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

ID:895727

大小:895.1 KB

页数:55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单位代码10475学号104753140306分类号J820.9硕士学位论文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学科、专业:戏剧与影视文学研究方向:中外戏剧申请学位类别:艺术学硕士申请人:付芳丽指导教师:李伟昉教授二〇一七年六月 OperaofTangxianzuandShakespeareconflictbetweenemotionandreasonADissertationSubmittedtotheGraduateSchoolofHenan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ArtsByFufangliSupervisor:Prof.LiWeifangJune,2017 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01年月日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01年月日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201年月日 摘要在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是一颗璀璨的星,其在戏剧上的造诣也为世界各国所尊崇。在同一时期,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汤显祖也被世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所生活的年代相近,二者的文学作品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二者的戏剧都表现出情与理的冲突。具体而言,莎士比亚处在欧洲文艺复兴思潮影响最为广泛的时代,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人文意识逐渐觉醒,女权主义逐渐兴起,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也大多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新的伦理观,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存在和人的情感,主要表现在男女主人公为了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而与宗教禁欲主义、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制度、封建贵族世仇以及门第观念之间的斗争。我国明代戏剧作家汤显祖,生活在程朱理学兴盛时期,但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汤显祖的作品富有人文主义关怀,肯定了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呼吁男女地位平等,而这与当时程朱理学重“理”的思想相冲突。事实上,正是作家对人性的追求这种“情”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固有观念的“理”之间的冲突,成为汤莎悲剧作品的根源。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进行分析,分析二者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并结合汤莎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产生“情”与“理”的冲突的根源。本文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中西戏剧中的“情”与“理”之辩,并简介“情”“理”之辩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所处时代的呈现。本文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首先分析了产生这种冲突的抽象环境,其次以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为例,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中所变现出的情与理的冲突。正文第三部分在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中情理冲突的基础之上,思考产生情与理的冲突的原因。这一部分主要结合二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比较分析当时社会主流思潮与作家内心的理想追求,以探究二者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的异同。关键词:情,理,冲突,比较I ABSTRACTShakespearewasabrightstarinthehistoryofBritishliterature,andallovertheworldworshipshisattainmentsindrama.Atthesametime,ChinawasunderthegovernmentofMingDynasty,TangXianzumadeagreatcontributioninthedevelopmentofChinesedrama,andhewascalledShakespeareofChina.Eventhoughthereweregreatdifferencesi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theredidexistsomesimilarityindramasofShakespeareandTangXianzu,andthemosttypicalsimilarityistheconflictionbetweensenseandsensibility.Specifically,ShakespearelivedinthetimewhentheinfluenceoftherenaissanceismostextensiveinEurope.Inthisbackground,theconsciousnessofhumanityandfeminismgraduallyrose,andmostofShakespeare’sdramasalsoexpressedtheethicsofhumanismwhichaffirmedhumanvalueandemphasizedhumanemotion.Thismainlyperformedbytheyoungmen’sandwomen’spursuitforthelibertyofloveandmarriage,andtheirconflictiontoreligiousasceticismandfeudalmarriagesystem.TangXianzulivedinthelateperiodofMingDynasty,andhewasagreatdramaturge.Inthisperiod,theNeo-Confucianismwastherulingphilosophy.WhileTangXianzuwasinfluencedbytraditionalConfucianism,hisliteratureshowedhumanisticcare,theyaffirmedthefemale’spursuittolove,andcalledforequalsocialstatusbetweenmaleandfemale.AnditconflictedwiththeNeo-Confucianism.Thesensecouldberegardedasthepursuittohumanity,andthesensibilitycouldberegardedastheinherentideasinspecifictime.Actually,itwastheconflictbetweensenseandsensibilitycausedtheamazingliterature.Basedonthis,thisarticlemainlyanalyzedthedramasofShakespeareandTangXianzu,andanalyzedtheconflictbetweensenseandsensibilityintheirdrama,andanalyzedthecausesofthisconflict.Themainbodyofthisarticleconstitutesofthreeparts.Thefirstpartisabriefintroductionabouttheconflictbetweensenseandsensibility,andtheappearanceofthisconflictinthetimethatShakespeareandTangXianzulived.ThesecondpartmainlyintroducedthisconflictinShakespeare’sandTang’sdramas.Firstly,thispartanalyzedtheabstractenvironmentthatcausedthisconfliction,andsecondly,fortheexamplesofShakespeare’sAMidsummerNight’sDream,Hamlet,RomeoandJuliet,andTang’sPeonyPavilionandLegendsofPurpleHairpin,thispartanalyzedthisconflictionintheirdrama’sspecifically.ThethirdpartthinksaboutthecauseofIII thisconfliction.Thispartmainlycomparativelyanalyzedthemainthoughtintheirlivingtimeandthepursuitinauthors’heartcombineswiththetimetheylived.Keywords:sense,sensibility,confliction,comparisonIV 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绪论.............................................................................................................................................1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二、研究现状综述......................................................................................................................1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3(一)研究内容......................................................................................................................3(二)研究方法......................................................................................................................3(三)本文的创新之处..........................................................................................................4小结..........................................................................................................................................4第一章汤莎戏剧中“情”与“理”冲突的背景................................................................................5第一节汤莎戏剧情与理冲突的社会背景................................................................................5第二节汤莎戏剧中情与理冲突的文化背景............................................................................7一、新旧文学思想的冲突......................................................................................................8二、汤莎时代文学作品中的情与理....................................................................................10三、汤莎作品在表现情与理冲突方面的文学地位............................................................12小结........................................................................................................................................12第二章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15第一节汤莎戏剧“情越理”冲突的表现..................................................................................15一、以情越理的观念............................................................................................................15二、爱情至上的主题............................................................................................................19三、女性角色的塑造............................................