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清平乐村居教案

ID:893019

大小:25.2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青云巷小学语文五上袋袋簿教案课题:26清平乐村居第1课时共1课时教师:金魁一我对教材的发现【教材分析】这首词是辛弃疾为数不多的反映民间生活的词,词人的创作以爱国词为主,一生主张抗金。但壮志难酬,被贬江西后愈加关注百姓生活,于是有了这样一种类型的词《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吴音”“翁媪”“相媚好”“锄豆”等词学生不理解,但可以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自学解决。这首词特别善于用文字勾勒画面,所以引导学生根据文字的线索、内容想象诗中画面是一个重点。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首课本中的宋词,所以在宋词格式、韵律、词牌名等方面的初步了解是不可少的。学生课前也提出了不少关于这三方面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采用抓主要问题课堂探究、个别化问题通过推送资料探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课时目标】1学生能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课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古诗词诵读的方法,能根据词中的线索“溪上”“溪东”“溪头”想象词中描述的画面有鲜明的远近安排,通过上下两阕所写内容,体会夫妻和、兄弟睦两幅画面,通过反复诵读这些画面感受辛弃疾这首词中“知足乐”的意境,能背诵这首词;2学生能通过推送资料的阅读和实践,对词牌名、词的格律、词的类别、经典的宋词有粗浅的了解,能对宋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3教师要能关注到学生课前已有基础、模糊或错误的认知、提出的问题,为不同类型甚至不同个体的学生推荐学习路径和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关注和指导。【板书设计】夫妇和26清平乐村居}知足乐兄弟睦 二我对学生的发现【学情分析或学生袋袋本提问记录】1学生对宋词不是很陌生,因为四年级学过《但愿人长久》一课,对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的片段进行了背诵和理解,初步了解了宋词,但学生并没有正式在课本中学习过宋词。2这首《清平乐村居》是一首完整的小令,从词牌名到词的基本结构、写作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都有可探究的点。3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学习宋词,所以对于宋词孩子一定有很多疑问,借助这样的疑问可以让学生初步对宋词的分类、词牌名、经典宋词名句、词人有个初步的接触,让孩子能爱上宋词,有兴趣读一读,背上几首。4课前,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指向词牌,有的指向词的格式,有的指向词的内容,提的比较多的问题是关于诗和词形式差异,不少孩子认为宋词格式上没有规律,而像绝句等唐诗规律明显。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的一个问题。【教学设计及二次备课】一读:复习导入,读准词句,读出节奏1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宋词,作者是辛弃疾,你对辛弃疾有了什么了解?【生:介绍辛弃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中之龙”“爱国词人”等对辛弃疾的评价。】2师:现在我们来学他的这首经典宋词。打开课本,根据老师平时叫你读古诗的方法,认真读一读,读出节奏,读好韵脚。3请2-3人朗读,由学生点评【教师注意听学生点评有没有涉及这几个平时教过的朗读古诗词的方法:停而不断、韵脚读足、读出词带给自己的感觉,可以请点评的同学尝试读一读,再请被点评的学生读一读,尽量鼓励学生的进步】。4师:词中这户人家的生活给你什么感觉?带着这种感觉齐读一遍这首词。二解:自主汇报,生生互动,联系课前预习,理解词的意思。 1师:词中哪些字词意思你原先不懂,通过自学明白了。【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和学生进行对话,纠正、补充理解不到位的词语。教师还要注意问一问学生是怎么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相机予以肯定和指导。】重点关注词语:村居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锄豆无赖卧2师:理解了字词,这首词的意思差不多就懂了,谁来说一说。【学生描述这首词大概表达的意思,可以简单地说,也可以解释这首词,教师要注意肯定学生的观点,适当予以点评。】