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15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识记文本中及《史记》中的名句。2.读:体会课文善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感受文中人物顾全大局、忠贞爱国的高尚品格。3.写:借鉴本文在对话中突显人物性格的手法,练习写作。4.练:掌握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方法——从语法成分中解虚词。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2.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3.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中的名言警句1.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张仪列传》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列传》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太史公自序》4.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卫将军骠骑列传》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7.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高祖本纪》8.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留侯世家》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滑稽列传》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淮阴侯列传》交际之中的“朋友”称谓
1.誓同生死的朋友叫刎颈之交。2.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叫忘形之交。3.自幼相交的朋友叫竹马之交。4.年岁差别大、辈分悬殊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之交。5.意气相投的朋友叫莫逆之交。6.不以势位骄人,平等相处的友谊叫布衣之交。7.异姓结为兄弟叫八拜之交。8.旧称两家世代有交情者为世交。9.友谊最深的朋友叫至交。10.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交的朋友叫君子之交。11.交情不深,仅见见面,点点头的朋友叫点头之交。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时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他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创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所传诵。2.文体知识《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它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列传,是《史记》的一种文体。《史记》按其体例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
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①缪公(mù) ②避匿(nì)③负荆(jīnɡ)④汤镬(huò)⑤虽驽(nú)⑥肉袒(tǎn)⑦盆缻(fǒu)⑧案图(àn)⑨可予不(fǒu)⑩渑池(Miǎn)⑪诈详(zhà)⑫列观(ɡuàn)⑬皆靡(mǐ)⑭传舍(zhuàn)⑮甚倨(jù)⑯不怿(yì)⑰衣褐(hè)⑱睨柱(nì)(2)多音字①②2.词义理解(1)乃辞谢:婉言道歉。(2)从径道亡:小路。(3)间至赵矣:抄小路。(4)臣请就汤镬:古代一种用滚水烹煮的酷刑。(5)左右皆靡:倒下,这里指后退。(6)为赵王寿:敬酒或献礼。(7)秦王竟酒:完毕。(8)位在廉颇之右:上。(9)一介之使:个。(10)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①可予不:同“否”
②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③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④召有司案图:同“按”,查明⑤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⑥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⑦设九宾于廷:同“傧”,傧相⑧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同“耶”,语气词,吗(2)一词多义①负②引③顾④使(3)虚词归纳①以②因四、速读感知课文1.本文重点写了几个故事?线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答: 答案 本文着重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三个故事都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主线贯穿起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直接写秦、赵矛盾的,“负荆请罪”是间接写秦、赵矛盾的。文章一开始,先写了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矛盾,后由于蔺相如的大智大勇,最后完璧归赵。秦国并不甘心失败,又想在渑池之会上欺凌赵国,最终由于廉、蔺二人的团结一致而再次受挫。赵国连续两次在对秦的斗争中获胜,此时秦、赵矛盾看似已渐缓和,但由于蔺相如从一个“舍人”迅速提升为上卿,廉颇心生不满,二人矛盾进一步激化。最后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两人成为刎颈之交。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文章结构跌宕起伏。2.缪贤认为蔺相如是“勇士,有智谋”,试就“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件事,具体分析一下蔺相如“勇士”和“有智谋”的表现。
答: 答案 “勇士”的表现:(1)指责秦王傲慢无礼,并准备把头颅和和氏璧在柱子上一起撞碎;(2)在秦王斋戒五日后,他却不交出和氏璧,勇敢地提出愿接受酷刑的建议;(3)以死相逼,迫使秦王击缻;(4)秦王的手下欲杀他,他却瞪目怒视,大声喝骂他们,吓得他们都后退。“有智谋”的表现:(1)当他发现秦王无意给赵国城邑时,便假称和氏璧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借此要回了和氏璧;(2)他要求秦王斋戒五日,以拖延时间,以便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3)洞悉渑池之会是秦国预设的骗局,目的是要羞辱赵国,但他依然坚持要赵王赴约,因为不赴约,只能表示赵国软弱胆怯;(4)在秦王要求赵王鼓瑟后,相如立即要求秦王击缻,不让秦国占得上风;(5)在秦国要求赵国以十五座城池来为秦王祝寿后,他又立即要求秦国以国都咸阳来为赵王祝寿,绝不让赵国被羞辱。一、词句梳理1.