................................................................21第二节汤莎戏剧“情从理”冲突的表现..................................................................................23一、“情”从“理”的观念.........................................................................................................23二、男权主义仍占主导地位................................................................................................26三、王权意识仍有重大影响................................................................................................28小结........................................................................................................................................28第三章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中情与理冲突异同文化探源.................................................31第一节情与理的冲突:人文主义与封建礼教......................................................................31第二节情与理的殊异:文化背景的差异..............................................................................31一、哲学基础:人文主义与“人性主义”.............................................................................32二、宗教影响:基督教与儒家思想....................................................................................33三、文学审美的不同............................................................................................................34小结........................................................................................................................................35结语...........................................................................................................................................37参考文献.......................................................................................................................................39致谢...........................................................................................................................................4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3 摘要绪论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自1996年伊始,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热潮持续升温,至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英国时提出了中英两国共同纪念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建议,以加强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更是将这一研究热潮推向了高潮。而2016年是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基于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缅怀与文化的传承,加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议,世界上掀起了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研究的热潮。知名评论家李建军更是著述了《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一书,采用“相互的比较和独立的分论相结合”1的方法,全面地比较分析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受李建军学者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进行比较分析的启发,笔者发现虽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所处的时空不同,中西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所生活的年代相近,且当时英国与中国都存在着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传统思想之间的斗争,因此,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也表现出这种冲突。在认识到汤莎戏剧文化的这一共同点的基础上,本文拟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进行深入分析,以加深对汤莎戏剧的了解。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情与理的冲突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对汤莎戏剧情与理的冲突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不胜枚举,但大多研究都是片面地分析汤显祖或者莎士比亚的戏剧美学,对于二者戏剧作品中情与理的冲突的对比分析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汤莎戏剧情与理冲突追本溯源,可以从理论上认识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传统思想之间的冲突,进而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其次,对汤莎戏剧情与理的冲突进行研究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汤莎研究热潮的背景之下,本文对结合汤莎的戏剧作品,对其中情与理的冲突进行比较分析、寻求共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汤莎戏剧,同时也对中西戏剧文化的交流有所裨益。二、研究现状综述我国学术界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的研究众多。首先,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1李建军:《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6年。1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早在21世纪初期,我国就在西子湖畔召开了“中国(杭州)莎士比亚论坛”,来自大陆、台湾等二十多所大学以及戏剧研究机构的学术专家出席了该论坛。2004年在复旦大学召开的“莎士比亚与中国:回顾与展望”全国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莎学研究的热潮。在莎士比亚戏剧研究中,有大量专著及学术论文,如张泗阳、徐斌、张晓阳(1989)所著的《莎士比亚引论》,李伟民(2006)的《莎士比亚批评史》,李伟民(2006)所著的《莎士比亚喜剧批评在中国》等。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有研究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莎剧的语言特色;也有研究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莎剧的伦理;还有的学者以莎剧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为研究对象。本文以莎剧与汤剧情与理的冲突为研究对象,因而关于莎剧人文主义思想的研究对本文而言更有借鉴意义。莎士比亚戏剧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涵盖了对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追求,也包含了对女性意识的尊重。就莎剧中的女权主义而言,张丽霞(2012)认为,莎士比亚在《驯悍记》中所塑造的凯瑟丽娜这一悍妇形象,其实是以男权为视角的,女主人公最终为其丈夫所驯服,成为失去自我的“贤妻”,正体现了莎翁的男权思想。1王玉凝(2007)认为,莎士比亚在众多悲剧中所塑造的性情、经历各异的女性形象,本质上仍囿于传统的男权视角。2但也有观点与此相异,认为莎剧体现了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思想,如李玖学者(2012)认为,“女权主义思想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初露端倪,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女性文学的开端。”3其次,对于我国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戏剧,我国学界亦不乏研究。汤显祖的代表作主要是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有学者更是将《牡丹亭》认定为“浪漫主义杰作”,认为《牡丹亭》“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4对汤显祖戏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汤剧所体现出的“至情”的戏剧观。如钱英郁学者(1984)将汤剧所蕴含的“情”理解为相对于理的“人性”5,也有学者指出了《牡丹亭》中情与理的冲突,如陈多学者(2002)则提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三生全面表现了作者所理解的正常人自然具有的“情”和它与明代社会现实碰撞中产生的矛盾、冲突。6事实上,单独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的文献不胜枚举,但将二者的戏剧进行平行对比研究的尚不多。日本学者青木正儿最早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联系起来,发现二者逝世1张丽霞:《从看莎士比亚的男权思想》,《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2王玉凝:《从女性形象塑造看莎士比亚剧作的男权视角》,《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3李玖:《女性主义文学的发端——从莎士比亚戏剧中窥视女性主义的萌芽》,《剑南文学》,2012年第2期。4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5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汤显祖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6陈多:《杜丽娘情境三缘》,《戏剧艺术》,2002年第1期。2 摘要时间相近。1在1978年,我国研究汤显祖剧作的专家徐朔方即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进行平行研究,比较内容涵盖了文体、演出方式、汤莎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的关系等方面。2近年来,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的比较研究日益增多,学者也不断为实现汤莎戏剧的比较研究而奔走,如2011年4月,在遂昌召开了汤显祖——莎士比亚文化高峰论坛暨汤显祖和晚明文化学术研讨会,又如2014年李如茹教授开始筹划莎士比亚——汤显祖的对话的国际合作项目,由中英两所大学联合做一晚上的演出,以《仲夏夜梦南柯》为主题,演出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和汤显祖的《南柯记》。3而2015年10月习近平访英时提出的共同纪念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建议,更是为汤莎戏剧比较研究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引。而知名评论家李建军于2016年所著的《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一书,也全面地比较分析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成为当下汤莎戏剧比较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对情与理之辩进行理论研究。