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_6516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清平乐村居_651623

ID:893027

大小:188 KB

页数:37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清平乐村居        南通市实验小学褚嘉耘【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26、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2.初步认识词的形式特点。3.通过诵读、想象、体会,感受词中景美人和的意境以及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热爱。4.通过想象,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中所描述的美好情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教学难点】感受景美人和的美好意境以及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热爱。【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PPT课件;2.学生课前收集辛弃疾的资料,初步了解辛弃疾。【教学过程】一、词诗比读,了解词特点。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yuè)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在写的时候中间要空一格,读的时候稍作停顿。学生齐读课题。2.提到村居,同学们还记得高鼎的诗吗?学生齐读《村居》。3.请同学们将这首词和高鼎的同题诗《村居》比一比,看看词和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生说词和诗题目不一样,则相机教学“词牌名”。在古代,词是和着音乐唱的。用“清平乐”这一词牌名填的词,曲调是双调,一共有四十六个字,押两个不同的韵。 ★生说句子有长短,字数不同,则相机介绍词的别名“长短句”。★生说分成两部分,则相机介绍词的“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二、正音识词,初读知韵律。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读课文。2.能读准这些生字词吗?翁wēng媪ǎo锄(chú)豆莲蓬(peng)(péng)学生齐读生字。3.为了合仄押韵,词中的“蓬”要读第二声。学生齐读“莲蓬”。4.学生齐读多音字“剥”。这是一个动作,同学们做做看。5.看着“翁媪”这个词语的部首,你能猜出分别指谁和谁?6.这首词是九百多年前写下的,其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不完全一样。同学们能理解吗?自己再读读看。A引导学生结合词句的语境,为“无赖”选择正确的义项。无赖:①蛮不讲理;②游手好闲的人;③无可奈何;④顽皮可爱,含亲昵意。B吴音:就是吴地的方言。现在的浙江一带、上海、苏州,在古时候都属于吴国,当地的方言就被称为吴音。想听听吗?(播放上海话版朗诵《清平乐村居》)7.生字词读正确了,也理解了。现在,同学们一定能把这首词读得更好。谁将这首词读给大家听?指名读。8.引导学生注意适当的停顿。9.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律。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如果我们再注意节奏和韵律,就能读得更好了。10.教师范读。11.第三次指名读。三、品味想象,再读入意境。1.同学们,读着读着,你们发现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2.只一座茅檐,只一条小溪,只一片青草,词人就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的村居画卷了。面对此景,词人轻轻地吟出了——(引读:茅檐……)3.画卷中,人物鲜明而生动。谁在做什么呢?4.仅仅46个字,勾画出一个多么丰富灵动的村居生活画卷,词人满心欢喜地吟诵着——(引读:茅檐……)5.请你再读读词,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画面里,你看到了怎样的茅檐、怎样的小溪、怎样的草?你还看到了哪个人物?他们或他在做什么?如果能看见人物的动作、表情,听到人物的语言,想到人物的心情,就更好了。6.谁看到了乡村的景色?谁看到了翁媪?谁看到了大儿?谁看到了中儿?谁看到了小儿?就请你们按照词句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把你想象中的景物或人物描述出来。其他同学注意听,你最喜欢谁的描述,为什么?指5名学生描述。学生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在描述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表现“词情画意”。7.加上你们的想象和感受,这幅村居画面就有了色彩,有了声音,给人以美好的感觉。谁能完整地把整首词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听?指1名学生描述。8.谁来带着这样的想象和感受,把这首词再读给大家听。四、对话体验,细读悟情感。1.回味“小儿”。刚才,你们都争着描述小儿子,看来你们最喜欢他。喜欢他什么呢?(板书:喜)自由自在、天真、可爱、有趣……让我们像词人一样带着这份喜爱读好句子。引读:最喜小儿无赖,——2.品味“翁媪”。深深打动词人心的还是这对老夫妻。你再反复读读词句,看看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亲热、悠闲自在、幸福…… 用词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相媚好”。你看看图上两位老人的动作和表情,能说说“相媚好”的意思吗?像这样亲热而高兴的样子,就叫——相媚好。3.对话体验。你仿佛听到他们亲亲热热地在聊什么呢?请同座选择一个话题,想象一下老两口的神情、动作,聊一聊。指名聊一聊,演一演。4.有感情地朗读两行词句。他们就这样一边喝着小酒一边亲亲热热地聊着,多有意思啊!指名读,评点。再指名读,评点。第三次指名读,评点。5.你怎么理解这里的“醉”字?(板书:醉)6.老人为什么这样满足,这样陶醉呢?7.原来一家人亲亲热热地生活在一起,小有所依,老有所养,自在安定,老人就很满足,很陶醉了。还有谁也陶醉了?(词人、我们)8.让我们带着这份微醉的满足读好整首词!学生齐读。五、拓展资料,深读探心境。1.背景介绍。其实词人辛弃疾当时是南宋朝廷的一位官员。900多年前,金国灭掉北宋,对南宋朝廷紧追不舍,企图彻底灭宋。金兵攻占都城,大肆抢劫和屠杀。(播放战乱的配音,学生静听。)辛弃疾看到的是汉人生命、财产都得不到保护,生活无比痛苦。他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然而,他屡遭奸人陷害,被贬官十八年,壮志难酬。2.探究心境。当他在还没有被金兵占领的上饶地区,看到这样的村居景象,(出示词和图)他在想什么呢?(板书:安)3.是的,辛弃疾一生时刻准备着奔赴战场,抗击金兵,让失地的老百姓也能够过上像《清平乐村居》所描绘的这样安宁的生活。 配音乐,指名朗读。4.这样的画面,这样的词句,同样深深地触动着同学们的心。请拿出笔来,在画面上写上你最喜欢的词句。(词句配画)5.欣赏学生的书写作品,评点。六、创意作业,感受词文化。1.完成整首词配画的创作。2.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3.辛弃疾,被称为“南宋爱国词人”。请你收集他的爱国诗词,读一读,背一背。【板书设计】26、清平乐村居辛弃疾醉安喜吟、品、象、境、和,古诗词教学的五重境界——《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褚嘉耘一、词诗比读,了解词特点。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写的时候中间要空一格,读的时候稍作停顿。学生齐读课题。师:请同学们将这首词和高鼎的同题诗《村居》比一比,看看词和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出示课件)生:我发现《清平乐村居》的题目有两个词儿,而古诗《村居》的题目只有一个词儿。师:对,多了一个词牌名。有同学知道词牌名有什么作用吗?学生无人回答。 师:谁来读一读注释?(出示课件)生:词牌名,代表某一种特定的曲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押韵等。师:同学们,在古代,词是和着音乐唱的。