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之《苏武传》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之《苏武传》学案

ID:893612

大小:102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苏武传》背景介绍  了解汉朝和匈奴的战争纷争:  汉帝国自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公元前200年)后,历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几十年里始终面临着匈奴的威胁,但是国家还需要积累实力,便一直隐忍不发。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尤其是文帝、景帝在位的四十年里,帝国日益发展富强起来,父子两位皇帝的统治被古往今来的史学家极为推崇,称之为“文景之治”。  武帝即位,时机已经成熟,下诏书:“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向屡次进犯帝国边境的匈奴发起反击已经势在必行,这一战就是一百年。[来源:Z.Com]  匈奴的军事实力是足够强大的,这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匈奴作为一个流窜于塞北大漠的野蛮部落,生产极其落后,要靠互相兼并、抢掠、侵略,获取文明世界的财富来补充他们的需要。所以,人人好战,人人利战,因为战争是他们致富的手段。汉帝国则与此相反,对匈奴发动战争,从财物上考量实际就是得不偿失。为了每一次军事行动,都要拿出大量的黄金作为军费,这对帝国的财政造成极大的压力,势必也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2.了解李陵降匈奴的情况,了解卫律其人的投降  卫律:《汉书》“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李陵:(?~公元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现在的中国中西部陕西静宁南边)人,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著名将军。长大后,李陵做了皇帝卫队的军官,擅长骑马和射箭,对士兵非常爱护。  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和将军李广利一起反击匈奴,汉武帝原来想让他负责后勤供应,李陵坚决要求到前线杀敌。他带领五千名弓箭兵出发,结果被匈奴骑兵围困起来。李陵用车围起来掩护,让士兵在后边射箭,和匈奴兵对抗。[来源:学#科#网Z#X#X#K]  后来,李陵他们退到一个大沼泽里,匈奴兵就放火烧,李陵命令士兵也在里边放火,这样就可以先把芦苇烧掉了,等敌人放的火烧过来就自动灭了。这真是个聪明的办法。  李陵的部下发生了纠纷,有个人受到别人的侮辱,就生气地投降了匈奴。他投降后,还把李陵他们的秘密告诉了匈奴,这个秘密就是李陵他们的箭马上就要用完了,而且士兵也没有多少能战斗的了。匈奴知道了后,就加紧进攻。   李陵在夜里突围时被匈奴追击,最后没办法了,就投降了匈奴。这次战役,李陵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军队却杀伤了敌人一万多人。  李陵战败后,武帝召见了李陵的妻母,后听说李陵投降,大怒而责,群臣皆言李陵有罪。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不久,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匈奴,要李陵相助,但李陵单于关系很好,结果李广利功少而归。武帝因此迁怒于司马迁,将其腐刑下狱。后武帝悔李陵无救,说:“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汉书·李广苏建传》)于是遣使者慰劳李陵军逃脱的人。  匈奴单于得到李陵后,因李家世代为将的声望,以及与之交战时李陵英勇的表现,对他非常佩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并加似重用,封为右校王。  匈奴的首领对李陵非常好,佩服他,也佩服他祖先的军事才能,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后来李陵病死在了匈奴。[编辑本段]重点词句  1.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来源:ZXXK]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3.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来源:]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来源:Z,xx,k.Com]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来源:学|科|网Z|X|X|K]  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8)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状语乘车  5.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来源:学#科#网Z#X#X#K]  (4)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来源:学§科§网]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来源:Z+xx+k.Com]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编辑本段]课文鉴赏  (吴汝煜)  自从班固的《汉书》问世以后,苏武的英名就反复出现在历代的诗词、散文、辞赋、戏曲、小说之中。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苏武传》附见于《汉书·李广苏建传》。《李广传》基本上照录《史记·李将军列传》,《苏建传》只有短短几行,而《苏武传》则是班固倾全力为之的。在《汉书》中,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全文共有十八个小节,外加一个赞语。