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版本: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执教者:沈鹏如皋市吴窑镇江中小学
课堂教学设计表课题名称清平乐村居授课人沈鹏学校名称如皋市吴窑镇江中小学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科目语文课时1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整首词画面感极强,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二、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不少古诗,对于如何去朗读、理解、体会古诗有了一定的方法积淀,但对于宋词这种古代诗歌的体裁还是第一次从课本中正式接触,故对词在形式上的一些基本的常识还了解甚少。再加上本课是五年级上册最后一篇课文,让四年级学生来学存在一定难度。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理解“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语在诗词中的含义;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能力目标:在创设的诗词情境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能将所想象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对大自然的赞美。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根据本课诗词画面感强的特点,选择运用“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根据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融人诗词的境界,去顿悟、品味、生成,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带给课堂的重大变革。五、教学环境与设备、资源准备在多媒体教室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媒体应用分析(设计意图)看图猜诗,课前热身投影图片:1.出示《小儿垂钓》、《村居》图片。2.描述画面情境,引导学生猜诗。1.学生猜诗。2.读好诗歌。1.课前让学生看图猜诗,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2.通过图片创设学诗氛围,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本课以“画”为主要情境教学手段作铺垫。(一)比较诗词,初识宋词投影词、诗:1.引导学生比较《清平乐村居》与《村居》的不同。2.讲解词的基本知识:词牌名、长短句、上下阙。1.比较《清平乐村居》与《村居》的不同。2.读好题目,理解“村居”的大体含义。3.了解词的基本知识。投影呈现《清平乐村居》与《村居》,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整体结构、题目、句式等方面比较出诗与词的不同,了解词的一些基本知识。(二)初读诗词,感受词韵1.指导学生三读诗词。(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2.引导学生学习“茅檐”“翁媪”“剥莲蓬”,读准多音字“剥”的读音,通过图片了解“茅檐”,理解“翁媪”。1.同桌合作朗读诗词。2.学习“茅檐”“翁媪”“剥莲蓬”等词语。3.根据节奏提示朗读诗词。4.加上动作朗读诗词。反复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但又要防止学生对朗读产生厌倦感。这一环节安排了三次读诗词,力求读出层次:一读,读准字音,理解词意;二读,读出节奏,感受韵律;三读,加上动作,感受乐趣。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一、读出画面1.导入:一首词就是一幅画。读读词,你看到什么景、什么人。2.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汇报时相机完善画面。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的景象。3.引导学生理解“锄豆”“无赖”在词中的含义,借助画面,帮助学生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含义。4.指导朗读。1.自由读诗词,想像眼前出现的画面。2.结合词中的相关语句交流看到的画面。3.师生合作,语言描述画面情景:一条玉带般的小溪潺潺地流过小村庄。小溪中——,溪岸上——,小溪旁——,小溪的东边——4.根据情境读好诗词。一改传统诗词意义解释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读词想画面,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诗词所描绘及学生所想象的情景表象,把学生的心绪带进构建的情境中,悟其情,会其意。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关注准确定位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让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读词想画面,结合画面理解词意,看画面语言描绘,想着画面朗读诗词,走进画面,情境写话……这一系列活动无不指向语文本体。多彩、活动的画面只是促进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有效工具。唯有这样准确定位,才能使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精彩对接,从而构建出一条无形的时空隧道,让学生穿过它,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古诗词闪烁千年的异彩。二、写活画面1.导入:多么丰富的一幅画卷呀!让我们走进画面,随着作者辛弃疾一同去看看词中这几个人物,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说什么?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写活画面。3.指导学生读出诗词的意境、趣味。1.结合画面、诗词,根据提示,完成情境写话。情境一:茅屋前,那对略带醉意的老夫妻正亲热地聊着天情境二:小溪边,那可爱的小儿子2.朗读诗词。
(四)畅谈感受,聚焦“醉”字1.导入:这样的生活情景给您怎样的感受呢?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2.引导学生探讨“醉”:翁媪为何而醉?醉的还有谁?3.课外拓展朗读辛弃疾作品中含“醉”的词句,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外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辛弃疾为何常常醉意朦胧?1.交流感受,板书词语2.同桌讨论:翁媪为何而醉?3.朗读辛弃疾作品中含“醉”的词句。扣住“醉”字,让学生探讨翁媪为何而醉,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再来整合前面读懂的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词所展现的整个意境的理解。扣住“醉”字,拓展辛弃疾含“醉”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外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辛弃疾为何常常醉意朦胧?其实,学习诗词是要细细品、慢慢悟的,对诗词的理解也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课上没有将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硬塞给学生,就期待他们课后能以更积极的姿态去亲近诗词,用自己的视角认识诗词。七、教后感语文教学要回归儿童的世界。备课时关注从儿童视角解析文本,课堂中竭力寻找儿童喜欢的方式,尊重儿童,倾听儿童,理解儿童,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对话,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感受和发现文本世界的同时,体会学习的快乐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