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晨读案一、【文本阅读】学生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二、【文本助读】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朝代)著名的、和。被后人尊为。字,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俗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注:草创:开始创办或创立;就:完成。刚开始做,尚未完成。]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2、《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篇,包括本纪篇,世家篇,列传篇,表篇,书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帮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3、时代背景简介(1)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2)《韩非子·和氏》(节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三、【字词锦囊】□辨形正音缪()公缪()贤避匿()汤镬()虽驽()肉袒()24
盆缶()案()图可予不()渑()池诈佯()左右皆靡()广成传()礼节甚倨()遗()赵王书怒发冲冠()见臣列观()睨()柱度()之衣()褐间()到赵矣欲毋()行不怿()刎()颈□积累成语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价值连城:价钱高到可值若干座城池的物品。形容贵重之极。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布衣之交:(1)贫贱之交;(2)指显贵与无官职者的交往。□素材积累▲爱国:渑池之会,廉颇与赵王计划,连立新君的话都敢说,说明了廉颇是一个忠君爱国的有勇有谋的大将;令秦王击缶,怒斥秦大臣,则展示了蔺相如的无限的爱国与忠勇。▲忍让:虽廉颇一再地挑衅,一再地的恶语相加,可是蔺相如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了这一切。忍让决不是怯弱。试想若没有蔺相如的忍让大度,“将相和”又如何会成为佳话美谈,试想蔺相如若与廉颇争锋相对,寸利必争,国何以得存?▲宽容:蔺相如的官职一路上升,引起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廉颇深感惭愧,从此两人便联手,一起为赵国奉命效劳。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己都有益处。▲双赢:蔺相如不计较廉颇的挑衅,“引车避匿”,道出“先国家后利己”的君子之言,于是成就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才有赵国的长治久安;诸葛亮的“南和孙权”,才有“赤壁之战”的辉煌战果;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更成为国与国之间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指导原则。□拓展运用根据课文内容,拟写下联:上联:完赵璧,会渑池,千古辞令,谁可纵横捭阖,有他相如丞相;下联:□文言基础知识归纳▲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1.可予不通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通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4.拜送书于庭通5.召有司案图通▲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3.璧有瑕,请指示王4.于是相如前进缶5.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7.明年复攻赵答案:1、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圣”子长2、纪传130123070108正音mùMiàonìhuònútǎnfǒuànfǒumiǎnyángmǐzhuànjùwèiguānguànnìduóyìjiànwúyìwěn▲通假字1.“不”通“否”;2.“缪”通“穆”;3.“孰”通“熟”,仔细;4.“庭”通“廷”;5.“案”通“按”,审察,察看▲古今异义1.约束古:遵守约定;今:限制,动词。2.美人古:妃嫔;今:美丽的女子。左右古:指代秦王身边的人;今:两个方位名词3.指示古:传给……看;今:①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的指令。②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4.前进古:走上前,进献;今:向前行进或运动。5.宣言古:扬言;今:①(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②宣告,声明。6.亲戚古:内外亲属;今: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7.明年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拓展运用下联:破齐兵,取阳晋,古今战场,何人横刀立马,是我廉大将军。24
晨读案二一、【作文素材】《廉颇蔺相如列传》同一篇课文,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取,就可以整理出不同的论据材料,只要我们会定向转述。我们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为例,可以进行如下操作:赵国得楚和氏璧,秦提出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国面临强权外交,进退两难,缪贤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蔺相如以其机智、勇敢完璧归赵。后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蔺相如又一次以大智大勇战胜秦王,捍卫了赵国的尊严。蔺相如两次为国立功,得到赵王信任,被破格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服,发誓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处处躲避廉颇。相如的舍人自觉受了委屈,不愿意为相如驾车。相如向舍人晓之以理,说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的道理。廉颇闻之,被相如高风亮节所感动。最后,亲自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与相如成为生死之交。【拓展方向】一、从蔺相如方面着想1.位卑未敢忘忧国蔺相如虽只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一个普通门客,但当国家有难,需要他效力的时候,他义无返顾,慷慨呈辞:“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绝不推脱。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他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2.好马还要伯乐荐蔺相如在缪贤门下做门客时,已经表现出不凡的智慧。比如,有一次缪贤曾因犯罪,想投奔燕王。蔺相如以他高屋建瓴的分析,成功地劝缪贤放弃了这一想法,最后使缪贤获得了赵王的原谅。好马还要伯乐荐。要不是后来缪贤的荐举,蔺相如这匹好马也许就会一辈子湮没无闻,更谈不上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的成功。3.口才也是才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只是动了一下嘴皮子而已。其实,会动嘴皮也是一种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口才。蔺相如正是以其出类拔萃的口才,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义正辞严地驳斥了秦王的无礼,保全了价值连城的璧玉,捍卫了赵国的尊严。4.勇敢加智慧,无往而不胜当第一次与秦王交锋的时候,蔺相如以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镇定和智慧,从秦王手里巧妙地夺回璧玉,并派人机智地送回赵国。然后,蔺相如又凭借其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向秦王郑重表示,“请就汤镬”。