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_村居》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清平乐_村居》

ID:892957

大小:76.51 KB

页数:39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清平乐村居》甜甜的语文(魏星)五年级(实录完整版)师:读读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也有一种情趣,我们二年级学过词串: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师:谁能边读边想象,读出词串里的韵味。生读。师:今天我们来读一首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的韵味读出来。板书课题。师:这个字读“乐”,一起读课题。生读。师:古代的词是可以配乐来唱的,这个课题读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略有停顿,一起读。生读。师:看到村居你们会到什么?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夕阳西下时,人们打渔的船回家了,人们在做饭。生:我脑子里想到的是在太湖边上有几户人家,他们打渔归来,他们做饭,烟囱里冒出白烟。生:我想到有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生: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心里甜滋滋的,他一手摇着蒲扇,一边低沉美丽的晚霞。师:掌声送给他。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一起读课题。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请同学自读课文,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生读。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生:媚。 师:领大家读“相媚好”。生领读。生:溪头卧剥莲蓬。师:把莲蓬的皮去掉叫—生:剥(bao)莲蓬。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生:剥(bao)香蕉。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叫—生:剥(bao)花生。师:把苹果的皮去掉叫--生:剥(bao)苹果。师:错了。师:把这两个连在一起读。出示:剥削。生读。师:错了。师:带着大家读。生领读正确读音。生:还有“翁媪”。师: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什么意思。生:主人翁。师:那词中的主人翁是谁?生:老公公。师:那媪呢?生:我猜是老奶奶。师:是的,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就是--生:翁媪。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一生读。另一生读。 师:先停一下,有意见要发表吗?生:我觉得她读得是很好,但是似乎还要一点诗意。师:等一下可以读出诗韵,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哪里停顿了一下?生:在“醉里吴音”那个地方。生读。师:再请一个同学接着往下读。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念一下。生齐读课文。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师: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象。生:我看到一对老夫妻坐在家门前聊家常。生:我看到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剥莲蓬。生:我看到一个不是成年人,也不算小了,正在纺织着放鸡的鸡笼。生:我还看到一个大人在耕田。师:在什么地方耕田?生:一个大人在小溪的东边耕田。生:我看到一个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妻。生:我补充一点,那个小孩还在看莲花,准备采一朵送给他妈妈。师:想象真丰富。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词的大意。你在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词句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的?生:第二段往下数第三行,他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我觉得他的思想是丰富的,为什么说他是“无赖”。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谁来把这两句读出来。生读。师:正确。你再来读一遍。另一生读。师:咱们一起把这两句读一读。生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我有个发现,读这两句,很多同学都是笑着读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特别顽皮。小孩比较淘气。在剥莲蓬,所以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顽皮。生:因为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生:因为我觉得那个小孩子是天真活泼可爱,他的笑是甜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生:我觉得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师:是啊,我们读的时候觉得非常有童趣。刚才你们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生:无赖。师:是你们自己读懂的。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生读。师:谁和他比一比。生读。师:表情非常好。一起读。生读师:你觉得哪有哪些词句的理解是需要讨论一下的。生:“醉里吴音相媚好”不理解。师:你觉得“相媚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我认为是这一对老夫妻很恩爱。师:非常好。生:我觉得是整个家庭的和睦。因为我看图上,按照文中的意思应该是大儿子,他年纪大了,就去锄地,中儿子不能去,就在家里织鸡笼,小儿子虽然没事,但他会思考。师:我理解是夫妻俩很恩爱,他把相媚好推到整个家庭,为他的发现鼓掌。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生:看哪,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还帮我们做家务。生:看着我们的儿子真勤快,真调皮,我们可以享福了。师:看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生:我们有三个这么好的儿子,我们可以享享清福了,我们可以衣食无忧了。师:我们一起读。 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翁媪师:多么温馨的情景,我们再读。生读。师:我们还可以想象,诗人多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这里的醉仅仅指的是醉酒吗?生:我觉得不光是醉酒人醉,还有看到这样的场面,陶醉了。生:我觉得是他们一对夫妻说方言在聊天很开心,陶醉在里面。师:当时作者在什么地方居住?生:吴国。因为吴国的话就是吴音。师:当时作者住的地方归吴国管,所以说的是吴音,和我们这里的吴音一样吗?生:不一样。师:我们读懂了“醉”,有陶醉的意思,也是我们自己读懂的。还有哪里?生:“谁家”,是什么意思?师:是作者发出的疑问,对吗?师: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从青青草,你又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草地更加青了。生:我觉得是春天吧,小草都窜出来了,青青的,绿油油的,给我清爽的感觉。师:把清爽的感觉读出来。生:我试试吧。生读。师:给点掌声。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生读。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生:茅檐低小,低小是什么意思。师:我来回答,我从你的提问中又发现一个问题。从茅檐低小你看出了什么?生:我看出这家人很贫穷。连茅屋都又低又小。师:从这里还看出一个问题,是什么?生:如果是贫穷的话,怎么还喝酒,怎么还醉呢? 师:还有什么问题?生:茅檐的“檐”是什么意思。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老夫妻的生活不富裕,还没小康呢,他们怎么会沉醉在其中呢。请大家默默地读,静静地读,把自己的想法简要地写下来。生默读。生交流。生:也许是他们很幸福,以水当酒。生:我觉得他们很快乐,看到三个儿子在干活,不知不觉陶醉在里。生:我觉得他们生活很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富裕,他们有三个儿子。所以他们过得很快乐。