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苏轼的两首词后,我们知道,苏轼作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为豪放词的发展立下了不朽之功。但令人遗憾的是,豪放词在北宋并未得到普遍的肯定和广泛的普及,苏轼之后豪放词少无名家,鲜有佳作。真正继承苏轼并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南宋的辛弃疾。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辛弃疾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作品,感受一下“辛式”的豪放风味和他的爱国之情。导语
解题.“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由题目“登健康赏心亭”可知本词为写景咏怀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上都占据着最崇高的地位。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辛弃疾因此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作者简介.
作为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他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中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悲壮慷慨,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因而不得一遂报国之愿。辛弃疾不得重用是因为他的几重特殊身份: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在这种境况下,他深感压抑,内心愤懑不平。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大好河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写作背景.
题目叫“登健康赏心亭”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景物?思考1.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些景物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采用了什么手法?
借景抒情楚天千里江水无际气势阔大、笔力遒劲、胸襟磊落远山连绵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落日苍凉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悲哀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思考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看、拍、会、登“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上片:景色:江天、山景、落日、断鸿动作:看、拍、会、登寓情于景比喻借景抒情: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上片总结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哪些了历史人物的哪些事?思考3.对这些人和事词人各持什么态度?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有家难回的乡思,以及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许汜:谋取私利 (反)不学、不愿,刘备 :雄才大略(正)赞赏,志在为国为民桓温 :叹时光流逝(正)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反例正例用典张翰 :乐于归隐(反)
明确: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用典
下片小结下片: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用典为国为民正面反面
上片: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写景抒情,通过写清秋、远山、孤雁、夕阳等表达自己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直接言志,表达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四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归纳总结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著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时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愁苦。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归纳本词的艺术手法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感情真挚。2、用典。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3、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附录词意详解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其意为: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整句破空而来,写得境界壮阔,笔力遒劲,气势雄浑。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此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开头两句的江景非常壮阔,而此处山景则显得秀丽多姿。不过这都只能“献愁供恨”,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移情及物)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词人把自己放入镜头中)作者写的是实景,但这些景都有隐喻,“落日残照”用来比喻日薄西山、面临覆灭的南宋小王朝;而“不断哀鸣的失群孤雁”也正好是诗人的写照。两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当时孤寂和悲苦的心情。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杆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思考:3.作者为什么要看吴钩,拍栏杆?应怎样理解作者当时的这些动作?
明确:“吴钩”是吴地所造的一种宝刀,既然是宝刀,就应该作为杀敌的锐利武器,上战场“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所以看着“吴钩”,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无限感慨呢!因为自己不也正是这徒有锋芒,无处用武的“吴钩”吗?词人以物比人,把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巧妙地烘托出来了。胸中满是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却无处倾诉,无处发泄,只好拍遍栏杆,黯然叹息。“栏杆拍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时急切悲愤的情态。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世说新语》记载,晋朝的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辛弃疾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思考:1.此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的心情。同时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