用“清平乐”这一词牌填的词,曲调是双调,一共有四十六个字,押两个不同的韵。生:《清平乐村居》分上下两个部分,中间还有一个空行。《村居》只有一个部分。师:你看得真仔细!同学们,这首词有两个部分,上面一部分我们可以叫它“上片”,下面一部分呢?(出示课件)生齐:下片。师:上面一部分还可以叫“上阙”,下面呢?生齐:下阙。师:谁再比比,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生:《村居》每一句的字数都是相同的,《清平乐村居》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师:每一行的字数有多有少,所以词还有一个别名呢,一齐叫叫它。(出示课件)生齐:长短句。二、正音识字,初读知韵律。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这首词,注意将字音读准确,将句子读通顺。学生读课文。师:能读准这些生字词吗?(出示课件)生齐读:翁wēnɡ媪ǎo锄(chú)豆莲蓬(penɡ)师:双音节词,后一个字读轻声,读一读看。生齐读:莲蓬(penɡ)师:但是,在这首词里,为了合仄押韵,“蓬”要读第二声。一齐读。生齐读:莲蓬(pénɡ)师:还有一个多音字。会读吗?(出示课件)生齐读:剥(bāo)师:剥,是一个动作,同学们做做看。 学生比划。师: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动作?生:剥桔子。就是把桔子皮一瓣儿一瓣儿地剥下来。师:去掉外面的皮或者壳儿,这就叫“剥”。师:看看第一个词语,从部首来看,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指谁和谁?生:我猜翁是指老爷爷,媪是指老婆婆。师:翁媪就是一对老夫妻。师:同学们,这首词是在九百多年前写下的,其中一些词语的意思和现在不完全一样了。你能理解吗?再读读看。(出示课件)学生自读自悟。师:我们一起先来看一看“无赖”这个词,它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4个义项,在这首词里,应该选哪一个义项呢?(出示课件)生:④顽皮可爱,含亲昵意。师:词中指小孩儿顽皮可爱。师:还有几个词语,你理解它们的意思吗?生:我理解“茅檐”的意思,它是指稻草屋。师:在这里是指茅草屋。生:我觉得“吴音”应该是指上海的方言。师:你大概知道。还有什么地方?生:就是指江浙一带的方言。师:今天的的江浙一带以及上海,在古时候都属于吴国,所以当地的方言被称为吴音,也称吴语。想听听吗?(课件播放上海话版朗诵《清平乐村居》)师:同学们都在笑。吴语就是这样柔柔的,软软的,多好听哪!师:还有哪个词语,你也理解了?生:我觉得“锄豆”就是帮大豆锄草。师:谁来帮助他,说得更准确些?生:应该帮豆田锄草。生:在豆田里锄草。除去了杂草,豆苗就能长得更好了。师:同学们,你们将生字读正确了,词语的意思也理解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首词读得更好了。谁将这首词读给大家听? 一生朗读。师:为了能让人听清楚哪里是词牌名和题目,哪里是上片,哪里是下片,在读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呢?生齐答:停顿。师:谁注意适当的停顿,再试一试?一生朗读。师:读得真好!老师已经听出了一些词的韵味。同学们,词是可以歌唱的,如果我们注意节奏和韵律,就能读得更好了。教师范读。师:谁也想试一试?一生朗读。师:注意了节奏和韵律,就越读越有味道了。三、品味想象,再读入意境。师:同学们,读着读着,你发现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生:茅檐。师:还有吗?生:小溪、青草。师:同学们,只一座茅檐,只一条小溪,只一片青草,词人就勾画出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村居画卷。面对此景,词人轻轻地吟出了——(引读:茅檐……)生齐读一二两行。师:在这幅画卷上,人物鲜明而生动。谁在干什么呀?生:我看到了茅草屋前坐着的翁媪,他们在交谈。师:还有谁?生:我看到了大儿子正在锄豆。生:我看到了中儿子正在编织鸡笼。生:我看到了小儿子正在溪头卧剥莲蓬。师:仅仅46个字,勾画出一个多么丰富灵动的村居生活画卷,词人满心欢喜地吟诵着——(引读:茅檐……)生齐读整首词。 师:再读读词,展开你想象的翅膀飞进画面里,你看到了怎样的茅草屋、怎样的小溪、怎样的小草?你还看到了哪个人物?他们或他在做什么?如果能看见人物的动作、表情,听到人物的语言,想到人物的心情,就更好了。请同学们默默地读,静静地想。学生默读静想。师:谁看到了乡村的景色?谁看到了老公公、老婆婆?谁看到了大儿子?谁看到了二儿子?谁看到了小儿子?5名学生一一起立。师:请你们按照词句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把你想象中的景物或人物描述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你最喜欢谁的描述,为什么?生:在一个风景如画的乡村里,有一间低小的茅草屋。门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里有许多亭亭玉立的荷花,它们像一群美丽的少女立在河中。许多小鱼小虾在清澈的溪水里做游戏。遍地都是绿绿的青草,多么美丽啊!生:茅草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老爷爷搂着老婆婆的腰,说:“看咱们儿子多勤劳呀!一个在锄豆,一个在织鸡笼。那么可爱的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呢。”师:一个在为豆苗锄草。继续说。生: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东边,有一片茂盛的豆田。豆田里,有几根杂草。一个健壮的青年人正拿着一把锄头,用力地锄着。大滴大滴的汗水从他的脸上滚下来。他就是那对老夫妻的大儿子。他心想,家里就我一个壮劳力,我可要用心种这一亩豆田,为家人求生计啊!生:二儿子坐在门前的空地上,织着鸡笼。他心灵手巧!生:小儿子躲在一棵树后,悄悄地剥着莲蓬,好像还不愿意让他的父母发现呢。他在想,这莲蓬多好吃啊!我要多剥点,待会儿给我的哥哥和爸爸妈妈吃。师:我请你自己纠正一下,注意是“溪头卧剥莲蓬”。生:他在溪头,舒舒服服地躺着,边想象着边剥莲蓬。师:这里的“溪头”就是小溪边。师:你最喜欢谁的描述?为什么?生:我最喜欢白雨涵和郭力豪的描述,因为他们的描述十分具体,也很形象,让我看到了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 生:我喜欢刚才说翁媪的那个小朋友的描述。我觉得搂着老婆婆的腰,这个动作很形象,说出了“相媚好”的意思。师:你都看到了人物的动作,好像这个人物就在你的眼前。师:同学们,加上你们的想象和感受,这幅村居画面就有了色彩,有了声音,给人以美好的感觉。谁能完整地把整首词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听?生:乡村的景色可真迷人啊!一座茅草屋低低的,小小的。屋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多像绿色的地毯。小溪里,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粉红色的荷花亭亭玉立。屋前,坐着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一边喝着小酒一边亲亲热热地聊着天,一会儿聊聊身边的美景,一会儿聊聊自己的儿子,开心极了。在小溪东边的农田里,大儿子正在为豆苗除杂草。虽然有点辛苦,但是看到豆苗长势喜人,他心里便乐滋滋的。二儿子正用竹条细心地编织着鸡笼。最可爱的是小儿子。他卧在小溪边上,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剥开莲蓬,取里面的莲子吃。他想:莲子真甜啊!我一定要多剥几颗带回家给我的家人尝尝。师:真好,我听出了“词情画意”!我们应该把掌声送给她。学生鼓掌。师:谁能着这样的想象和感受,再把这首词读给大家听一听。1生朗读。学生鼓掌。四、对话体验,细读悟情感。师:刚才,你们都在争着描述小儿子,看来你们最喜欢他。喜欢他什么呢?(板书:喜)生:我喜欢他的天真无邪,就像我们。师:是的,他和你们年龄相仿。生:我喜欢他的顽皮可爱。生:我喜欢他的活泼开朗。生:我喜欢他的无忧无虑。生:我喜欢他的贪吃样,他卧剥莲蓬。师:行啊!就让我们像词人一样带着这份喜爱读好句子。引读:最喜小儿无赖,——生齐读两行。 师:深深打动词人心的还是这对老夫妻。你再反复地读读词,看看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生:这是两位亲亲热热的老夫妻。生:这是一对相亲相爱的老夫妻。生:这是一对带点醉意的老夫妻。生:这是一对在乡下养老的老夫妻。师:安心养老。生:这是一对幸福美满的老夫妻。师:如果用词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是哪个词?生齐答:相媚好。