本文以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情与理的冲突为研究对象,因而首先需要了解中西戏剧中“情”与“理”的矛盾,同时了解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所处年代,情与理的冲突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次,分析情与理的冲突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的体现,一方面,先分析这种情与理的冲突产生的抽象环境,另一方面,结合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等作品,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中所变现出的情与理的冲突。第三,分析汤莎戏剧情与理的冲突的产生根源,结合二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比较分析当时社会主流思潮与作家内心的理想追求,以探究二者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的异同。(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对汤莎戏剧情与理的冲突进行分析。首先,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途径,以莎士比亚戏剧、汤显祖戏剧为关键词,搜集并整理分析相关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1青木正儿:《中国近代戏曲史》,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2徐朔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2期。.3邹元江:《走向2016汤显祖——莎士比亚年》,《艺术百家》,2016年第5期。3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论基础。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时代的传统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进行分析,以探求汤莎戏剧情与理的冲突产生的原因。第三,本文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将生活在不同时空的两个戏剧大师进行平行比较,分析二者在戏剧创作中存在的相同之处。(三)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在众多学者关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二者的戏剧进行分析,其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平行分析的方法,将生活在不同时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位不同国家的戏剧大师联系起来,从而对他们的戏剧特点进行分析。现行有关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的研究资料,大多是单一地论述其中一者的戏剧成就以及戏剧特征,虽然对我们认识他们的戏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同时,本文也意识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差异,但他们的戏剧中都表现出了情与理的冲突,因而对二者进行平行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诞生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等,从而加深我们对汤莎二人戏剧的认识。同时,采用平行比较的方式,将汤莎二人的戏剧结合起来分析,有利于促进我们对中西戏剧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小结综上所述,本文该部分对汤莎戏剧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当前我国学界对于莎士比亚戏剧和汤显祖戏剧的研究数量众多,近年来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进行平行比较分析的研究也逐步增长。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英时提出的中英两国共同纪念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建议,更是将这汤莎戏剧研究推向了高潮。虽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所处的时空不同,中西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所生活的年代相近,且当时英国与中国都存在着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传统思想之间的斗争,因此,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也表现出这种冲突。本文接下来即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加深对汤莎戏剧的理解。4 摘要第一章汤莎戏剧中“情”与“理”冲突的背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中的“情”,可以概括为人性,在二者的戏剧中主要表现为对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等人性的追求。而汤莎戏剧中的“理”,主要是指二者所处时代的封建传统思想,具体而言包括欧洲宗教的禁欲主义与当时中国的程朱理学。事实上,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中存在情与理的冲突并非是个例,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新兴的人性主义思想与传统的封建思想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而文学作品必然会反映社会现象,因此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体现了情与理的冲突。因此,本文的第二部分将简要介绍中西戏剧中“情”与“理”之间的冲突,并概述这种冲突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所处时代的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戏剧是一种文化产物,戏剧的产生,以及戏剧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背景的影响。中西戏剧中的“情”与“理”之辩,本质上是新兴的关于人性的思考与传统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之间的斗争。问进一步认识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对产生汤莎戏剧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社会背景及文化背景对汤莎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的影响。第一节汤莎戏剧情与理冲突的社会背景在汤莎时代,二者的戏剧中表现出了情与理的冲突,这种冲突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所处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是时,欧洲与中国都进入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时期,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了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戏剧也受到这一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呈现出情与理的冲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戏剧作为一项文化产品,当然地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也受到当时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汤莎时代,正值西方和中国经济逐渐发展的时期。具体而言,莎士比亚生活在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叶,这一时期的欧洲,正值新航路的开辟时期。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的欧洲,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日益狂热,一个人所积累的财富的多少成为考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而对于他是怎样获得的财富,则不再重要1。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拥有大量财富的人1丁礼兵:《从莎士比亚悲剧浅析当时社会不公平现象——以为例》,《群文天地》,2011年第11期,第42-43页。5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逐渐成为新兴的贵族,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却仍然对商人抱有偏见,如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就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一狡猾的商人形象,反映出当时欧洲经济已日益繁荣,商人群体逐渐壮大。经济的增长使得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扩大,莎士比亚时期,戏剧已成为人们享受精神文明的重要方式。当时的英国,有众多的剧院上演戏剧,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戏剧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当时的英国民众十分关心政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戏剧要吸引更多的观众,势必要结合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戏剧创作,而这一时期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体现出了对政治、权力运作等的思考1。事实上,这正是社会环境对戏剧的影响之所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晚明时代,虽然政治统治日益腐朽,但在这片散发着腐朽气息的土壤之上,却悄悄地萌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晚明时期,中国手工业逐渐兴起,全国出现了很多的手工业中心,如景德镇陶瓷业中心、苏州丝织业中心等,而造船业等新兴制造业也逐渐兴盛,商品化已逐步凸显。在经济的不断繁荣之下,很多劳动者从劳作中解放出来,有了较多的空闲时间来欣赏戏剧等民间艺术,这为晚明时代戏曲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在元末明初,我国就已出现了“勾栏”这一演出场所,为戏曲的流传提供了场地。同时,在明代,许多大户人家在自家也会蓄有戏班,并且,很多家乐戏班逐渐市场化,可以被他人聘请到私人场所演出2。明代戏曲的发展为民众提供了便利的文化娱乐方式,也有学者对此表示肯定,如王阳明即认为戏剧具有教化作用,认为“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3。虽然这一观点过于强调戏剧的教化作用,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对戏剧的发展较为有利,事实上,元代至明代也涌现出了大量才华横溢的戏曲家,如关汉卿、白朴、汤显祖等等。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充斥着尖锐的阶级矛盾,然归根结底,这主要表现为新兴的资产阶级与传统的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就当时的欧洲而言,宗教禁欲主义占据着统治地位。自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创立以来,其所倡导的“平等”、“博爱”的思想为人们广泛接受,逐步传播到欧洲大陆。尽管有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大力镇压,基督教仍然表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到君士坦丁统治时期,基督教逐步成为帝国统治臣民的手段,到中世纪后期,欧洲国家已基本上沦为教会国家。在基督教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其宗教教义也逐渐发生了改变,随着教会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认为1刘昊:《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时代的演剧环境》,《戏剧艺术》,2012年第2期,第76-84页。2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7页。3程炳达,王卫民:《中国历代曲论释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65-66页。6 摘要人生来即带有原罪,需得通过不断的修行来偿还这一原罪,进而主张束缚人的天性,否定人的个性。为了巩固教会的统治,基督教坚决否认科学文化的发展,中世纪的欧洲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惨遭教会的迫害。因而,历史学家在论及中世纪的欧洲时,多将其秒睡为“黑暗的时代”。然不可否认的是,宗教统治国家虽然束缚人性,否定科学,但在基督教的统治之下,欧洲经济不断繁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新兴资产阶级逐渐产生。