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第二部分共十二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第三部分共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赞语主要表彰苏武的崇高品质。  苏武的出使,正当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匈奴方面先做出友好姿态,把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臣全部放回。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方面的好意,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派苏武护送以往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回国。按常情而言,苏武是一个和平使者。他的出使应该是愉快而顺利的,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当时,匈奴恰巧发生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谋反者的首领缑王计划绑架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谋反者的另一首领虞常原是汉臣,他企图刺杀叛汉降敌、当了匈奴大臣的卫律。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副使张胜。张胜没有向苏武报告,私下支持他们的行动。从国家关系上说,张胜的做法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两国通好的宗旨,使汉使处于理亏的地位。虞常曾对张胜说:“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颐善渖痛汀!笨杉涑龇⒌悴⒉皇钦嬲g猛踉枪楦胶撼男倥笞澹匦孪菝恍倥惺且蛭何涞叟伤驿芬昂钫云婆ソ佑ψ蟠蠖嘉尽W蟠蠖嘉臼切倥笕耍笸即躺钡ビ诮岛骸5ビ诩笆狈鬯榱苏庖灰跄保⒎⒈窳苏云婆木印U庑┎挥淇斓耐拢靖盟孀帕焦叵档母纳贫辉僦匮荩猛醯乃枷朊挥懈闲问频姆⒄梗匀恢馗瓷弦淮蔚拿跋招卸峁鼙簧保莩1簧堋J绿姆⒄梗豢杀苊獾厍I娴搅撕撼氖钩肌K瘴溆龅搅艘坏朗孪让挥邢氲降哪烟猓髡哒亲プ×怂瘴湓诮饩稣獾滥烟獾墓讨械谋硐郑袒怂墓饣孕蜗蟆?  首先,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苏武是将门之子,禀性刚烈,视死如归。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当他听到张胜报告以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严重关头,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这是严于责己之意。对于私自种下祸胎的张胜来说,苏武的话中还包含着什么意思,心里不会不清楚,但他却像常惠一样来劝阻苏武自杀。苏武明白,这场乱子必须由他单独来收拾了,因此只好暂时不死。暂时不死,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说明他在“死”的问题上还要权衡,究竟如何“死”才能对国家有利。在卫律开庭审讯的场合,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白自己没有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而且也不赞成有人这样做;二是表明汉廷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副使张胜不要贪生怕死。在说过这番话以后再引刀自刺,情况就不同了。他自杀的行动,大大增强了说话的分量。不仅足以为国雪耻,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还赢得了敌国的尊敬。这从后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可以看出。他把本来可能会导致国与国之间发生误解与争端的危机大大缩小了。匈奴单独“收系张胜”一事,说明匈奴方面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其次,通过两次劝降,突出了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按理说,汉朝方面既然没有指使苏武等人参与匈奴国中的谋反事件,预知此事的仅是副使张胜一人,这纯粹属于他个人的错误行为,匈奴方面应该单独留下张胜治罪,而把苏武等人遣送回国才是。遗憾的是匈奴违背了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地把苏武等人一概扣留,而且要强迫他们投降,企图以此来羞辱汉朝。这时,理屈的已经不是在苏武方面,而是在匈奴方面。苏武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坚持民族气节,拒绝投降,就能为国争光;丧失民族气节,接受投降,必然给祖国丢脸。苏武坚定地选择了前者。为了让匈奴知道汉使的骨头有多硬,他不再考虑死,而是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匈奴对苏武的劝降使尽了解数。第一次让卫律出面。卫律使用的方法比较拙劣。一是威吓。先将虞常斩首,造成恐怖气氛,然后胁迫张胜投降,最后硬说副使有罪,正使应该连坐,遭到苏武驳斥后,“复举剑拟之”。想把苏武一举吓软,但苏武不为所动,威吓的伎俩遂告破产。二是利诱。卫律恬不知耻地炫耀自己投降匈奴后封王赐爵、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所谓“富贵”,并说“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苏武则不屑一顾,置之不理。利诱的一招也随之失灵。三是逼迫。卫律见苏武不应,以为被说动了心,便进而逼迫说:“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苏武对此人头畜鸣的叛国者的丑恶表演实在无法保持沉默,终于狠狠地骂了他一通。卫律黔驴技穷,终于认输。第二次由李陵出面。李陵使用的方法比较高明。他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他的谈话内容,要点有三。