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 花 阴》教 学 设 计一、教材分析:1、文本分析。这首词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单元第七课,原文选登了《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李清照一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遭遇前后期变化巨大,诗词创作风格变化也很明显,她的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语言富有张力。课文所选的两首词分别是作者前后期的代表作,感情色彩悬殊。本课着重分析鉴赏《醉花阴》,此词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品味,重在品味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2、学情分析。时下的中学生,喜欢阅读一些文化快餐式的作品而远离了文学经典,很难再被一首首古诗词感动。很难再与古人的思想感情融合。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里徜徉,让其心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高一学生多是一些单纯的少男少女,如何向他们描述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述的“闺中恋情”,鉴赏北宋时代的“相思”以及“闺怨”,是现在的学生理解和鉴赏《醉花阴》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而爱情虽说都是美好的,学生又如何看待这样的爱情呢?这必有一个良性的引导和启迪。注意时代的“隔阂”,年龄的“隔阂”,这两个隔阂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巧妙的环节予以打通。3、教学构思。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言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力,获得恒久的感动。教学以诵读为重,通过诵读,把握《醉花阴》的内涵与语言韵味。因为本词的内容是明白浅显的,要求学生能当堂成诵。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过程与方法1、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言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三、教学重点 1、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所创造出的意境唯美意境。四、教学难点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涵的细腻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
2、品味李清照词特有的语言美、音乐美,把握词中简单的语言所透射出的“人性”之美,“诗情”之妙。五、教学设计 1、课型:品味鉴赏课。 2、教学方法:诵读、品评、点拨。 3、学习方式:自主发现、自主品味、自主表达。 4、教学手段:运用音频文件辅助教学。六、教学时数 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 导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亘古不变的爱情成为了诗歌中最广为歌颂的题材之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好美!“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好美!“愿君如星我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好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好美!今天,让我们随着千古第一女词人的风韵,领略她独到的内心情感世界。二、作者简介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 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被明朝徐士俊评为“千古第一才妇”。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幼时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出语惊人。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夫如擅朋友之胜,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诸领域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而她自己所创作的词亦为宋代大家,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她后期词风格顿变,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她兼擅小令和慢词,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有《漱玉词》一集传世,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三、文题解读1、释题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之句,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二人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岌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在外游宦为官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便写了这首词寄给丈夫。四、整体感知1、听配乐朗诵《醉花阴》,揣摩其中的字词语音停顿,感悟词中的情感。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注意停顿。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分析其中的感情基调:明确 寂寞、忧郁是本词的感情基调。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词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所以文章中的每个词句都可能会有很深刻的内涵或者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五、鉴赏评价1、有没有同学能结合课文的注释,具体说说词上片的内容呢?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明确 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在外的丈夫。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2、词人在上片中交代的大致的情形我们已经了解了,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感受呢?明确:一个“愁”字。3、那么作者为何而愁?现在我们紧扣住这个“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对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1)现在看第一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谁来分析这一句?明确:“薄雾”指清晨稀薄的雾气;“浓云”指傍晚浓厚的云层;“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而且勾画出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染出一种阴郁的氛围。也衬托出女词人烦闷的心绪。“薄雾浓云”,可以说是抒情主人公心境过滤、染色后的景象,也可以说是她心中之愁云惨雾外化所产生的“幻景”。其实,暗淡阴沉的自然景观与孤独伤感的情怀已完全融为一体。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销”字写出香料慢慢燃烧,烟雾缓缓腾起:腾起的又何尝不是愁、不是苦?!时光悄然流逝,而相思之苦何时有个尽头!(2)好了,第二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应该怎么分析呢?
