。(1)生各自谈感受,师做引导。131 生:古时候的“千里眼”现在有了,如望远镜、视频。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生: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那就是程控电话,它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顺风耳”。生:“千里马”也有了。有了高速火车、飞机,想到哪里都很方便。生: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生: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做了很多实验。??131 师生小结:也就是说,在20世纪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想象“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这些都是人们的幻想。而20世纪,人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把这些幻想变成了现实。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2)齐读第三自然段前四句话。3.师:这么多先进的、美好的、神奇的事物都在20世纪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冒出来了。而以往上百万年的历史中却没有。同学们,这说明了什么?你们来想一想。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4.师:好了,谁来说说?生1:20世纪的成就很大。生2: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以前人们的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真厉害。??5.师总结:是啊,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如果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来形容,是哪句诗呢?131 指名学生回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师:你怎么体会这句诗?生:“忽如”说明速度很快。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很多的梨花都开了。师:你从字面上来理解的。生:20世纪,在整个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6.师:是啊,20世纪,人类把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如果请你读这句诗,你会怎么读。自己试一试。指生读,评价。7.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再请你读本文第一句话,你会怎么读?生读,评价。131 生:我们要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生齐读。三、“发现”与“发明”(1)师:请同学们看板书,20世纪,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类发现了很多,也发明了很多。你能说说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板书:(2)生思考。(3)交流。生1:人类登上月球是发明。生2:我不同意。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月球上的奥秘,应该是发现。131 生1:那人类是怎么登上月球的?那人造飞船不就是发明的吗?师:我来综合一下你们两个人的意见。人类靠人造飞船登上月球,人造飞船这是发明;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月球已有奥秘,这是发现。生1:我明白了。那“潜入深海”也是一样的。生: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原子核这都是发现。师:如果请你给“发现”与“发明”找意思相近的朋友,你会找谁?生:发现——探索。生:发明——创造。(4)师总结:没错,发现是去探索本来原来就有的东西,只是我们以前没有人做过,没有人看到的事物或规律。而发明是创造出了新的东西,新的事物或方法。131 例:发现原子核发明指南针(5)师:把你的正确答案写在表格里。四、总结、延伸1.师:请同学们再把课文朗读一遍,再一次感受一下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2.师:我们在享受20世纪成果的同时,也应该立志为21世纪做点什么。老师将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要成为一位科学家,最主要的是:对科学的爱好;思考问题的无限耐心;观察和搜集事实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为未来的21世纪做出自己的贡献。板书:电脑住宅教案示例131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2.默读课文,能想象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3.和同学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4.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一边读一边想象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31 一、导入1.教师展示从人类择山洞而居到今日的高楼大厦的图片:这是生活在距今1.8万年前的原始人居住的山洞草屋土房2.师:从择山洞而居、到结茅庐而住;从土坯房到今天的高楼大厦,我们人类的住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住宅真是多种多样,我们再来欣赏欣赏。教师出示图片:3.师:你能说说自己理想中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吗?131 学生回答。4.师:你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个住宅比同学们说的都有趣。我们这就一起去参观一下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的一座电脑住宅。板书:电脑住宅二、通读课文,粗知大意1.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让学生欣赏,初步了解电脑住宅及它的神奇。中的2.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3.教师出示字词卡检查并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字:仓(cāng)储(chǔ)烹(pēng)盗(dào)综(zōng)131 判(pàn)词:风向标分门别类烹饪火候集装箱综合防盗判断4.同桌互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5.汇报读书感受并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住宅的设施的?三、品读课文1.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小黑板中的提示,分为三个小组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在小组内自学课文。方式A:表格(1)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填写表格,理清课文结构。方式B:画示意图131 (2)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电脑住宅示意图并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小组成员介绍电脑住宅中最感兴趣的地方,要求做到语言准确,条理清楚。方式C:介绍电脑住宅(3)以“电脑住宅小主人”的身份向“参观者”介绍电脑住宅中各项设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2.各小组选派代表分别汇报合作、交流情况。选择方式A、方式B的上台填写、板演,方式C的上台介绍。3.全班评议、改进。4.总结(1)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2)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131 (3)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4)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5)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6)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5.感悟积累语言(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练习朗读。(2)汇报交流自己喜欢的语段,并体会作者的表述方法。(3)说说电脑住宅除了高科技,还有哪些特点?提示:隐蔽??四、延伸总结131 1.师:同学们,科学技术能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但是最美好的是能够创造美的人!你们愿意做这样的人吗?那我们该怎样做呢?学生回答。2.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聪明的设计师东京大学的坂村健教授设计的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不但领略了它的神奇,还真切地感受到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世界上也会出现一座由你们设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脑住宅,让我们努力奋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神奇”吧!