古今异义(1)请指示王古义:指给人看今义:动词,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名词,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信约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4)明年,复攻赵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于是相如前进缻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曰古义:扬言今义:动词,宣告,声明;名词,(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卑鄙下贱(8)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安置②左右欲刃相如:杀③乃使其从者衣褐:穿(2)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抄小路(3)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4)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5)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敬畏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宽恕3.翻译句子(1)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译文: (2)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译文: (3)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译文: 答案 (1)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2)在五步距离内,请允许我用颈上的鲜血溅在大王身上!(3)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二、重点突破4.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蔺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两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此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陷于“予”或“勿予”,此二难。在“两难”的局面下,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5.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双方围绕着“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玉璧,然后,对比赵王的“修敬”和秦王的“倨傲”,面责秦王无礼,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割城。第二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面以
“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面断然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第三回合,廷叱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灭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胸有成竹、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6.“渑池之会”在记载会见时,作者是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渑池会见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笔一挥,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要“顾召”赵御史。可见,赵国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已经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需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的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国君臣的对比,赵国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国君臣的对比,秦国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7.“渑池之会”中,两国御史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在记载时,秦御史用一“令”字,赵御史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缻。缻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缻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缻;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8.蔺相如的“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意?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就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
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在秦王面前的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毋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三、疑点探究9.本文表现了蔺相如的英勇无畏,但在历史上人们却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如对其“完璧归赵”,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就认为,赵国因一璧之故,加重了秦王对赵国的仇恨,也加速了祸患的到来,对此,蔺相如应负主要责任。你是怎样看待蔺相如其人的?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观点一:王世贞的评价确实有独到的批判成分,但蔺相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的无畏与胆识,以及“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大公无私的胸怀是不能抹杀的。观点二:在对待廉颇的态度和做法上,蔺相如确实有投机取巧的嫌疑。蔺相如首先是一位谋士,面对廉颇的巨大挑衅,他惟一的选择只能是智取,而非武斗。这正如兵书所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廉颇最后是“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说明蔺相如的策略是成功的。观点三:蔺相如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此避让廉颇,理由冠冕堂皇,既挽回了面子,又表明了自己大公无私的伟大胸怀;同时,“徒以吾两人在也”之说,过分夸大了个人力量,有居功自傲的成分。四、美点赏析——精彩的人物刻画10.廉颇、蔺相如的形象生动鲜明,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来对其进行刻画?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本文只选取了三件代表他们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集中、凝练、鲜明地把个人和国家的双重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从而成功地突出了廉、蔺二人的性格特点和鲜明形象。(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本文以对秦斗争为主线,以三大事件为重点,以廉、蔺矛盾的冲突和解决为中心,把他们放在秦、赵斗争这一大的历史环境和二人的内部矛盾中,通过人物自己在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的言论和行动,