新兴资产阶级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经济利益,但在宗教禁欲主义者看来,这是人的大欲,是需要救赎的原罪。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而这种思想最先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故而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冲破封建统治对人性的束缚,要求解放思想。莎士比亚正生活于文艺复兴较为成熟的时代,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已趋于成熟,人文主义者倡导解放人性,肯定人追求自由和科学的权利,反对封建统治对人的压迫,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更主要的是反对宗教禁欲主义与蒙昧主义。因此,莎士比亚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事实上是人文主义思想与宗教禁欲主义、封建制度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发展,在于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同一时期的中国,也正面临着尖锐的阶级矛盾。正如前文所述,晚明时期我国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手工业逐渐兴起。而高度剥削的封建统治损害了新兴手工业者的利益,萌芽中的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晚明时期,统治阶级为控制臣民的思想,大兴程朱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以三纲五常来统治臣民。在这种思想束缚之下,男女青年追求爱情将被视为“大恶”、“大欲”,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中国古代文人,大多诞生于市井,他们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又知晓王朝的统治思想,他们在朝野上发声,便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了这种阶级矛盾。汤显祖生活在这一时期,又师从反对理学的泰州学派的罗汝芳,因此其戏剧中也体现了人性关怀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冲突。综上所述,虽然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生活在不同的时空,但类似的是,二者都生活在资本主义产生,而封建统治腐败的时代,他们在戏剧中所体现的情与理的冲突,其本质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冲突,抑或说是新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统治思想之间的冲突。为进一步了解汤莎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本文将结合二者的戏剧作品进行分析。第二节汤莎戏剧中情与理冲突的文化背景戏剧作为一项上层建筑,其产生与发展不仅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还与其所处7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为吸进更多的观众,戏剧的创作必然会体现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莎士比亚时期的英国,正处于文艺复兴较为成熟的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已广为传播,人性意识已逐渐觉醒,这一文化背景决定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必然体现出封建统治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之间的冲突。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以程朱理学来压抑被统治阶级的天性,而在长期的压抑之下,百姓生活疾苦。而晚明时期的学者大多市场混迹于市井,较为直接地了解百姓的心中所想,从而将其反映在文学创作中。这一文化背景致使晚明时期的戏曲创作充分体现了封建礼教与人的天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新旧文学思想的冲突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中所体现出的情与理的冲突,归根结底在于新兴的提倡人性的思想与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的冲突。首先,就欧洲而言,新旧思想的冲突表现为人文主义思想与宗教禁欲主义之间的冲突。在历史的长河中,欧洲宗教神学可以说是起源于中世纪。公元1世纪,基督教开始在犹太人生活的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地区出现,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因基督教所宣扬的“平等”、“博爱”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基督教逐渐在罗马帝国统治的地区发展起来。但由于这种“平等”、“博爱”的思想与罗马帝国的专制制度相矛盾,故而统治阶级对基督教进行了大力的镇压,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即发生在这一时期。但因基督教所宣扬的宗教理念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故虽然有统治阶级的强烈镇压,但基督教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生存。至公元312年,热衷于君士坦丁成为了罗马帝国西部的统治者,在他的努力以及基督教的影响之下,基督教于公元392年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此后,欧洲开始了政教合一的时代,甚至神权高于军权。而随着基督教的不断壮大,基督教逐渐变成了当权者统治臣民的制度,到了中世纪后期,欧洲基本上是教会统治国家。基督教以禁欲主义为其教义,主张神是宇宙的中心,人生来是有罪的,要通过修行来偿还自己的原罪,因而否定人的个性,也否定科学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诸如哥白尼、伽利略等致力于科学的学者被基督教所迫害。1尽管基督教压抑人性,否定科学,但其广泛的影响力不容否认,在基督教的统治之下,欧洲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由此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开始出现。随着欧洲经济的不断繁荣,资产阶级开始出现,而传统的封建制度与宗教神学与资产阶级的利益相冲突,由此,人文主义的思想开始在资产阶级中萌芽。人文主义起源于文艺1刘继华:《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戏剧、、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第25-28页。8 ABSTRACT复兴运动,其目的在于打破封建制度与宗教神学对社会生产力的禁锢,冲破封建统治对人性的束缚,要求解放思想,追求自由。所谓人文主义,即“以人为本”,其核心在于人。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时代,已是文艺复兴运动较为成熟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已逐步趋于成熟,资产阶级倡导解放人性,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有权利去追求自由和科学,倡导人人平等,并反对封建统治对社会、对人的残酷压迫,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也反对基督教所倡导的蒙昧主义。而这种社会思潮的交锋,必然体现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由此可见,十七世纪西方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主要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与传统的宗教禁欲主义之间的激烈矛盾。其次,汤莎时代的中国,也存在着新旧思想的交锋。中国晚明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情与理的冲突,可以说是人性与封建礼法之间的冲突。对中国的情追本溯源,可以发现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注意到了人的情感,但在先秦时期,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对情感的约束,如孔子提出“礼”来约束人的情感,主张“发乎情,止乎礼”。孟子也认识到人的情感乃人的本性,但他在《孟子·离娄下》中也说道:“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可见孟子虽认为情乃人之本性,但过于放纵情感,则应引以为耻。荀子更是认为,若纵情,则人便和畜生无异。1到魏晋时期玄学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开始对人性进行思考。玄学虽然也肯定社会、群体的重要性,但玄学主张人不因社会、群体的发展而磨灭个体的自由发展,如陆机的《文赋》所体现出的“诗缘情而绮靡”即是玄学肯定人性的体现。晚明时期,在魏晋的基础上,文学家们进一步肯定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积极作用,如袁宏就曾指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而汤显祖戏剧的“至情观”,正是对人的性情的肯定。晚明时期,程朱理学在封建统治中居于统治地位,这与晚明时期文学家们对人性的追求相矛盾,因此该时期的作品中也体现了这两种思想的交锋。当时的中国,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思想控制,统治阶级大力鼓吹儒学,宣扬以三纲五常来治理国家,朱熹进一步发展理学,提出:“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2即在理学家看来,在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理,天地万物都是理的衍生品,在天理之外追求人欲即是大恶,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3在这种思想束缚之下,男女青年追求爱情将被视为“大恶”、“大欲”,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然而在晚明时期,虽然统治阶级日渐腐败,但在这片腐败的封建王朝的土壤上,却已萌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晚明时期,中国手工业逐渐兴起,1《荀子·荣辱》:“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馀财富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荀子·非十二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2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全国出现了很多的手工业中心,如景德镇陶瓷业中心、苏州丝织业中心等,而造船业等新兴制造业也逐渐兴盛,商品化已逐步凸显。而高度剥削的封建统治损害了新兴手工业者的利益,萌芽中的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批判理学的思潮逐渐兴起。王阳明所提出的“心学”,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否认程朱理学,但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等思想,倡导要与事功结合起来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理学的批判。而在批判理学的思潮中,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最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王艮作为泰州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百姓日用是道”和“制欲非体仁”的观点,这与程朱理学所提倡的道只能由“圣经贤传”的途径传播不同。在王艮看来,百姓的自然人生是首要的,所谓“道”,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抑或说“满街人都是圣人”。而被理学家和统治者称为“疯子”、“狂奴”的李贽,继承和发展了王艮的思想,大胆地嘲笑儒家经典,人无所谓圣凡之分,而是平等的,并公开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1,进而追求人个性的自由,尊重人的欲望,反对以理来束缚人的个性。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情与理的冲突一直都存在,只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不断繁荣,人性意识不断觉醒,进而产生了人性与封建制度之间的冲突。从这一角度看来,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虽然接受了不同的思想文化,但总体而言,二者都生活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时期,在这种阶级对立的背景之下,他们的戏剧必然会反映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交锋。