三悟:自主汇报袋袋本记录的发现,生生互动,教师就关键发现点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小儿的可爱,进而体会这是一幅“夫妇和兄弟睦”的村居画面。师:课前自学时,同学们在袋袋本中记了很多有意思的发现,谁来跟我们分享你的发现?【生:说自己的发现,并请其他同学给自己的发现进行点评或者补充发言,形成自然的生生互动。教师也要适当加入互动,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说出依据。】   教学备注一:学生袋袋本发现汇总:《清平乐村居》一课学生袋袋本“我发现”部分内容梳理统计(全班共27人)1发现题目“清平乐村居”中间空一格并知道原因。(赵锦雯等22人);2发现词中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地点。(宋康宁等15人);3发现这首词上下阙押了不同的韵。(王容等17人);4发现词中人家生活幸福、自在。(毕浩轩等12人);5发现诗与词有明显区别。(张政文等10人);6发现词中“无赖”意思古今有别。(孙婷等11人);7发现小溪在词中多次出现。(王瑄等有10人); 8发现辛弃疾善写田园诗词。(郑欢昕等4人);9发现自己能解释这首词。(王源畅等24人);教学备注2:此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相机追问三个关键问题:关键问题一:可以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把握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读出画面:上下两阕分别是两幅图:翁媪图媚好图和儿子劳动剥莲图;一条小溪分出三幅图:溪上翁媪媚好图;溪东大儿锄豆图,溪头小儿剥莲图。让学生能以小标题的方式,概括出词中的各种图,并想象人物的心理。关键问题二:师:小儿什么也没干,为什么他却最可爱呢?【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卧”着的小儿,可能是哪些卧姿,可能是静态的卧,也可能是动态的卧。但是一个卧字还不足以说明其被“最喜”。要让所有孩子关注“剥莲蓬”这个举动背后的可爱。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辨析对比:如果把“溪头卧剥莲蓬”改成“溪头卧吃莲蓬”,一字之差,小孩的形象可由变化?通过“剥”“吃”两字对比,体会小儿也许内心在想着父母、哥哥,这是懂事的可爱。如果不是这样想,仅仅是小儿专注于剥莲蓬这个动作,也是可爱的,这是天真无邪的可爱。】关键问题三:哪些词句让你读出这种幸福呢?①相媚好【追问:老两口谈些什么呢?板书:夫妇和】②大儿,中儿,小儿干各自事情时心里会怎么看其他两个兄弟?总结出:这是一幅“夫妇和兄弟睦”的村居画面。三研:研究词是否有规律这个话题,小组合作试着填词并进行比较辨析。1师提出研究主题:我们班有17人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发现词每句长短没有规律,而诗有规律,对吗?2师推送资料辅助学生研究:读一读老师推荐的资料中3首《清平乐》再来看这个问题。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年年雪里【宋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3师:现在谁来解答这个问题。生:说出这三首宋词的相同点:词牌相同,每句话字数相同,押韵规律相同。4学生尝试填词:师:宋词也是有规律的,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根据这个格式填入词句,这就是填词。如果我们也写一首清平乐,写出来的格式和这三首一样吗?老师真写了一首。读一读。清平乐跳长绳【作者:五1班师生】秋风渐起,落叶泊石椅。上下翻飞弧线里,儿童个个欣喜。男儿疾飞如电,。两边恩师摇绳,惹得旁人惊羡。师:但是其中一句没有想好怎么写,你们有兴趣帮老师填一填吗?、生:小组合作探究,1号负责记录,2、3、4号参与讨论。师:教师巡视,选择3个小组的填词结果,现场在ppt中填写出来,引导学生辨析哪个填的好,从表达内容、押韵、句子对仗等三个角度选出一个最好的,说依据。四拓:作业1老师给大家几个题目,课后你可以选择一个自己试着填一填词《清平乐儿童节》《清平乐篮球赛》《清平乐午餐》2其实词牌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老师给大家推送了一些关于宋词的资料和几首经典的宋词,请你读一读,选2首背一背。 