戏剧性地表现了他们的鲜明形象和性格特点。(3)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本文运用大量对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蔺相如在秦廷上对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关系;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地表现了蔺相如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的外交家。五、随堂写练11.生活中,你一定见到过精彩的对话场面,请借鉴本文在对话中突显人物性格的手法,把这一对话场面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200字左右。妙笔生花 答案 (示例)爸爸喜欢抽烟,妈妈为了这件事不知生了多少气。一天晚上,我们全家人聚在屋里聊天,爸爸又拿出一支烟,刚要抽,妈妈在一旁瞪了他一眼说:“还抽,还抽,你就不会戒了!”爸爸只是嘻嘻一笑。我趁机插话说:“有抽烟的钱,还不如给我买冰棍吃呢!”妈妈又瞪了我一眼,说:“别胡说!”望着妈妈阴沉的面孔,我吓得直吐舌头。“人家宋大爷原来不是抽烟吗?现在人家戒了,那才叫有志气呢!”妈妈一边低头织着毛衣一边说。“烟草有毒,”我赶快改变了话头,顺着妈妈说,“报纸上常讲,烟草化学成分复杂,含有毒物质二十多种呢!”妈妈听了直点头。接着我和妈妈滔滔不绝,轮番作战。爸爸自己孤立无援,只得把烟放进衣袋里。八百里秦川从洪荒远古的年代起,清悠悠的渭河水就缓缓地流淌着。在渭河的岸边,巍峨的秦岭山连绵蜿蜒,使人感到,美丽的八百里秦川就像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啊!八百里秦川。我的生长着许多神话故事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埋藏着许多帝王之梦的八百里秦川,我的矗立着大雁塔小雁塔的八百里秦川,我的连接着丝绸之路的八百里秦川,我的诗仙“举杯邀明月”的八百里秦川,我的佳人荡波华清池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吃着羊肉泡馍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吼着秦腔唱着大戏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剪着窗花吹着唢呐的八百里秦川啊!八百里秦川,是生我养我的一方沃土。八百里秦川,是我日夜思念的梦中的家园。咸阳古道的那一抹斜阳,似乎还高挂在风雨之后的天空。灞桥的柳枝依依惜别在诗情浸透的黄昏中。暮鼓敲响的,是一帘清幽的寒梦。在古长安的那片残月下,
谁穿着长衫的身影匆匆掠过了茂密的碑林?八百里秦川啊!浓缩着八百里的苦难和辛酸,舒展着八百里的富足和梦幻。站在宽厚的古城墙上,我的双脚常在历史的深处深陷。举目眺望,多少楼台还在岁月的烟雨中?多少爱与恨已经荡然无存?惟有法门寺的钟声,依旧在我的耳边近了又远,远了又近……许多年前,我在八百里秦川的一间窑洞中出生,又在八百里秦川的黄土炕上一天天地长大。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每一条道路和河流,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每一座山坡和沟壑,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民歌和方言,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风俗和习惯……八百里秦川,是我生命的最初起点和摇篮。滔滔的渭河水,给了我流淌的血液。巍巍的秦岭山,给了我强健的骨骼。啊!八百里秦川,我知道,我的生命注定是属于你的。属于你的贫瘠和辽阔,属于你的淳朴和古老,属于你的美丽和富饶。啊!八百里秦川,我的魂牵梦萦的八百里秦川。点评 作者借鉴古文体赋的手法,将秦川的雄阔、壮观之景多角度地给我们展示出来,绘出了一幅意境雄浑的壮丽山川画。作者还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将自己对秦川风物、习俗、文化等的热爱流水般地倾泻出来。最后,作者把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将自己的生命融入那魂牵梦萦的八百里秦川,一唱三叹,情感的潮水一波波向我们袭来。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缪贤/绸缪 赦免/显赫 瑕疵/遐迩B.睥睨/脾气城邑/翌日倨傲/裙裾C.汤镬/矍铄渑池/分娩盆缻/是否D.避匿/拘泥呵叱/排斥庸人/雇佣答案 D解析 A项读音分别为:Miào/móu,shè/hè,xiá。B项读音分别为:pì/pí,yì,jù/jū。C项读音分别为:huò/jué,miǎn,fǒu。D项读音分别为:nì,chì,yōnɡ。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可予不
B.拜送书于庭C.乃设九宾礼于廷D.宁许以负秦曲答案 D解析 A项“不”同“否”。B项“庭”同“廷”。C项“宾”同“傧”。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遗赵王书 遗:送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均:平均C.臣请就汤镬就:接受D.秦贪,负其强负:倚仗答案 B解析 均:衡量。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答案 C解析 C项连词,况且。A项介词,由此,趁此/介词,通过。B项动词,引见,延请/动词,调转。D项动词,宠幸/副词,幸而。5.对下列句中加点“之”和“而”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答案 B解析 ①②中的“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中的“而”为表示转折的连词;④中的“而”为表示并列的连词。
6.对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答案 D解析 ①③④意为“……的原因”,②意为“用来……的东西”。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D.璧有瑕,请指示王答案 A解析 A项“以为”古今意义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B项亲戚:古义为“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为“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宣言:古义为“扬言”,今义为“动词,宣告,声明;名词,(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D项指示:古义为“指给人看”,今义为“动词,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名词,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B.乃使其从者衣褐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答案 B解析 B项“衣”和例句中的“寿”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间:名词作状语,抄小路。C项先:意动用法,以……为先。D项严:形容词用作动词,尊重。
