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ID:888382

大小:46.0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年第一学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12岁的周恩来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不解和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是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志向为线索,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少年时代的心系祖国的具体表现。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学情分析】课文所写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借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能力,以此为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以上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生字词。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旧中国“外国租借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我们先一起来读一句名言。(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2、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的照片)(我们先了解一下周恩来)【设计意图】收集补充人物资料,了解人物,拉近学生与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为深入体会写人文章,感受人物的思想酝酿情感因素。3、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1、导读提示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件事?②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2、检查生字词: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振兴中华铿锵有力惩处(师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设计意图】聚焦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体验读出味道,理解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研读课文奠定基础。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第一件: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让他没事不要到租界去玩,这让他疑惑不解。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目睹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汽车轧死,却无处说理。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通过读书,你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画下来。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1、交流找到的句子。①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②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③“那是外国租界,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④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⑤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⑥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2、租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①(出示)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师:这是周恩来和同学所看的的租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人来人往。但是租界真的如他们所看的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另外的一幕,相信同学们也会对租界有更深入的认识。②(出示)……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请同学再来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A、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第一句话。(生读)指导朗读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此时此刻,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B、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板书:受尽欺凌)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人,却帮洋人,真是洋人的帮凶。点:一个耀武扬威的巡警!)失去了亲人,中国巡警却不主持公道,这心中的悲愤向谁哭诉呀!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C、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③这真是令人揪心的一幕。让我们一起走进租界,一起来感受一下。补充资料:视频展示师说:在这租界里,中国巡警局没有给中国人撑腰,为什么?(指板书)——中华不振啊!这个轧死中国人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生:没有)我们不禁又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指板书)答案还是在这里——中华不振啊!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点公道呢?(生:没有)这可是在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着的是一群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都办不到呢?因为——(齐答:中华不振啊!)是啊!(出示)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设计意图】:短片的播放,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从而唤起情感共鸣,为走进课文,走近人物作了情感铺垫。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3、读写迁移: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学生写)(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líng),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板书:振兴中华——不受欺凌)①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点拨。②引读课题。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在租界里所看的那一幕让他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立志——(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③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激发少年周恩来立志的那一次经历吧。少小离家赴东北,被嘱远离租界地;恩来不解问原因,伯父苦叹国不兴。心存疑惑好奇起,私入租界探根底。 热闹非凡两天地,目睹同胞受人欺;巡警不惩洋人恶,反训妇人生事宜;国人敢怒不敢言,唯劝妇人息事宁。租界归来陷沉思,知晓中华不振弊;立志奋起勤读书,誓振中华把洋驱。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设计意图】反复诵读,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设计意图】:拓展文本,联系自我。适当地拓展资料,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五、布置作业小练笔:如果你也去到了租界,看到了那一幕揪心的场面,你觉得那位衣衫褴褛的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把你的想象写下来。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受尽欺凌振兴中华——不受欺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她较历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学更显丰满。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章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篇幅较长,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讲下来,就会在40分钟内完不成教学目标。于是,我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了“中国妇女受洋人欺凌”这件事的阅读理解上,因为这件事既是激发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直接诱因,又能承上启下,贯通全文。深入地体会这段话,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对于理解他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最后,“中华不振”成为课堂上蓄积情感、掀起高潮的一个支点。二、拓展文本,直面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直至课的尾声,我让学生思考: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并通过学习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让学生们明白祖国的未来要靠他们。结束了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激发学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这种情感延续下去更重要。整堂课上学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去朗读、去感悟感觉还有欠缺。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