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案例(实录)陈军德(铃响之前,组织学生先读课文)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PPT:课题及鲁迅像板书:拿来主义杂文)师:既然是一篇杂文,我们就先来大概了解一下,什么是杂文。(PPT:杂文简介,师读解)是文艺性的社会评论,从文学体裁的角度考虑,可以归为文艺作品,因为它有文学性、形象性;从实用文体考虑,又可归为议论文,因为他有议论性,旨在说理。因此杂文的特殊性就在于——生:(集体附和)议论性和文学性(形象性)相结合。师:前面给大家布置了预习,预习了没有?生:预习了。师:好,现在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PPT:“根据预习,初步解决问题”环节要求)师:每4人一个小组,分享、讨论,预习中生成的问题,力求解决相对简单的问题。小组讨论后仍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代表性问题,请写在纸上。每个小组要有一个发言代表,听清楚了没有?生:听清楚了。师:4分钟时间,开始。(学生开始讨论,师巡视指导,参与个别小组讨论)师:时间到,现在我们来解决大家的问题。(PPT:针对问题,探究文本)给个机会,哪个组先来展示你们的问题?(两个组举手,选一组)师:请先把你们组产生的所有问题大声念一遍,并告诉大家那些已经解,那个没有解决。组A生:1.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2.作者写拿来主义,但在前面用大量笔墨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原因?3.第四自然段,“抛来”和“抛给”的区别?师:你们没有解决的是哪一个?组A生:最后一个。师:你把前两个已经解决的问题回答一下,我们检验一下,是否真正解决了。组A生:第一个问题,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师:大家认为他说的有没有道理,算不算解决了?生:有道理,算。师:第二个问题呢?组A生: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对比、衬托。通过写二者的弊端,来突出拿来主义的正确性。师: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补充?(生没有回应)师:好,对这一小组解决的两个问题,大家没有异议,但老师还是有疑问。不过,我们先把他们没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回头再解决老师的疑问,好不好?生:好。师:有关“抛来”和“抛给”的区别这一问题,我刚才看到好几个小组都涉及到了。对此现在有没有想法的同学?有就请举手(师等待),没有嘛?(有人举手)组B生:我觉得“抛来”它是带有随意性的,比如说外来侵略主义所带给中国的一些不好的垃圾、糟粕。然后“抛给”呢是带有目的性的,它会对我们有经济侵略,各种文化和精神上的伤害。师:奥,是这样的。大家体会一下,她说的这个答案里面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个是“抛来”的是比较……随意的(生附和),而抛给是带有……
目的性的(生说出)。目的从那个字看出来?生:给师:明白来没有?生:明白了。师:很好,鼓掌。(生鼓掌)好,刚才他们已解决的两个问题里面,老师有疑问:(点名组A生)你怎么就一下子直接指向了文化遗产?从哪看出来的?组A生:在文章的第八段(师提示同学们第八段),它说一个穷青年,继承了一所大宅子,这个就是我们中国人要针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文物,我们要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它们。在新的革命的时候,就对我们的古典文化进行了全盘性的否定。师:奥,有过对古典文化的否定的情况。那你刚才说道“大宅子”(板书),你把它当文物之类的理解了,宅子当文物还真的行。可是,这篇文章里面这个地方鲁迅先生是把宅子当文物的吗?(生沉默)你刚才说对待的是……文化遗产(生和),你正是觉得文物是文化遗产,所以才这样理解的,是吗?组A生:是的。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来说说,还能从哪放个地方看出是针对文化遗产的?组C生:第一自然段,“几张古画和新画”“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梅兰芳是中国的戏剧博士,这些是文化遗产方面的。师:啊,他列的这些,实际上在文章当中有一句话可以说明,什么?(师提示,第二行)师生:“单是学艺上的东西”师:还有哪个地方可以看出?(生找,沉默)有没有?(师提示)刚才有一位同学在最后一段提了一个问题……大家把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读一遍。(生齐读)最后落到哪了?生:新文艺。师:新文艺,文艺是不是文化?生:是的。师:好,大家认为这个大宅子是文化遗产,那我先写个“文化”(板书),后面的分析中,我可能还会看到它。面对大宅子,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态度是什么,现在是不是可以明确了,什么?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师:理解了,用自己的话说就是什么?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师:这个道理,我们是不是从文中这些语句中就能看出来呢?(PPT:文中有关拿来主义的论述语句)生:看,是的。师:那么,这些语段之外的其它内容是干什么的?(生思考小声议论,片刻后,师提示)看给出的这些语句,从内容上看,都在写生么?生:拿来主义。师:从表达方式上看,它属于什么?(生沉默,师提示)议论、记叙、说明……生:议论。师:那这些语言之外的,想想,结合杂文特点,除了议论性之外,还有……生:文学性。师:看看,除了这些议论语句外,剩下的是什么样的内容?生:文学性的。师:全是吗?生:(改口)不是的。
师:看看剩下的是哪几个段落?(学生开始找、议论)生: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师:我简单地问一下,第一段有文学性吗?它写的是什么?生:有,送去主义。师:第三段写的是什么?生:送去主义。师:还是送去主义,第一段和第三段有什么区别?(生七嘴八舌议论、回答,最后师点名一位同学回答)组D生:我认为第一段它在解释送去的过程,第三段在写一味送去的后果。师:结果,是吧?生:是。师:第一段送去的过程,是不是一种表现?生:是。师:第一段写送去主义的表现,第三段写送去主义的……结果(生),结果好还是坏呢?生:坏。师:是危害。现在看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不是重复呢?生:不是,是更进一步的。师:作者在第一段展现了问题,第三段经过分析,说这个问题呢对我们是有害的。所以水到渠成地提出该怎么办。展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生附和),怎么办,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生答)。师:(询问组A生)你们组刚才提到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就是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先写其他主义?现在可以明确了,先写其他主义是为了后面……生:引出拿来主义。师:我们也看到了,一味地实行送去主义是行不通的,因此鲁迅提出拿来主义,这种写法是什么写法?(生想……)生:(陆续答出)先破后立。(师板书)师:既然提出了拿来主义,那么怎么样对待文化遗产呢?鲁迅先生举了一个大宅子的例子(师指黑板上的“大宅子”),不对,这不是举例,举例要举的是……生:实例(大声)。师:鲁迅这里用的是……生:比喻。师:好。对待这个大宅子,鲁迅先生说……(PPT“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几句,要求生齐读)师:(生没有读出感觉)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吗?(师找一生读,但读的很平淡,再找一生读,读出了效果,读出了坚定的语气,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生就此集体再读一遍,声音洪亮,重读恰当。)师:我们知道,三七就是二十一,当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