师:是的,精神上富裕是金钱买不到的。生:他们虽然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幸福,他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他们一家是非常和蔼的。师:你说了两个意思,这样的环境很—生:优美。师:第二个是这样的家庭很—生:幸福。师:和和美美地过日子。生:他们老两口觉得自己的儿子很懂事,所以陶醉在里面了。而且其乐融融,他们陶醉在天伦之乐中。师:好一个天伦之乐。老两口陶醉在和睦的村居中,和美的村居中,课文中还有谁在醉?生:作者。师: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生:读者。师:也就是—生:我们。师:你能不能把陶醉的感觉读出来。生自读。师: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还缺点什么。 师配乐。生读。师:读得真好。奖励你推荐一个人来读。生读。师:让我们一起沉醉在村居的情景中。生齐读。师:老师又被陶醉了,辛弃疾的村居给我们带来了宁静,带来了美好,我们不能从他笔下的村居中走出来,但是我们要下课了,再回到江南水乡的村居中吧,刚才我们背了词串,老师按照清平乐的词牌给我们的词串重新改了,我们来念一下--生齐读:(很美,但我视力不行,看不清,哪位补一下)师:语文是有韵味的,语文学习是有韵味的,我们的村居,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是有韵味的。谢谢大家。下课。闻冬《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能够背诵。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等多种方式理解词句。3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词人所营造的安适恬淡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英勇善战;在文学的园地里,他著作颇丰,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他就是辛弃疾。他也曾作为咱们镇江的“父母官”,登上北固山,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样的千古名篇。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先后有二 十余年是在江西农村度过的,其间写下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作,也深受人们的喜欢。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平乐村居》,便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篇。二、解题:1在这里,词牌名是——清平乐;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村居”在这里就是“农村人家”的意思。一眼看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三、初读:1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呢?打开书本,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2读完了,感觉怎样?一个“美”字激荡在心头。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就是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不信,再读几遍试试。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词的节奏读出来。3现在谁可以自告奋勇地起来,大声地读一读。(评价:能把词的音乐感读出来,不简单。你把词内在的节奏读出来了。字音读得真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能把这几个生字领大家读一读吗?你们能评一评他读得怎样?)4我们一起把这首词读一遍。四、解释:1由于这首词的年代已经久远,有些地方我们是不太理解的。再默读这首词,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2有了问题怎么办?其实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和同伴的力量解决大部分问题。四人小组的同学开展合作,看看哪些疑问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的。3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你可以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现在哪里人还在使用“吴音”?我们苏锡常以及上海浙江地区的人还在说着“吴音”。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翁:看图,谁是翁?柳宗元的《江雪》中说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媪:看看部首?明白吧!图上只有一位女性。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基本上每个词的意思解决了,可是要把它完整地说出来还不太容易。因为古人为了压韵,常常会打乱词序。没关系,试试看。(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你有一双慧眼,找到了这首词中最有分量、最值得研究的字眼了。)无赖:这个词的意思最有意思。它和我们现在平时说的“无赖”意思相同吗?究竟是什么?看看插图,这个小“无赖”在干什么?能用词来形容他吗?对,我们可以把“无赖”当作“顽皮”、“调皮”说。4理解了意思,这样读来就更加有味道了。我们男生先来读读看。女同学也来试试。五、品味:1中国人爱喝茶,一壶好茶,常常是越品越觉得香气袅绕。一首好词也是如此,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深长。当你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你是否读出了词人的心绪?是否读出了一份感动?一份向往?用心地再读上一两遍,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2你读出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没有世俗的侵扰,怎能不悠然自得?一辈子相知相守,这是人生的一大幸运事呀!有一首歌不是这样唱吗?“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想想老夫妻俩会说些什么?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呀!小儿虽然顽皮,可是我们看看他的眼睛,你能够读出他的——专心、认真。谁说我没事情做,我这不是正在干活呢?难怪词人最喜欢他呢!孩子的魅力无人能抵挡呀!3总结清新秀丽的景色让词人心醉,朴素纯真的人们让词人亲切,可爱的孩童又让词人身心愉悦。他是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朴实无华的人们。我想他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一定在笑、在回味。4教师范读。5学生齐读。六、写: 1这样的景、这样的人,也一定让你陶醉。再读读词,联系插图,加上想象,把最打动你的景或最喜欢的人用几句话写下来。我相信大家不比辛弃疾逊色。2交流。七、拓展: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南宋杨万里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对照注释读一读,想想老师为什么要把这首诗推荐给大家。八、总结:1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农村,和他一起感受到那里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那里的民风淳朴。我想对于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人来说,心灵也受到了一次享受。努力营造多彩的课堂——学《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我们只有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才会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才可以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乐:课伊始,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恬静的田 园氛围。伴着乐声,教师范读,使学生初感全词;伴着乐声,学生品读时描述心中意象,助学生展开想象;伴着乐声,学生诵读全词,让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精神在乐声中自由徜徉,情感在乐声中不断升华……演:“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处。