在渑池会上,当秦王不肯为赵王击缶时,蔺相如先是柔中带刚,不卑不亢,“跪请秦王”,遭到秦王拒绝后,又以五步之内“颈血溅大王”的拼命之势逼使秦王乖乖就范。最后,当秦之群臣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辱赵时,蔺相如棋高一着,智胜一筹,对之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将秦之威风扫得一干二净。在这两场外交斗争中,蔺相如的勇敢和智慧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助他穿云破雾,翱翔长空。二、从廉颇方面着想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廉颇得知蔺相如的官位超过他的时候,心里十分不服,发誓一定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每朝时,常称病”,一旦“望见相如”,也是“引车避匿”。同时,还向受了委屈的舍人晓之以理,说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的道理。廉颇闻之,终于被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高风亮节所感动。最后,他放下大将军的架子,亲自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与相如成为生死之交。此段材料还可从不同角度论证不同的道理,如从廉颇的角度论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蔺相如角度论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等。2.不要以出身论人24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超过了廉颇。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另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依照廉颇的看法,一个人出身卑贱,就应该永远卑贱,一个人以前是贼也就永远是贼了,这种观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都恪守着这一观念不放。比如,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不是一直奉行只有“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才有资格被推荐上大学、招工招聘等这一十分荒谬的“出身论”吗?三、从蔺相如和廉颇两方面同时着想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团结才有力量。家和不被外人欺。当秦王要与赵王会于西河外渑池时,赵王畏惧不去。廉颇与蔺相如一起商量着说对赵王说:“如果大王不去,就表明赵国弱小胆怯了”。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并对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使其“终不能加胜于赵”,而此时在军事上“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这里,蔺相如的文(外交)与廉颇的“武”(军事)可谓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强大的秦国最终也“不敢加兵于赵”。否则,“两虎共斗”,则“其势不俱生”,赵国就会遭致重大损失。此段材料还可论证“军事和外交同样重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四、从赵王方面着想领导者要知人善任,赏罚分明,要不拘一格,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规矩当秦提出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国面临强权外交,处境艰难,缪贤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时,赵王并不因为蔺相如只是一介宾客而拒于门外,而是破格录用,委以重任,让他代表赵国出使秦国。当蔺相如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使命后,又不拘一格,赵王又及时将蔺相如提拔为上大夫。后来,当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以其勇敢和智慧捍卫了赵王和赵国的尊严,凯旋归国后,赵王不顾老将廉颇的面子,再一次破格提拔蔺相如,以至官位都超过了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赵王这种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不拘一格的用人观不是很值得我们现代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吗?五、从缪贤方面着想甘当伯乐,为国荐才蔺相如在缪贤手下做门客时,已经表现得有胆有识。后来,赵得和氏璧,秦想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因国力弱小陷入给与不给的两难处境,“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这个关键时刻,正是缪贤毫无保留地及时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最终才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为国立功的卓越表现。最值得赞赏的是,缪贤那种心底无私,为国荐才,为国分忧,不计个人安危的可贵品质。缪贤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赵王让他代表赵国出使秦国,此行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因为此去责任重大,不确定的因素甚多,假如蔺相如不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的”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去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人了事,连缪贤也将会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这些缪贤当时不是没有想过的,然而他并不惧怕,他识才敢用,信任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又怎么能做到呢?反观今天的某些单位部门,当国家需要人的时候,他们不但不积极荐举,相反却以种种理由和借口,大搞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对单位人才实行关、卡、扣、留。比较起来,缪贤甘当伯乐、推贤进士的举动,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一)立意角度①任用人才不能论资排辈——从蔺相如被破格提拔说起②要提倡顾全大局——蔺相如“引车避匿”的启示③知错认错真丈夫——赞廉颇“负荆请罪”④时势造英雄——蔺相如“完璧归赵”新解⑤大智出大勇——秦王蔺相如强弱辨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举荐贤才,功不可没⑦合作就是力量——从双方角度⑧发展是个硬道理——从秦赵两国之间关系角度(二)话题举隅爱国、忍让、宽容、诚信、表现与沉默、双赢的智慧、和等24