师:你们看(出示课件),看看两位老人的表情、动作,再来想象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生:这两位老人都在笑,我觉得“相媚好”是说他们非常高兴。生:我觉得“相媚好”还是很亲热的意思,因为我看到了他们好像在很亲热的聊天。师:同学们看,两位老人肩并肩地坐着,你笑眯眯地看着我,我乐呵呵地看着你,他们的样子多么亲热,又是多么高兴啊!这样亲热而高兴的样子就叫——生齐答:相媚好。师:他们亲亲热热地在聊什么呢?请同座选择一个话题,想象一下老两口的神情、动作,聊一聊。(出示插图)同座热火朝天地聊天。师:让我们来听一听在聊什么呢。你们两人在聊什么话题?生:我们在聊儿子。师:请你们起立,待会儿聊给大家听。还有不一样的话题吗?生:我们在聊家门前的景色。师:也请你们起立,聊聊优美的环境。生1(搂一搂同座的肩膀):老太婆,你看那,我们的大儿子正在为我们的一亩大豆田锄着草。我们都是一把老骨头了。但是大儿子多么努力,多么认真。算是没有白费我们对他的养育啊!生2 (对看一眼):老头子,我最喜欢我们的小儿子。你看他在溪头卧剥莲蓬,说不定我们过一会儿还能吃到他亲手剥的莲子呢。生1(连连点头):对呀,对呀。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生3:老头子,你看我们家的庄稼地长得可好了。师:看一眼老头子吧!生3笑,侧过脸看一眼同座。生4:我也很高兴啊,我们今年的生计可就指望它了。生3:咱们的大儿子可真是勤劳,他天天都给这亩地锄草。所以大豆苗才长得这么好呢!生4:老婆子,找到这么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住,我也是很高兴啊!虽然我们住的房子小,但有这份惬意也满足了。学生再次鼓掌。师:同学们,两位老人就这样一边喝着小酒一边亲亲热热地聊着,多有意思啊!谁来读?(出示课件)1生读两行。师:这幅画面已经打动了你的心。谁再来读?1生再读两行。师:多么美好的意境!谁再读?1生再读两行。师:我听出了你的一份惊喜呀。师:同学们,这里的一个“醉”字,你怎样理解呀?生:就是喝了一点酒,有点醉了。师:仅仅是指喝醉了吗?生:我觉得更是陶醉的意思比较多。师:被什么所陶醉?生:被风景陶醉了。师:还被什么陶醉了?生:还被这一家的天伦之乐所陶醉了。师:还被自家的和和美美所陶醉。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板书:醉)五、拓展资料,深读探心境。 师:老人为什么这样满足,这样陶醉呢?生:因为他们子孙满堂,幸福美满。生:因为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大儿子十分勤劳,中儿子心灵手巧,小儿子十分可爱。师:二儿子能干。师:原来一家人亲亲热热地生活在一起,小有所依,老有所养,自在安定,老人就很满足了。被陶醉的仅仅只有老人吗?生:还有词人。生:还有我。师:还有我们。师:其实词人辛弃疾当时是南宋朝廷的一位官员。在900多年前,金国灭掉北宋,对南宋朝廷紧追不舍,企图彻底灭宋。金兵攻占都城,大肆抢劫和屠杀。你们听——播放战乱的配音,学生静听。师:辛弃疾看到的是汉人生命、财产得不到保护,生活无比痛苦。他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然而,他屡遭奸人陷害,被贬官十八年,壮志难酬。当他在当时还没有被金兵占领的上饶地区,看到这样的村居景象,(出示词和图)他心里在想什么呢?生:他心里在想:如果所有的地方都没有战争,都像这里这样安定多好啊!生:他多么希望世界能够永远和平啊!师:原来是这样安定的生活画面打动了词人的心。(板书:安)词人一生时刻准备着奔赴战场,抗击金兵,让失地的老百姓也能够过上像这样安定的生活。谁来读?播放音乐,1生朗读。师:多么和谐美好的村居景象!多么幸福自在的一家老小!师:这样的画面,这样的词句,同样深深地触动了同学们的心。请拿出作业纸来,在画面写上你最喜欢的词句。学生完成词句配画的书写作业。师:注意头正、肩平、腰背挺直。学生练习书写。 师: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字的大小一致,行款整齐。学生练习书写。师: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不仅要写到画面上,还要写到我们的心里去。学生练习书写。师:请写好的同学带上自己的作品到前面来展示。学生陆续上台展示。师:你们看,他们的书写工整,字的大小一致,行款整齐。师(举起一幅作品):我刚才在看的时候,发现这样一幅作品。你们看看这幅作品存在什么问题?生:这幅作品,字与字之间的空距太大了。师:这样就显得很松散。同学们在练字的时候,要好好揣摩。师:课后,请完成这样的创意作业:①完成一幅词配画的作品;②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③辛弃疾,被称为“南宋爱国词人”。他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词。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并读一读。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古诗词教学的五重境界      清平乐村居一课的设计意图南通市实验小学褚嘉耘人类的发展是不能割断历史的,是有根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努力挖掘中国母语的“根性”来营养儿童。而古诗词恰恰是这种“根性”的浓缩、精粹,是营养儿童言语生命的佳品。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古诗词的教学研究,尝试着概括出古诗词教学的五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吟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重境界,也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途径。古诗词语言凝练,情辞并发,意境深远,同时又兼具音乐的特质,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因此,我们倡导古诗词就要用古诗词的方式来教,要把古诗词教成古诗词。吟诵是古诗词披文入情,披文解义的入口,同时它又是化我入诗,内化于心的入口。在《清平乐 村居》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让吟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教学功效。初读吟诵,在于熟悉字面,疏通诗句,直觉感受;反复吟诵,在于体味品悟,具象入境,加深感受;熟记吟诵,在于情感体验,蓄势而发,抒发感受。第二重境界:品古诗词创作的年代十分久远,再加上篇幅短小,用字遣词非常精炼。有时甚至和我们平常说话、写作不大一样。所以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字词的品味。它有三个层面,一是“扎扎实实”,也就是做到生字音形义联系实在,识读写用实在;二是“知冷知热”,也就是字词的教学要注意情感温度的饱满;三是“有源有脉”,也就是字词的教学要注意汉字背景文化的渗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字词的特点,采取集中和分散识字相结合,突出了“翁媪”的部首表义特点,“吴音”的地域文化特点,并借助了词典(“无赖”)、插图(“相媚好”)等媒体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剥”)来辅助教学。细细地品,品出了“最‘喜’小儿无赖”、“‘醉’里吴音相媚好”特有的韵味和魅力。第三重境界:象人们常说,诗中有画。古诗词的这种画面感是由所描写的具体物象呈现出来的。古诗词教学依文而想,具象成画,是第三重境界。物象是诗词中静态的存在,它可能是凌乱的、个体的,瞬间捕捉到的;意象则是阅读者想象中动态的存在,是物象在每个人心中的投影,它是经过自我加工的,融入个人情感的,可以组合提升的。古诗词的教学,不仅要寻找画中所“有”的物象,还要让这些“有”的物象堆积出心中的意象,这个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先读读词,说说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做什么;继而引导学生进入画面,想象景物的特点,想象人物的情态;最后让学生通过描述展现脑海里的画面。眼中有物,心中有象,由点到面,画面就逐步丰富饱满起来,变得灵动而美好。第四重境界:境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当心境与物境契合之际,诗词灵性会涌上心头。我们姑且把物境看作是第三重境界“象”,那么“境”就是象的提升。古诗词教学同样讲求意境,寻求入境的突破口。意境的入口,首先在于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本身,一是语言文字的具象触摸,二是语言文字的空白想象,三是语言文字的吟诵复沓。