二、一法一练——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方法之三:从语法成分中解虚词一个词,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成分,其意义和用法往往是不同的。这一点,只要利用语法分析手段就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如:“且”作连词时,它的前后是相同、递进或让步的词、短语、句子。像“示赵弱且怯也”,“弱、怯”都是形容词,前后词性相同,表并列关系,为“和”之意;像“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后面的句子与前面的句子相比,句意上更进一层,表递进关系,为“而且、况且”之意;像“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前后句子之间是让步关系,为“尚且、还”之意。“且”作副词时,像“且放白鹿青崖间”、“存者且偷生”,这两句中的“且”都放在动词(放、偷生)前面,对动词谓语进行修饰,作状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注],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注 中戚里:长安城内住皇帝戚属的一条街。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B.C.D.答案 C解析 C项介词,在/句中停顿,无义。A项介词,因为。B项副词,竟然。D项副词,即使。参考译文万石君,名叫奋,姓石,十五岁时侍奉高祖。高祖和他谈话,喜欢他的恭敬,问他说:“你还有什么人?”回答说:“我只有母亲,不幸失明,家里贫穷,还有一个姐姐。”高祖说:“你能跟随我吗?”他说:“愿意尽力效劳。”于是高祖召他姐姐来封为美人,让石奋任中涓,把他家迁到长安城里的中戚里,这是因为姐姐做了美人的缘故。他做官靠积累功劳当上了大中大夫,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谨严没人能比。到孝景帝即位,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因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做官做到了二千石。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恩宠竟然集中在他一家。”(于是)称呼石奋为万石君。孝景帝晚年,万石君回家养老,每年根据定期作为大臣参加朝会。经过皇宫的门楼,万石君一定下车快步走,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按着车前横木表示敬意。他的子孙做小官,回家来进见他,万石君一定穿着朝服来接见,不称呼名字。子孙有错误,不谴责,却不坐正座,面对食案而不吃。然后儿子们互相责备,通过长辈的帮助说情,光着上身坚决地谢罪,改正错误,才答应。皇上时常赏赐食物给他家,他一定跪下叩拜俯伏着吃,好像就在皇上眼前,子孙遵循他的教导,也和他一样。万石君一家凭着孝敬谨严而闻名于各郡各国,即使齐、鲁地方那些儒生的虔诚庄重的行为,都自认为比不上他。长子石建任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任内史。石建有事应该向皇帝说,避开别人,畅所欲言,说得恳切;而到了朝廷上进见,就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因此连皇帝也尊重他。上书奏事,奏章经皇帝阅览后发回,石建读它,说:“写错了!‘马’字下面脚连尾应该五笔,如今只有四笔,少一笔皇帝会谴责我,我活不成了!”十分害怕,他的谨慎,即使是别的小事也这样。小儿子石庆喝醉了回家,进入外门没有下车。万石君听说了,不吃饭。石庆害怕,光着上身去请罪,没有许可。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都去衣露体请罪,万石君责备说:“内史是显贵的人,进入乡里,乡里的长辈都走开回避,而内史坐车中很自在,正是理所当然!”
于是让石庆走开。石庆任太仆,为皇帝驾车外出,皇上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马数完,举起手说:“六匹马。”石庆在儿子中是最简略随便的了,尚且这般谨慎。任齐国相,全齐国的人都仰慕石庆家的好品德,不发表什么意见,齐国就能够感化而很太平,人们给石庆建立生祠。太史公说: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言语要迟钝,行动要迅速”,说的大概是万石君吧?因此他的教化不急而成功,不苛刻而安定。这可以说是行为忠厚的君子了!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击数牛飨士 飨:用酒食慰劳B.赵王让李牧让:责备C.失亡多,边不得田畜田:在野外D.匈奴小入,详北不胜北:失败答案 C解析 田:名词用作动词,种田。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
D.答案 C解析 C项均为副词,才。A项动词,认为/连词,因为。B项假设连词,即使/转折连词,虽然。D项代词,这/代词,自己。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李牧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②然匈奴以李牧为怯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⑤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A.①④⑥B.②④⑥C.③④⑤D.②③⑥答案 B解析 ①、③、⑤皆不是直接原因。13.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守边时,对地方的军政事务有极大的权力,甚至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命令,因此招致赵王极大的不满,曾经一度被撤职。B.李牧为赵国防守北部边防,因为害怕匈奴的凶猛而一直采取以防守为主的方针,但总的来看,李牧守边是有成绩的。C.赵国对匈奴作战之所以取得胜利,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匈奴轻敌,二是赵军斗志昂扬,三是李牧指挥得当。D.赵国守边士卒对匈奴的屡次入侵忍无可忍,一致向李牧请战,李牧迫不得已,才只好下达了作战的命令。答案 C解析 A项错在“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命令”,文中无此意。B项说“害怕匈奴”不妥。D项说李牧“迫不得已”不妥。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译文:
(2)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译文: 答案 (1)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像以前一样。(2)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参考译文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市场贸易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种田、放牧。(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大量放牧牲畜,让百姓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的城邑。四、语言运用15.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廉颇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辞。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 答案 (示例)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相如,千秋名扬!廉颇:他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独自撑起赵国半壁江山,金戈铁马,醉卧沙场,身上那副坚硬的戎装正是他刚毅的灵魂。轻狂之际,口出妄言,然知相如宽之以容,负荆请罪,一洗前怨。他,终可名留青史。16.学校将邀请北京京剧团演出京剧《将相和》选段。虽然大多数学生对京剧不太熟悉,但对“将相和”的情节却不陌生,因为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你根据以上内容,为本次活动写一句广告语。要求:①内容明确,特色突出;②语言通顺,有感召力;③不超过24个字。答: 答案 (示例)为国家,廉蔺尽弃前嫌;看京剧,弘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