(三)文段示例1.蔺相如的忍让之气度,可使我们佩服。虽廉颇一再地挑衅,一再地的恶语相加,可是他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境界,包容了这一切,避开了这一切。这绝不是怯弱。试想若没有蔺相如的忍让大度,“将相和”又如何会成为佳话美谈,试想蔺相如若与廉颇争锋相对,寸利必争,国何以得存?2.我常常怀念先秦,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3.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利己”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4.在我看来,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心中的天空就应如此辽阔。战国时期,赵国宰相蔺相如的心中就有着无比辽阔的天空。相信大家都熟知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廉颇因为自己征战南北,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而自以为是。他逐渐开始瞧不起朝中宰相蔺相如,因为他认为蔺相如只会在赵王面前耍耍嘴皮子,从未带兵为赵国平定过任何战乱。一次,廉颇的马车与蔺相如的撞上了,蔺相如命自己的马车夫停下,让廉将军先走。可是廉颇却暗自得意,认为蔺相如怕他。而事实上,蔺相如并不是因为怕廉颇而处处让着他。蔺相如深谋远虑,他知道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自己,其他诸国不敢轻举妄动。然而,倘若自己与廉颇发生冲突而自相残杀的话,其他诸国将会乘虚而入,一举将赵国歼灭。比起蔺相如心中无边无际的天空,我心中的天空就显得渺小多了。……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勇气是人前进的基石,带着勇气上路,你将所向披靡。蔺相如只身赴秦,安之若素,面对威严的秦王,挑衅的大臣,他依然故我、大气凛然,让人佩服。6.斯宾若沙说:“人心不是靠武力,而是靠爱和大度宽容去征服的。”真正的智者从来都是胸怀宽广,有着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魄和度量,所以他们不会对他人有意或无意的过错耿耿于怀,斤斤计较,更不会以牙还牙地去进行所谓的报复,所以他们永远有着亮堂堂的心灵世界,并能照亮身边的人正确的前进的方向。相如面对廉颇的几次挑衅,他选择的不是以牙还牙,而是引车避匿,只因为他时刻牢记“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从而以德报怨赢得流芳百世的将相和。7.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才有赵国的长治久安;诸葛亮的“南和孙权”,才有“赤壁之战”的辉煌战果;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更成为国与国之间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指导原则。而“和”的生动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因为心中有“和”,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才会流传千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才会一直以响亮的声音告诉我们它的含义;因为向往和平,宫女王嫱才会千里迢迢穿过无边的沙漠远嫁匈奴,尽管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但这些又让“和”的含义上升了一个高度。8.廉颇、蔺相如互相忘记对方的恩恩怨怨,铭记各自肩负的重任,才有了永垂史册的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国效力的历史佳话。9.《水浒》里面不是说“不打不成交”吗?廉颇和蔺相如就是经过了一段摩擦后,双方才成为“刎颈之交”的。所以,我们不要一味担心彼此间有些“摩擦”,正是这些摩擦带来了最终的协调。10.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是勇,“先国家而后私仇”更是大勇,这“大勇”赢得了“赵国安定、维系尊严”的机遇;廉颇勇拒来犯之敌是勇,“负荆请罪、勇于改过”更是大勇,正是这“大勇”赢得了“将相合欢、共卫赵国”的机遇。24
11.蔺相如在秦王面前,怒发冲冠,警告秦王将“以颈血溅大王矣”,这无疑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在强权面前不屈服、不弯腰的勇气;廉颇肉袒负荆,到蔺相如门前谢罪,这也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即改的勇气;列宁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不敢声张,后来写信承认是自己打碎了花瓶,这同样是一种勇气,是诚实带来的勇气。新航路的开辟是面对不可预测结局的勇气;科学探索是人类战胜未来的勇气。勇气能最大限度地让生命焕发光彩。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其中,难道就没有勇气吗?12.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得以出使秦国。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13.诚信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蔺相如完璧归赵,想必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秦王应允给赵国一座城池做交易,而私下却想白白得到一块美玉。可是,失信于人的人也必将得不到他人的信任。蔺相如看出秦王不是诚心,便以“璧有瑕,请指示王”拿回和氏璧。我们称赞蔺相如的智谋而贬抑秦王的失信,所以,做一个诚信的人,你也可以收获他人的信任。1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的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被冲破。15.荒寂无人的小岛上,你有鱼竿,我有美食,我们互相合作,才能双双保全生命,渡过难关。天堂中手持长柄勺团团围坐的众人,正是互相合作,把勺中食物喂给对方,才会生活得其乐融融。廉颇与蔺相如摒弃前嫌,文武合作,才使赵国稳如泰山。战国时六国各自的力量并非不强大,而其相继破灭,不仅“弊在赂秦”,更在于六国的不合作。如果他们密切合作,共同对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二、【名句速记】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史记•秦始皇本纪》2、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秦始皇本纪》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史记•管仲列传》4、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7、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史记•高祖本纪》三、【作文欣赏】双赢,你我共辉煌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漫步于历史的沙滩,捡拾一枚枚成功的贝壳,上面写满了“双赢”。春秋的征战,战国的纷鸣,群雄争霸,逐鹿中原。面对强秦的进攻,24
是双赢的智慧使廉颇和蔺相如和谐相助,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二者相互配合,救赵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拒强秦于国门之外,同时,也使二人为后人铭记,使“将相和”的美谈流传至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张良与韩信如同两颗星辰,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闪光。张良善将将,韩信善将兵,二者配合,才有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成功,才有了汉王朝的统一兴盛。是双赢的智慧,使张良与韩信在汉朝树了威信,建立了功业,使历史的星空中又多了两颗耀眼的星辰。“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不难发现,双赢的光芒在今天依然闪耀,加入世贸组织,东盟经济合作,六国共同绘制基因组图,这一切都彰显着双赢的智慧,这一切也必定会使我们的祖国不断繁荣强大。双赢,使蓝天不褪色,使鸽子不慌张,使青春不落幕,使山花烂漫于世界的每个角落。双赢,你我共辉煌!〖点评〗作文如击拳,制胜须绝招。那么,本文出奇制胜的绝招在那里呢?一、开篇奇特。作者用三个比喻、对比构建的假设复句,组成一组排比,在对人性的审视中,与话题巧妙勾联,亮出自己的观点: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使你我共辉煌。二、过渡巧妙,论证有力。作者在亮出观点后,用一个比喻句巧妙过渡。审视古今,通过廉颇和蔺相如和谐相助,使“将相和”的美谈流传至今;张良与韩信相互配合,共享双赢的智慧的事迹,以及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双赢的光芒依然闪耀,雄辩而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三、卒章揭旨,豹尾强音。四、娴熟运用多种修辞,使语言充满张力,充满醉人的香醇。四、【拓展阅读】出身卑微,才识超群——《史记》中的门客形象浅析在中学课本中,有一群人物,因出身卑微而常被人忽视,但是这群人中有的才智超群,有的胆识过人;有的舌战群儒,屡建奇功;有的官拜相侯,炙手可热;有的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在战国时代,他们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这就是中学课本中的一组门客形象。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蔺相如、毛遂、侯赢、荆轲,就是其中的代表。