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让学生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学习的信念。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聚焦“中华不振”。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青藏铁路的修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神七飞天,三峡工程,火车的第六次提速……我们无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但是,你可曾想到:为了实现民族的繁荣富强,多少中华儿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谱写出了多少感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少年周恩来,一同去了解他从小立志为国读书的故事,继续学习第25课,来,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不解或疑问吗?生:为什么周恩来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你很善于提问,一下就问到了点子上,你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生:是因为“中华不振”3、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师板书——中华不振)二、感悟“中华不振”。1、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你的同桌听。(教师随机板书一个“?”,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同桌交流)2、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进行了深入地思考,那么中华不振是谁说的?(是初到东北伯父告诉周恩来的。)当时的他疑惑不解,他决定亲自去看个究竟,那我们就把目光投向7、8自然段,看看租界里那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3、重点交流:
A、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 提示:大不相同 (1)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提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 耀武扬威――本该为民服务 外国人多――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 (2)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3)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B、接着在租界里发生的一幕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配乐朗读)(1)听了刚才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呢?
(3)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吧!大家自由地读一读。(4)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一生接着读)——她原指望(生接着读)——谁知(生接着读)——反而(生接着读)——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生1:生读——她原指望……师:我感受到她丧失爱子的悲痛,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女生:生读——她原指望……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泣不成声、悲痛欲绝。男生:生读——她原指望……(5)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有许多的问题,那就问出来吧!你想问谁?(6)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这个轧死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
(7)我们看到的却是?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衣衫褴褛、得意洋洋(8)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只看到:生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师: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相机理解“惩处”。(9)同学们,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事情难道只有一件两件吗?这样的事仅仅就在那天发生吗?仅仅是偶然吗?同学们不要凭空猜想,作者用自己的笔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诉大家, (课件出示)“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现在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了吗?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4、补充材料,十九世纪末,中国被外国殖民者欺负瓜分的时局图。
中国劳工在监视下劳动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公园内,外国人在乘马车游。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百年前的中国,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的屈辱,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只见(教师手指屏幕)生读: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师: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师: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师:也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人们生: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三、思考“中华不振”。1、租界地里的一幕,才让少年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你把这些想法写下来。2、指名说。
四、感悟少年周恩来立志1、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正是因为如此,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其他同学答道:生:为吃饭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师:这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响亮地回答: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男同学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这是周恩来一生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啊!女同学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出示一组图片:(师深情讲述)图一: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真理,加入共产党。图二:推进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图三:运筹帷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图四: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图五:发展外交,建立友好关系,提高国际地位。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周恩来不是为吃饭而读书,不是为____________而读书,不是为_______________而读书,也不仅仅是为明理而读书,而是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因为在少年时他就意识到,中国要想不被帝国主义所欺凌,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理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讲述少年周恩来不同于其他同学的远大志向,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操。所以这一部分要引领学生体会当时魏校长的震惊,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及树立远大志向的渴望。)五、课堂小测试。1、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毛泽东、钱学森等这样的一大批伟人、名人,他们从小立志读书,才成就了他们的远大理想,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不再是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中国的土地,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新的世界形式,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2、讨论交流。3、
不管是你的远大的理想还是近期的目标,老师都希望你能实现。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老师期待着。【板书设计】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