抓住这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老头儿和老伴儿三两杯酒下肚,微带着醉意,话开始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词意和课文所提供的画面来演一演。教师则可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进行难解词语的点拨指导,如“无赖”等。通过表演让学生在动一动中读懂词句的意义,让表演成为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唱:学生读懂全词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吟唱此词。让学生通过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的形式唱出对词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写:写是本课课后要求之一。在充分诵诗全词后,让学生把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是学生对文本的二度创造。在写的过程中学生走入词人的内心,体会辛弃疾的情感。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以“乐”、“演”、“唱”、“写”等教学活动来感悟如画般的词《清平乐·村居》,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让古诗词教学“美”一些常州市博爱路小学巫惠群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笔者作了以下尝试:一、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而导语的情绪色彩应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喧嚣与繁华,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美好的乡间生活。紧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看出他们已经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之中。静观片刻,我对大家说:“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乡村非常闲适,没有都市的喧嚣、紧张。”“乡村生活非常静谧,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在教学中。首先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二、多样解词方法,体会词义的朦胧美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定要对每一个词语都作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看图,并说:“老两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两口非常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老两口面色红润,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他们亲热地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我接着说:“是啊,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一个‘媚’字,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给人美好的感受。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在理解“翁媪”时,我让学生根据字形猜一猜是什么意思,学生马上就明白,“翁”上面是一个“公”字,可能是“老公公”,而“媪”字左边是“女”所以可能是“老婆婆”。在理解“无赖”一词时,我说:“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撒泼放刁,蛮不讲理的人称为‘无赖’,这里是这个意思吗?可以看看图,想一想。”“我觉得是小孩调皮可爱。”我接着说:“是的,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区别,此时的‘无赖’让人感受到孩童的天真可爱,这就是古诗词用词的魅力。”三、把握整体意境,体会诗词的情境美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请同学们闭眼,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轻柔的音乐,加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完全沉醉到词的意境之中了。于是,我问学生:“来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我仿佛看到清清的小溪流向远方,河塘里面荷花竞相开放。”“我仿佛看到小溪边,一个顽皮的小孩正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剥莲蓬呢。”“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还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我仿佛看到大儿子和二儿子在辛勤地劳作呢!”“我仿佛看到茅屋前,一对老夫妻有些醉意,正在说悄悄话呢!”于是我追问:“你听到老两口说些什么吗?同桌一个做老公公,一个做老婆婆试试,他们会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老头子,你看我们的孩子多懂事啊,他们在辛勤地忙着农活,我俩可以安享晚年了。”有的同学说:“老太婆,谢谢你,给我生了这么 懂事的孩子,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只希望早点抱孙子哦!”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笔者在把学生带人意境之后问道:“假如此刻你到了乡村,你最想做什么呢?”学生说:“我最想像小孩一样,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多悠闲。”“我最想静静地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白云,闻青草的芳香。”“我还想骑在牛背上,潇洒地吹着短笛,让笛声在田野中回响。”“我最想在小溪边垂钓,那多舒服。”“我也想到地里去耕耘,享受劳动的快乐。”……由于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所以在学习这首词时,学生始终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美的意境美的感受——《清平乐村居》教学谈江苏常州市博爱小学巫惠群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大多为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从美学角度看,古诗词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美的过程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获得审美愉悦。一、注重情境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的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一种情绪色彩。因此,古诗词教学要在注重情境创设的同时,注重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以充分发挥学生审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审美心境的培植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的成功取决于心理诱导的深入。一般说来,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心境的第一步。而导语的情绪色彩应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相通。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苏教版第11册)这首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喧嚣繁华,告别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到古时的乡村,去感受一番美丽静谧的田园风光,好吗?我们说走就走吧。” 紧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从那专注的眼神看得出他们已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中。静观片刻,我问大家:“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乡村非常闲适,没有都市的喧嚣、紧张。”“乡村生活非常静谧,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已经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中了。