下面想结合教材对这几个形象作简要分析。一、勇敢机智、以国为重的蔺相如。蔺相如原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他有智有勇,能言善辩,且热爱国家,不畏强暴。正因为他能以国为重,所以才能自告奋勇,送璧到虎狼之国的秦国去;正因为他勇敢机智,才能巧妙地完璧归赵,而且能冒着生命危险,义正辞严地廷叱秦王,在渑池会中威逼秦王,叱退秦臣,同秦国君臣针锋相对;正因为他以国为重,才能顾全大局,不讲私怨,对廉颇的欺辱一再忍让,终于感动了廉将军,两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并共同对敌。课文一共选取了有关蔺相如的三则小故事,而“完璧归赵”一节最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秦王提出以十五城易璧后,赵国君臣陷入了“予”与“勿予”的矛盾之中,而蔺相如一出场几句话,就把“予”和“勿予”的利害分析得清清楚楚,并自愿出使,保证“城不久,臣请完璧归赵”,何等智慧,何等胆略!到了秦廷,他先是礼貌地把璧给秦王,当观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时,就不动声色地将璧巧妙取回,并演出怒发冲冠一幕,以威胁秦王,其实这是他捕捉住了秦仗势骗璧的心理而故意为之的。秦王见他如此,果然赶快“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当然骗不过他,他假装受骗,暗中派人送回璧,自己却勇敢地留下。在秦设九宾之礼准备受璧时,他出人意料地告诉秦国,“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为暗中送璧回国提出了有力的理由。接着又表示“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送璧来,秦先割十五部予赵,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不得不让人心服口服!最后坦然表示“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事已至此,秦王又能奈何?结果“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蔺相如“毕礼而归”。就在这样一个又一个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他的机智、勇敢、爱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二、胆识超群,才能出众的毛遂。《毛遂自荐》中的毛遂原是平原君门下的食客。课文开始,情节展开,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24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万军队,唯一的希望是外来援助。于是平原君欲合纵于楚,下定决心要“歃血于华屋之下”。本想从数千门客中取“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却仅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这时毛遂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说明自己并非无能,而是“未处囊中”,使平原君口服而让其成行,其余十九人则是“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似乎等着看他的笑话。“得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则说毛遂的才能的确出众。到了楚国,先介绍会盟情况,“日出而言之,日中而不决”,平时藐视毛遂的十九人说“先生上”,既说明了他们的一筹莫展,也说明他们想看看毛遂有什么本事。毛遂按剑而上,首先质问平原君:“从之利害,两言两决耳,今日出而言之,日中而不决,何也?”足见他的聪明和外交才华。从一门客身份,本是无权与楚王对话,直接责问,自是无礼,所以他说得较含蓄,但言外之意甚是明显。面对楚王不加思索地质问“客何为者”,并叱之:“胡不下?吾乃与尔君言,汝何为者?”此语一出,反被毛遂抓住把柄:“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按剑而前,‘十步之内,王不得持楚国之众也’”足见他的胆量。列举“汤以七十里之地王灭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说明实力也必须以正义为后盾才能奏效,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继而历数强大的楚国,三战而受制于秦,这种百世之怨,赵国也感羞愧,楚王却“弗知恶焉”,激起了楚王对秦国的仇怨;最后晓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一席话说得楚王“唯、唯”,当即承诺合纵。毛遂以辞折服楚王的过程,是课文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毛遂性格的一部分。在整个过程中,他示之以威,责之以礼,明之以理,晓之以义,请之以利,充分表现了毛遂出众的胆量、见识和辩才。三、忠诚智慧、知恩图报的侯赢。《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信陵君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臣修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表现了他“穷且益坚”的情操,当信陵君礼贤下士,大摆酒宴,亲自驱车请他时,他故意拜访朱亥,“久立与客语”,不惜作贱自己的名誉以成就信陵君的名声,用心良苦而富有情趣,表现了他的智慧和忠诚。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过程中,作者重点写了侯赢献奇谋的过程。作者不是直接叙述他的献策,而是用一段曲折之笔,详细描述了信陵君“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的过程,并交代了侯赢的态度是只说“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心中不快,困惑中的反省,使他行数里而驱车返回,这都在侯赢的意料之中,“吾固知公子返也”,而他的破秦救赵的计谋此时已胸有成竹,并将每一个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安善的安排。后来事态的发展,一步步证明了他的料事如神,令人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有着非凡的远见卓识的人才,而最后的矢志“北乡自刎”,则充分显示了他对知遇之主的一片忠心。四、忠义刚直、果敢机智的荆轲。《荆轲刺秦王》在一开始就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历史背景。燕太子丹心急如焚,“虽欲长待足下,岂可得哉”一话,婉转含蓄,微带责难。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反映出他的一片侠义之情。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须有“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荆何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有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在刺秦的准备中,荆轲体谅出公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自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之以谋,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的侠土跃然纸上。“怒叱太子”表现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疑是对他人格的侮辱,于是他一反往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的性格特征的表现。廷刺秦王,是与秦王的正面交锋,可谓波澜叠起,而荆轲的大智大勇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献图时,“年十二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要败露,荆轲镇定自若,“顾笑武阳”,“前为谢曰”,既遮掩了秦武阳的失常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充分表明他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当图穷匕现时,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一阵惊慌,而荆轲“取、奉、发、把、持、提”一连串的运作,甚是冷静,在廷上与秦王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由于侍臣“以药囊提何”24
