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潞江芒旦小学李丽秋【教材简解】《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色彩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目标预设】1.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作者那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既可言志,又可传情,诗情画意浓缩在方寸之间。诗中有画,读诗时要想象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时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这一课的设计中,充分运用画面想象是教学的一大亮点,而想象是依托文本的想象。将诗句的读厚,演化为画面的丰实。指导学生想象由显性画面(景物)到隐性画面(人物情感),使想象具有层次性。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悟诗意,读诗情,品诗境。【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1.原型启发,营造氛围。 教学以画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2.读通全词,整体感知。 学生边听课文范读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出节奏。3.多边互动,质疑探索。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插图内容或查工具书,弄清下列字及词语的意思:“茅檐”、“锄豆”、“卧剥”、“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再运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真正做到读懂课文。 4.熟读背诵,领会词境。 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行尝试诵读,在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美。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那时候写的。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指名读,正音。乐(yue)(多媒体出示全词)4.师配古筝曲范读全词师:大家都沉浸在词的美妙意境中了!也想来读一读吗?(生自由地诵读,师指名多人次朗读)师: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着这首词,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1、词牌2、字数3、段落……)(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点拨:词又叫长短句,词牌:词在古代都配上音乐来唱的,不同的词牌他的韵律和节奏也不一样。)5.师:古诗每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想读吗?(配乐齐读)(设计意图: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设计,正是基于学生欣赏画面基础之上,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随后,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使孩子们在一次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逐渐体会到词独有的韵律之美。)二、想象描绘,体味意境美。1.(多媒体出示插图)师: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说说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生自学、思考、批注,小组学习汇报。师指名课堂交流)
2.还有哪些字、词、句不明白的吗?(引出“无赖”“相媚好”两个词语的教学)(1)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无赖是什么意思呢?(不讲道理,不听话……有贬义之意)那一个无赖的孩子怎么会说最喜呢这不是很矛盾吗?那你觉得在这里“无赖”是什么意思呢?(顽皮,调皮)在生活中其实我们的父母也经常会用这样看似批评的话表达对我们的疼爱之情,你能想起来吗?(读出无赖)(2)由“媚”字展开教学,媚字左边是一和女右边是一个眉,好象是说年轻女子的眉毛,美吗,好吗?那课文中谁会说谁好呢?(翁说媪)是吗?引出“相”——互相?指名解释:互相夸奖对方的好。他们会怎样夸奖对方呢?师: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寨,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谁能将看到的四周环境、人们的生活场景,入情入境地描述一下呢?(学生先自己互相说,教师点拨后指名说)3.师:多么恩爱的老两口,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去描绘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画面写下来?(学生写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4.师:陶醉在乡村生活中的仅仅是翁媪两人吗?辛弃疾也被这样的乡村生活深深地吸引,发出了“白发谁家翁媪”的感叹,表达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多媒体出示有关辛弃疾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作为一名爱国词人,想想中原的老百姓,看看眼前的情景,作者会是一番怎样的感触?(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诵读全词)(设计意图:这首词短短46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意境深远,情意悠长。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用语言描述。这样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句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三、情境表演,体验情感美。师:多美的意境啊!这宁静悠闲的生活的确让人向往。愿不愿意当当老公公、老婆婆,体会一下真正的田园生活?想象一下,带着酒意操着吴语的老夫妇会亲热地聊些什么呢?(学生表演)师:表演之中,你充分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已充分感悟到了作者在词中所寄寓的浓浓的情与淡泊名利的生活志趣了,真了不起!(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孩子们扮演着一对老夫妇,坐在茅屋前,带着酒意神聊,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亲身体验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的向往及其追求,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情操之美,接受心灵的洗涤。)四、体悟意蕴,定格画面美:1、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村那舒适安宁的生活刻画得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一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读着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听到)__________。(生说)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这画中,再齐读。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是啊,究竟是谁陶醉了呢?为什么而陶醉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一读。(交流)这对老夫妇醉了、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配乐)真好!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把我们的对这和美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读出来!五、歌曲填词,感受旋律美。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多媒体播放清平乐村居歌曲)六、作业入境,领悟恬静美。1.师: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辛弃疾笔下描写的是一种()的乡村生活?七、课后拓展,再现词意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