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学设计5
加入VIP免费下载

琥珀教学设计5

ID:895044

大小:2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 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 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三、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 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