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1课《乡下人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生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时间、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9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一、说教材:《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21篇课文,该单元以“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主题展开。《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主要描述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和乡村生活。文章采用质朴的语言,白描和勾画的写法展现了乡下人家的朴实自然、和谐,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二、说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而且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我可以联系本课内容让班上每位同学积极发言,激起大家的兴趣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第一课时,我会带领学生到附近的乡村去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对乡村生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本文的特点、学生年龄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编排目的,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学生通过课前接触农村生活,课上的交流与感悟;达到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品读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情感,发挥想象,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写法: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体会乡村生活的美。难点:(1)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生活的美。(2)学会对比、拟人等描写方法。四、
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多样朗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法上,我会通过情景创设教学法、多样朗读教学法、圈点勾画法、组织讨论交流、图片展示法等教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说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两个课时。说教学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2.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说教学程序: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四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学(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四)再读课文升华情感(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上课开始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乡村生活画面,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1.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品读课文,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出几个代表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2.让学生议一议课文内容中比喻、对比、描写的语句所表现出来的意思和情感等。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2、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3.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升华情感1.为了进一步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请试着运用本文中学到的写景方法,课后写一段话,介绍家乡的一处美景,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2.老师深情引读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轻吟唱。我们和作者都被眼前独特迷人的美景陶醉了,所以情不自禁地说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通过三次中心句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升华。3.拓展延伸配乐朗读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让学生体会作者巧妙的拟人化手法,感受乡间小路雨后的清新与生气。这是对文本的拓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4.作业布置: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四、说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师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板书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课文的主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