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成长”为专题,让学生在阅读时受到启发,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四年级上学期处于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学生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共鸣。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适当补充一些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素质教育目标:知识目标:学习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及作用。能力目标:
1、学会用批注法自主学习课文,在合作交流中理解课文,感情朗读中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学会搜集名人或自己熟悉的人的成长故事,并用多种形式进行整理,情感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过程:一、直入课题,由题设疑。(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梳理了课文的脉络,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板书、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引导解题。
2、带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再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梳理: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自读感悟,聚焦“中华不振”。1、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请把它找出来?(“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2、自读课文,初步感受“中华不振”。那么课文中又有哪些具体词句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词句划下来。(PPT出示自学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三、交流探究,感受“中华不振”。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2、同学们,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生交流)预设:(1)“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呀!”师:(PPT
显示句子)你能从伯父的话语中感受到中华不振。此时此刻,伯父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父此时的心情吗?(担心、无奈、愤怒、沉重)师:指导学生带着体会读好这句话。(2)“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师:(PPT显示句子,突出“一直、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师:请汇报此句的小组同学齐读这句话。(3)“在租界地里,他目睹了中国同胞受欺辱的情景,心情非常沉重。”师:读了这段话,你的心情怎么样?师:指导学生读出愤怒之情。……4、补充材料。(1)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我们怎么能够不伤心,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处处受欺辱的事情太平常了。(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类似的事件,老师根据汇报情况适时补充。)PPT补充资料: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解说:洋人把中国人与狗相提并论,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是奇耻大辱呀!)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2)看了这些事例你又想说点什么呢?(3)是啊,洋人当时就是这么欺人太甚!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竟然敢这么猖狂,这么蛮不讲理,欺人太甚!这是为什么啊!因为——(学生齐答:中华不振。)(1)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表达)(2)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立志——(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3)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再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多媒体显示:周恩来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也不是为( )而读书,而是为( )而读书。因为在少年时他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欺辱,就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五、联系全文,深入思考。1、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引导学生体会过渡句的用法及作用(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板书设计: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中华不振)博大胸怀 周恩来气愤(中国人被欺凌)
远大志向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