,他最终被秦王“断左股”,并“被八创”,失去了战斗力。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河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则绘形传神,有力地突出了荆轲视死如归、旁若无人的英雄本色。五、【名句默写】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4、--------------,谁怕?----------------------。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无人会,登临意。6、倩何人换取,---------------,-----------------?7、斜阳草树,----------------,----------------。想当年,--------------,---------------。8、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9、-------------,-------------,-------------。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10、---------------,-----------,如今有谁堪摘?1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12、---------------,菱歌泛夜,-----------。13、---------------,留恋处,---------------,执手相看泪眼,-----------。14、---------------,-----------,竞豪奢。15、---------------,有三秋桂子,-----------。16、烟柳画桥,-----------,-----------。17、--------------,-----------,雄姿英发,-----------,谈笑间,-----------。18、--------------,帘卷西风,-----------。19、佳节又重阳,--------------,-----------。24
20、---------------,-----------,吟赏烟霞。21、---------------,怒涛卷霜雪,-----------。必修四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生版)编写人:孙迎新审核人:周艳丽领导签字: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大意,将重点字词音义在书上标注。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牢记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2、(能力目标)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3、(情感目标)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点:积累文言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把握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学习难点:把握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背诵课文后五段。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2、学生合作探究,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导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层次,用小标题概括每一部分内容。二、合作探究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2、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A.一词多义负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欲引相如去()③相如引车避匿()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幸24
①大王亦幸赦臣()②而君幸于赵王()③则幸得脱矣()顾①相如顾赵御史书曰()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而①夫秦强而赵弱()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③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而相如廷叱之()B.词类活用a.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②左右欲刃相如()③乃使从者衣褐()b.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廷斥之()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③怒发上冲冠()c.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②秦王恐其破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毕礼而归之()d.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e.形容词作动词: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C.特殊句式a.判断句①②③④⑤⑥b.被动句:①②③④c.倒装句:①宾语前置:①②②定语后置:①③状语后置:①②③D.古今异义(晨读案中已出现)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3.璧有瑕,请指示王4.于是相如前进缶5.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3.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传给……看;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7.明年复攻赵E.通假字(晨读案中已出现)1.可与不。2.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4.拜送书于庭。24
5.召有司案图。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分析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征。2、总结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3、通过拓展练习,掌握本文的知识点。【导学过程】一、形象分析问题:结合全文分析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征蔺相如的性格特征廉颇的性格二、写法借鉴问题: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三、布置作业1、仿照下面“司马迁的人物评价”,分别给廉颇、蔺相如各写一段“人物评价”。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廉颇:蔺相如:24
