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那通过上节课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吗?你是从课本上的什么地方发现这句话的?(出示两句话,学生感受其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从读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这句话的意思与课题的意思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说明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那咱们一起认真地把这句话写下来。 板书: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当时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中华?)请大家阅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与周恩来的一番对话。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从伯父的嘴中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是“不振”的。(板书:不振) 3、自由练习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4、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特别让你感到气愤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下咱们交流交流。 下列环节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理:第7自然段: ⑴ (提问找到这里的学生)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种界的繁华?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为什么会让你气愤?) ⑵ 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句子。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华不振”。) 第8自然段: ⑴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 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像──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呢?
(提问这样想像的根据是什么?) ⑶ 带着总结出来情感(妇女悲伤、洋人得意、围观者愤怒而无奈)再读读本段。⑷ 总结刚才分析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华不振”。2、同学们,像这样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当时来说太多太多了。当时的那个“不振”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看看一组图片。 (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3、访问看完图片后的感受。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这样的镜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从租界地回来之后的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笔记下来跟同学们交流。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四、课外拓展,交流感悟1、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如果有时间)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五、布置课后作业1、讨论: 我为什么而读书?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3、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三、研读“中华不振”1、自由读读这些词找出其中的一对反义词解释中华崛起和中华不振。 教师板书: 中华不振 2、感悟“中华不振”: 师:请你们再一次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能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好,读书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
3、交流读“中华不振”的感受:指名汇报“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看出中华不振?”。⑴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从哪些词语能看出中华不振? (抓住糟了、没处说理。) ③ 假如我们中国人不小心得罪了外国人,有可能会被外国人怎么欺负? ④ 你觉得伯父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担心、无奈、愤怒、沉重、有感悟后马上插进朗读。)⑤ 回归到中华不振并加叹号。 ⑥ 帝国主义在我们中国这么猖狂,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是啊,少年周恩来和你们一样,也有满脑子的疑问,我们来看看。 ⑵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① 指名朗读。 ② 租界地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起去租界地去看看。出示图片介绍 ③ 看到这些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子耀武扬威,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说感受后马上穿插朗读。) ④ 这岂止是问,简直是呐喊,同学们读── ⑤ 回归到中华不振并加叹号。 ⑶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句子: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① 指名读读句子,从哪些词能看出中华不振?这是谁的土地?中国人民当时的生活怎么样?
(请看大屏幕。 ② 出示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生活地对比图。 ③ 这些耀武扬威的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可能干了哪些缺德的事情呢? ④ 朗读指导。 ⑤ 回归到中华不振并加叹号。 ⑷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句子: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① 自由读,说说你的脑海里能看见什么?听见什么? ②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③ 反馈感受: 你仿佛看见什么,听见了什么? ④ 引读: 是啊,妇女是那样的可怜,这巡警和洋人是那样的可恶,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引读。) ⑤ 激发情感,质问人物: 师: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帝国主义在我们中国的领土上这样的横行霸道。 师插问: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插问:这个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 师(面向其他同学):你说,这是为什么?指板书。 师: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师:是啊!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教师手指板书。)一齐说── 生齐答:中华不振啊!!!四、拓展延伸、表达情感 1、过渡: 是的!中华不振啊!,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2、补充材料: 出示: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3、配乐书写感想: ⑴ 配乐写话。 ⑵ 老师想听听你们的心声: 反馈交流。 ⑶ 总结: 面对这么一块侮辱中国人的牌子,当时的中国政府出来阻止了吗?(没有)是啊,他们为什么敢怒不敢言啊?(中华不振啊!) ⑷ 师: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 生齐答:中华不振啊! ⑸ 我们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痛恨上,面对这么一块牌子,我们还应该对我们的中国人说些什么呢? (是啊,落后就要挨打啊!我们要兴起啊!)五、总结 从租界回来周恩来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竟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于是“为中华而崛起”这个念头在幼小的周恩来心头滋生了。他怎样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