(多媒体的适时运用,那丰富多彩的画面,跨越了时空的距离,有润物无声之功。)二、多样解词方法,体会词义的朦胧美古诗语言精炼含蓄,用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我们不一定要把每一个词语的意思都作确切的解释,这样做反而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使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被破坏。要避免生硬地理解词语的意思,那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启发学生看图,并说:“老两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两口非常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老两口面色红润,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我接着说:“是啊,这就是‘相媚好’三个字表达的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一个‘媚’字,把老两口相互喜爱的神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给人美好的感受!”(古诗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查字典选义项、组词、看图、做动作、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甚至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变枯燥为多彩,早调为有趣,让学生体会到古人用词的绝妙之美。)三、把握整体意境,体会诗词的情境美古诗词具有形象美的特点,作者通过生活画面来表达思想感情;古诗词具有跳跃性,作者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内容。所以,我们就不能依照古诗词所反映对象的自然时空按序教学,也不可能将作者思想感情的全部过程一一呈现,要通过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带人诗词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诗词的情境美。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在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让学生们闭眼,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轻柔的音乐,加之我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了。于是我问学生:“来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什么?又仿佛听到什么?”学生想象丰富,答案各异。当一位学生回答“ 我仿佛看到小溪旁,小院中,茅屋前,一对老夫妻有些醉意,正在说悄悄话”时,我追问:“你听到老两口说些什么吗?假如你就是老公公或老婆婆,会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交流热烈,完全进入角色了。四、引发相似联想,切身感受意境美古诗词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也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因此,我们在把学生带人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相似的联想,从而使学生把握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切身感受其意境之美。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带入意境之后问道:“假如此刻你到了乡村,你最想做什么呢?”学生说:“我最想像小孩一样,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多悠闲。”“我最想静静地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白云,闻青草的芳香。”“我还想骑在牛背上,潇洒地吹着短笛,让笛声在田野中回响。”“我最想在小溪边垂钓,没有繁重的学习压力,那多舒服。”“我也想到地里去耕耘,享受劳动的快乐。”……(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引发相似联想。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起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他们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五、尝试动笔写作,感受创作的成功美为了巩固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积累和进一步的深刻体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鼓励学生动笔改写或创作,感受创作的成功美。在学生进行了相似的联想后,我紧接着说:“这么多美好的愿望,我想肯定会实现的。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仿照下阕填一填。注意每句字数不变,能押韵最好。”由于有了以上几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填词非常感兴趣。“大伯山里砍柴,大嫂田中割麦。最喜小弟无赖,秋千树下摇摆。”“爸爸田里犁地,妈妈院中织衣。最喜小妹调皮,溪边静看斗鸡。”……学生们写的词句,虽然有些幼稚,但浓厚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听到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他们成功的喜悦难以言表。古诗词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把握住整体感受,无论是解词析句,还是进入意境,都必须从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整体情感出发去进行,切忌将词句的理解与意境割裂开来,否则就破坏了意境的美,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无)赖,溪头卧(一本作“看”)剥莲蓬。——据《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  这首小词近年来各种选本多已入选,有的选本还有简单说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云: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云: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上引诸家之说有一共同特点,即认为这首词对农村景象是在进行客观描述。我却以为词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基于这个出发点,对词的文句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比如上片第三、四两句,我就认为“醉里”是作者自己带有醉意而不是指农村中的“翁媪”。现将拙作《读词散札》第十二则转引如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上片云:……胡《选》及俞平伯师《唐宋词选释》本皆以“醉”属诸翁媪,疑非是。此“醉里”乃作者自醉,犹之“醉里挑灯看剑”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若谓翁媪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吴音,使不醉,即不作吴音乎?“相媚好”者,谓吴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觉,非翁媪自相媚好也。盖作者醉中闻吴语而悦之,然后细视谛听,始知为农家翁媪对话也。此惟夏承焘先生《唐宋词选》初版本注文得其解。(《学林漫录》初集,页一八七。)我以为,从含醉意的作者眼中来看农村的一个生活侧面,比清醒的旁观者在听醉人说吴语要更富有诗意。退一步说,即使读者不同意夏先生和我的关于“醉里”的讲法,则此词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语也该指作者,总不会是指白发翁媪。可见这首词中作者的心情是开朗喜悦的。  除此之外,还想谈两点不同意见。一、此词在四卷本《稼轩词》及广信书院本中均无题,只有《花庵词选》题作“村居”,各本多从之。我以为这值得研究。如果讲成作者眼中所见到的村居农民,还勉强说得过去;如把它讲成作者本人的村居生活的一部分,则不敢苟同。我以为此当是作者在旅行途中所见到的一幅农村场景,或者说是农村的一个侧面。因为“茅檐低小”的房屋绝非作者自己所居,只能是望中所见。二、关于“亡赖”即“无赖” 的解释。