2、背诵课文后五段四、拓展练习1.划横线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徒慕君之高义也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舍车而徒2.对下列句中“所以”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3.对下列句中划线的“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③而相如廷叱之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大王亦幸赦臣②十恶不赦B.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②前倨后恭C.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②口诛笔伐D.①且相如素贱人②素不相识5.下面的句子为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求人可使报秦者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大王见臣列观6.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B.①乃使其从者衣褐②左右欲刃相如C.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①宁许以负秦曲②舍相如广成传24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编写人:孙迎新审核人:周艳丽领导签字: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大意,将重点字词音义在书上标注。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牢记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2、(能力目标)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3、(情感目标)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点:积累文言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把握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学习难点:把握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背诵课文后五段。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2、学生合作探究,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导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层次,用小标题概括每一部分内容。明确:1—2节:廉蔺简介。3—13节:完璧归赵。14—16节:渑池相会。17—21节:负荆请罪二、合作探究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2、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A.一词多义负①秦贪,负其强(动词,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动词,辜负,对不起)②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动词,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动词,背着)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动词,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动词,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动词,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名词,使臣)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动词,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24
①大王亦幸赦臣(副词,幸而,幸亏)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顾①相如顾赵御史书曰(动词,回头)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连词,只是,不过)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来)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因为)而①夫秦强而赵弱(连词,表示并列)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假设连词,如果)③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转折连词,但是)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顺承)⑤而相如廷叱之(表示转折的连词,却)B.词类活用a.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穿)b.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廷斥之(通“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③怒发上冲冠(向上)c.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d.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e.形容词作动词: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C.特殊句式a.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表判断)②蔺相如者,赵人也(“……者……也”,表判断)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也”表判断)④我为赵将(“为”表判断)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为”表判断)⑥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不带标志的判断句)b.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被动)24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④使不辱于诸侯(“于”,表被动)c.倒装句:①宾语前置:①何以知之?②君何以知燕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③状语后置:①拜送书于廷②以勇气闻于诸侯③会于西河外渑池D.古今异义(晨读案中已出现)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遵守约定;今:限制,动词。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妃嫔;今:美丽的女子。左右古:指代亲王身边的人;今:两个方位名词3.璧有瑕,请指示王古:3.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传给……看;今:①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的指令。②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4.于是相如前进缶古:走上前,进献;今:向前行进或运动。5.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今:①(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②宣告,声明。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内外亲属;今: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7.明年复攻赵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E.通假字(晨读案中已出现)1.可与不。“不”通“否”。2.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4.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5.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分析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征。2、总结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3、通过拓展练习,掌握本文的知识点。【导学过程】一、形象分析问题:结合全文分析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征明确:蔺相如的性格特征1有智谋:A相如从利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B从决定要奉璧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C当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璧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胁秦王击缶,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2勇敢,机智: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璧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璧玉同归于尽。.C璧玉送回赵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迫秦王击缶,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24
