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评课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清平乐.村居》评课

ID:893186

大小:14.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醉”和谐优雅的氛围中。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教学以画导入,教师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二、“醉”在教师厚实的文化底蕴上吴老师有着很厚实的文化底蕴,在课中,随手可拈恰当的诗词,让学生入情入境。三、“醉”在词情词境和课中。词中那个“亡赖小儿”悠闲自得其乐,“溪头卧剥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心喜;那对“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是情切切,意浓浓。细细品味,词中可以说是温情脉脉。在吴老师的课堂,学生情绪活跃,可谓是情趣盎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几点:1、读得有层次。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词仔细地读上三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要求读得字正腔圆。再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停顿适当,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到后来读出心中的陶醉、欢喜以及最后读出词人的心境。整个读的过程层次分明,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的步步递升,学生读懂了词意,读出了词情词境,更读出了词人心醉背后的那颗忧国忧民之心。2、问得很巧妙。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又非常形象,意和境和谐共生。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作出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的结果呢?诗词的意境惨遭破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没有了。怎样做才能即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又不至于破坏其中的意境呢?吴老师的这堂课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课中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们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还有在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老师并没有去问什么是“相媚好”?而是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正是老师巧妙的发问,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词中的意境。3、导得无痕迹。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吴老师非常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说道:“请大家用心读读,词中那些地方值得细细品味?”学生只注意到词中有关三个儿子以及景色的描写,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的眼前动起来。景美了,人活了,翁媪醉了,学生也慢慢地醉了。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了无痕迹。我的思考:在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什么呢?这堂课吴老师已把整篇课文上完了,第二课时我们该做什么呢?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一首《清平乐·村居》把我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记得在教师论坛上,我提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教学。所以,在听课时,我着重关注了“有效”二字,听了刘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充满实效的课堂。这份有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读得有效。古诗词语言凝练,声调节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品味作品的内涵与情意,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读得有层次、读得有效果。1、读出了韵味。在开课伊始,刘老师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扎实、有效。然后指导学生用“/”划出了读诗的节奏,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掌握了读诗词的技巧与方法,通过孩子绘声绘色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律美。2、读出了意味。本首词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让学生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走进词境,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趣的朗读中,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的意境尽显,让我们品味出这首词独有的意境美。3、读出了余味。刘老师在教学本首词时,并不只是浅显地理解词的表层含义,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通过拓展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体会到了《清平乐·村居》不仅仅是作者的一首词,是那个时代的烙印,作者许多无言之说都寄托其中,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品读,读出了诗外之意,读出了一份忧国忧民之情。二、问得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提问、有效的倾听,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有效地学习,使课堂整体结构最优化。1、知识点由问而解。一句“今天所学的词与以前所学的诗有什么不同?”引出本课知识点:什么是词?词有什么特点?这一问把学生带入积极有效的思考中,所有词的特点均由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教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2、意境由问而生。这首词短短四十几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一句句“你能想到什么?”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了生活的画卷,使学生在一种恬静优美的意境中学习诗句,通过想象,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走进诗中人物的心,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体验,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3、诗外之意由问而得。教师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通过介绍生平,使学生了解了本首词的写作背景,一句“通过阅读材料,你读懂了什么?”引起了学生深层的思考,诗外之意由此展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本诗不仅仅是对乡村宁静生活的赞美,更是作者忧国忧民之情的表现。一种有效的教学设计,会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就让我们以本节课为例,教学中多一些实效,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