其次,适当的“知人论世”,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诗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的感受,从而走进意境,触摸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愉悦境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引导学生刻意触摸的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是一对怎样的翁媪?勾起学生对词句的反复品读体会。“相媚好”的情态,生发出无穷的想象。同座扮演翁媪,亲热聊天的真切体验,更使得学生身心入境。醉的不仅是形,还有心。美好和谐的生活,不仅令翁媪陶醉,还令词人陶醉,令读者陶醉。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然而,他屡遭奸人陷害,被贬官十八年,壮志难酬。当他在上饶地区,看到这样安宁美好的村居景象,该是怎样心神向往?为了突出这种意境的美好,我们还通过播放战乱配音来对比反衬。心境地探究,让学生和词人一起呼吸,像词人那样思考。第五重境界:和“和”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首先是诗人的眼光、教师的眼光和儿童的眼光的融合统整,要用古诗词承载的丰厚的文化内涵熏陶儿童,规范儿童的同时保有儿童的天真、浪漫,使得儿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生命存在。其次,是诗人语言、教师语言和儿童语言的碰撞共振。当孩子们在古诗词诵读中把自己的发现、感受、思考用自己的言语描述出来的时候,我们要尊重他们言语生命的内在图式,着眼激活和唤醒,要有一颗成全之心,承认、尊重儿童的语言天赋,并让这种天赋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潜在性变成生长性。最终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诗词读到最后应该成为学生整体素养中的一种元素,而且这种元素随着岁月还会放大、增值,甚至学生的世界观、方法论中都有古诗词的积淀。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期待这首词特有的语言魅力能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沉淀自己的理思。因而基于儿童的立场,处处“让学”。比读发现,初读感知,再读描述,细读对话,深读创作,每一板块地学习,都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点,不断延续、深化,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新发现,再通过“读”、“说”、“写”展现他们各自心中的感受。在我们看来,吟、品、象、境、和,是古诗词教学的五重境界。实现这样的五重境界,古诗词教学就成为享用的教学,是一种言语的享用,是一种审美的享用,是一种文化的享用,是一种生命的享用。学生必然能够在这样的享用教学中,汲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不断地壮大自己的生命。让词作之美从纸面流入心间 ——褚嘉耘老师《清平乐春居》教学点评施建平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只有短短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恬静优美、平和无忧的乡村生活的画卷。这首词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画面清新,内涵丰富、意蕴悠长。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褚嘉耘老师以其层层推进的教学流程,清新优雅的教学风格为学生铺就了一条通往美好词境的路,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入境入情,感受语言,陶冶情感,滋养心灵。具体说来,这一堂课的主要特色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在比较中了解词的特点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课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要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从小学低年级起,学生就开始了古诗的学习,但词的出现则较晚,《清平乐村居》是学生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首词,因而,通过这首词的教学让学生对词的特点有个初步的了解应该成为本课教学的目标之一。那么,怎么让学生了解词的特点呢?教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巧妙地引出了学生之前学过的高鼎的一首同题的诗,将诗和词同时呈现,让学生比较诗和词的异同,这样,学生很容易发现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词分上下两片以及词不仅有题目还有词牌名等特点。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教者相机点拨:在古代,词是和着音乐唱的。用“清平乐”这一词牌填写的词,一共有四十六个字,可以押两个不同的韵。学贵发现,教有补充;学为主线,教作辅助。教者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尽可能地将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让他们当“主角”,通过自主的探究、思考来寻求答案。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比读的过程中实现交汇共响。2.在想象中丰富词的画面这首词,只一座茅檐、一条小溪、一片青草,就勾勒出一幅典型的村居画卷,宁静而优美。画卷之中,人物鲜明而生动,翁媪、大儿、中儿、小儿,个个栩栩如生,如在目前。他们或静或动,或劳作或闲适,无不传递出乡村特有的人情物语。 想象词中描写的场景是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的基础。宋词距现在年代久远,加上语言凝练,如果不能依据词义展开丰富的想象就很难真正感受到词的意境,自然也就难以理解作者的情感。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描述画面、场景的基本能力,他们需要语言运用和实践的机会。因而,教者摈弃琐碎的提问和枯燥的讲解,而是根据这首词的特点,在启发学生想象上下功夫,注意一步步引导学生将想象的翅膀伸展开来——先是引导学生读读词,说说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幅美丽的画卷里,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做什么;继而引导学生进入画面,想象景物的美丽,想象人物的情态;最后,让学生通过描述展现脑海里的画面。这样,学生眼前的景物逐渐由粗略、模糊、单一、平面变得细致、清晰、丰富、立体起来,使学生走进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中,徜徉在美的意境里。大胆的个性想象,丰富的语言实践,相互的合作交流,是语文课堂应有的生态环境。教者要心甘情愿地退居一角,“躲”在学生的身后,分享他们阅读中发现的喜悦。教伴学行,助学促思,帮助学生不断登上新的“台阶”,才能真正实现阅读的高度。3.在感受中领悟词的内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谈“境界”:“言气格,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本也。气格、神韵,末也。境界具,而二者随之矣。”“境非独谓景物也。情感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品味诗词既要感知景语,更要感悟情语。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的折射,都凝聚着作者的情思,而诗词中关键的词语则是作者情感的凝聚点。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醉”,引导学生体会翁媪的微微醉意,想象他们被幸福的日子所陶醉的样子,同时体会词人沉醉其中的情感。在讲三个儿子时,抓住“喜”字,让学生重点体会小儿的天真可爱,自由自在。这就使这首词固有的意象更加灵动、鲜活、丰盈。