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说课稿安宁和平学校蔡晓瑜一、说教材《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二、说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三、说教法与学法: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四、说教学环节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
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一、导入,音乐感悟意境:1、板书“清平乐村居”,看到这“村居”,你看到什么呢?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已经悄然走入词中了。2、走进“辛弃疾”。出示词《破阵子》。给音乐,听。看看这首词牌的词给你怎样的感受?(激昂雄壮的音乐起。似乎是战士的一种豪迈,或是站死沙场的从容……)学生说感受再给第二首音乐。(温婉的,抒情的)谈感受。3、这音乐还是“破阵子”吗?那是什么?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对词牌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仅限于一些抽象的认识,于是窦老师在稍作讲解后,分别为《清平乐》和《破阵子》配上了不同的乐曲,让孩子们在风格迥异的乐曲中清晰地明白了词牌的特殊作用。二、学习《清平乐》(一)初读感知1、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谁来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2、学古人摇头读。3、手舞足蹈读。
4、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5、汇报,指导朗读。这里,我用超链接将句子和画面链接起来,无论学生看到怎样的画面,都可以马上连接到,避免打乱学生的思路。(二)感悟“醉”1、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句话。2、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3、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1)、想象一下,他们会夸赞对方什么?(2)、会夸赞三个儿子什么?(三)感悟“卧”研究“小儿”,出示句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1)、读句(2)、看图(3)、换成“躺”、“趴”,你有什么感觉?(4)、我们会想仰卧,侧卧,俯卧。不管怎样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姿势。你们再看看他的小脚丫。送他一个词!(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5)、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你能送他一个词么?(专心致志 目不转睛……)
(6)、他不仅要给自己吃,还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这一动一静,勾画出了多美的图,“动如脱兔,静如处子”。(7)理解“无赖”。(四)情境1、经不住,我也想走上前来问问翁媪,……我就是诗人,你们是翁媪,我想问问。2、理清画面顺序,指导背诵。3、配《水调歌头》,编唱《清平乐村居》。这里,由学生熟悉的歌曲编唱,有利于学生记忆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