【教后反思】一关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调整这一课我原定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能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课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古诗词诵读的方法,能想象词中描述的画面,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辛弃疾这首词的意境;2学生能通过搜集2-3首宋词进行交流,对宋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阅读了学生袋袋本后,我调整教学目标为:1学生能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课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古诗词诵读的方法,能根据词中的线索“溪上”“溪东”“溪头”想象词中描述的画面有鲜明的远近安排,通过上下两阕所写内容,体会夫妻和、兄弟睦两幅画面,通过反复诵读这些画面感受辛弃疾这首词中“知足乐”的意境;2学生能通过推送资料的阅读和实践,对词牌名、词的格律、词的类别、经典的宋词有粗浅的了解,能对宋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3教师要能关注到学生课前已有基础、模糊或错误的认知、提出的问题,为不同类型甚至不同个体的学生推荐学习路径和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关注和指导。两相比较,根据学生袋袋本自学情况调整后的目标,更准确地对应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和起点,目标设定中对目标达成途径的表述也更趋可操作性。二关于本课教学根据学情进行的追问、实践活动我运用了以下三个策略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实现对不同学生的“个别化关照”。策略一依“学生发现”设计“教师追问”,达成目标,以学定教。这课学生共有9项发现,涉及125人次。不同角度的发现,说明学生已在课前达成部分学习目标,但也存在模糊的认知。比如:学生发现“ 词中人家生活幸福、自在”。读了他们的袋袋本后,我发现学生对词中“卧剥”一词所刻画的“小儿”形象的解读是表面的,比如余欣妍同学认为“小儿的可爱表现在‘卧’字上,这个字可以理解为趴、侧卧、仰卧等不同的姿势,也许还在变换姿势,从小儿剥莲蓬的姿势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很顽皮很可爱。”我对这个孩子观点的分析是:她准确第把握了词中的关键词“卧”,这个字可谓一字千金,表现了小儿的顽皮可爱,但是该生对小儿形象的解读是单一的,没有将小儿的行为和大儿、中儿的行为联系起来理解,她理解的仅仅是姿势上的可爱,这份可爱是表面的,还算不上真正的“无赖”,真正的无赖应当是通过“卧”这个姿势,联系词中内容体会小儿内心的想法:也许他剥莲蓬不是给自己吃,而是为父母剥,为劳动中的大儿、中儿剥,也许他还要把剥好的莲子聚集起来,送给父母吃,送给哥哥吃。他干不了两个哥哥干的活,就找些能干的。若非如此,一个只顾自己吃莲蓬,而对父母、对劳动中的哥哥于不顾,那么这个小儿的可爱就要大打折扣了。”所以我的追问就此设计并实施。师:从词中看,这份幸福来自哪里呢?【追问一】师:大儿、中儿都在劳动,而小儿啥也没干,他可爱在哪里呢?【追问二】师:样子可爱,是表面的可爱,老师把句中一个字换掉,你听听好不好?(教师把“溪头卧剥莲蓬”改成“溪头卧吃莲蓬”读)【追问三】学生的这个发现是精彩生成的触发点,三个追问,让学生对词中画面、关键字眼所传达的情感、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表面的理解走向深度的阅读体验。体现了我的第一个教学策略:根据学生“自主发现”设计“课堂追问”,达成核心目标,我想这也许就是以学定教,依学而教。学生在袋袋本上记录了课前自学中生成的很多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发现,这些发现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其一,所发现的内容涉及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是学生理解的正误、程度有所不同,这类发现就是我在二次备课时要融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我会给这部分学生展示空间和时间,通过再现文本、交流发现、追问跟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形成正确认识;其二,所发现的内容不涉及重要目标,但具有语文性质,这需要根据课时划分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表达欲望的提升,以一个学生的发现带动同伴学习,拓展学生发现思维的角度;其三,所发现的内容不具有语文性质,但学生确实有自己独特兴趣,这样的发现通过教师在袋袋本上和该生进行个别书面互动予以肯定和指导,以保持学生策略二依“关键提问”触发“生生互动”,鼓励思辨,以学导学袋袋本上还记录了学生的10个问题,涉及54人次,学生课前未解决的问题有5个。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真实的问题,经过阅读、统计,我注意到部分学生认为“宋词不像唐诗那样有规律”这个问题没有解决。 比如杨丽磊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唐诗要么是五言,要么是七言,诗中每句话字数都相同,而这首宋词中的句子有的字数相同,有的字数不同,没有规律性。”对于这个孩子提出的观点,我是这么分析的:这个孩子的观点,代表了学生初步接触宋词时的一些基本观点:他们认为宋词是长短不一的句子,表达形式更自由。