事实上,不仅仅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在同一时期的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大多体现了这一矛盾冲突。二、汤莎时代文学作品中的情与理十六、七世纪,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盛的时代,在这期间,欧洲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文主义文学作品。如法国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描绘了具有超乎常人的体魄和力量的主人公——卡刚都亚原本聪慧过人,但长达几十年的经院教育使得他变得愚昧、笨拙,在接受人文主义的教育之后则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巨人”的故事。在该小说中,拉伯雷借卡刚都亚的故事,批判了天主教经院教育对人本性的磨灭,痛斥了教会的残酷和虚伪,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肯定,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作品,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曾指出,在《巨人传》中,拉伯雷充分地批判了天主教会的虚伪,反对教会的1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 目录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而主张自由与个性解放,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1。又如意大利文学家薄伽丘所著的《十日谈》,以1384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瘟疫为背景,讲述了十名青年男女为躲避瘟疫相聚在一所乡村别墅,他们每天讲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了教会的虚伪与黑暗,谴责宗教禁欲主义,高度赞扬爱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与肯定。对于《十日谈》,有学者指出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对封建社会中阶级不平等和男女的不平等的批判是其最进步的思想2。还有学者认为,薄伽丘不仅仅对教会进行批判,反对禁欲主义,还倡导尊重现实,尊崇人的自由,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同时,他还表达了构建理想盛世的美好愿望3。又如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所著的《诗集》,表现出追求幸福的爱情观。除了大量的文学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还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家,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反映出女性的美,又如意大利建筑师、雕刻家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大卫》,展现了人体的美,这些艺术作品,都体现了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批判,反映出对人性的肯定。而本文所研究的莎士比亚的戏剧,更是诞生于文艺复兴的颠峰时期,莎翁的戏剧,从早期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后期的喜剧《仲夏夜之梦》,都体现了这一时期人文主义与封建制度之间的冲突。汤显祖所处的晚明时代,在程朱理学与人性思考的矛盾冲突之下,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被称为“前七子”之一的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提出文学创作应当注重情,他认为民间流传的诗歌是百姓情感的载体,并认为这种载之以情感的诗才是“真诗”。此外,他还将讲述青年男女爱情故事的《西厢记》与《离骚》相提并论,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同样有“前七子”之称的徐祯卿,在其所著的《谈艺录》里也指出,诗歌要写实、重感情,反对华丽的辞藻。徐祯卿主张:“夫情既异其形,故辞当因其势。譬如写物绘色,倩盼各以其状;随规逐矩,圆方巧获其则。此乃因情立格,持守圜环之大略也。”这种主张“诗歌因情而立”的思想,对当时的程朱理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此外,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徐渭提出“古人之诗本乎情”4,屠隆主张作诗要不可沿袭古人,而是要发自自己的内心,这些观点都表现出明代文人对于“情”的重视,表现出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此外,大胆公开地批判程朱理学的李贽,主张“发乎情性,出乎自然”,与传统儒家所倡导的“发乎情,止乎礼”截然迥异。在李贽的《明灯道古录》中,他提出要以“化工”替代“画工”,充分体现了李贽对于人的情性的肯定。而本文所研究的汤显祖的戏剧,因汤显祖受泰州学派的影响,他的1郭冬梅:《拉伯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第24-31页。2杨周翰等:《欧洲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30页。3李小青:《喷薄与冷却——从探析薄伽丘人文主义诉求》,《安徽文学》,2008年第6期,第171-172页。4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1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戏剧中也可见对人性情的肯定,表现出与封建礼教的对抗,其中以其《牡丹亭》为典型。三、汤莎作品在表现情与理冲突方面的文学地位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的欧洲与中国,涌现出了大量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作品能流传至今并在世界大范围地传播,可见二者的戏剧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莎士比亚生活在戏剧广为普及的时代,而莎士比亚以其独特的创作才华,将社会现实融入戏剧创作中去,使得戏剧具有更强的政治性与社会性,这使得莎翁的戏剧作品成为同时代的戏剧创作者中尤为突出的明星,至今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在其《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以及《亨利二世》等等戏剧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当时英国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封建统治与宗教神权的冲突以及人文主义与传统思想之间的冲突。对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文学地位,有学者指出,“莎翁的戏剧是戏剧进步的标志,莎翁戏剧的思想观念、社会风貌和经典人物成为那个时代文化的象征”1。笔者倾向于赞同这一观点,就西方戏剧而言,莎士比亚可谓是西方戏剧发展中的巨人。同一时期的中国戏剧作家汤显祖,其作品也广为流传。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戏曲理论方面,王骥德和李渔可谓是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李渔的《闲情偶寄》更是被誉为“我国第一步最系统、最完备的戏剧理论”2。但同时,也有学者指出,汤显祖在戏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亚于王李二人,甚至在戏剧理论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该学者指出,汤显祖的戏剧作品将“情”融入到戏剧中去,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礼教对戏剧创作的束缚,充分体现了情与理的冲突,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起到了变革作用3。在笔者看来,就戏剧理论而言,汤显祖虽然没有创作出类似《闲情偶寄》这样集中性的论述,但在其戏剧作品中,无不反映出他“至情”的爱情观与戏剧观,使得他的戏剧作品中充斥着情与理的激烈冲突,而这种冲突亦来源于市民生活,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汤显祖的戏剧作品对当时的戏剧创作的确具有变革意义。小结综上所述,无论是十六、七世纪时期的欧洲还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产生了资1崔莉:《莎士比亚与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社会地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148-160页。2徐寿凯:《李笠翁曲话注释》,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3龚重谟:《论汤显祖“以若有若无为美”的作剧主张——兼析汤显祖作剧理论特色、价值和地位》,《抚州师专学报》,2000第03期,第7-13页。12 绪论本主义的萌芽,而腐败的封建制度与封建思想阻碍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由此人文主义与封建礼教的冲突也应运而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都涌现出一大批反对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文学家,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也不过是冰山一角,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颇为典型,在现代的传播范围极广,影响极其深远,因此,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进行分析,旨在更为细致地了解十六、七世纪中西戏剧中人文主义与封建主义的争锋。但对于汤莎戏剧进行抽象的分析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因此,在本文该部分介绍了中西戏剧情与理之辩的历史背景及理论的基础之上,本文第三部分将结合《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戏剧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具体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中所变现出的情与理的冲突。13 绪论第二章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欧洲与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情与理的冲突,而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分别是中西戏剧史中最为耀眼的人物,对他们的戏剧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西戏剧中体现的情与理的冲突。因此,本文该部分结合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代表作品,对其中体现的情与理的冲突进行具体分析。第一节汤莎戏剧“情越理”冲突的表现一、以情越理的观念在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情节,都变现出了他们“以情越理”的观念。所谓以情越理,意指充分肯定人的性情,追求冲破理对人的束缚。莎士比亚以情越理的观念,表现在他对禁欲主义的批判与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肯定。莎士比亚早期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即充分体现了莎翁对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肯定。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来自于有着世仇的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个封建世家。在一次家庭舞会上,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恋,他们无视家族的仇恨而秘密结婚。在新婚之日,罗密欧因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兄提博尔特而被法庭判处流刑。此时,朱丽叶的父亲强迫她嫁给帕丽斯伯爵,为了保持对她丈夫的忠贞,朱丽叶喝下了劳伦斯神父给她的假死药,成功地骗过家人,并被葬在了家族的墓穴。而悲剧起源于朱丽叶不仅骗过了家人,也骗过了深爱着她的罗密欧。罗密欧赶到墓穴,以为朱丽叶真的已经死亡,遂随她而去。朱丽叶醒来看到爱人已死,悲痛欲绝,也用匕首刺进自己的胸膛,随着罗密欧一同死去。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悲剧之根源在于家族仇恨,更深层次来说,他们的爱情悲剧是源于封建家长的权威和封建婚姻制度。莎士比亚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作者内心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对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肯定。