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神医扁鹊碰到固执的蔡桓公——《扁鹊治病》文本解读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病死了。——选自《扁鹊治病》是的,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四次否决,几十天的时间一代君王就此归西而去。扁鹊走了,蔡桓公也“走了”。两人不同方式的离开,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思考。这种思考便是寓言的魅力。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像《掩耳盗铃》、《刻舟求剑》、《愚公移山》、《叶公好龙》,《扁鹊治病》就是其中一篇名篇。于是从寓言的概念中,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一个寓言故事的生成一定是有某一种道理来进行支撑。那么在《扁鹊治病》一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是由谁来主控的呢?自然是作者韩非子。对比作者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和《扁鹊治病》的寓意我们便会有所发现。一、作者及其思想主张首先请允许我对作者韩非子做一个简单介绍,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生于战国七雄纷争之世,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他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寄希望于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孤独悲观,大失所望。乃发愤著书立说,以求闻达。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这些著作中也透露了韩非子的一些思想主张,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不期望完全遵循过去,也不效法那些陈规,要研究现在的事情,从而做出相应的准备。)又如:“世异则事异”(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我们再来看看《扁鹊治病》一文的主要寓意: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对比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和《扁鹊治病》的寓意,我们不难发现,这根据实物的改变来变化行事方法的思想主张与防患于未然,及时改变缺点、错误的寓意简直不谋而合,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思想主张与寓言背后的道理之间有着这样的联系。(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作者作品寓意作品呈现4
文由心生,一篇作品的寓意一定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紧密相连的,韩非子的主张就蕴含于《扁鹊治病》的故事中,而故事又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寓言背后道理的生成与作者的思想主张必定的紧密相连的。那就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思想主张在作者缜密的构思中来品味品味这个故事是如何推进的吧!二、两个人物助推事情发展的文本构思在《扁鹊治病》这篇文章中,围绕“治病”一事,韩非子设置了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医术高超的扁鹊,一个是讳疾忌医的桓侯,两个人物在身份地位、遇事见解上的不同,使他们在对待治病这件事的看法上,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两个人物的不同反应,也在一步步助推着整个事情的发展。下面,我们结合文本,具体了解一下这两个人物形象。人物一:扁鹊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中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他在是整个事件的主推者,于是韩非子在开篇便对他进行了刻画。文中的“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便是一个细节。扁鹊为何“站了一会儿”?那是因为他发现了蔡桓公身上的病症。这是事情发展的起因。那他为什么只“站了一会”就能知道蔡桓公身上有病的呢?原来,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望就是看气色,闻就是听声音,问就是问病情,切就是按脉搏,在四诊法中,扁鹊其尤擅长望诊和切诊,扁鹊在站的那一会儿,其实就是在对蔡桓公进行望诊,韩非子的用心可见一斑。这也为后来“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已经发展到肠胃里”等一系列的观察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而后文中“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也再次说明了扁鹊被称为神医并非浪得虚名。这种前后对应的构思对于我们分析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扁鹊的一系列行动变化中,我们也能够发现韩非子的别有用心。在文章中,扁鹊的动作从“又退了出去”到“连忙退了出来”再到“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我们可以发现,扁鹊在拜见后的每次反应都在升级,我们在走进故事时,面对扁鹊一次比一次强烈的反应,自然会疑惑:蔡桓公为什么不接受扁鹊的意见呢?扁鹊在几次拜见后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些疑惑都在引领我们进行深入阅读。人物二:蔡桓公面对扁鹊的一次次劝解,蔡桓公哪能听得进,他的回应也在层层升级。从刚开始还说话辩解到“听了很不高兴”到“非常不高兴”再到“觉得奇怪”,最后到“病死了”。他的反应读来不禁让人感到揪心、着急甚至有些许的愤怒。于是,韩非子便在悄无声息中将他思想表达了出来。细读文本我们还会发现,整篇课文中,蔡桓公只开口说了一句话,就是:“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而在临死前蔡桓公也终于俯身相请于扁鹊: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4
这样的安排既是事情发展的合理需要,更是韩非子的有意之为。同一君侯两种不同气质的强烈对比,又是作者构思上的妙笔生花,这种构思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微妙而到位。扁鹊、蔡桓公、韩非子,两个是故事的主角,一个是故事的导演。他们或将自己的思想或将自己的性格在《扁鹊治病》一文中尽情演绎了一番,思考起来似乎有些复杂,而编者为什么要将这篇古文翻译编排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寓言两则》中呢?有请我的队友为大家进行课文的地位分析。三、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分析任何一个文本的选编我们总能从围绕学生而设定的目标中找到依据。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扁鹊治病》位于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最后一篇寓言故事,对中年段甚至整个小学阶段寓言故事的学习都具有总结性质和指向作用,因此,要综合运用本学期掌握的语文基本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学习目标。本单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长廊”为主题,选有中外著名故事,包括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学习本组课文,要求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训练的重点是: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练习复述课文。《扁鹊治病》寓意的多层次性以及文体特点是符合以上要求的。这是从横向上来看《扁鹊治病》编排,我们再来从纵向上看一看:这是整个小学阶段寓言这一体裁在各个学段出现的位置:学段单元主题入选篇目主角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动物、植物、人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怎样看待问题,怎样想问题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动物与人物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故事长廊纪昌学射扁鹊治病人物我们先来看看寓言故事的主角:由多元素的主角逐渐回归到人的身上,符合学生思维接受规律。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三个学段的单元主题。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是对学生思维指向;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怎样看待问题,怎样想问题,这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故事长廊,没有具体明显的主题要求,这一定程度上说是让学生自我感悟。而《扁鹊治病》无论是从主角的回归的还是从一定难度的寓意的感悟上都是走在这张表格所呈现的纵向发展的主线上的。于是我们会发现,这篇《扁鹊治病》被安排放在这里是基于对单元目标、学段目标和总目标的综合思考,安排得恰到好处。4
当然,除了这些,我们从编者细微的改编中也能看出《扁鹊治病》这篇文章是充分迎合了学生的接受特点的。我们来看一看《扁鹊治病》原文《扁鹊见蔡桓公》: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我们细细品读会发现,“桓侯故使人问之”并未“问”出来,而改编之后编者是这样呈现的: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显然,编者将“问”问出来了。我们是否可以作如下的猜想:一者,从古文翻译过来后,需要这样一句问话,文章才更显流畅,才更加适合学生诵读;二来,故事马上就要结尾了,这个问题是每个人在思考的,直截了当的提出来直奔主题对于学生理解寓意有着“推波助澜”作用。很显然,编者充分结合了中年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来进行了有意的改编,这种有意识的改编其实就是《扁鹊治病》一文在整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地位的有力体现。至此,我们已从作者及其思想主张、两个任务助推事物发展的文本构思、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三个方面对《扁鹊治病》做了一个简略的文本解读。而这个故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远不止这些:(韩非子巧妙布局,显露思想魅力蔡桓公自以为是,难逃死亡魔抓秦越人苦心劝告,彰显神医风采)我们唯有不断精心发掘才能让故事永远存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的文本解读完毕,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