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 说明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作为语文老师,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一问题,无法处理好知识的介绍与语文能力的培养的关系,不能在教学中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语文性。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一、说明文的情感“朗读” 科学性说明文虽然不像其他文本那样可以深入地体会文本蕴藏的情感,但是同样有不少感情因素在里面。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的第一自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倪老师抓住重点词:笨重、迟钝、迟钝、敏捷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并在朗读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这一情感体验,把科学性的说明文也引出了学生的情感。二、说明文也要上出语文味
纵观我们的说明文教学课堂,很多教师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研究说明方法上了。以为不这样教,就不能达到说明文的教学目标。殊不知正是这样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正如一位教育者所说:当你把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从课堂上剥离,只剩下干巴巴的说教时,还有多少效率可言呢?我们老师总习惯以为,教一篇说明文,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本没有故事情节的说明文,被老师肢解得只剩下条条杠杠;本来叙述简洁没有多少感染力的语言,被老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这样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是一旦学生厌倦了,讲再多的说明方法由什么用呢?抓住知识要点只是科普说明文学习其中一小部分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的问题,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光辉,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潜心读书,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达到的。 我在教学中,并不是把科学性说明文的特点:语言的准确性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体会中学到这一点。教学结果也证明,学生能自己找出第二自然段中表现语言准确性的字词。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也感受到了科学性说明文的特点。
三、说明文中的语文训练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对于说明方法讲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到,而如何活用这些方法则很少涉及。这就好比一个游泳教练只讲游泳的知识而不让学泳者下水一样,学生是很难从中学到真正的说明本领的。在教学中,我出现了两种词:说到……往往、谈起……自然,在让学生朗读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说话训练,打开学生运用词语的思路,学到运用的方法,使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科学性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走出了只说不练、脱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