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文化常识
1、文史专名(1)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辅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yǐn、左冯(píng)翊(yì)、右扶风)管辖的地区.冯,意为辅;翊,意为佐,冯翊二字完整地可以读解为辅佐,右扶风,取扶助风化之意。
太学太学生有多种称呼,如东汉可称“诸生”、“博士子弟”、“游士”,入太学学习亦可称“受业太学”、“游太学”、“观太学”。
2、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1) 举孝廉不行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举:推荐。(被)举荐任官,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2)连辟(bì)公府不就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被)召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就:就职,任职。
(3)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借指应试的举子征:征召,特指君招臣。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4)征拜尚书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5)出为河间相出:离京去外地为官。(6)衡下车下车:指官吏初到任。(7)视事三年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8)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9)累召不应召:召请来授官。应:应职,接受官职。(10)拜为上卿拜:任命。授给官职。(11)再迁为太史令迁:调动官职。左迁,降职贬官。
(12)再转复为太史令转:调动官职。(13)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调动官职。(14)上书乞骸骨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表示提升官职的1、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2、陟:提升,提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3、升:提升。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4、提:提拔。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北史·魏收传》。名行:名望和德行)
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1、谪:贬官,降职并外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2、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3、黜:罢免官职罢免,废。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
4、夺:削去、罢免。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5、坐:因犯……罪或错误。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汉书》
表示官职调动的1、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2、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3、调: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袁盎传》)4、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削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5、出、放:京官调任地方官。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张衡传》)6、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兼职,代理的词语1、兼:同时掌管,兼任职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2、领:兼任。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3、判:古时高官兼低职。《宋史·韩绮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4、署、守(shòu)、权:代理、暂时担任
不表职官变动,常与职官结合1、知:执掌、主持。子产其将知政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2、行:代理(官职)。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武帝纪》)3、主:掌管;主持。使之主事而事治。(《孟子·万章》)此外还有一些短语,也是与官职变迁有关,比如说“以荫补+(某官名)”,意思是“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