除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外,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还塑造了大量的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角色,他赞美男女青年为了爱情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如《威尼斯商人》中的杰西卡,她不顾父亲的反对与阻挠,坚持与爱人罗兰佐一起逃走。莎士比亚对爱情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还变现为他反对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主张平等观念,这也是莎剧中情与理的冲15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突的重要体现。如在《终成眷属》中,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不爱与其门当户对的公爵奥西诺,而对公爵的仆人薇奥拉的女主人公形象,该剧女主人公对待爱情,摒弃了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理念,而是追求爱情本身,这正是莎士比亚对“情”的追求的体现。与莎士比亚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中国戏剧作家汤显祖,他的戏剧也体现了以情越理的观念,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为世人所流传的《牡丹亭》。汤显祖追求“情至”,追求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这在《牡丹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是晚明时期女子形象的真实写照。晚明时期,程朱理学盛行,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在当时,女性只被视为传宗接代的工具,社会并不肯定女子的情形。在晚明时代,官宦人家的小姐往往被养在深闺,如笼中之鸟,连在花园中游玩都要受到限制,即使是见自己的父亲也要避讳,遑论接触陌生男子。杜丽娘就是这样的女子,被养在闺阁,其父为将她培养成淑女,请了老儒生教习《诗经》,希望她能学习“后妃之德”,成为贤良的淑女。然杜丽娘的美之所以流传千古,则在于她不同于其他养在闺阁的女子,她追求自己的真性情,追求爱情,甚至为爱而死。先生教她《诗经》,本意是让她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淑女,而杜丽娘却从这“后妃之德”中生出对爱情的向往。一次偶然游园,她惊于眼前的美景,如痴如醉,不禁感叹:“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偶,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尔。”自然中的美景唤起了杜丽娘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更是唤醒了她对爱情的向往,一个年轻美丽、朝气蓬勃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而正是杜丽娘的这种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促成了杜丽娘于春梦中遇柳梦梅,与他无媒自合。而为了与柳梦梅的爱情,她不畏死亡,入冥府、返阳世。而该剧中的柳梦梅,也是一个至情的形象。他在游园时见到美女的画像,便唤出其真身,与其幽会并相爱;而在杜丽娘变成女鬼回到阳世时,又对她忠贞不二。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与柳梦梅,可谓是他至情观的代表人物。而汤显祖的至情观,也在《牡丹亭》中得到凝练,他在这部剧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与生,皆非情之至也。”然这在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之下,这种为了爱情抛弃礼教,甚至是抛弃所谓的“妇德”的作品,必然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反响。由此可见,在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他们“以情越理”的观念。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均肯定对爱情、婚姻的追求,反对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对爱情的束缚。这种对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追求,正是对人性的肯定。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歌颂人性,建立在对封建制度的批驳之上,充分体现了情与理的冲突。16 第一章汤莎戏剧中“情”与“理”冲突的背景在莎翁戏剧的语言上体现出了情与理的冲突。首先,就莎翁的戏剧而言,莎士比亚大多采用矛盾的修饰手法来体现情与理的冲突。比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罗密欧出于愤怒与对朱丽叶的爱而杀死了朱丽叶的表格,此时莎翁即用矛盾的手法来刻画了女主人公朱丽叶内心的激烈斗争。莎翁写到,朱丽叶指责罗密欧:“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1作者一连用了四个相互矛盾的句式,强调了朱丽叶的矛盾心理:一个是自己深爱的人,一个是自己亲爱的表哥,这需要朱丽叶在爱情与家族之间作出选择,十分强烈地表现出了情与理的冲突。同时,莎翁还喜欢采用对照式的写法来体现情与理的冲突2。如在《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与海伦娜成为名义上的情敌,二者交谈时,赫米娅说道:“我诅咒他,他就会爱我。……我爱他越多,他就会更加憎恨我。……”这种描写方式,在使得句式更加整齐的同时,也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人细腻的爱,更表现出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无奈。汤显祖的戏剧也以丰富的文本语言表现出了情与理的冲突。汤显祖戏剧所体现的情与理的冲突,主要体现为汤显祖的“至情”观。汤翁的《牡丹亭》是其代表作,其中即充分反映了汤翁的至情思想。如在《牡丹亭·题词》中,汤显祖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从戏剧的语言可以看出,在汤显祖看来,情是至高无上的,可以超越生死。而在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晚明时期,对爱情的追求将被视为对封建礼教的违反,应当遭受压制。这就反映出了情与理的冲突。而汤显祖冲破礼教之束缚,在戏剧中大胆地描写女子的情欲,正是“情越理”冲突的重要体现。3在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情节,都变现出了他们“以情越理”的观念。所谓以情越理,意指充分肯定人的性情,追求冲破理对人的束缚。莎士比亚以情越理的观念,表现在他对禁欲主义的批判与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肯定。莎士比亚早期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即充分体现了莎翁对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肯定。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来自于有着世仇的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个封建世家。在一次家庭舞会上,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恋,他们无视家族的仇恨而秘密结婚。在新婚之日,罗密欧因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兄提博尔特而被法庭判处流刑。此时,朱丽叶的父亲强迫她嫁给帕丽斯伯爵,为了保持对她丈夫的忠贞,朱丽叶喝下了劳伦斯神父给她的假死药,成功地骗过家人,1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江苏:译林出版社,2014年。2王飞:《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色》,《戏剧文学》,2016年第5期,第82-85页。3越红东:《论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情理矛盾及成因》,《江淮论坛》,2003年第6期,第140-144页。17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并被葬在了家族的墓穴。而悲剧起源于朱丽叶不仅骗过了家人,也骗过了深爱着她的罗密欧。罗密欧赶到墓穴,以为朱丽叶真的已经死亡,遂随她而去。朱丽叶醒来看到爱人已死,悲痛欲绝,也用匕首刺进自己的胸膛,随着罗密欧一同死去。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悲剧之根源在于家族仇恨,更深层次来说,他们的爱情悲剧是源于封建家长的权威和封建婚姻制度。莎士比亚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作者内心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对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肯定。除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外,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还塑造了大量的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角色,他赞美男女青年为了爱情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如《威尼斯商人》中的杰西卡,她不顾父亲的反对与阻挠,坚持与爱人罗兰佐一起逃走。莎士比亚对爱情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还变现为他反对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主张平等观念,这也是莎剧中情与理的冲突的重要体现。如在《终成眷属》中,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不爱与其门当户对的公爵奥西诺,而对公爵的仆人薇奥拉的女主人公形象,该剧女主人公对待爱情,摒弃了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理念,而是追求爱情本身,这正是莎士比亚对“情”的追求的体现。与莎士比亚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中国戏剧作家汤显祖,他的戏剧也体现了以情越理的观念,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为世人所流传的《牡丹亭》。汤显祖追求“情至”,追求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这在《牡丹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是晚明时期女子形象的真实写照。晚明时期,程朱理学盛行,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在当时,女性只被视为传宗接代的工具,社会并不肯定女子的情形。在晚明时代,官宦人家的小姐往往被养在深闺,如笼中之鸟,连在花园中游玩都要受到限制,即使是见自己的父亲也要避讳,遑论接触陌生男子。杜丽娘就是这样的女子,被养在闺阁,其父为将她培养成淑女,请了老儒生教习《诗经》,希望她能学习“后妃之德”,成为贤良的淑女。然杜丽娘的美之所以流传千古,则在于她不同于其他养在闺阁的女子,她追求自己的真性情,追求爱情,甚至为爱而死。先生教她《诗经》,本意是让她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淑女,而杜丽娘却从这“后妃之德”中生出对爱情的向往。一次偶然游园,她惊于眼前的美景,如痴如醉,不禁感叹:“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偶,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尔。”自然中的美景唤起了杜丽娘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更是唤醒了她对爱情的向往,一个年轻美丽、朝气蓬勃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而正是杜丽娘的这种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促成了杜丽娘于春梦中遇柳梦梅,与他无媒自合。而为了与柳梦梅的爱情,她不畏死亡,入冥府、返阳世。而该剧中的柳梦梅,也是一个至情的形象。他在游园时见到美女的画像,便唤出其真18 第一章汤莎戏剧中“情”与“理”冲突的背景身,与其幽会并相爱;而在杜丽娘变成女鬼回到阳世时,又对她忠贞不二。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与柳梦梅,可谓是他至情观的代表人物。而汤显祖的至情观,也在《牡丹亭》中得到凝练,他在这部剧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与生,皆非情之至也。”然这在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之下,这种为了爱情抛弃礼教,甚至是抛弃所谓的“妇德”的作品,必然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反响。由此可见,在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他们“以情越理”的观念。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均肯定对爱情、婚姻的追求,反对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对爱情的束缚。这种对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追求,正是对人性的肯定。