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引《汉书·高帝纪》注:“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俞先生《选释》说:“这里却只作小孩子顽皮讲。”中华书局选本解作“调皮”,皆无可非议。但《选释》于注释秦观词时屡引杜甫《绝句漫兴》“无赖春色到江亭”,释为“不可人意”或“不得人心”,则疑未确。窃谓“无赖”实应解为“无聊”,现代汉语中尚有“百无聊赖”的成语,足以证成鄙说(杜诗“无赖”屡见,似皆应解作“无聊”)。此词下片写这户人家较大一点的孩子都在户外参加劳动,唯有最小的一个却闲得无聊,只躺在溪边自己剥莲蓬吃着玩。当然这也包含有顽皮、调皮的意思,不过这毕竟算作引申义了。《选释》有一段很精辟的讲解,现照录如下:  (下片)虽似用口语写实,但大儿、中儿、小儿云云,盖从汉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化出,只易三女为三男耳。这里的“小儿”也正如汉乐府里的“小妇”,是由于“无所为”才在“溪头卧剥莲蓬”的。“无所为”即“无赖”,也就是“闲得无聊”。不过俞先生对原词这一句选了一本的“看”字,意思说有些人正在参加剥莲蓬的劳动,这个“小儿”却在袖手旁观,正如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一诗中所描写的“看人获稻午风凉”。所以俞老下结论说:“末句于剥莲蓬着一‘看’字,得乐府‘无所为’的神理。”其实剥莲蓬本身已足以说明这个孩子的无所事事,而且还躺在那里边吃边玩,一副惬意而惫赖的神情跃然纸上。故我以为用“卧”字并不比“看”字逊色,倒是胡《选》的解释更贴切些。此正如“挟瑟上高堂”本身已足以说明“小妇”的“无所为”,并不一定非让她听人鼓瑟才算是无所事事也。  照我的理解,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 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物评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传世名篇摸鱼儿【题解】见《稼轩长短句》。词题《花菴词选》作“暮春”,《草堂诗余》作“春晚”。作者自题曰:“淳熙乙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此词为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往湖南时所作。 【原文】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地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水龙吟【题解】见《稼轩长短句》。题为“登建康赏心亭”。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十三岁的辛弃疾,以中原义军将领的身份,由已沦陷的故乡山东投归南宋。不久,向孝宗献奏《美芹十论》,畅论抗金大计,朝廷不纳。乾道五年(1169)辛充疾被任命为建康通判,登赏心亭,面对大好江山,想到收复中原的事业一筹莫展,百感交集而作此词。【原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满江红【题解】见《稼轩长短句》。题为“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花菴词选》作“感兴”。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由大理少卿,出任湖北转运副使,乘舟溯江而行,作此词,是年三十九岁。此词写舟中所见所感。【原文】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行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要寻,今犹昔。菩萨蛮 【题解】见《稼轩长短句》。题为“书江西造口壁”。造口即皂口,在赣州(江西万安西南)。此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二、三年(1175、1176)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期间。时辛弃疾驻节赣州,感念四十多年前金兵侵扰赣西地区事,悲愤而作此词。【原文】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祝英台近【题解】见《稼轩长短句》。题为“晚春”,《花菴词选》作“春晚”。作年无可考。此摹词写晚春闺怨。【原文】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花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青玉案【题解】见《稼轩长短句》。题为“元夕”从词的内容推测可能作于作者在临安任职之时,确年无可考。内容描写京城中元宵节之夜满城灯火,游人如云,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在此繁华场面中,却另有一人,不逐繁华,独立在灯火阑珊之处,这正是作者千百度寻求才突然出现的意中人。作者借所谓的意中人,寄托怀抱,表明自己宁愿遭受冷遇也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平乐村居》说课材料横泾中心小学庄炳学《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作者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虽有出将入相之才,政绩昭然,却未尽其才,遭人嫉恨。42岁被弹劾落职,退居江西、浙江20多年,抑郁而死。他的词以气魄宏伟、慷慨悲壮、意境雄奇见长,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这首簇就是他归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所写。全词46个字,描绘了一幅声色俱佳,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村风俗画:它不同于那些“金戈铁马”之作,显得淡雅清新,简洁自然,但是,荣的农村景色与乡村生活的描写,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词人向往和平,向往统一的愿望,与词人一贯的爱国基调是一脉相承的。本文的写作风格有三:1、白描手法直陈其事,画龙点睛,甚得要害。2、人物性格鲜明,且各具特色,翁媪之“醉”与“媚好”,小儿的“无赖”而“卧”,均可见农民的淳朴。3、语言朴素,笔调轻快,境界疏朗,充分显示辛词中别具一格的风格。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受到美育的熏陶。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教学法”。学生通过“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逐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词所描写的意境美,感受词的表达美。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材料的感悟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本课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2、板书课题,读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教学以画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声色并用,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对课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1、读通全词,整体感知。学生边听课文范读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3、再读课文,注意韵律。教师通过范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注意词中的停顿,能读出词的韵律来。(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十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三、多边互动,质疑探索。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插图内容或查工具书,弄清下列字及词语的意思:“茅檐”、“锄豆”、“卧剥”、“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再运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真正做到读懂课文。抓住下面的字词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1、“醉”字是似醉未醉,是一种陶醉。“吴音”是一种伲哝细软,想象他们会谈写什么?“相媚好”体会一家人和睦相处,过着平静的生活,也能体会到作者对这种平静生活的向往。2、“无赖”要与现代的贬义用法进行区别,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进行,从“喜”字着手,体会小儿的天真可爱。(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的。