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2010-12-0921:21:00|分类:教育教学|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设计理念131 注重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为学生学好课文做好准备;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让课文言语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然后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31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重点段研读课文、回读课题,体会中心)一、激情导入。教师导语: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你们有收获吗?学生自由谈谈有关周总理的资料。课件出示周总理的资料。131 我们知道了很多关于周总理的故事,那么,课文又和我们讲了周总理的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块来学课文1、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的板书。“崛”字是这篇课文的生字,请同学们把它书空一遍,学生书空。2、学生齐读课题。3: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4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课题。第三次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反复读课题,让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加深。)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那时候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告诉大家。注意还要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1、131 自学课文,教师巡视。2、学习生字3:反馈:————中华不振,教师板书(中华不振),学生齐读。4、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现在咱们再仔细地读一读,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然后我们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来读给大家听。现在我们就放声地再读一读课文吧。5、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划出有关句子。教师巡视指导。6、检查反馈。(1)句子一: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A、学生读句子,谈感受。131 在中国的土地,中国人居然不能去,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有这样的道理吗?你想不想问一问?B、学生质问朗读。这可是中国人自己的土地啊!让我们理直气壮地一起问一问。C、生齐读。中国的土地,却让外国人霸占着,同学们这就是——D、生答中华不振。(2)句子二:这一带果真……和耀武扬威的巡警。A、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师:(接学生话)还有那些耀武扬威的巡警身为中国人,他们扬的又是谁的威?(生答洋人)请你再来读读这段话,把你的感觉在朗读中表达出来。B、生齐读句子(先女生读,再男生读)131 这些洋人霸占着中国的土地,而这些巡警身为中国人却扬洋人的威,这就是——c、生答中华不振。(3)只见……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A、学生读句子,指名学生谈感受。指名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一副多么刺眼的画面,让我们一块读出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初读,抓住感受深的句子来谈体会,为下文的重点研读做准备。)三、抓重点段研读课文。(一)一读重点段。师: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位妇女不幸的遭遇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想想哪些地方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读好了,把你的感受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131 1、课件出示,生自由读。2、谈感受。(你是怎么想的?你心里是什么滋味?)(生气,悲哀,愤怒……)(二)二读重点段。师:同学们,亲眼目睹着这样的事情,假如当时你就在这人群中,你想对那妇女,对那洋人,对那巡警还有那些围观的中国人说些什么呢?1、指名学生想象说话。师:你讲到老师心坎里去了,这次请你读好吗?(三)三读重点段。师: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冲动,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能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屈辱太多太多了。131 1、教师演示并解说“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再这部有这么一段话让老师深深地感动。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所受的屈辱仅此而已吗?教师例举其他历史材料!(八国联军、二十一条约、华人与狗)4、面对如此之多的屈辱,如此之多的灾难(板书:……),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板书:?)学生谈感受。5、这所有的一切屈辱都是因为——中华不振(板书:!)师:是啊,太多的耻辱了!中华不振啊!在那个国家和民族都蒙羞受辱时代,在那个国家和民族都危急的紧要关头,谁又能怎么样呢?更何况在周恩来面前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妇女呢?同学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课文中那让人悲哀而又让人愤怒的一幕吧!131 4、学生配乐朗读全段。(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书、想象,激起学生的共鸣,设身处地的感受当时的中华不振,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四、回读课题,体会中心。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在那里沉思,他的心被这些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在想些什么呢?难道我们还要让这些悲剧再重演吗?难道我们还要让中华母亲再忍受屈辱吗?难道我们还要我们还要眼看着这些屈辱再沉默下去吗?师: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胸有成竹地回答道——齐读读课题,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齐读课题。请你们一齐铿锵有力回答——齐读读课题作为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更加应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31 (设计意图:在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让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次读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课堂检测:第二课时(激情导入、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课外拓展)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1.激情导入2.齐读课题3.通读全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誓言?4.总结板书:中华不振131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内容,同时为课文的精读做准备。)二、精读课文(一)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2.把相关语句画出来3.在学习小组里面交流(二)研读课文1.探究学习1-8段(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A、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131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131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这段话主要让孩子体会“闯进”,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这段话略处理。131 (老师相机处理回顾1—6段)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抓住“打破沙锅问到底”体会周恩来对此事的关注,读出语气来就可以。