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ID:888170

大小:47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第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简单了解课文涉及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感受中国历史上这段屈辱的历史。3、体会周恩来从小立志的高尚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中华不振”的含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周恩来从小立志的高尚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参考资料:1842年上海,出现第一个租界。到1901年,中国出现了大大小小43个租界。英、法、德、俄、奥等列强,在租界里,他们以居住、经商为名,大肆贩毒、走私,甚至侵略我国主权,奴役我国人民。【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直面“中华不振”1、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复习生词,听写订正。3、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现在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板书:中华不振。二、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请同学们自由读文,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画出来。2、指名汇报。重点指导:老师在巡视同学们读书的过程当中,发现有一个句子,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出来。大(1)屏幕出示:“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2)指名学生朗读。(3)听了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鼓励学生朗读语段。(4)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5)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也许光用文字来形容你们的愤怒与冲动显得太苍白无力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吧!用上你们的感情和你们的表情!(6)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冒出许多许多的问题纠缠着你,困扰着你,你想问什么?(板书???)(7)那么多的问题,你们想过答案是什么吗?你想过吗?你呢?你呢???那好,让老师一个一个地来问问你们!(8)教师指生读:配乐《江河水》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a.教师第一次插问: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师再问:“为什么?(课文中告诉我们答案了吗?)师接:是的,从伯父的话中,我们得到了这个答案——(生齐读)中华不振啊!教师顺势补充板书:啊!生继续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b.教师第二次插问:这个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师再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读——中华不振啊!!教师顺势补充板书:!生齐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c.教师第三次插问: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师: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齐读——中华不振啊!!!教师顺势补充板书:!3、补充阅读,放眼“中华不振”(1)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群情激愤?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啊?真是——中华不振啊!!!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出示补充材料,教师范读。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2)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你想说什么???(3)同学们,这到底是为什么啊?齐答——中华不振啊!4、(短暂的沉默)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示意学生取出练习纸,动笔开写)请你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四、回环复读,鼓舞“中华崛起”。1、这一次去了租界以后,周恩来——齐读: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专横跋扈。——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竟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2、听见魏校长在修身课上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他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指名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读!你读??请你们小组读!请你们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啊!! !第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部分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流程:本文的切入点: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一、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解题:“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清晰而坚定读课题,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初读)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对课文进行了预习,首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收获。1、出示词语,自读词语:帝国主义,风和日丽,耀武扬威,铿锵有力,得意扬扬,振兴中华,惩处,吵嚷,巡警。请同学来读一读。有哪些字的读音或字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重点解决前面知识点中需要强调的生字词。提出你不理解的词语共同探讨或谈自己理解到的词语。2、交流自己收集到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况和周恩来的生平。3、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学生交流)第一件事: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看到一系列不公平的事,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的欺负。 第三件事:立志4、切入点: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设计目的: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所以课前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这个环节交流展示,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对字词的检查,目的就是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三、精读课文,了解立志原因(议读)1、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写一写。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3、交流读“中华不振”的感受指名汇报朗读。说说“你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设计目的: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通过找句子,谈感悟,加深学生对“中华不振”的认识。]4、从学生的回答中,适时导读。(1)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找出来。同位读出感情来。学生读书。指一组同位分角色读第一部分。他们读的怎么样?如果好,问: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焦虑,悲伤,哀愁,无奈??)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疑惑)周恩来的话应怎样读?生练习朗读这部分。[设计目的: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2)此时,年轻的周恩来心中充满疑惑,他想到了几个问题?只有三个吗?(引导学生感悟)引导学生读好周恩来心中的疑问。(3)有一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下来(点出该段话)。a、指导朗读学生把这段话再读一遍。(生朗读)学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谈。再请他读一读“一问才知道??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指导朗读。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读了这段话,你心情怎样?(生:伤心、气愤??)齐读。b、激发情感,质问人物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子里一定会有许多许多的问题。学生提问。寻找答案。师请生朗读这段话,适时插问,请学生回答。并说说为什么。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师小结: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啊?“中华不振啊!”,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设计目的: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c、补充材料,谈感想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提问: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这块牌子,你想说什么?学生交流感受[设计目的: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5、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他始终忘不掉什么呢?