因此,教师不多做讲解,而让学 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驰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想象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想象古代农村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3、结合图画,熟读,熟记,能有感情的朗诵。(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达到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学生借助插图,用“意义识记”的方法,把读与想结合起来,把语言文字与画面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的感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宋词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宋词介绍、名句讲解等。结束语: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颂词中尽情的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这样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这首词,作者用六句话写了五个人物,而翁媪和小儿却又写得相当传神,栩栩如生,原因何在?我觉得主要的是作者善于把握现实生活,摄取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如写“翁媪”,则抓住了“醉里”“相媚好”;写“小儿”,则抓住了在溪头“卧剥莲蓬”,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举动,又通过概括性强而色泽鲜明的语言来表现,因而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把读者紧紧地攫住。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 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清平乐·村居》赏析●江苏张汉清《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开篇写景。茅舍低矮,是村民居所,与题目切合。屋旁清澈的小溪边,野草青青。这就构成了生机勃勃、幽美、清新的农村环境,为人物出场作了巧妙的铺垫。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词人近前一看,动听的吴音出自这家白发如银的一对老夫妇之口。二人醉里欢容,谈笑相悦,其乐融融,晚年生活温馨而又和睦。词的上半阕描绘了农家全景。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词的下半阕描写老夫妇三个儿子的活动。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挥汗锄草,二儿子正在用竹条编织鸡笼。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他无所事事,年幼贪玩,卧身在溪畔,剥食莲蓬子儿。词的下半阕既交代了时间,又写出三个儿子的活动。全词描绘了南方一户农家生活劳动的场景:老夫妇和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多么温馨、淳朴、自然啊!词中蕴含了词人喜悦之情。简要评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quot;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原创]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清平乐。村居》在辛词中显得颇为特殊。辛词大多抒发爱国忧抿之情和壮志难酬之感,具有一种雄浑、豪放、沉郁、悲凉的格调,而这首词却是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的乡村生活热爱之情。词的上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句,用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田园生活图画:温暖的阳光下,一所低矮的茅屋,一片绿茵茵的草地,透明的溪水在草地的一边潺潺流过,那么恬静,那么柔和,如诗如梦,而接下来一笔“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就在这如诗如梦的优美画面上添上了音响、情趣,使之更为亲切动人。正当词人沉醉在这静谧迷人的环境中时,朦胧中有说话的声音传来,似乎是青年男女在细诉娓娓动听的情话吧?词人不自禁地想看看哪一对幸福的人儿,寻声望去却不大不小地吃了一惊:竟是一对白发翁媪!这一句不仅写出了声音、情趣,还写出了浓浓的情,把乡村生活的安适和幸福揭示得淋漓尽致。整个上片有情有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组成了一幅美妙醉人的图画。词的下片把画面拉开,描绘了农家劳动的情景,这里仍用白描手法,为几个人物画上了动态的速写,生动传神。在溪水东边的田野里,大儿正辛勤的锄豆,房前,次儿忙着编织鸡笼,只有那最顽皮又惹人爱的小儿,一个人偷偷地跑到溪边去剥莲子吃。“最喜”一句尤为传神,使小儿活泼顽皮、逗人喜爱的形象跃然纸上。下片写了三人的活动,生动地渲染了农家生活的气氛,而且“中儿”一句虽没有直接写鸡鸭等,却使人由鸡笼自然地想象出鸡狗在院中往来行走,鸭鹅在溪中悠然游动的农家生活景象。 全词语言清晰,优美,明白晓畅。能准确地抓住富有特征的农村生活环境、景物以及生活内容,用朴素简练的白描手法加以描绘,笔墨虽少,却较完整地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画面,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有生活之美,也有心情之快,洋溢着热烈的生活气息。《清平乐村居》一课的教学设想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对语文学习来说,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读一篇文章,也就是在和作者谈话,在和文章中的人物在谈话,学生就应该借助于文本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了解作者,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倾听他的讲述,感触他的灵魂,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而一首词,一首诗歌,作者总有自己所描写的意境,或朦胧,或清晰,或深远,或空达……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言:“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也就是说作者在诗词中总有自己要言表、寄托的情感、理想、心境,因此,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的。抓住诗词,引导学生与诗词的作者进行对话,就是应该的了!本着这样的认识,我对《清平乐村居》这一课进行了如下的设计。第一部分:走近辛弃疾,形成阅读期待1、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文学史上,唐朝以律诗最为盛名,你们知道宋朝以什么最为优秀吗?(据回答板书:宋词)2、你们会背哪些词?谁来背给大家听?几句也行。3、你发现唐诗与宋词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吗?(据回答板书:长短句词牌)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咱们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首词。请大家看老师的板书课题。(边板书边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名字,中间空一格以示区别)5、词,一般都可以拿来吟唱,因此,这个“乐”字应该读yuè。请大家一起读读课题。 6、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请大家把自己的想象带进去读题目。7、已经读过这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那你们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板书:辛弃疾)你们了解他吗?谁来介绍一下?8、老师的手中也有一份介绍辛弃疾的资料,不同的是这是我根据相关资料重新改写的。大家想听听吗?你们想听那位同学来读?(确定一个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来读)好的,其他同学干什么呢?我想大家主要来认真地听听,倾听,是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大家听完之后,我们看看谁能听明白,看谁留在大脑中的信息多。让学生读下面的材料:辛弃疾是我国宋朝的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坎(kǎn)坷(kě)。