B、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131 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C、通过资料补充升华学生情感,深入感受中华不振。2、导读9—15段,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A.思考问题: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他在想些什么呢?B.导读课文9—15段,思考:你从这个呼声听出了什么?(周恩来的远大理想)C.重点体会: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抓住重点段和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课外拓展131 课件出示相关内容。(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课堂检测: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文篇幅较长,11个自然段,约两千字,在学习上有难度。考虑到在此之前,学生已有“速读”的知识准备,所以教学时,本着“用足用好教材”的理念,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速读理解课文,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抓点带面、以简驭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目标131 1、认识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内容和题目的关系,体会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质,懂得学作文应学会做人的道理。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人物品格,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31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小结)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板书课题,谈话:⑴我们前面学过《爬山虎的脚》那篇课文,还记得那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叶圣陶)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肖复兴)怎么知道的?想知道肖复兴是什么人吗?放投影片,介绍肖复兴。⑵看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2、导入: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课文到底写了些什么。(设计意图:带着疑问读书,更能让学生做到读书有目的,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31 1、学生自学课文。2、检查自学情况:⑴读准字音,初步掌握生字新词。⑵说说课文内容: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②读后有什么初步感受?(设计意图:学生只有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更好的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做准备。)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31 1、提问:课文介绍了你想知道的内容了吗?你有什么发现?(课文没有重点介绍爬山虎,而重点在写人的事。)可课文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知道为什么吗?为了弄清楚题目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理解课文所写的第一件事,看从这件事中我们会感受到什么。2、学习课文1~3自然段:⑴学生自由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事?围绕这一件事,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情况?⑵回答以上问题。(写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的事。分别写了为什么帮我修改,是怎么修改的,以及“我”的感受。)⑶再读课文,讨论:从这件事中,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感受到叶圣陶做事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格和作者感激敬佩叶圣陶的感情。)学生边回答问题,边进行感情朗读练习。显示投影课件:131 课件: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课件: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课件: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课件: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⑷分小组讨论:你从中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⑸班上交流:①认真,一丝不苟;②修改用错的词,尽量使语言准确规范。 131 ③删掉重复罗嗦的词句,使语言准确简练……(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抓住重点段来研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感受叶圣陶先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四、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中写的第一件事。通过这件事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大作家叶圣陶的文品和人品,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敬佩和感激之情。那么课文内容和课题到底有什么联系,下节课再继续分析。课堂检测:第二课时(谈话导入、学习课文、小结延伸、读物推荐,课外拓展)131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请齐读课题(生读)。对照课题与文章内容,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吗?(指名说,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二、学习课文1、看,这就是爬山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录像)。看到这满墙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回答:很绿、很美、富有生机和活力……)那作者眼中的爬山虎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我”在哪里见到了爬山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爬山虎?(学生自由读书、划记,师了解读书情况。)2、学生汇报交流:(“我”在叶老家的院子里见到了爬山虎,课文有两处对爬山虎的描写。)131 哪两处呢?分别请两名同学读一读。出示课件:⑴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⑵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段话,比较一下:它们分别是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指名说:第一处是下午刚进院时见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第二处是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课件出示:夏日、黄昏。4、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131 首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两段话,其他同学注意比较其中写爬山虎的重点词语⑴你认为这里描写爬山虎的重点词语有哪些?请同学们对照课本,在书上圈划出重点词句。(学生自由读书。)汇报交流:第一处描写中的重点词句有“绿葱葱”“温柔的小精灵”“跳跃”“闪烁”“迷离的光点”等,第二处的重点词句有“沉郁”“浓浓的湖水”“摇曳”“虎虎有生气”等;(2)从作者对爬山虎的两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这两段描写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美、生机与活力、作者对叶老的敬佩……)5、能有感情地读好这两段话,读出一种美感,读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吗?首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生读);谁来试试?131 6、这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师指课题)构成的呢?(生齐答:不是)师追问: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叶老人格的美)对!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的完美融合!那么,叶老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具体事例,划记出直接写叶老人格之美的重点句子:⑴学生自己读书,划记。⑵你是怎样感受到叶老人格之美的呢?