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描绘、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 2、能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 3、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谈自己对恐龙与鸟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并理解词语:笨重、迟钝和轻灵、敏捷、凌空翱翔。 2、恐龙与小鸟无论从外形或是生活习性等方面看似乎毫不相干、差异极其悬殊的动物,万万没想到小鸟竟然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想知道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的吗?让我们到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中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 板书:飞向蓝天的恐龙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看谁读得准: “凌”读línɡ,不要读成lín;“崭”读翘舌音。2、认读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指导学生分段。三、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1、读第一自然段 找出介绍恐龙的句子和鸟类的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重要信息呢?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读第二自然段①读文思考,说说恐龙与鸟类有什么相似之处?②是什么发现使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③自己小声读句子,结合课文想想,你认为这些发现有什么作用? 理解句子: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四、师总结: 课文一开始先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深入学习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