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歌颂人性,建立在对封建制度的批驳之上,充分体现了情与理的冲突。二、爱情至上的主题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中情,包括但不限于爱情,但不可否认的是,爱情在他们的戏剧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笔下的爱情,在宗教禁欲主义、封建礼教的阻挠之下,似骄阳,亦似烈酒,让人回味无穷。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不乏为爱情献身的男女青年形象,正如上文所提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爱情至上的主题得以体现。朱丽叶不过十四岁,放在当下,不过一个刚上中学的小女孩,而正是这样一个小女孩,为了爱情可以不畏死亡喝下毒药。莎士比亚借朱丽叶表达了他对爱情的肯定,如在二幕二场,朱丽叶说道:“我的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我的爱如此之深,我给你越多,我就越加富有,因为二者都是无穷无尽的。”对于爱情,莎士比亚认为,这是人生来即应具有的情感,是不可禁止,也无法禁止的,这正是对宗教禁欲主义提出的批判。在《维洛那二绅士》中,男主人公凡伦丁在早期即可视为宗教教义的代表,他认为“爱情会把年轻聪明的人化为愚蠢,在盛年时则丧失了欣欣向荣的生机”。而到了后期,当他遇见了西尔维娅之后,可以看作是其人性的觉醒。在遇见西尔维娅之后,凡伦丁改变了他的初衷,在二幕四场中他说道:“爱情是一个有绝大威权的君王,我已经在他面前甘心臣服,他的惩罚使我甘之如饴,为他服役是世间最大的快乐。现在我除了关于恋爱方面的话以外,什么也不要听;单单提起爱情的名字,便可以代替我的三餐一宿。”而在《爱的徒劳》,莎士比亚也充分表现了他的爱情观,他认为爱情可以赋予人朝气。在该剧中,侍臣俾隆说道:“当爱情发言的时候,就像诸神的合唱,使整19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个的天界陶醉于仙乐之中。诗人不敢提笔书写他的诗篇,除非他的墨水里调和着爱情的叹息。”莎士比亚用极为浪漫的笔触,在戏剧中表达出了“爱情至上”的观点。汤显祖的戏剧也多以爱情为主题,但在程朱理学对人欲的禁锢下,汤显祖戏剧中对爱情的描写更多的是对情欲的描写,这与理学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牡丹亭》中,杜丽娘对情欲的追求,在笔者看来正是被理学过度压抑后的反叛。杜父请老儒生教习她《诗经》,其目的并非是让她学习诗词的美,而是借《诗经》向她灌输封建教条,这种过度压制正是导致杜丽娘情欲觉醒的重要原因。讲到《关雎》,杜丽娘却另辟蹊径,感叹道“关了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她游园时看到满园春色,更是感叹虚度了光阴,渴望得一才子成其佳偶。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杜丽娘因感生梦,于梦中不顾礼教与书生柳梦梅结缘欢好,而领略到情爱的欢愉后,她便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这一理想,并甘愿为了爱情而死,也为了爱情复活。杜丽娘这种对爱情执着的追求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杜丽娘日日伤情,终得相思病,但从未有人理解她内心的真实感受。杜宝说:“一个娃儿伤甚七情?”她的母亲则认为她是“着鬼”。究其根源,他们事实上都是封建礼教的代表,在理学的压抑之下,他们并不能对杜丽娘的情欲感同身受。不仅仅是《牡丹亭》,汤显祖的《紫钗记》也体现了汤爱情至上的主题。《紫钗记》的女主人公霍小玉,出生低微,初见李益便为之倾心,并将其全部的生命价值都系在这个男人身上。她自认为出生卑贱,但钟爱李益,即使李益只让她做偏房小妾也心甘情愿。在丈夫高中状元被权臣陷害之后,她也不离不弃,变卖家财相助。她视金钱为粪土,却视爱情为生命。不仅仅是女主人公,汤显祖在《紫钗记》中也塑造了一个至情的男主人公形象。该剧男主人公李益,即使高中状元后,也不忘糟糠之妻,谢绝同权臣的女儿成亲,对妻子忠贞不二。由此可见,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中都不乏爱情这一主题,爱情是人性的一部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主张,爱人的能力是与生俱来并不可被剥夺的,这种思想正是人文主义的重要体现。在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在爱情的描写上,充分展现了人文主义与封建礼教之间的激烈冲突。虽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都主要通过塑造女性角色来描写爱情,但二者对于爱情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在莎士比亚看来,爱情应当是神圣的,贞洁的,因此,在莎士比亚塑造的一系列女子形象中,她们都拥有高尚而纯洁的心灵,她们追求自由、炽热的爱情,但同时她们也保持理性,反对淫乱,重视贞操。如在《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与爱人拉山德一起跑入树林中,拉山德提出“一块草地可以作我们两人枕首的地方”,但赫米娅却坚决而庄重地拒绝了爱人的请求,她回答道:“好朋友,20 第一章汤莎戏剧中“情”与“理”冲突的背景为着爱情和礼貌的缘故,请睡得远一些;在人间的礼法上,保持这样的距离对于束身自好的未婚男女是最为合适的。这么远就行了。”此外,在《一报还一报》中,伊莎贝拉虽然为了救弟弟不惜抛头露面,但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底线,把贞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她说道:“宁可让一个兄弟在片刻的惨痛中死去,也不要让他的姐姐因为就他而永远沉沦。”可见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男女青年虽然追求爱情,但莎翁笔下的女性大多是纯洁而高尚的,他笔下的爱情,就只是爱情本身,而非情欲。与莎士比亚不同的是,汤显祖笔下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情欲,主张性是情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在《牡丹亭》中,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即是沉迷于情欲中的女子形象。在杜丽娘的内心深处,隐藏着对人类原始冲动的深深的渴望,如果说在游园之前只是对情欲的向往,而于游园时初尝情爱滋味之后,这种人类原始的欲望更是深深地令她着迷,最终患相思病离世,却于辞世后出于对情的执念而返阳。当杜丽娘还魂后在船上入睡时,柳梦梅问她:“新婚佳趣,其乐如何?”她答道:“柳郎,今日方知有人间之乐也。”由此观之,汤显祖笔下的爱情,更多的是沾染了世俗的情欲,这不同于莎士比亚纯洁高尚的爱情观。但我们不能因为二者爱情观的不同,就认为汤莎戏剧中的爱情有高下之分。事实上,他们不同的爱情观源自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所接受的文化的不同。再者,无论是理想主义的爱情观,还是世俗的爱情观,在总体上他们都体现了这一时期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的解放的思考,是人类认识上一个重大的进步。三、女性角色的塑造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颇为相似的是,二者都偏爱用塑造女性角色的方式来体现情与理的冲突。在十六、七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是封建统治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就欧洲而言,宗教禁欲主义盛行,主张束缚人性,而中国晚明时期的主流思想程朱理学也主张对人性的束缚,而几千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封建文化,对女性更是苛刻。在封建社会,女性往往是被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通常仅被视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压抑女性的性情,程朱理学所倡导的“夫为妻纲”正是这种女性依附论的体现。然而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共同点却在于,他们的戏剧中对女性的态度相对宽容,他们力求将女性放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上,且他们的作品大多数是以女性为主导的,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对女性的尊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女性主义的逐渐觉醒。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涵盖了下到女仆,上到公主名媛的社会各阶层的女性。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他所塑造的积极意义的女性角色,大多年轻而朝21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气蓬勃,追求热烈的爱情,拥有非凡的才智,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善良的品格,她们不同于宗教禁欲主义教条下呆板、愚笨的女性,她们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显得生机勃勃。如在《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重情重义,又敢于为社会发声。在朋友被商人夏洛克设计告上法庭时,正是鲍西亚的机智与果敢成功地解救了她的朋友,在该剧中,她不同于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子,她敢于参与社会事物,敢于表现她的聪明才智,这与当时社会的大众女性甚至与男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她具有独特的个性。戏剧《无事生非》更是直接地凸显了这种女性主义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冲突。该剧女主人公贝特丽丝小姐所生活的时代,男性与女性的地位严重不对等,女性在家庭中居于从属地位,女人得唯丈夫是从。而贝特丽丝小姐却大胆地冲破这种封建礼教,她将男人比作泥土,不甘于依附男人,而是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正如她在戏剧中所说:“一个女人要把她的终身托付给一块顽固的泥土,还要在他面前伏小,岂不倒霉!”贝特丽丝小姐的婚姻家庭观与现代的婚姻家庭观颇为相似,她追求的家庭生活以男女平等为前提,追求在家庭生活中保有独立的人格,而非成为丈夫的附属品,然这在她生活的时代,如此前卫的婚恋观不可谓不令人敬佩。同样,《仲夏夜之梦》的女主人公赫米娅也是一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她敢于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她对待爱情专一,性格大方爽直。她敢于为了婚姻自由而违抗父亲的意志和雅典法律的权威,在公堂上公开为情人辩护。她这种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努力追求真爱的大胆行为,事实上正是对封建社会家长权威以及包办婚姻制度的强烈谴责与批判。《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也塑造了一个为了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而干预与家长权威斗争,甚至不畏死亡的女性形象。在十六、七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压制女性的天性的时代背景下,莎士比亚笔下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个性鲜活的女性,更能引起社会妇女阶层的共鸣,事实上对当下社会也影响深远。莎翁笔下这一个个色彩明亮的女性形象,如春日里盛开的鲜花,如炎夏轻拂的微风,如秋日缤纷的红叶,又如寒冬温暖的朝阳,成为莎士比亚戏剧的灵魂。同一时期中国明代的汤显祖,也以塑造女性形象来表现他的至情观。晚明时代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女子的天性,在理学的教义下,“妻以夫为纲”,女子即使是与自己的父亲减免,也要保持距离,而与陌生男子接触更是天方夜谭。在当时社会,女子若是与陌生男子接触,便会被贴上“不洁”的标签。而汤显祖却大胆地塑造了一个个不顾世俗的眼光,遵从自己内心的女性形象。虽然汤显祖是以“梦”的形式来表达这一思想,但正是因为现实的过度压迫使得解放女子天性难以实现,才将之付诸于梦,借梦来表达汤显祖对女子追求自己22 第一章汤莎戏剧中“情”与“理”冲突的背景内心所向往的事物的尊重与肯定。在汤显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最为深刻也最为经典的无疑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杜丽娘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女子,她向往爱情,为爱情敢死,又为爱情而生。在汤显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之下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其散发出的光芒不容掩盖。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爱情,更多的是对她情欲的描写,表现了她对情欲的向往与追求,但这在深层次也反映出汤显祖意识到女性的情欲与男性是对等的,是不可用理学的教条去束缚的。在《牡丹亭》中,故事更是以杜丽娘为主导,这也凸显了汤显祖戏剧对女性的尊重与肯定。