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我通过地图、简要的介绍以及马蹄声、刀斧声、哭喊声等的渲染,把学生带入了辛弃疾所生活的那个战乱的时代,以此进一步理解作者对自然、恬静的生活的向往,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达成了与词人心灵的相通相融。最后提供配乐,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转化成特定的语调、语气,有感情地吟诵整首词。这样,词境心语才能无声地潜入学生的心底,成为一种文学的记忆、精神的记忆。 “教”的策略,是为“学”服务的。必要的音像辅助,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学”的困难,缩短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之间的时空距离、情感距离,成为“学”的助推器。教学互动,课堂就能得到生长,灵性也就能孵化其中。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者针对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词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特点,将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在诵读、想象中充分感受到了这首词作的画面之美、语言之美、意蕴之美、情感之美和心志之美,使这首词从纸面驶入了学生心灵的港湾。《清平乐村居》教学录评执教:崔兴君点评:孙双金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师:想听故事吗?生(立马坐直,目光炯炯):想!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书文、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义端和尚必定师投降金人了。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他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你不要杀我。”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的头颅,夺回军印,回营复命。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上报拯救百姓的策略;在诗词创作中与苏轼齐名,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这位文武双全爱国青年的名字叫……(故意停顿,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辛弃疾)点评:“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在教学中有无穷的魔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它能抓住全部儿童的注意力,它能营造教学的氛围,它能在儿童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故事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它借助故事的人物、情节,在人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地痕迹,它胜过一切的随意识记和无意识记。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多采用“故事思维”的环节。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这张画像,什么感觉?生:真是一位威猛的大将军。生: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 师: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意见不被采纳!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被罢免了所有官职。辛弃疾就来到江西的上饶县的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一天归家途中,他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词,词题是(板书):村居。师:(出示这首词)看看这首词与咱们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生:以前学过的诗一般只有4句,可这首词有8句,4句之后还空一行。师:你真细心。词一般比诗的句数要多,像这首还分上下两片。还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这首词每行的字数不相等,可以前我们学的诗,每行字数不是5字就是7字。师:你有一双慧眼。词原来就是配歌而唱的,为了和所配的曲调押韵,所以每行字数不等。这首《村居》原配的曲名是《清平乐》,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全题是《清平乐村居》(将题目补充完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生齐读)点评:“看看这首词与咱们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是把发现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发现。比教师直接讲词与诗的不同好多了。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一个差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力、思考的权力和发现的权力。一、指导诗词,扫除阅读障碍。师:题目就是一篇作品的眼睛,读懂题目,你就读懂了一半。“村居”是什么意思?生:“村居”就是乡村生活。师: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乡村生活是怎样一幅画卷呢?拿起书,自己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把每个字字音读准了,读响亮了。(学生自读)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他读的时候,大家在心里跟着他一起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错“翁媪”,“媪”读成“yùn”)师:嗯,不错,课后的三个字都读准了!只有一个词“翁媪”的“媪” 没读准,该读什么呢?生:“媪”ǎo。师:这下对了,再读一遍,响亮地读给大家听。生:“媪”ǎo。师:看看这个词,“翁”什么意思?生:“翁”就是老爷爷的意思。师:对!那“媪”会是谁呢?可以看看书上的插图。生:“媪”就是老奶奶。师:对,“媪”左边一个“女”(相机板书)就是年老的女性,咱们可以称呼她老奶奶、老婆婆,“翁媪”就是这对老年夫妻。记住这个词,咱们一起读“翁媪”。(齐读)还有谁想再读读这首词?(生“溪头卧剥莲蓬”中“剥”读bō)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字字清楚。大家看词的最后一行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生:“剥”。师:咱们班里同学思维真活跃!一下子就找准了,这个字还有什么读音?生:bāo。师:不错。在这里读什么呢?说说理由。(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读bāo,有人读bō)生:我觉得读bō,剥皮嘛!生:我觉得读bāo,我们家都说剥bāo了皮吃香蕉。师(微微一笑):看来这种意思大家都知道。当它表示把物体的外皮去掉的时候就读bāo。就像这位童鞋说的,吃香蕉前先bāo香蕉皮,吃桔子前都先bāo桔子皮,要想吃莲子,当然都先把莲蓬的外皮给……(生齐说:“bāo”了)师:所以,这句就是“溪头卧剥bāo莲蓬”。你来读读这一句。(指名3个学生读。)(有两个学生读“莲蓬”的“蓬”读轻声,有一个读第二声。)师:同学们,听到了吗?“蓬”这个字他读的是轻声。这个词可以读轻声,也可以读第二声。在这首词里读轻声好,还是读第二声好? (教师范读,学生一听纷纷赞成读第二声。)师:为什么这里读第二声好呢?生:这样听起来,感觉要好听,和上一句联起来更押韵了。师:是呀,词讲究押韵。一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上片(范读上片,突出韵脚)押ao,下片(范读下片,突出韵脚)押ng。