3爱国,忠心: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廉颇的性格1鲁莽善妒,心胸狭隘: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己,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隘。2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3勇于改过: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于认错的精祌。秦昭王的性格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略野心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注重利益。二、写法借鉴问题: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课后第二题)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在三个事情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三、布置作业1、仿照下面“司马迁的人物评价”,分别给廉颇、蔺相如各写一段“人物评价”。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廉颇:蔺相如:2、背诵课文后五段24
四、拓展练习1.划横线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徒慕君之高义也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舍车而徒答案:A(例句与A项都是“只,仅仅”;B项是白白地;C项同一类的人,同一派别的人;D项步行,出自《周易·贲bì卦》)2.对下列句中“所以”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B.答案:D(①②③都是“……的原因”;④“用来……的”“……的凭借”)3.对下列句中划线的“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③而相如廷叱之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答案:B(“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而”却,表示转折的连词;④“而”表示顺承的连词)4.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大王亦幸赦臣②十恶不赦B.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②前倨后恭C.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②口诛笔伐D.①且相如素贱人②素不相识答案:C(①杀,②谴责处罚;A项应解释为“饶恕”;B项应为“傲慢”;D项应为“向来,本来”)5.下面的句子为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求人可使报秦者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大王见臣列观24
答案:B(A项为判断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省略句)6.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B.①乃使其从者衣褐②左右欲刃相如C.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①宁许以负秦曲②舍相如广成传答案:D(A项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动词;C项意动用法;D项①使动用法;②名词作动词)《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编写人:孙迎新审核人:周艳丽领导签字: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大意,将重点字词音义在书上标注。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牢记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2、(能力目标)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3、(情感目标)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点:积累文言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把握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学习难点:把握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背诵课文后五段。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2、学生合作探究,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导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层次,用小标题概括每一部分内容。明确:1—2节:廉蔺简介。3—13节:完璧归赵。14—16节:渑池相会。17—21节:负荆请罪二、合作探究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2、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A.一词多义负①秦贪,负其强(动词,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动词,辜负,对不起)②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动词,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动词,背着)使24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动词,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动词,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动词,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名词,使臣)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动词,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副词,幸而,幸亏)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顾①相如顾赵御史书曰(动词,回头)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连词,只是,不过)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来)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因为)而①夫秦强而赵弱(连词,表示并列)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假设连词,如果)③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转折连词,但是)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顺承)⑤而相如廷叱之(表示转折的连词,却)B.词类活用a.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穿)b.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廷斥之(通“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③怒发上冲冠(向上)c.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d.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e.形容词作动词: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24