把自己刚才读书所得和本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展开讨论。⑶汇报:①师:体现叶老美的人格的具体事例有哪些呢?体现叶老美的人格的具体事例有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和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并与我亲切交谈两件事。②师:同学们找到了哪些直接写叶老人格美的重点句子呢?请有感情地读出其中的一句,再重点谈谈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131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课件:A、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春风拂面”是怎样的感觉?你从这句话里知道了什么?(板书:批改——认真、平和)B、我们的交谈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品评后齐读。C、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131 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答,师相机板书:交谈——亲切、质朴)“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作者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呢?——我们的交谈;7、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了更深的含义呢?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生齐读。)⑴问:小作者对于作家极其作品的理解是怎样的?(指名说)作家是怎样做的,作家的作品是怎么写的,你知道吗?学生谈理解。齐读这一句。⑵谁来读读最后一句?(指名读,指导读——突出“绿”。)“绿”说明了什么?(爬山虎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131 8、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受!(设计意图:通过读议,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等形式,让学生在对话中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促进知识在对话中的生成。)三、小结延伸1、你们今天也看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请说说你的感受:练习:我看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2、请带着你的这种感受读一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四、读物推荐,课外拓展131 同学们,有许多作家都写过感激、怀念老师的作品,著名诗人舒婷也用相似的命题描写发生在中学时代的故事,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这里呈现的只是文章的结尾,如果有兴趣,就请同学们课外去阅读这一篇《在那颗星子下》。(设计意图:做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批改——认真、平和交谈——亲切、质朴课堂检测:27《乌塔》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任何事情都要辩论地看,尤其是这篇课文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它会引起不同类型的人的思想碰撞,所以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肯定好的一面,并非刻意地去模仿学习乌塔的做法。131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文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走上自学之舟,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自行商讨解决,并组织学生起来搞一些辩论活动。教学目标: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3.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5.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教学重、难点:131 重点、难点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疑点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解决办法1.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131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建议。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2、学生自学课文。131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2.小组内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131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⑹131 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⑵131 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五、布臵实践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2、小调查《从乌塔中外小学生的不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板书设计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查警察局电话号码独自一人游欧洲给家里打电话(寄明信片)131 为旅行准备三年附:课堂检测:检测A一、比一比,组词语。漱()恤()淇()惬()欧()嗽()衅()棋()怯()鸥()瑞()伦()腊()享()惠()端()论()蜡()亨()慧()辑()摞()逻()籍()释(131 )缉()螺()萝()藉()译()二、多音字组词。检测B一、以下城市分属四个国家,请将它们归类。威尼斯罗马汉堡米兰佛罗伦萨波恩北京柏林上海梵蒂冈城中国:德国:意大利:梵蒂冈:131 二、课文中写了一些乌塔说的话和做的事,试对乌塔的这些言行发表你自己的看法。例: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闹钟声惊醒了我……乌塔随身带了个小闹钟,可以提醒自己按时起床。1.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淇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买。”2.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3.乌塔说为这次旅行她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4.“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在这里,它的美丽才感动了我。”三、就“乌塔的旅行”,你有什么评价,或受到什么启发?简要写下来。131 四、说一说你自己单独到过什么地方?父母担心你吗?学了本文你以后如何做你父母的工作?答案:检测A答案:一、洗漱、咳嗽;体恤、挑衅;冰淇淋、下棋;惬意、胆怯;欧洲、海鸥;瑞雪、端正;伦理、论说;腊月、蜡烛;享受、大亨;优惠、智慧;编辑、缉拿、一摞本、螺丝;逻辑、萝卜;书籍、狼藉;解释、翻译。二、检测B答案:一、中国:北京、上海;德国:汉堡、波恩、柏林;意大利:威尼斯、罗马、米二、佛罗伦萨;梵蒂冈:梵蒂冈城。(提示:找地图看看。)131 三、1.节约,有生活经验。2.行动有计划,会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与家人保持联系。3.为了实现目标,有实际行动,能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不增加父母附负担。4.能够到生活实践中去获取知识。四、略。五、略。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一教学课时:1课时预设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如果你想和家人、亲戚、朋友或同学沟通想法、分享快乐、倾诉烦恼,你会用哪些方式?(面谈、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131 2、从古至今,书信都是人们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书信的内容包罗万丈,除了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还有请求帮助的、汇报情况的等等。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里就有两封信,请大家看看这两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二、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1、自由阅读课文,看两封信主要讲了什么。2、学生简单概括书信内容。三、深入思考,探究文中道理1、师: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你是怎样做的?2、柯岩老师提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觉得有道理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说一说。