孩子们的这种理解有两个问题:其一,他们将唐诗定义为“绝句”和“律诗”这样有规律的诗,是因为他们没有读过《蜀道难》等率性而发的无固定格律诗,是对唐诗形式理解的单一化;其二,对于宋词的格律,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更多的宋词,对词的格律缺少规律性的认知,才导致误解为“词是自由体”,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就这两个问题,我要制定解决的办法。于是我选择了这个问题作为以学导学的主问题引导孩子们探究,并给学生推送了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学习。帮助他们对词的格律、创作时的主题性有所了解并产生浓厚兴趣。课堂互动故事:就学生未解决的这一问题,我先引导孩子们阅读推送资料中《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年年雪里》《清平乐六盘山》三首词。通过阅读孩子们发现原来词也有严格的规律,词牌名决定了每一首词的固定格式。教学并未到此为止,我出示了自己写的一首《清平乐》:“西风渐起,落叶泊石椅。上下翻飞弧线里,儿童个个欣喜。男儿疾飞如电,。两边恩师摇绳,惹得旁人惊羡。”让孩子们试着填一句,于是在小组合作之后,孩子们给出了非常多的答案,比如:“如同离弦之箭”,“引起掌声一片”,“女孩身轻如燕”,“绳打也不怕疼”,“没有一个断绳”,“女儿疾过如燕”。接着我们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的句子,一时间,课堂上热闹非凡,我则面带笑容地和学生们一起讨论着、选择着。小结时,我说:同学们真了不起,看来填词不仅要句句符合主题,要押韵,还要注意用词的变换,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情景都可以填词,你想课后填什么词呢?有的孩子说要填《清平乐踢毽子》,有的要填《清平乐下课》《清平乐考试》《菩萨蛮等车》等,个个跃跃欲试。课后不少孩子在班级qq群里发表了自己的填词处女作。这个教学环节在一次备课中是没有的,正是学生袋袋本上的问题促使我设计了这个环节。你看,一个孩子提出的关键问题,带动了全班学生的探究,孩子们通过读、辩、填,对词产生了浓厚兴趣,我想这就也许是以学导学,教为学设。策略三依“个别提问”推送“助学资料”,关注个体,体现差异 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不少,如:词牌名是怎么来的?宋词是不是都分两阕?等,还有一些仅有1人提出的个别化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给这些对宋词产生了独特兴趣点的孩子后续的学习引导呢?我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问题,设计了9份“推送资料”,给学生自学探究提供支撑,孩子们可以通过阅读、游戏进行个性探究,解决自己的个性化问题。推送资料不是作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将学习延续到课外。我给孩子推送的资料包含三类资料:(一)课前推送给孩子们的资料资料1:辛弃疾生平资料2:三首《清平乐》推送意图:资料1是辛弃疾生平资料,意在让学生能集中感知和这首词资料3:《清平乐长绳》填句练习(学生在填词过程中感受词句的主题性、格律,培养学生对“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兴趣。)资料4:《蒋勋说宋词》片段(让部分对此感兴趣的学生了解词牌及词格律的形成,这是个别化推送。)资料5:辛弃疾三首不同风格的词(通过资料推送,让少数提出辛弃疾词风问题的学生能增加对词人风格的了解,避免学生对辛弃疾的词风形成局限的思维定式,影响其终身学习。)资料6:单调、双调、三叠这三类词各一首(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词是不是都为两阕的问题进行回应,避免学生对词的形式形成思维定式,影响其终身学习。属于个别推送)资料7:经典宋词五首(让学生能积累一些经典宋词,闻一知十,不局限于课本。)资料8:我的《清平乐村居》楷书作品(以教师的优势影响学生,使其有规范书写汉字,力求美观的意愿。)资料9::全国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标准格式用纸2张(这也属于个别推送,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模仿我的作品,把这首词书写好。)以上推送都不是作业,而是给学生进一步个性化学习、探究提供一些引导,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新发现、新问题、新资料还可以在班级qq群里向其他孩子推送。这节课上完后,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填词,不少孩子把自己填词的处女作发在班级qq群里,掀起了一阵填词热,部分家长也积极参与其中。 我想,以后的教学要继续落实这三个策略的实践,争取先熟用,再突破。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