“蓬”读第二声,更押韵,更有韵味,让咱们完整地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读出韵味来。(学生齐读)点评:“莲蓬”这个单读时,“蓬”应该读轻声,可在这首词中应该读第二声。教师这里处理得很巧妙,让学生在听读中辨析,感受古诗句尾押韵,富有韵律美的特点。师:对于这首词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交流。生:我不知道“吴音”是什么意思?师:问得好!谁知道?生:“吴音”,吴地的方言。师: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地区,春秋时代为吴国的属地。当地的方言就叫“吴音”。比如,上海人早上见到你说:“你好!”(教师用上海话和学生打招呼)听吴音有什么感觉?生(笑着说):我觉得语速好快,有点听不懂。师:这就是方言的地域性。生:我觉得有点像唱歌一样。师:是呀,说起来柔媚婉转就像唱歌一样,这就是“吴侬软语”,这就是“吴音”。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叫“相媚好”?生:我知道,“相媚好”的意思就是互相亲热。师:解释得完全正确。你姓什么?生(腼腆)》:我姓王。师:我来跟王老师握个手,这个词很有难度,我一开始也不明白。大家踊跃发言,希望咱们班有更多的“王老师”“张老师”……(板书:媚)你看,这是一个女孩子弯折眉毛对你笑呢,跟你多亲热呀。生:就是说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正用吴地的方言…… (学生卡壳了,说不上来)师(微笑提示):对!就像咱俩这样,正用吴地的方言在愉快地——生:聊天!师:连起来再说说看?生: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正用吴地的方言愉快地聊天。师:说得真好!还有不懂的吗?生:老师,我想知道这里的“无赖”是什么意思?师:这里的“无赖”是和《水浒传》中的高俅一样的无赖吗?读读最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喜欢小儿什么?生:这里的“无赖”是顽皮的意思。师(面向提问的孩子):懂了吧!还不赶快谢谢你的老师。生:谢谢“李老师”。生:不用谢!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无人举手)好,整首词中词语的意思读懂了,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这一遍请大家边听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点评:这一质疑解词的环节,教师处理得比较智慧。“吴音”一词以老师补充讲解、示范发音让学生感受为主;“相媚好”一词在学生猜词义的基础上教师据形解字:“你看,这是一个女孩子弯折眉毛对你笑呢,跟你多亲热呀。”;“无赖”一词,教师和贬义“无赖”作比,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这是真正体现了“教也多术也”“教学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一、感悟词眼,注重身心体验。师:同学们,在一遍遍地读中有没有读出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呢?它就在词里面,请静静地用心读一读,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  生:喜。  师:“喜”,(板书:喜)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喜欢,这么欣喜?请同学默读这首词。(学生默读思考)  生:辛弃疾最喜欢小儿子,不是“最喜小儿无赖”吗?  师:你是作者的知音,先来读读这一句,相信你肯定能读好。(学生读词)  师:这句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儿子顽皮的动作?  生:卧。   师:看看图,你能想象他当时顽皮的动作、神态吗?(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生:我们是坐着剥,他趴在地下剥莲蓬,两只脚还跷着,踢踢打打的。  生:我想他的嘴里一定还哼着小曲,多快乐呀,脚上一定是和着嘴里的曲子打着节拍。  师:说不定他趴累了,还会怎样?  生(笑着):他还会打两个滚,仰面躺下。  生:有可能还趴在河边,玩玩水。  师: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此时的状态?  生:快乐。  生:自由自在。  师: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是自由自在呀!看着这个小“无赖”,辛弃疾禁不住会想什么?  生:这要是我的儿子该多好呀!  生:要是我能回到这样的童年该多好呀!  师:是呀,可是你们知道辛弃疾的童年是怎样的吗?他出生时,家乡就已经沦陷,他是被祖父抚养长大的。那里的人民缺衣少食,居无定所,孩子们更是吃不饱,穿不暖。所以辛弃疾除了想自己有这样自由自在的童年,还会想?  生:还会想要是儿时的邻居有这样的生活多好!  生:还会想要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生活多好!  师:作者向往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这么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么自在的生活才是作者最喜的。谁来读读?  点评:“最喜小儿无赖”一句教学层次十分明显: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想象小儿顽皮的动作、神态;第二层次是体会小儿此时的心情;第三层次是由这个小儿推想作者的联想;第四层次是和作者童年作比,了解作者博爱之心,希望所有儿童能过上自由自在生活的美好理想。过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值得称道。  师:除了最“喜”的,还有没有喜欢的?  生:我觉得大儿子和二儿子,他也很喜欢。  师:喜欢大儿子什么?  生:“大儿锄豆溪东”喜欢大儿子在地里锄豆。   师:注意!这里的“锄豆”可不是指把豆子锄了,古人写词为了押韵,常常会省略倒装。想想大儿子在地里干嘛?  生:在豆田里锄草。  师:是啊,你看大儿种田辛苦呀,有一首诗说——(引背《悯农》)  (学生齐背)  师:同学们,在农村田里有收成,一家子就能吃饱饭了!辛弃疾说过一句话“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他认为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种田呀!那喜欢二儿子什么?  生:老二也还不能种田,但可以编鸡笼赚点小钱,有他帮忙农户不仅有饭吃,还可以有酒喝了。  师:这两个儿子多么……  生(纷纷答):勤劳孝顺。  师:(相机板书:两儿勤劳)看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顽皮可爱小儿,这一家子多幸福呀,能不令人欢喜吗?谁来读读词的下片,不仅要读出喜欢,还要读出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勤劳、小儿子的活泼。(学生人情入境地吟诵)  师:除了喜欢这几个儿子,还有没有令词人心生喜欢的?  生(捂着嘴笑):我从这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到,那对老夫妻恩爱的样子是作者所喜欢的。他们甜甜蜜蜜的,说着亲热的话,还喝点小酒,多让人羡慕呀!  (学生听了都笑了)  师(笑着说):是呀,这老两口,有房,有田,还有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一个顽皮的小儿子,他们在亲热地聊些什么呢?走人词中,你就是老婆婆(指着全班女生),你就是老公公(指着全班男生)。把你和老伴的对话写下来。  (学生先是一愣,既而全乐了,迅速拿起笔来写。)  师:谁先写好就站起来读。  生(一个男孩):老公公会说:“老婆婆……  师:等等,这老公公就是你,你怎么称呼老婆婆?  生(挠挠头):老……老婆。  (全班笑倒一片)  师(笑) :可以的,他说的没错。除此之外,年龄大的夫妻之间一般会互相称呼?  生:老头子和老婆子。  生:老伴。  师:对呀!来,别不好意思,接着说。  生:老伴呀,你看咱们的生活多好呀!有了这三个儿子,咱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师:是呀,还是你这个当爹的教育的好呀!  生(一个女生):老伴,你看咱们的小儿子多可爱呀,一点烦恼也没有,真让人羡慕!还有那两个大儿子,多勤劳呀!  师:那还不是你给我生的好儿子,还要感谢你喽!  (全班大笑)  生:老婆子,你看咱家的豆田长得多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生:老头子,咱家的鸡长得也很肥,今晚我杀一只鸡给你补补身子。  师:那谢谢你了,老伴。来,让咱们再喝一杯吧!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还有陶醉。  师:这就是“酒不醉人——  生(齐):人自醉。  师:此时,陶醉的只有老夫妇吗?还有谁?  生:还有三个儿子。  生:还有站在远处的辛弃疾。  师:还有呢?  生:还有我们。  师:是呀,你、我,咱们所有人都沉醉其中!(相机板:生活和美)一起来醉一醉?  (学生齐读)  点评:读诗词贵在“入乎其内”“心心相印”,让孩子们提起笔走入老夫妻俩的内心世界,想象他俩“醉里吴音相媚好”的亲切话语,一下子缩短了读者和作者的心理距离,仿佛走入了这古老乡村的画面里,走进了诗词翁媪的内心世界里,诗词教学的意境美和情趣美得到了彰显。   师:看着你们读,老师也想来(教师人情地范读,学生一片掌声)  生:我觉得这迷人风景,也是令作者喜欢的。  师(质疑):风景,什么样的风景?你能把词人看到的描述在我们的眼前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词人用了两个青,可见小草非常绿,还有小茅屋,让人很喜欢。  师(再次质疑):可是小草再绿有什么稀奇的呢?  生:因为在城市里看不到,只有这个小山村才有。  师(若有所悟):只有这个小山村才有,那此刻他的家乡,此刻的外界,能见到什么?  (学生静默了一会,纷纷举手)  生:百姓。  生:房屋。能看见金兵在四处杀害老能看见金人在焚烧我们的  生:能看见人民在四处逃亡。  师(追问):到处满目疮痍,耳畔只能听见什么?  生:听见刀剑相碰的声音。  生:听见人民在哭喊的求救声。  生(愤怒):听见战争的杀戮声,听见人民在质问统治者。  (全班一片掌声)  师:到处是人喊马嘶,到处是哭爹喊娘的痛苦声。所以,小草虽然普通,但只有这个宁静的小山村才有,再读读词,还有什么是在沦陷区看不到的?  生:还有茅屋,再怎么也是个家。  生:还有一家人能团圆地生活还有田地,还有小鸟在鸣叫。  师:小草虽然普通,茅屋虽然破旧,但却给人感觉?  生:温暖。  生:和谐。  生:宁静。  师:(相机板书:风景、宁静)这才是作者喜欢的呀!谁来通过朗读把这宁静的风景展现在我们每个人眼前?(指名读)  点评:“可是小草再绿有什么稀奇呢?”“那此刻他的家乡,此刻的外界,能见到什么?” 这两个问题真是神来之笔,一下了拔云见日。这就叫问得多不如问得巧、问得妙。这样在“刀剑相向”“家破人亡”“哭爹喊娘”的“国破山河在”的战争伤痛、国土沦失的大背景下,“村居”的温暖、和谐、宁静更令人向往和追求了。  师:同学们,一首词就是一幅画。(板书:一幅画)读了《清平乐?村居》,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村居生活图?  生:宁静。  生:和谐。  师:这宁静和谐的村居生活图中更蕴含着词人的一份情(板书:一份情),词人发自内心地喜爱啊,一喜风景宁静,二喜夫妻和美,三喜两儿勤劳,四喜小儿自在。辛弃疾写词抒发自己的心情,我们用读还原词人的喜爱之情。先自己练一练,咱们再来比一比。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跟老师比比?   (几个学生跃跃欲试)   (生读得很投入)  师:读得这么好,简直是一个小辛弃疾了。我不敢比了,你们推荐一个来代我比吧!  (全班学生推荐了一名学生,读得也不错)  师:这两人难分高低,最可贵的他们都读出了自己心中的那幅画卷。让我们一起把心中的喜爱表达出来!(师生齐读)  五、低吟浅唱,升华学生审美情趣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教大家:辛弃疾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为什么此时的他不去赞美战场上的奋力拼杀,而赞美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  生:因为他厌倦了拼杀,他向往这种平静的生活。  师:噢,只是希望自己能过上这种平静生活?  生:他热爱祖国,向往人民都能过上这种安定的生活。  生:他怀着一颗爱民的心,希望人民都能远离战争。  师:这才是真正的忧国忧民,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如这户农家一样,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愧是爱国词人!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可老师觉得用读这种形式还不能尽情表达此刻词人心中的那份情感,怎么办?生:背。  师:还不够。  生:唱。  生:表演。  师:古人写词原是为配唱而作,因为光读不能表达心中的感动,其实一首词就是一首歌。(板书:一首词、一首歌)咱们可以唱,甚至是手舞足蹈!老师先唱一遍给大家听听,好吗?唱得好,来点掌声,唱得不好呢?  生(齐):也有掌声。  (师配乐《春江花月夜》唱词,学生高兴地鼓掌)  点评:诗词教学应以吟诵为重点,吟诵是对诗词的整体感知;吟诵是对诗词的深入体会;吟诵是对诗词的把玩品味;吟诵是对诗词音律的欣赏。崔老师在吟诵的基础上又向前走一步:“吟唱”。在低吟浅唱间,古典诗歌的形象美,意境美,声律美,情感荚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古典的诗词应有最契合它的教学方法啊,吟唱法可以算是其一了吧!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我们一起试着唱一唱。  (全班跟着音乐齐唱)  师:课后,大家可以把这首词唱给父母听,唱给自己的朋友听。辛弃疾传世的佳作分为三类:除了类似这一首描写乡村语,还有英雄气,再去读读更多的词,全面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 词 清平乐 村居 一幅画           喜环境优美  一份情           夫妻恩爱   一首歌           两儿勤劳           小儿无赖  总评:  崔老师这一节课颇多新意:  其一,以“喜”字总领全词。我多次听过别人上《清平乐?村居》一词,多是抓“醉”字作为词眼,两相比较,就会发现抓“喜”作为词眼,更高一筹。一喜大儿勤劳,二喜中儿孝顺,三喜小儿无赖,四喜夫妻和美,五喜生活安宁幸福,“喜”才是真正贯穿全词的词眼啊!   其二,板书独具匠心。俗话说板书就是微型教案,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路,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学的设计,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学的重点。“环境优美,夫妻恩爱,两儿勤劳,小儿无赖”这是诗词的重点内容。“喜”是诗词的“眼睛”,“一幅画,一份情,一首歌”是教学的三部曲。这一幅板书,浓缩了教学的精华,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环节一目了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  其三,崔老师多才多艺,讲解、故事、朗诵、吟唱样样拿手,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素质优势,把教师素质、教学艺术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这再一次让我感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钟。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身素质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令学生感兴趣的好课啊!全国教学赛:苏教《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与设计朱俊     《清平乐  村居》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设计理念:1.从儿童出发,在文化的视野下,引导儿童漫步诗词王国,“让学”于生,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2.诗词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抒情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人情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初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初步体会词人的情感。4.