(1)小组交流131 (2)全班交流四、讨论交流,了解书信好处1、猜一猜:这么多可以和柯岩老师倾诉烦恼的方式,张国强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选择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呢?2、交流:写信好友那些好处呢?(1)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a、有的地区还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b、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c、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d、……五、观察发现,认识书信格式131 1、自由观察两封信的格式,交流自己的发现。2、教师小结边在黑板上按信的格式板书:(1)称呼。(把对说信任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2)正文。(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些,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3)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4)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5)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131 六、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练习内容: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3、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七、作业:写信温馨提示:1、先确定要写给谁。2、考虑清楚要说些什么内容。3、注意书信的格式。预设目标:131 1、认识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语文园地七设计理念:重视口语交际的教学是《标准》的一大特色。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设计,整体提高。”,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131 习作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课标》要求习作教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话题,抓住特点写出自己的特色。学习目标1、口语交际: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2、习作:结合口语交际与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教学重点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并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教学难点:习作中书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书信的格式以及写信中注意的事项是一个难点。131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小组交流、引导总结)一、激趣导入1、回忆本组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131 2、在你的成长中,一定发生过许多故事,有的让你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的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有的则让你烦恼至今,还有的让你感悟到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个机会,请你向大家说说令你后悔的事情,让大家从你的经历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学会读书的几种方法,积累古代的名句。教学难点: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我的发现1、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2、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3、交流各自的发现。131 A、一边读一边想。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在关键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4、扩展练习(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在这儿,教师让学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已有的生活积累,自主探讨,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交流。]二、日积月累131 1.自由阅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2.指名读,纠正读音。3、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4、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从中选择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体会)5、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意义的事情。131 6、背诵名言。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背诵。7、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成长的名言?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注意语言文字的积累。同时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8、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三、展示台1、谈话: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经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别人的成长故事。你打算怎样展示这些成果呢?(自由说)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131 2、个人或分组汇报自己展示成果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安排展示程序。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设计意图:语文园地是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展示的特色平台,不断参与探究、积累、创造,体验成功,享受快乐!]4、总结,评奖附:课堂检测我会填1、玉不琢,不成器;()。2、();行成于思,毁于随。131 设计理念注重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为学生学好课文做好准备;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让课文言语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3、盛年不重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课堂,然后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教学课件教学目标相关资料链接平台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究会取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成功。《后汉书》共九十卷,是南宋范晔所作。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说好事再小也要去做,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131 但坏事再小也不能去做。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进学解》,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教学重点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东晋文感情。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杂诗》八首之一,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教学难点勉励人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131 第一课时(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重点段研读课文、回读课题,体会中心)一、激情导入。教师导语: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你们有收获吗?学生自由谈谈有关周总理的资料。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131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