明确:“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重阳节又是亲人团聚、共登高处、饮酒赏菊之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又”字包含多少美丽的回忆,而又包含多少委屈与无奈,伤感与愁苦!也有人认为,“又”字可以理解为“却又是”,在此处起递变和加重语气的作用。例如“去年元夜时,花与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又元夜,花与灯如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词人意在突出这个佳节不同往年的孤寂与落寞,更加体现作者思亲怀人之情的炽烈。“半夜凉初透”,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3)上片小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理离家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板书:重阳思亲4、我们先对下片作个整体品味,谁来翻译一下下片的大意?明确:下片是写作者在重阳节这天到菊圃饮酒的情形。这天黄昏之后,愁闷无比的“我”拿起几杯淡酒,来到东篱的菊圃里。在这里,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盈满了“我”的衣袖。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也点明饮酒赏菊,排遣无聊心绪的时间之长,再度渲染出作者的百无聊赖之心。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问:“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明确 这是写佳境。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佳景衬哀”的作用。这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重阳是菊花节,菊花正值盛放之时。东篱下的菊花想必开得无比灿烂。黄昏之时,残照映射金菊,当然更富有情味了。可是对于端着酒杯的作者来说,此时却只能一人对花独酌,空想与丈夫在一起时的快乐光阴,所以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愁闷相思。再与前文联系,“半夜”和“昼”“黄昏”一系列时间状语的运用,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思念之殷切,已达到了每时每刻之地步。(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元伊世珍《琅缳(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这个故事不见得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就是这最后三句。问:这三句最为传神的字是哪一个字呢?明确 “瘦”字。这个“瘦”字也是全词的词眼。正是这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及《凤凰台上忆吹箫》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三句,因为其独到的神韵,将李清照称为“李三瘦”。问:这首词以“愁”字开头,以“瘦”字结尾,谁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个“瘦”字?明确 人“瘦”很容易理解,但作者认为菊花也是“瘦”的,这自然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吧。菊花本身的菊枝瘦细,菊瓣纤长,但仍能在寒风中傲立。以“瘦”来形容是极见神韵的。而词人因为思夫之情无法排遣,已然形销骨立,“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才会有人不如花的感慨。全词以“瘦”作结,在人与黄花的比较中寄托了极为深重的相思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结尾一句是高潮,也是千古名句。人们都公认其言美妙无比。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映衬,境况类似。形神相似,创意极美;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刘乃昌《李清照词鉴赏》)(3)下片小结:下片写黄昏后独自饮酒赏菊却无法排遣的愁绪。板书:饮酒赏菊六、 小结全词播放陈洁丽翻唱的音乐版《醉花阴》,在缠绵低郁的音乐声中再次体味全词的情感。李清照的《醉花阴》是一个孤寂无聊的深闺少妇在佳节重阳时,把对丈夫最为诚挚的思念用最为真诚的语言表白出来,这位千古才女,用她那婉约细腻的笔触,浅俗而清新的书写着自己的一腔闺怨、满腹情愁。日本作家迟田大作说“好的作品,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心。”这首《醉花阴》正是这种类好的作品的代表。在李清照的笔下,相思是如此美丽,而又如此凄苦。面对如此美艳绝伦的情感倾诉,你们是否也已经开始想在现实中苦苦寻觅一份属于自己的相思?但是,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情欲纵生的时代。还能存有有多少相思?所以,我想如果我们大家想体验这种莫名的情愫,只能请到《诗经》、《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里去寻找吧!七、 布置作业将《醉花阴》改写为一首散文诗或现代诗歌。
板书设计醉 花 阴李清照重阳思亲薄雾浓云 凄凉 愁半夜凉初透 孤寂饮酒赏菊东篱把酒 惆怅 瘦莫道不销魂 憔悴教学反思作为一篇古诗词名篇佳作的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虽然在课堂上学生在解析全词的过程中,一直再读,可是读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读出词中应有的沉郁凄凉孤寂的情感,这一点是失败的,我想以后在教授同类诗词时应该注意让学生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可谓水到渠成,我们经常会抱怨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感情,说他们不会读书,其实他们不是不会读而是没有读懂,他连其中的感情都不清楚,你让他怎么读出感情呢?所以要想读出感情必须建立在学生彻底领悟文章的基础上。尝试着教给学生一个阅读方法,并适当进行总结,希望他们能够用这把钥匙打开更多的文学之门。这对于老师来说,也许将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