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ID:892987

大小:3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一、说教材《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一理念,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方法毋庸置疑确定活动单导学。  学法:  1.“边读边思”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活动单的引领下,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三、说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难点是理解“醉”。四、说教学过程一、背诗引词1.自开展诗文背诵大赛活动以来,很多同学都积累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谁能给大家来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学习古诗。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词(板书) 投影仪出示全词:过度:读着这首词,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二、读词,感受词韵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活动一,来读读这首词。预设:生1:诗只有一个题,而词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生2:我知道词有词牌名,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而它的题目是“村居”。生3: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上下两阙呢!生4: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七字;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都有。生5:我读着读着,感受到“小、草、好、媪”是押韵的,“东、笼、蓬”也是押韵的;看来,诗一般只押一个韵。而词可以有两个呢!师小结:古诗每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吧。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正是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 经验之上,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随后,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使孩子们在一次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逐渐体会到词独有的韵律之美。三、品词,感悟词境1.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词也一样。透过这些文字,你能看到哪些画面呢?让我们进入活动二。交流“景”2.你看,词中藏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呀!能用语言描绘出来吗?(老师提示:这片荷花他们有的有的有的,这小草长得怎样?这座茅草屋——,豆田里的豆苗——)3.我们一同合作来将这迷人的乡村风景描绘出来!(出示:一条玉带般弯弯曲曲的小溪潺潺地流过小村庄。小溪中,——溪岸上——,小溪的东边——)交流“人”1.就在这迷人的村庄里住着一户人家,你看见了哪些人?他们又在哪儿干着什么呢?2.多么有趣、多么温馨的画面呀!谁能读好它的?3.这么多的景,这么多的人,都浓缩在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当中。拿起书,让我们连起来再来读读这首词。别忘记读出你眼前看到的景象。设计意图: 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用语言描述。这样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句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四、畅谈感受,聚焦“醉”字1.这样的生活情景给您怎样的感受呢?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2.多么令人陶醉的一幕幕呀!词中就有一个字眼就在表达着我们的这种种感受。(醉)3.好一个“醉”字!“谁醉?”“为什么醉?”4.其实醉的何止是这对老夫妻呀,还有谁?(词人)5.辛弃疾到底为何而醉,让我们看看活动单后面所附的资料,相信看了以后,同学们会对辛弃疾有更多的了解,对他当时所处社会环境也有所了解,你就会理解这个爱国词人为何而醉。(生阅读资料,然后交流)预设:生:辛弃疾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直主张抗击金兵,可是遭到朝廷的排挤而贬职,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心中有些伤感,也有些担忧。师:是啊!诗人他忧国忧民,虽然遭受打击,但是心系国家和人民,见到眼前的情景,会想些什么呢?生:金兵入侵,中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要是没有战争,那里的人们也能过上安宁的生活,那该多好!师:你不仅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还读懂了诗人的心声,了不起! 生:回到家里,诗人忍不住写下了这首词,一遍又一遍地吟唱,他陶醉在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里。此时此刻,老师也醉了。不仅被画面上温磐的农家生活所陶醉,而且为诗人巧妙的文笔所陶醉,更为你们精彩的发言陶醉。让我们也来吟唱吧。(播放音乐)设计意图:诗歌教学不仅仅要关注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还要关注诗歌的文化底蕴,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读懂诗歌。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一环节,通过“好一个‘醉’字!‘谁醉?’‘为什么醉?’”这一提问,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在再结合当时的背景介绍,查阅了诗人的资料后,孩子们知道陶醉的不仅仅是老两口,还有诗人,明白了他写词的目的,懂得了为何称他为爱国诗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时,“为什么醉”已显而易见,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的热情已化为动态的生成。五、完成检测反馈选择一题,发挥想象写一写。情境一:茅屋前,那对略带醉意的老夫妻正亲热地聊着天。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二:小溪边,那可爱的小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点评,完善。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训练写作水平,有感就有情,有情才能抒,学生在此时提笔文思如泉。 小结:这首词带给我们的是多么美好的享受啊!辛弃疾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有爱国词,乡村词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乡村词)。(课件出示辛弃疾的另外三首词:《西江月》、《菩萨蛮》、《破阵子》)同学们,相信你们读了这几首不同题材的词,你会对作者有更深的了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