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普文“有情有趣”——人教版四上《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设计科普类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兴趣的任务。但由于此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内容叙述简洁,对于学生没有感染力,学生往往会失去学习的兴趣。面对这类课文,我自己觉得很难教,不知道到底该教些什么,怎么教,才能使学生有兴趣,让课堂不变成科学常识课,而是更具语文味。我想尝试着让自己教的科普课文更“有情有趣”。因此借助这次难得的机会来和各位老师们共同探讨。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给我一些意见和建议。一、深入课本说教材《飞向蓝天的恐龙》是语文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科技成就。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借助科学的事实证据进行丰富而合理地推测、想象,用语准确、严密,并能有条理地表达是本课的特点。二、说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三、说教学及学法在教法上,(一)用好课外资料、(二)夯实朗读训练、(三)品味语言精妙、(四)巧释说明方法、(五)注重语言迁移。在学法上,强调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地学习。在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抓住了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采用填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去探究、去发现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以及作者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再采用填空的形式加深体会,然后通过让学生板书直观感受课文的条理性,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恐龙演化的过程,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四、简简单单说教程(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初步感知课文用好课外资料1、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并欣赏老师收集的各种恐龙和小鸟的图片,得出“
二者毫不相干”,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适量补充,即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普文章也应该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和趣味因子,让学生也能享受到学习科普文章的乐趣。)(二)、初步感知课文,学习一、二自然段为了在学习中夯实朗读训练,在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啊,说起恐龙,咱们脑海中闪现的就是一个个庞然大物,很难把它们和轻盈的飞鸟联系在一起,可是科学家们却有了新的发现: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这一发现,是否有科学依据?默读第2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出示句子: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是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1、首先引导学生懂得“首次”就是“第一次”。这个“首次发现”证明了什么?2、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白:“证明了科学家们提出的假说──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不是假想,而是事实。”3、(一读)师用语言引导:“是啊,历时百余年的研究,终于有了结果。科学家怎能不欣喜若狂?让我们读一读。学生读句子。(二读)师:“这个重大的发现对科学家们研究鸟类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难怪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听到这一消息欣喜若狂。让学生再次朗读语句。(三读)师说:“这个伟大的发现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这是多么了不起啊!让我们欣喜若狂地读。”学生第三次朗读句子。(三)、合作探究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1、重难点的突破: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预设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课文题目是“飞向蓝天的恐龙”,那么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自主读课文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的提示,填写下面的表格。繁衍生息的情况它们的特点第一代恐龙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其中的)猎食性恐龙
2、在重点段落中夯实朗读训练四人小组讨论后,借助图表全班交流。a、你认识了庞大的恐龙家族,在这个家族中有许多成员,(教师引读)有些恐龙……,有些……;有些……,有些……;有些……,有些……。b、发挥你们的想象,它们还有些像……,有些像……,有些像……。C、师:是啊,这么多的恐龙形态各异,各不相同,这可真是个庞大的家族,有对这个大家族感兴趣的吗?一起来读一读吧!3、品味语言的精妙在这么多的恐龙中,有一些猎食性的恐龙发生了变化,有谁发现了吗?抓重点句子: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师:“在这里我把这句话做些小变动,对比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观察比较: 1、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 2、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通过比较,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在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中,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文本中的用词不能随便替换,加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科学。)4、体会说明方法课文学到最后,学生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进化过程后,师总结:就这样,在经过数千万年,上亿年的漫长的进化后,恐龙中的一支最终变成了鸟类,飞向蓝天,变成了:飞向蓝天的恐龙。(课件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1、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这个漫长的演化到底有多长?学生找出三个关键数据:(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亿万年前)。2、再让学生拿这些数据与人类只有200万年的历史进行数据的对比。这样的数据,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个演化真的是很漫长的。3、老师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文章中的这些数据可以让我们充分感觉到太阳离地球是那样遥远。所以,在说明文中经常会使用数据说明,这样可以让人更直观地了解事物。(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以及学生与文本一次又一次对话后,虽然淡化说明方法的传授。但他们自然而然地也能体会到那些说明方法。)5、注重语言的迁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这里的“举一反三”就是指知识的迁移。因此,在这我预设了这样一个环节:说说恐龙是怎样在演化中飞向蓝天的。这样,学生在介绍时,就会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真正做到语言的内化。(四)、课外延伸做一份关于恐龙知识的手抄报
为了预习本课,学生们在课下搜集了大量关于恐龙的资料,但课堂上仅仅展示了很少一部分。布置手抄报的作业,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延伸到课外,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五、板书设计突重点根据学生学习的思路及课文重点部分的内容,边分析课文边点击板书恐龙是怎么飞上蓝天的重点词句,边让学生概括,这样板书这样的板书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恐龙飞向蓝天的漫长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