一是极力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诉说苏武的兄长苏嘉和弟弟苏贤被汉武帝逼死的经过,又说汉武帝“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即使活着回去,也“安危不可知”。言外之意是说,汉武帝对不起苏家,又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二是把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的消息告诉他,又诡称苏武在汉朝的两女一男“存亡不可知”(事实上苏武的男孩当时未亡),断绝他对妻儿家室的想念之情。三是宣扬叛徒哲学:“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其时苏武久处绝域,对来自国内的消息当然是喜欢听的。李陵向他介绍国内情形和家庭状况,正好迎合了苏武的心理,加上言词娓娓动听,感情色彩很浓,因此极易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苏武仍不为所动。他除了针对李陵挑拨君臣关系作了必要的义正辞严的答复之外,其余一概不理。当李陵再要饶舌的时候,苏武立即以死相拒,并称李陵为“王”(李陵当时封右校王),一下子揭去了朋友间叙旧谈心的幌子,终于使李陵羞愧交加,无法再谈。第三,通过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苏武在匈奴的十九年,从生活方面说,可谓艰苦备尝。幽闭大窖时期,断绝饮食数天,苏武啮雪吞旃,顽强地活下来了。迁至北海时期,断绝粮食供应,苏武掘鼠挖草,又顽强地活下来了。从精神方面说,可谓受尽折磨。先是单独监禁,后又单身流放到无人之地,这已经是够残酷的了,何况又被判处终身流放:“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但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从遭遇方面说,可谓步步坎坷。好不容易地受到於靬王的赏识,过了三年温饱的日子,而於靬王又偏偏短命而亡,卫律又指使人把苏武的牛羊抢劫一空。尽管如此,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作者特意点出苏武在最困难的时候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就告诉读者,强烈的爱国心是苏武借以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坚强个性、民族气节、爱国意志三个方面是构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作者在刻画这些特征时颇费艺术匠心。   首先是剪裁得法。范晔称赞班固“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后汉书·班固传论》),很为中肯。本文详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经历而略叙回国以后的事迹,这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苏武在匈奴一共十九年,作者对这十九年的生活也没有采用编年纪的方式来描写,而是详写匈奴方面劝降、逼降和苏武的拒降。至于苏武在匈奴娶胡妇生子的事情只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略提一笔。这同样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略写的第三部分,作者也不是一味简略,对于苏武身后得以画图麒麟阁的荣宠就写得很详细。由此可见,本文不仅做到了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而且详中有略,略中有详,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剪裁方面的精思。  其次是对比鲜明。本文安排的对比主要有这样几处:一是与张胜对比。作者写张胜的见利忘义、丧失骨气,衬托了苏武的深明大义和富于骨气;写张胜的遇事束手无策,对国家不负责任,衬托了苏武的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二是与卫律对比。作者暴露了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加突出了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三是与李陵对比。李陵善于伪装。他装出满肚子委曲的样子,极力埋怨汉武帝对待臣下太刻薄。宋代吕祖谦曾经指出:“当陵之海上说苏武,陵母固未诛也,而激切捭阖,指斥汉失,若必欲降武者,则此言岂可尽信哉!”(《汉书评林》引)尽管李陵后来又装出关心苏武生活的样子,赐以牛羊,但苏武确实没有相信他的话。李陵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而苏武则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两种思想,两种胸怀,有如天渊之别。李陵越说得委婉动听,就越显得渺小可鄙;苏武越沉默寡言,就越显得可敬可佩。事情发展到后来,连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构成了对比。开始时甘于充当一名无耻的说客,经与苏武多次交谈,方始认识到人间还有“羞耻”二字,不得不自讼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这是第一层对比。动员苏武投降时说得头头是道,及至看到苏武回国时又哭得哀哀欲绝。这是第二层对比。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对于变节者来说,只配忍辱偷生,悄悄地苟延残喘,但他连这点自由也没有,必须身不由己地去充当说客,结果是扮演了一个可怜虫的角色。当苏武的英名彪炳青史之时,正是他的叛国者的灵魂被公诸于世之日。在李陵饯别苏武的宴会上,苏武不会片言不发,但作者却不着苏武一语,只是淋漓尽致地刻画李陵悔恨、懊丧、羞惭的种种表现,对比的色彩异常鲜明。就苏武形象的塑造而言,这也可以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因为苏武的光辉形象已经栩栩如生地活现在读者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