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同学们,有一个12岁的少年,面对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回答。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为什么一个12岁的少年能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崛起:兴起的意思。
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把它标出来。借助字典或词典进行学习。2、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在书上标上记号。3、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用双直线画出来。4、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在书中做批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崛铿锵帝义伯租振范闯凡巡嚷妇惩juékēngqiāngdìyìbózūzhènfànchuǎngfánxúnrǎngfùchěng继续
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沈阳撑腰惩处肇事诸生踊跃欺凌帝国主义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振兴中华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得意扬扬焦点我会读:
生平简介:(1898-1976),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主要经历:1917年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在天津组织觉悟社。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起先后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人物名言:1.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2.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周恩来年轻时的相片周恩来
1911年周恩来(12岁)在奉天东关模范周恩来(十四岁)在东关模范学校的留影东关模范学校全景周恩来同志在东关模范学校时的读书教室
这张合影照片,前排中间是学校的鼓乐队和教师放大后的像,前排中间是周恩来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1924年黄埔军校的周恩来。
1973年沉思中的周恩来总理的食指正指着他的酒窝
1946年5月3日,南京梅园新村。历史性的握手!总理站在那里象青松一样,尼克松飞奔过来和他握手。
喜欢看他的笑,喜欢看他的开怀大笑,那种爽朗的笑,能感染一切的笑。
1922年,在柏林。少年周恩来
1917年9月,周恩来赴日本求学。后排右一为周恩来。
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周恩来。
1924年,周恩来奉命从欧洲回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初期的周恩来。
开国大典上的周恩来与毛泽东
周恩来兼外交部长,会见外国友人。
周恩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阅读提示:1、认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是什么?3、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4、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指中国,即中华民族。崛起:指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简介: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
第一部分(1~5段):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部分(6、7、8段):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部分(9~17段):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写了周总理哪几件事?疑问目睹立志各用一个词给这三件事命题。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12岁时立下的远大志向。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快速浏览课文,用书中的一个词回答。中华不振
学习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1、自由读第1~5自然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的孩子。2.、分角色朗读第1~5自然段。注意,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朗读,画出,当时的东北是怎样的地方?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东北,即东北三省,指黑龙江、辽宁、吉林。因为东北三省的特殊地理位置,当时,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都想霸占东北三省,好为他们进一步瓜分中国开辟根据地。
伯父对周恩来说什么?请你找出来。“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去!”“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周恩来怎么想和怎么说的?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过渡句,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7、8自然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小组讨论(租界地的街道是什么样的?中国妇女遇到了什么事?中国巡警和洋人又有什么表现)
资料袋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周恩来看到的租界是什么样的?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中国人任人宰割,境遇悲惨。侵略者猖狂、中国巡警麻木不仁。
是啊,她想到巡警,想到巡警能给她()能给她()能给她( ),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巡警的身上,谁知:(齐读)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第7、8自然段?沉痛悲伤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这是中国的土地。谁又敢怎么样呢?谁也不敢怎么样。找出这一部分的两个反问句: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租界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在沉思,他在想什么?周恩来可能在想,可能在想,还可能在想。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过渡段,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修身课:是一种培养学生品行方面的课,相当于现在的思想品德课。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朗读感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正是由于这些他认识到要让中华民族兴起,中国人不受外国人欺凌,就必须振兴中华,所以……。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总理的理想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你问什么而读书呢?
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返回本文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亲眼看到中华不振,中国人遭受外国人欺凌,因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的事,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租界察看妇女含冤,无处申辩深刻体会中华不振恩来读书;振兴中华——心系祖国同学读书;升官发财——满足自己博大胸怀远大抱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立下宏志中华不振——疑惑不解读书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诸生—()胸怀—()得意扬扬—()耀武扬威—()近义词诸位神气十足胸襟反义词热闹—()清楚—()左顾右盼—()冷清目不斜视模糊张牙舞爪
周总理的一天时间:1974年3月26日至27日下午3时起床下午4时与尼雷尔会谈晚7时陪餐晚10时政治局会议晨2时半约民航局同志开会晨7时办公中午12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下午2时休息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遂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大江:这里指气势豪迈的歌曲。遂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群科:各种科学。面壁:面对墙壁而坐。破壁: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难酬:难以实现,目的达不到。蹈海:投海。
全世界为他哀歌1976年1月8日,北京刮着刺骨的寒风,它扫过大地,卷过长空,摇撼着树木,抖动着电线,发出一阵阵悲戚的呜咽声,仿佛在宣告着什么震天动地的不幸消息。大风一直刮到第二天还没有停息。 当寒风又吹来一个黎明的时候,清晨5点钟,全世界都收到了北京新华通讯社发出的沉痛的讣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因患癌症,于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全世界都被这噩耗震惊了,人类的活动一时间似乎陷入停顿。各种各样的人群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品味出这消息宣告的严峻的事实所包含着的全部意义。
当寒风中一传出广播员沉痛的声音,北京和全中国立即陷入了无边的悲痛的海洋。泪水似乎把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漂浮起来了。全世界各个角落的通讯手段都忙碌地传递着这个消息。
从那天开始到1月15日(周总理的葬礼举行的日子),甚至以后更长的时间里,几乎所有国家中所有重要的人物,都对他的逝世发表了沉痛的声明或谈话,许多国家下半旗致哀,联合国也下半旗,同时没有升起联合国会员国的国旗。这在这个世界组织中是极其罕见的事情。无数唁电和唁函飞向北京,各国报纸刊载了这惊人噩耗,有的报纸整版套上了黑框,无数电台播放这悲痛的消息,有的还播放沉痛的哀乐。周恩来的照片和影片资料,反复地出现在书刊报纸和电视屏幕上。无数普通的群众涌向当地中国使馆和驻地机关,表示自己的哀悼。悲痛汹涌在他们心里,热泪洒在他们胸前,全世界都为他哀歌。
一家外国报纸宣告:“全世界都哀悼他的去世,因为他是一个罕见的受人爱戴的人”;他“赢得了他的朋友和敌人的尊敬”。 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人的逝世震动了全世界人们的心?为什么他能赢得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的尊敬? 我们应该知道,知道关于他的一切,把他优秀的品德、崇高的精神记下来,传下去,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一切中华民族的后裔,把他的精神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继承下来,永远为我们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他这样的人物而自豪!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练笔设计一、练笔要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想一想,你的理想是什么?把自己的理想写下来,让它成为自己成长的航标灯。二、练笔指导:1.学习了这篇课文,在我们的心中一定涌动着为祖国的振兴,为人民的富强而发奋读书的激情,那么,就结合自己的志愿,确定好自己的理想。2.首先要讲清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接着就要说一说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现在应该怎样去做。也可以写将来实现了理想,自己会做些什么。
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小时候,我身体不好,有好几次,妈妈带我去医院看病,是医生为我解除了病痛。从那时起,“医生”这一神圣的称呼,占据了我幼小的心灵。上学以后,随着知识的增加,我了解到世界上有千万种职业,但我最喜欢、最敬仰的还是“白衣战士”。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因为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在病人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带来希望,给病人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在我心中,医生的职业是伟大的。我希望有一天,我的梦会变成现实。然而,我知道,任何美好的理想的实现都不会一帆风顺。当我张开理想之帆的时候,决不是为了停留在美好的想象王国中,而是要乘风破浪前进。为了长大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了能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我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