他21岁就参加了抗击金人的义军,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后来担任过很多军职。这期间他写出了大量的词作,词中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他极力主张南宋王朝抗金北伐,并提出了很多的主张、政策,可惜的是都没有被采纳。而到了他42岁的时候,却因为谗言(chányán)陷害被解除了职务,退居到现在的江西省。江西省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在这里,辛弃疾度过了他人生最为艰辛的20年。辛弃疾退隐到江西的上饶(ráo)地区的农村以后,虽然情绪低落,深深感到自己是壮志难酬,但是他却看到了平民的生活,倾听到了平民的呼声,这对他的晚年生活和词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在这个时期,辛弃疾创作的词不多,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我们即将学习的《清平乐·村居》,这一批作品中,寄托了辛弃疾的情感和理想。(1)、交流留在大脑里的信息。(2)、思考后说说:把对辛弃疾的了解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一首词联系起来想一想,我们学习这首词应该了解些什么呢?A、这首词写了些什么?B、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第二部分、走进文本,阅读欣赏画面(借用甜版的) 在文本当中,辛弃疾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他自己活时看到的,或是他想象到的祥和、美妙的农村生活画面。我们要引导学生来欣赏,这是引导学生走进辛弃疾内心世界的唯一途径。我的设计如下: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位伟大的词人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请同学自读课文,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生读。)3、交流:(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师:媚。领大家读“相媚好”。生:剥莲蓬。师:把莲蓬的皮去掉叫—生:剥(bao)莲蓬。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生:剥(bao)香蕉。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叫—生:剥(bao)花生。师:把苹果的皮去掉叫--生:剥(bao)苹果。师:错了。师:把这两个连在一起读。出示:剥削。生读。师:错了。师:带着大家读。生领读正确读音。生:还有“翁媪”。师: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什么意思。生:主人翁。 师:那词中的主人翁是谁?生:老公公。师:那媪呢?生:我猜是老奶奶。师:是的,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就是--生:翁媪。(2)、读读课文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师:先停一下,有意见要发表吗?生:我觉得她读得是很好,但是似乎还要一点诗意。师:等一下可以读出诗韵,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哪里停顿了一下?生:在“醉里吴音”那个地方。师:再请一个同学接着往下读。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念一下。生齐读课文。(3)、朗读想象画面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师: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象。生:我看到一对老夫妻坐在家门前聊家常。生:我看到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剥莲蓬。生:我看到一个不是成年人,也不算小了,正在纺织着放鸡的鸡笼。生:我还看到一个大人在耕田。师:在什么地方耕田?生:一个大人在小溪的东边耕田。生:我看到一个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妻。生:我补充一点,那个小孩还在看莲花,准备采一朵送给他妈妈。(4)、深入解读,走进文本深处。师:想象真丰富。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词的大意。你在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词句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的? 生:第二段往下数第三行,他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我觉得他的思想是丰富的,为什么说他是“无赖”。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谁来把这两句读出来。生读。师:正确。你再来读一遍。另一生读。师:咱们一起把这两句读一读。生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我有个发现,读这两句,很多同学都是笑着读的,为什么?生: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特别顽皮。小孩比较淘气。在剥莲蓬,所以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顽皮。生:因为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生:因为我觉得那个小孩子是天真活泼可爱,他的笑是甜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生:我觉得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师:是啊,我们读的时候觉得非常有童趣。刚才你们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生:无赖。师:是你们自己读懂的。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生读。师:谁和他比一比。生读。师:表情非常好。一起读。生读师:你觉得哪有哪些词句的理解是需要讨论一下的。生:“醉里吴音相媚好”不理解。师:你觉得“相媚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我认为是这一对老夫妻很恩爱。师:非常好。 生:我觉得是整个家庭的和睦。因为我看图上,按照文中的意思应该是大儿子,他年纪大了,就去锄地,中儿子不能去,就在家里织鸡笼,小儿子虽然没事,但他会思考。师:我理解是夫妻俩很恩爱,他把相媚好推到整个家庭,为他的发现鼓掌。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生:看哪,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还帮我们做家务。生:看着我们的儿子真勤快,真调皮,我们可以享福了。师:看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生:我们有三个这么好的儿子,我们可以享享清福了,我们可以衣食无忧了。师:我们一起读。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翁媪师:多么温馨的情景,我们再读。生读。师:我们还可以想象,诗人多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这里的醉仅仅指的是醉酒吗?生:我觉得不光是醉酒人醉,还有看到这样的场面,陶醉了。生:我觉得是他们一对夫妻说方言在聊天很开心,陶醉在里面。师:当时作者在什么地方居住?生:吴国。因为吴国的话就是吴音。师:当时作者住的地方归吴国管,所以说的是吴音,和我们这里的吴音一样吗?生:不一样。师:我们读懂了“醉”,有陶醉的意思,也是我们自己读懂的。还有哪里?生:“谁家”,是什么意思?师:是作者发出的疑问,对吗?师: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从青青草,你又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草地更加青了。生:我觉得是春天吧,小草都窜出来了,青青的,绿油油的,给我清爽的感觉。师:把清爽的感觉读出来。 生:我试试吧。生读。师:给点掌声。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生读。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生:茅檐低小,低小是什么意思。师:我来回答,我从你的提问中又发现一个问题。从茅檐低小你看出了什么?生:我看出这家人很贫穷。连茅屋都又低又小。师:从这里还看出一个问题,是什么?生:如果是贫穷的话,怎么还喝酒,怎么还醉呢?师:还有什么问题?生:茅檐的“檐”是什么意思。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老夫妻的生活不富裕,还没小康呢,他们怎么会沉醉在其中呢。请大家默默地读,静静地读,把自己的想法简要地写下来。生默读。生交流。生:也许是他们很幸福,以水当酒。生:我觉得他们很快乐,看到三个儿子在干活,不知不觉陶醉在里。