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红城水学校王文芳《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这是一节公开课,所以要录制,坦诚讲,这节课我没做多少准备——孩子们也没做多少准备——我只是说下节课要讲公开课,你们好好预习一下。由于是第一次面对摄像机,孩子们和我都显得比较紧张。这就像是一位老师所说的,平常很自然地吃饭惯了,突然有人拿着摄像机要录你吃饭的样子,这就难免有些不自然。上完这节《清平乐村居》,让我感受颇深。在本课的教学中,理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从中体会人物情感对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因此,我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三分文章七分读”
,所以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主要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通过诵读,读出诗词的韵律美,领略意境美,领悟感情美,从而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的背诵下来。这节课指导了我的教学,怎样在课堂上抓住诗词的中心来精读感悟,怎样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制造课堂的升华,擦出心灵共鸣的火花,还有很多很多。一节语文课要慢慢的上,稳稳地上,不慌不忙的上,切勿操之过急。我自认为诗和词是最难讲的课文,它的字词、它的韵律都不好把握,但这节课却上出了它的趣,上出了它的味。它指导我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要抓住“诗眼”、“词眼”,围绕这个“眼”展开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诗词读好,读得抑扬顿挫,读出个人的独特感受。虽然没有作精心准备,然而我也试着体现“多读少讲、启发探究、突出意境、阅写合一”的理念。然而,总归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整堂课暴露出不少问题:第一,应该在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上下功夫。这里的“导”,既指引导,又指诱导。除了时时刻刻思路清晰之外(我就大脑短路了好几次),还应会提问题,善提问题。会不会提问题,是一个智慧型老师的重要参照。我在这方面明显贻笑大方了。板书了课题(平常自认为粉笔字不错,在摄像机的犀利目光下,也不会写字了),读了课题之后,就简单一个问题:“你们发现今天的课题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就水到渠成了,而我却问的明显有些“吃力”。第二,应该在如何运用评价语言上下功夫。我在这方面,明显脱不了胎,换不了骨。当那个细心的学生说“‘清平乐’是主标题,‘村居’是副标题”时,我应该鼓励她的“细心和联想”,因为平日报纸和很多文章都有主标题和副标题。虽然她没能回答道点子上,但起码我也得表示点什么。平日里,除了“好”、“棒”以及掌声,好像没啥可说的。第三,应该时时关注学生整体。课后回
看视频,由于习惯使然,学生的发言明显两极分化,随意性太大。有的同学多次被叫起来,这明显有些厚此薄彼。第四,让学生感受和表达意境方法模糊,缺少策略。插图很美,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去表达。当然,除此而外,还有很多问题。期待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