初步感受品读诗歌,体会古诗词“炼字”的妙处,学习遣词造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文字、图片、音乐)学生准备:了解辛弃疾的有关资料,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诗词激趣,初读感知。1.导入新课。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特殊的诗歌(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2.板书课题,谈谈“村居”。注意书写:“清、村”左窄右宽,“平、乐”注意左右对称,“居”把“古”向外写写,字成梯形)。重点引导读好“村居”,说说“村居”在你头脑中的印象。3. 初读正音。4. 体会节奏。5. 比较诗词特点。二、诗、画结合,理解意境。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结合书中的插图,边默读边想象,你读懂了什么?2.其中,哪一幅画面留给你深刻的印象?(1)童趣图 “卧”: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可以和“躺、坐、趴”等字比较。引导读出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无赖:可爱、顽皮的意思,对小儿的爱称(古今词义的差别)指名读(板书:趣)(2)乐趣图 大儿、中儿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这两位儿子的?(勤劳、孝顺、能干)(3)情趣图主人公是:翁媪(书写:翁,引导从偏旁理解翁媪)吴音:是指中国吴地的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文中指江西上饶地区吴方言。讲解“媚”:眉——媚——相媚好——亲热地交谈什么?引导想象老爷爷和老婆婆会说些什么,聊些什么?指名读(这对老夫妻多会享受生活的情调啊,板书:情)(4)清趣图低小:体会生活不富裕。读出感觉来青青草:草色青青,多可爱啊指名读(这是多么清净、清幽、清雅的景色啊。)3.回归词眼看到这样的田园风光和其乐融融的一家五口,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温馨、恬静、安宁、幸福……)把这些词语汇成词中的一个字,那就是:醉(板书:醉)“醉”仅仅是指老爷爷和老婆婆喝点酒,微醉吗?还会是什么?陶醉于什么?这样情景的还会让谁醉?(词人)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了解词人:同学们,词中的意境确实很美,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走近作者,去看看词人辛弃疾波澜壮阔的一生。(交流学生资料,师出示资料)从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辛弃疾?2.联系这些资料,(配乐)以“望着眼前温馨、恬静的村居,辛弃疾……”写或说一段话。 你们所说的就是辛弃疾所想的,是辛弃疾一生的志趣啊(板书:志趣),你们跨越了时空,成为辛弃疾的知音啊。3.升华情感,融情诵读。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心灵的村居,在这样的村居中,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宁静、恬静、温馨的生活环境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让我们在轻轻地诵读中结束今天的学习。(配乐)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 醉 —— 情  趣 —— 温馨、恬静五上《清平乐村居》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朱骏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在清朝诗人高鼎的眼中,是一首诗,是草长莺飞二月天……在辛弃疾的严重,村居是一首词,齐读题目。我听着有人读yuè,有人读lè,你认为读什么?生:我认为读yuè。师:词牌,中间停顿一下读。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生:句子字数不一样。生:我们读的都是绝句和七律,这个字数不等,第一次读。生:词比诗比较容易理解。生:中间空了一行,而且两首小词都是一个作者写的。师:这不叫两首,叫上片和下片。读过三遍以上的同学举手,预习是个非常好的习惯。仔细听看他字音是否准确。指名读。 校正“翁媪”的读音,指名书写翁。生:就是我们指的老爷爷,奶奶就是“媪”。再读这个词,带在句子里再读。生纠正相媚好读错了。生纠正莲蓬的读音。师:正常中读第二个读轻声,但是在古诗中为了押韵,第二个还是读第二声。师:出示剥,讨论应该读哪个音?生:我觉得应该读bāo。师:老师教读两遍,放到句子里读。再指名读一遍。师:注意这次又没有什么读的不正确的地方,还要注意停顿。生再读一遍,放慢速度。师:有进步吗?注意无赖一词,老师教读两遍。自由读。齐读。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己轻声读这首词,看看你能想象出什么画面?生自由轻声读。生:我的脑中浮现出了两个老人在茅房底下聊天……生:我看到了有一所小小的茅草房,这个茅草房紧靠着小溪,溪边长满了请草。他们喝了酒,醉醺醺地回家了。师: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村居图,下面再仔细地把你的心放到这首诗中,哪些词句能够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用笔画一下你思考的痕迹,因为思维是最美的浪花。生自由读。 生:第一段,茅檐低小,……这段小茅草屋在长满青草的溪边,非常优美。生读。生:我觉得是醉里吴音相媚好……这句话中,感觉到他们非常幸福,天下非常太平。解释吴音。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生:非常相亲相爱的意思。师画图解释媚字。相媚好就是亲热的意思。吴音相媚好,就是用方言亲热地交流。师:他们究竟在亲热地交流什么呢?生:妻子啊,这几天儿子都长大了,应该让他们出去干点活,多给家里赚点钱。生:翁会对媪说,你看他们多孝顺啊,大儿子在除草,中儿子在织鸡笼。生:大儿子是个非常孝顺的日子,二儿子也应该是非常孝顺的。读出这句话。齐读。师:再想一想,他们还会想什么呢?生:媪对翁说,看他们多好啊!等我们有钱了,多给他们买点好吃的生:你看现在多好啊,生活多么幸福啊!他们都在干活呢。师:说到了小儿子,来读读这句话,看有没有什么要说的?生:他躺着剥。出示图片,仔细看。生:他趴在地上,拿着这个莲蓬在那剥。师:这就是俯卧,他还能怎么剥? 生:还可以仰卧。师:正如你说的,想怎么卧就怎么卧。生:我要是他的话,我会翻过来翻过去,想干活不干活,干活还是不干活?(多么可爱的孩子!引得全场大笑)生:哥哥们都把活抢着干了,爸爸妈妈要不喜欢我了怎么办呢?生:我从无赖中看到,这个小儿子是非常调皮的。师:无赖是什么意思?生:无赖原指不讲理的人,在这里指顽皮。生:最喜看出,这是夫妻俩最喜欢的儿子。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可爱顽皮的小儿子?生:还有作者也喜欢,作者写最喜小儿无赖。师:孩子们,其实像无赖,表达了词人对小儿的喜爱,这是爱称啊,在生活中,爸妈也会指着我们的鼻子说,你这个小调皮、小捣蛋……齐读。师:描写了儿子,他们还会在那说些什么呢?生:媪会对翁说,你少喝点,注意身体啊!生:翁会说,没关系,家里来客人了,多喝点没关系,醉不了的。师:这是对酒量的自信。指名练读。生:沉醉在温馨快乐之中、幸福之中。师:所以辛弃疾也看到了这一幕,不禁感叹道:醉里吴音相媚好……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村居图啊!这幅村居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生:留下了祥和的感觉、留下了家庭多美美好和温馨的感。生:和睦、恩爱的感觉。 师:留给我们就是这样的温馨。(板书,温馨、美好、和谐、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把这首词读出来。齐读。师:假如你来到这村居前,看到这种场面,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生:我会沉醉其中,外面站乱,他们多么宁静,多么幸福!师:孩子们你们所说的汇集成一个字——醉。板书醉词人辛弃疾生活在战火连天的金国,一直没得到朝廷的重用,他看到这么温馨的场面,他会说什么呢?生:唉,外面也像这里一样温馨美好,该有多好啊!师:心中有情,眼中才有景,所以诗人眼中才有这样诗情画意的场景。放音乐齐读。师:辛弃疾笔下的温馨,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追求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