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评课主评:李冬华科普类说明文被选入语文教材,有其语文课的共有特征——提升语文素养,又有其个性特征——语言风格准确、凝练、理智、严密。基于这种文本特点,既扬“科普”特色,又要凸显“语文味”。洪霞老师的这节《飞向蓝天的恐龙》,在把握说明文的特点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1、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于科学知识的说明,是按序层层推开的。洪老师的教学很好地印证了这样的特点,让学生明白文章所传达的信息,弄清文章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体味文章的说明顺序。2、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准确性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科学知识,学生读读说说就能明白,不难理解,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样准确介绍科学知识,这两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也就是我们不仅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说”的问题。洪老师在这节课中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的例子很多。如:“漫长”使用与否中;相似和相同的比较中;研究大量化石之后,还只能说“很可能”的思辨中,感受科普说明文的用词的准确,语言的魅力。这样,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把握,又提升了语文素养。其中一处,老师出示了“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两句话,让学生对比朗读,从中不仅体会到“一支、漫长、最终”三个词语不能省略,更体会到了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用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很好,只有充分读,才能回答老师后面提的这个问题:“作者写得好在哪里?”?这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关注语言形式。后面教师采用师生对读的方式来体现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我觉得此处还可以让对读的形式更丰富些:可以采用图文对应读的方式,师可以改变顺序,如可先出示对应的图片,这样既培养学生图文对应的能力,还可以初步落实背诵的目标;还可以男女对读,在一句分句中,男的读前半分句,女的读后半分句,增强对比性;还可以师生对读。我又想到了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悟的过程。应该说上面的片段教学体现了这个特点,但是,还很不够,具体地说,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科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在这一点上,教师处理的还不够理想,或者说是不够全面,课堂上还是缺乏些学生的朗读书。这节课中当然也有待于商榷的环节:一节课的容量是否太少
?表格的汇报形式能否多样些?让学生成为博物馆的小讲解员能否增添一些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