生:我觉得他们生活很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富裕,他们有三个儿子。所以他们过得很快乐。师:是的,精神上富裕是金钱买不到的。生:他们虽然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幸福,他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他们一家是非常和蔼的。师:你说了两个意思,这样的环境很—生:优美。师:第二个是这样的家庭很—生:幸福。师:和和美美地过日子。生:他们老两口觉得自己的儿子很懂事,所以陶醉在里面了。而且其乐融融,他们陶醉在天伦之乐中。 师:好一个天伦之乐。老两口陶醉在和睦的村居中,和美的村居中,课文中还有谁在醉?生:作者。师: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生:读者。师:也就是—生:我们。师:你能不能把陶醉的感觉读出来。生自读。师: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还缺点什么。师配乐。生读。师:读得真好。奖励你推荐一个人来读。生读。师:让我们一起沉醉在村居的情景中。生齐读。第三部分、走进作者,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1、刚才同学们从“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里读出了作者,大家看看还有那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呢?(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2、你读懂作者的什么呢?(看到这样的生活情景,作者很是高兴,很是欣慰,我们可看到作者无比向往着的生活,作者希望老百姓都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这是作者的理想。)3、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词,替作者把这种美好的理想读出来。4、总结:同学们,读了辛弃疾的这首词,我们了解了辛弃疾的内心,这首词就像是一扇窗户,打开一扇窗户,就了解一个世界。关于辛弃疾的其他方面,比如,你不觉得辛弃疾的名字很有意思吗?我们以后再来了解。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让我们多多打开窗户吧! 清平乐·村居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或物的志趣情操。以前我们学过很多诗,同学们还记得么?让我们来看看大家记住了多少学过的诗?学生背诗。除了诗同学们还会宋词么?适当引出《水调歌头》并点出这是以前学过的词,引入今天所学的课文《清平乐·村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课件出示2)你们对宋词知道多少?学生说!(教师适当介绍)[简介词牌: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词的题目。]2、俗话说的好:词中有画。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请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3)3、看了图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那位同学来说一说(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同学们说的很好,二、学习课文:(一)相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看看大家能不能读准确这些词——(课件出示4)村居 茅檐 低小吴音 相媚好 翁媪 鸡笼无赖 卧剥莲蓬指名学生读,并相机正音。同学们真棒!1、词人又是怎样描绘这幅画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2、下面老师来朗诵这首词,学生结合图片闭目想象。(课件出示5)3、听完后你想到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4、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学习,一定能把这首词学好。下面,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要用普通话把它读正确,流利。5、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读的同时认真体会一下这首词,读得好,请给同桌打上“★”,如果还需要多练习,请给他打上“▲”,并指出哪儿有问题。 6、得“★”的同学请举手。好,请你读;再请位同学。下次有信心得到“★”的同学请举手。(让同学们听听你的信心!)同学们读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7、同学们读过词了,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来交流。8、让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看看同学们读的怎么样?是不是都能到“★”(二)1.书读得真棒,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信心。相信你们下面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2.俗话说的好:词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村居”这个词,我们就会想到农村,那么在你眼里农村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2—3遍课文,让我们来看看词中有什么图画、有什么故事、有什么感情。在读完以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认真的思考。(默读便于思考)3.师:读书使人快乐,因为我们从读书中获得了新的知识,相信你一定也有了收获,讲出来与我们分享一下。4、那词中有什么图画呢?(课件出示6)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5、那词中有什么故事呢?(课件出示7)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6、这一家人幸福么?他们幸福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看(课件出示问题!)那位同学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课件出示8)大儿的幸福,在于(  );中儿的幸福,在于(   );小儿的幸福,在于(  );翁媪的幸福,在于(    )。7、那词中又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呢?(课件出示9)    学生谈!希望家家户户都能安居乐业的生活,词人也向往这种生活。 (三)1、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户们那合适安宁的生活刻画的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学生齐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课件出示10)读着            这句,我仿佛看到(听到)         。多么令人神往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齐读)三、总结: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地结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美妙的故事,当中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感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词人辛弃疾是如此的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的确,这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恰似那美丽的桃花源,令人心旷神怡,充满了向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恬静安逸的农村风光吧!(课件出示11)学生试着背诵体会这首词。四、拓展:美丽的农村风光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不同时期的农村美景,老师这儿有一首名为《村居》的诗,它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品读品读,(课件出示12)出示《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注:醉:陶醉;纸鸢(yuān):风筝课文学完了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3、背诵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5、搜集更多的宋词。。。。。。板书:清平乐 村居 图画故事感情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