同学们,请你们写下来!(学生自由抒写并交流“周恩来的沉思”。)[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文本内涵,发挥想像,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那种迫切救国的心情,也自然地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意思。这样把语言训练与情感的激发比较有效地整合在一起。]6、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的不同,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师引读: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四、拓展文本1、阅读拓展:其实周恩来不止这一次表明自己的心迹,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的阅读链接。并补充周恩来后来怎样实践自己的誓言。2、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设计目的:拓展文本,联系自我。适当地拓展了人物,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也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3、人物:体会周恩来的品质4、写法:体会过渡句、段的用法。五、课后作业:1、课后收集有关周恩来的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2、写一篇读后感。第三篇: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1、同学们,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写的就是周恩来的事情。2、简介周恩来: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他的一生都在为新中国鞠躬尽粹,不仅受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爱戴,他的辉煌成就跟他少年时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4、解题质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可以圈一圈、画一画。(2)边读边思(请继续关注好 :)考:周恩来为什么会立志“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呢?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耀武扬威肇事欺凌惩处衣衫褴褛疑惑不解铿锵有力吵嚷巡警模范得意扬扬热闹非凡①帝国主义列强: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②“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武力的威逼和欺诈的手段,在弱小国里强占一定的区域。在租界里,侵略者享受到种种特权,可以不受到弱小国家任何管辖。③耀武扬威: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④惩处: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⑤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书写:巡、范周恩来为什么会立志“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请把它找出来?(“中华不振”)(2)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3)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多媒体播放历史背景资料)看完视频,请你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个词。3、课文中“中华不振”出现了几次?不振的地方画下来。第一次“中华不振”是在什么情况出现的?三、研读课文,感悟“中华不振”(一)、伯父的话中的“中华不振”1伯父都说了些什么呢?(分角色读、加提示语)①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伯父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如何的呢?——“担心”——担心什么?——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愤怒”——怎么愤怒?-——用愤怒的心情读。——“沉重”——为什么?——读出沉重??重点指导读出无奈的感情: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有着外国租界地,读——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没处说理去,读——师:那是为什么呀?生:中华不振。伯父在说“为什么?中华不振啊!”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叹气、无奈)读出你的无奈对于此时的外国侵略者,中国人只敢怒而不敢言,伯父也只能无奈地叹气。 现在我们带着伯父的无奈与周恩来的不解再来读读他们的对话(师生配合) 即使伯父没有再说什么,可周恩来始终放不下“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这一连串的问题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看究竟,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教学反思:紧扣“中华不振”,层层剥笋。在教学中我抓住最有生命力的核心线层层剥笋,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之情。在学习本课,我还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第四篇: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执教人:刘海霞课前交流:谈话:你为了什么而读书?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很高兴,你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课堂上也应该这样,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一、交流资料,名言导入1.课件出示名言,理解意思。说起为什么而读书,我想起了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理解这句名言的意思。2.这句名言是谁说的?交流周总理的资料,课件出示周恩来图片,教师介绍。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周总理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3.指导学生两次深情读课题。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也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请大家再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质疑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去了解誓言背后的故事。二、合作交流 ,抓关键词“中华不振”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分享学习成果,认读词语:租界热闹非凡洋人得意扬扬巡警耀武扬威妇人衣衫褴褛围观无可奈何指名读,你有什么发现?读着这些词语,我们的脑海中就浮现了一幅画面,把情感送进这些词语中。师生合作读。3.感知课文内容,完成填空:十二岁的周恩来刚来到沈阳,听到伯父说(),这使他疑惑不解;闯进租界,周恩来亲眼看到(),这让他明白了伯父说的话的含义;修身课上,周恩来说出()。4.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快速浏览课文,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课文哪一段最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三、品读“中华不振”,探究立志原因1.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第八自然段,你从哪些字里行间读出了“中华不振”?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写在一旁。2.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3.品读词句,感受“中华不振”。交流:★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1)指导方法: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去细细品味,把这些词语读到自己的心里。(2)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刺痛了你的心?你从“衣衫褴褛”“得意扬扬”中读出了什么?对妇女的同情,对洋人的愤怒,读出体会。(3)情感升华:妇女仅仅是为了失去亲人而哭诉吗?她还在哭诉什么?(哭诉洋人的嚣张跋扈,哭诉巡警的软弱无能,是非不分,哭诉中国的落后,哭诉人间没有天理。)中国妇女的一声声哭诉刺痛着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谁来读一读!中国妇女的这一声声哭诉更刺痛着亲眼目睹这一幕的周恩来的心!一起读!(4)总结:是什么让肇事的洋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闯了祸却得意扬扬?板书: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1)中国巡警本来应该怎么做?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可是他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这真是黑白不分、是非颠倒。(2)这个肇事的洋人本应该怎么样?可现在却得意扬扬,这真是黑白不分、是非颠倒。(3)想象:这个妇女被轧死的亲人可能是(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活泼可爱的孩子,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本应该怎样?可现在却被中国巡警训斥了一番。又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指导感情朗读。(4)总结:这一次次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呀!★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1)角色体验:你们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你们为什么“紧握着拳头”?想要干什么?揍了吗?为什么?(2)“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这真是敢怒不敢言啊!读句子.(3)文中的哪句话和它意思一样?出示句子:是呀,这正像周恩来伯父所说的:“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我们读书就要联系上下文,这样理解的才会更深刻。