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亲眼目睹中国人民饱受压迫后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下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我决定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结合起来,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体现出来。让学生读进去,在读出来,通过阅读来体会文章内涵。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一、找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这个主题之所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究其原因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来实行教学的。首先设下疑问,什么是中华不振?从哪里体会到中华不振?找到中华不振的词句,最后思考为何中华不振。在课堂上,围绕着中华不振让学生实行多组对话,从语气和词句中体会中华不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达到感情的高潮。二、讲读经典段落,体会细节。课文的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情感的要点。所以,我把这个段作为一个感情的突破口,请多位同学来细读这个段,并且边读边不失时机的加以追问;为什么围观的群众都紧紧的握着拳头?为什么洋人打伤了人还得意洋洋?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你仿佛听见了什么?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十分动情,朗读也一次比一次好,情感表达的也一次比一次强。
一、直面历史,树立学生的爱国之志在学生感情最为强烈的时候,我不失时机的出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材料,这些材料唤起了学生的爱国意识,萌发报国之情。课堂上,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心情已和当时的周恩来一样,愤愤不平,使孩子真正的融入到课文之中。这个时候,我又让孩子实行小练笔,回顾开始时候的内容,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孩子们纷纷写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本节课的不足也很多,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觉,学生的感情激发似乎没有预想的那么强烈,我思考了一下原因,总结如下,因为我们是山区的孩子,从小的爱国教育就不是很多,获取信息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就无法想象当时的社会背景。其次就是在学生说出自己是为何而读书时,没有即时的让学生将理想说的现实点,造成了学生都立志为中华而读书,不现实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