C.特殊句式a.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表判断)②蔺相如者,赵人也(“……者……也”,表判断)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也”表判断)④我为赵将(“为”表判断)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为”表判断)⑥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不带标志的判断句)b.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被动)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④使不辱于诸侯(“于”,表被动)c.倒装句:①宾语前置:①何以知之?②君何以知燕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③状语后置:①拜送书于廷②以勇气闻于诸侯③会于西河外渑池D.古今异义(晨读案中已出现)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遵守约定;今:限制,动词。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妃嫔;今:美丽的女子。左右古:指代亲王身边的人;今:两个方位名词3.璧有瑕,请指示王古:3.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传给……看;今:①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的指令。②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4.于是相如前进缶古:走上前,进献;今:向前行进或运动。5.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今:①(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②宣告,声明。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内外亲属;今: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7.明年复攻赵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E.通假字(晨读案中已出现)1.可与不。“不”通“否”。2.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4.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5.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分析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征。2、总结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3、通过拓展练习,掌握本文的知识点。【导学过程】一、形象分析24
问题:结合全文分析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征明确:蔺相如的性格特征1有智谋:A相如从利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B从决定要奉璧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C当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璧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胁秦王击缶,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2勇敢,机智: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璧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璧玉同归于尽。.C璧玉送回赵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迫秦王击缶,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3爱国,忠心: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廉颇的性格1鲁莽善妒,心胸狭隘: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己,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隘。2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3勇于改过: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于认错的精祌。秦昭王的性格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略野心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注重利益。二、写法借鉴问题: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课后第二题)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在三个事情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24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三、布置作业1、仿照下面“司马迁的人物评价”,分别给廉颇、蔺相如各写一段“人物评价”。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廉颇:蔺相如:2、背诵课文后五段四、拓展练习1.划横线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徒慕君之高义也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舍车而徒答案:A(例句与A项都是“只,仅仅”;B项是白白地;C项同一类的人,同一派别的人;D项步行,出自《周易·贲bì卦》)2.对下列句中“所以”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B.答案:D(①②③都是“……的原因”;④“用来……的”“……的凭借”)3.对下列句中划线的“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③而相如廷叱之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答案:D(①“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表示因果复句的关联词;③“而”却,表示转折的连词;④“而”表示顺承的连词)4.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大王亦幸赦臣②十恶不赦B.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②前倨后恭C.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②口诛笔伐D.①且相如素贱人②素不相识24
答案:C(①杀,②谴责处罚;A项应解释为“饶恕”;B项应为“傲慢”;D项应为“向来,本来”)5.下面的句子为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求人可使报秦者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大王见臣列观答案:B(A项为判断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省略句)6.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B.①乃使其从者衣褐②左右欲刃相如C.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①宁许以负秦曲②舍相如广成传答案:D(A项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动词;C项意动用法;D项①使动用法;②名词作动词)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