(4)“租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竟让中国人无处说理,敢怒不敢言?出示句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5)教师补充资料、图片,加深了解。(6)是什么让我们一大群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遭受洋人的欺凌却什么也不敢做?板书:中华不振 !!!4.补充资料: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事情何止一件两件呀,请看补充材料:华人与狗不准入内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拦,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1)让学生谈感受:听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2)面对侮辱中国人的牌子,当时的中国政府什么也没做,什么也不敢做。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呀!板书:中华不振呀 !!!!5.立志:作为中国人,作为有血性有志气的中国人,能任由中国再这么下去吗?周恩来就是这么一位有血性有志气的中国人,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声吧!清晰而坚定地读,铿锵而有力地读。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周恩来是随随便便说出的吗?引导学生寻找周恩来的几次沉思谈体会。6.小练笔:周恩来自从目睹租界是非颠倒的事实到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想了许许多多。他想了什么呢?联系周恩来在租界的见闻和课堂上铿锵有力的话语想一想,再拿起笔来写一写。7.交流并引读最后一段: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板书:振兴中华)四、熏陶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它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下,今天,我们中国正日益崛起!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神九成功发射,这些都向世人证明: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已经腾飞了!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强大,日本想要购买钓鱼岛的事件激起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愤怒,我们要变愤怒为动力,振兴中华!最后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一段话送给同学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五、综合实践活动作业:同学们,读了周恩来总理小时侯的故事,我们深有感触。在这个单元里——让我们来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第五篇: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孔沟小学刘青霞设计理念:注重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为学生学好课文做好准备;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韵,让课文言语在学生的心理活起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摸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展示,引入新课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周恩来收的资料。2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军事家和外交家是新中国主要领导人之一,周恩来12岁那年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伟大志向,是什么原因让他产生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并终生为之奋斗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周恩来12岁那年励志读书的故事。3.齐读课题4.周恩来刚到沈阳时,伯父就告诉他没事可不要到租界去,可好奇的周恩来想知道为什么,于是,伯父告诉他----打开书,自己读读伯父说的话,伯父告诉他这是为什么啊?(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1-6自然段,用“——”标出伯父说的话,用“﹏﹏”标出周恩来的疑惑,并体会体会)板书:中华不振二合作探究,感受“中华不振”为了解开这个疑惑,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他都看到了些什么?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做上记号。把自己的体会,感悟写在书旁边,一会在小组里交流。1小组交流讨论。2班级展示与对话。3抓住重点句子引导(以下板块的教学顺序由学生的发言而定)1)嘿,这一带果真有和别处不大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和耀武扬威的巡警.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战立在一旁。3).一问才知道……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教师即兴引导4).,:研读这一部分:同学们在读书声中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下来了,我记得刚才是这位同学读到这句话。5) a:交流:请你再读读(出示):谁又敢怎么样?谁再想读一读。想象说话。在同学们的脑海里面是不是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还看到了什么?(教师即兴引导理解)b:再次想象说话: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同学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教师即兴引导理解)6)c:情感深华: 谁又敢怎么样呢?读着这样的话,亲眼目睹这样的事,你脑海里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问呢?d:情感进一步深华:中国的巡警有没有给他撑腰?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他最终被惩处吗?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呢?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即兴引导理解。三.参读“中华不振”。1.过度:谁又敢怎么样呢?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呢?怎么不愤怒呢?但是,在当时的中国里发生这样的事,太平常了。(出示资料、通过资料补充升华学生情感,深入感受中华不振。)1868年,上海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让中国人入内。。。。。。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的入内”你有什么话想说?四.立志振兴中华1.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以后,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写下来。2.交流3.小结:是的,少年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受欺凌。他明白了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指名让他回答他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铿锵有力的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在那个兵荒马乱,国破家亡的时代,有志之少年周恩来忧国忧民,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幸福的今天,坐在宽敞明亮,各种教育教学设备齐全的教室里读书,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而读书呢?六、板书设计: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在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八国联军战争(1900-1901)时订立的:-《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英、美、俄、德、日、法、意、西班牙、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十一国签订。主要是:-1、中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合计达九亿八千多万两;-2、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使馆区,中国人不准居住;-3、拆毁大沽炮台及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4、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5、各地官员如发生“伤害诸国人民”事件,必须立即镇压,否则立即撤职,永不任用;-6、清政府承认附和义和团的错误,向帝国主义“道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时订立的-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签订。主要是-1、中国承认朝鲜由日本控制;-2、日本强占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3、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4、开放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5、允许日本人在各通商口岸任便设领事馆和工厂;-6、日军占领威海卫,俟赔款付清后才撤退。中英《南京条约》 -又称《江宁条约》。1842年8月29日签订。条约规定:1、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港口;2、割让中国领土香港;3、中国赔偿二千一百万。-1843年7月22日和10月8日,又签订了两个补充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进一步规定了英国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1、压低中国关税,规定进口税率5%;2、允许外国兵船停泊在中国通商港口;3、准许英国在“五口”租界。-除小编你为整理的以上范文外,系统还推荐以下相关范本:主题班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详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勾余波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