总体而言,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女性被封建礼教所压制的时代,在那一时代,恪守礼教、呆板愚笨的女子是社会的主流,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却通过塑造一系列个性鲜明、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正是他们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中,多以女性为故事的主导,体现了二者对女性的尊重以及初期的男女平等理念。但二者戏剧中所塑造的女性角色也有所不同。具体而言,莎士比亚笔下积极意义上的女性,多是纯洁善良、机智果敢的女子,如鲍西亚,如赫米娅,她们所追求的是爱情本身,她们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时刻保持理性,视贞操为生命。因此,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并非仅仅是对爱情的追求,更是女性内在的智慧的赞歌。然汤显祖的女性主义,其范围较之莎翁而言较为狭窄。在汤显祖的戏剧中,女子天性的解放,主要在于情欲的解放,痴情如杜丽娘,在梦中邂逅书生柳梦梅后,不顾封建礼教与之欢好,而梦醒之后念念不忘,为情色终。杜丽娘的情,虽然也有与男子之间的爱情,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情欲。因此,汤显祖所塑造的女子形象,追求爱情的勇气有余,却终其一生仅有爱情,虽然极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却沦为爱情的附属品。第二节汤莎戏剧“情从理”冲突的表现一、“情”从“理”的观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中都体现了情与理的冲突,二者都具有“以情越理”的观念,但在他们的戏剧作品中,情与理并非是完全对立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的结局大多体现了“情”与“理”的交融,这主要表现为,二者戏剧中的女性角色虽然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总体而言,她们在实际上也遵守着封建礼教,莎士比亚笔下的积极的女性角色,通常都将贞洁看得极为重要,甚至是重于自己的生命;而即使23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纵欲如杜丽娘,她对情欲的放纵也仅仅是在梦中,回归现实的杜丽娘骨子里仍是一个恪守礼教的女子。笔者姑且将之称为“贞操观”。总体而言,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中,虽然存在情与理的冲突,但事实上二者并未将情与理完全剥离,而是在故事中巧妙地体现了情与理的融合。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纯洁、高尚的女子形象,上到公主名媛,下到村野仆妇。莎士比亚歌颂她们的贞洁,这正体现了情与理的融合。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社会要求女性必须坚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其中以贞操观为典型。在莎翁笔下,善良的女子追求爱情,但她们仍固守着宗教禁欲主义的贞操观,莎士比亚的戏剧歌颂纯洁高尚的女子,而对那些追求欲望的女子极具讽刺,这事实上正是女性主义向宗教禁欲主义的妥协。如《奥赛罗》中的女主人公苔丝狄蒙娜,莎翁赞扬她敢于冲破世俗的眼光,嫁给自己钟爱的黑人将军奥赛罗,即使这将导致她被父亲所鄙夷、遗弃。而当奥赛罗将军听信他人的挑拨而怀疑苔丝狄蒙娜不贞时,她所做的不是反抗,而是努力向丈夫证明自己的贞洁。她说:“我不愿提起‘娼妇’两个字,一说到它就会使我心生憎恶,更不用说亲自去干那博得这种丑名的勾当了,整个世界的荣华也不能诱动我。”事实上,正是这种贞操观导致了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悲剧,当她被丈夫误解时,她所做的不是辩驳与反抗,而是极力证明自己的忠贞以讨回丈夫的欢心。而在当时的社会,女子一旦被冠上“不贞”的丑名,即使曾经的她绚烂如烟火,这种美好也会在世俗的言论中烟消云散,这也是苔丝狄蒙娜终被其丈夫杀死的悲剧之源。在这部剧作中,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女子形象,但这也受制于世俗的贞操观的束缚,一旦她被认为不贞,即要承受世俗的谴责,甚至是自己丈夫的谴责,这正是“情”对“理”的妥协的体现。在《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虽然并不是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但在她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的融合。奥菲利亚是男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恋人,她完全符合封建礼教对女子的要求,她对爱情忠贞,对父亲的命令顺从,但她却为被复仇蒙蔽了双眼的哈姆雷特所怀疑,正是哈姆雷特怀疑她不贞,导致了她的悲剧。哈姆雷特或许曾经真心爱过奥菲利亚,但因对她贞洁的怀疑,他屡次说出伤人的话。哈姆雷特说:“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嗯,真的,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要是你一定要家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馋人的诽谤……”正是哈姆雷特尖刻的怀疑的话语,深深刺痛了奥菲利亚的心,成为她痛苦的根源。这种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保持贞洁的爱情观,充分反映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女性24 第一章汤莎戏剧中“情”与“理”冲突的背景意识开始觉醒,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但封建的宗教禁欲主义所形成的贞操观,仍然是女性重要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反映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可谓是“情”与“理”的交融。世人研究汤显祖的戏剧,基本上都肯定了汤显祖“至情”的观念,在汤显祖的戏剧中,充分体现出了情与理的冲突。但同时,与莎士比亚雷同的是,汤显祖也并未完全将情与理对立起来,而是在其作品中实现了情与理的巧妙融合。汤显祖的《牡丹亭》可以说是汤显祖“至情”思想的典型。在《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天下有情人的代表,她渴望美好的爱情,为了爱情冲破封建理学的束缚,甚至可以为情而死。但即使痴情如杜丽娘,在现实中却严守着她内心极度反对的封建礼教。杜丽娘渴望爱情,期望能与男子相恋,但她的择偶标准仍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即使是杜丽娘的春梦,她所邂逅的也是颇有学识、修养的“书生”,与柳梦梅新婚燕尔,她也积极支持并催促丈夫参加科举,“喜的一宵恩爱,被功名二字惊开”。她盼望着丈夫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可见封建门第观念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杜丽娘。同时,在杜丽娘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她对封建道德规范的遵守。杜丽娘追求情欲,但她对情欲的放纵仅存在于梦境当中,在梦中,她可以不顾世俗的眼光,与柳梦梅欢好。但一旦她从梦境中回归现实,她就又变成了那个自觉道德规范的官家小姐。例如虽然杜丽娘心系柳梦梅,但当她得知柳梦梅已多次央求石道姑向她求亲时,她却对道姑说道:“姑姑,这事还早。扬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虽然杜丽娘追求爱情,但她同样渴望得到父母对她婚姻的认可,也要求丈夫对她的父母孝顺。当柳梦梅在婚前向杜丽娘求欢时,她却克制自己的情欲,向柳梦梅说道:“秀才,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可见在杜丽娘看来,当她是鬼时,她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欲,但当她成为人之后,却要自觉的遵守封建礼教。由此可以看出,汤显祖借杜丽娘的身份,体现了汤显祖虽然肯定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但这种肯定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正统的礼教。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中虽然都显示出了情与理的冲突,一方面他们肯定女性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另一方面,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封建礼教却强调束缚女子的天性,否定女子的情欲。但同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并未将情与理完全对立,相反的,在他们的戏剧中充分表现出了情与理的交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中塑造了大量的女子形象,她们敢于追求爱情,但事实上,这些女子并未完全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所坚守的贞操观,正是封建礼教对于女子的道德、行为规范。由此可见,虽然莎士比亚与汤25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显祖的戏剧发展中体现了情与理的冲突,但就戏剧的结局而言,都体现了情与理的融合。二、男权主义仍占主导地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都肯定在封建礼教压制下女性的自由天性,在一定程度上宣扬男女平等,这体现了与封建传统的男权主义的冲突。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的情节中,女性形象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天性,使得她们富有独特的魅力。但在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所处的时代,虽然人文主义逐渐兴起,女性主义也日渐萌芽,但占主流地位的仍是封建的男权主义思想。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所形成的男权主义思想,对女性制定了苛刻的道德、行为规范,上文述及的贞操观就是其中一种表现。男权主义思想主张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女性对男性应当服从,受男性的操控。在这样的背景下,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中不可避免地带有男权主义色彩,而纵观汤莎的戏剧,它们的结局也多数体现为萌芽阶段的女性主义对男权主义的妥协。莎士比亚的戏剧虽然开始宣扬女性主义,但笔者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中还是男权主义占主导的。具体而言,莎士比亚所塑造的纯洁、高尚的女性形象,她们既追求爱情,但又自觉遵守者社会赋予她们的贞操观。莎剧的这种贞操观,既体现了情与理的交融,又体现了莎翁的男权主义思想。女子要保持贞洁,这是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主导而对女子制定的行为标准,一旦女子被认为失去了贞洁,她在男性心中将失去价值,这正是男权主义的体现。同时,男权主义还体现为男性对女性命运的操控。如《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的母亲乔特德鲁。世人评价《哈姆雷特》,大多认为乔特德鲁是一个恶人形象。笔者初读《哈姆雷特》时,也觉乔特德鲁的确是一个沦丧在权力之中的女人,哈姆雷特憎恶她也是情理之中。但后来回味这一剧作,却深觉乔特德鲁亦并非罪大恶极,追求权力并非是她的本意,看似坐拥权力的乔特德鲁其实有着深深的无奈,她的一生除了替儿子哈姆雷特赴死之外,并非为自己而活,而是受到男权主义的操控。乔特德鲁的一生中有三个男人至关重要。首先是她的第一人丈夫,丹麦先王。在这段婚姻中,因她是王后,故受到先王的控制。其次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先王的弟弟克劳迪斯。在先王逝去一个月的时间里,乔特德鲁便嫁给了克劳迪斯,但事实上,嫁给克劳迪斯并非她的本意,只是她无法反抗,但这却使得她冠上了“不洁”的恶名,也直接导致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三个男人——儿子哈姆雷特的憎恨。哈姆雷特以复仇为其目标,他痛斥自己的母亲:“羞啊!你不觉得惭愧吗?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吧。26 第二章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当无法阻遏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剧中的先王、克劳迪斯和哈姆雷特,其实就是封建社会男权主义的发言人,他们操控着乔特德鲁的人生。面对丈夫、儿子,乔特德鲁却无法反抗,只有深深的无奈。有学者评价乔特德鲁说,“她不仅是宫廷阴谋的牺牲品,是其她自身性格弱点的牺牲品,也是被男性主宰的社会下的牺牲品1。”而在《雅典的泰门》更是赤裸裸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男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现实。在《雅典的泰门》中,亚希拜蒂斯的两个情妇是该剧仅有的女性角色,在该剧中,她们并无独立的人格,只是亚希拜蒂斯的附属品,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种女性完全依附于男性生存,只懂得服从的观念,正是当时社会男权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汤显祖的戏剧中也体现了封建男权主义思想。在古代中国,自古以来在家庭中就是以男性为主导,女性的归宿在于家庭。汤显祖剧作中的女性,虽然追求爱情,但在她们的爱情中,虽然以女性为主导促成了爱情的发生,但在她们的婚姻中,却仍是以男性为主导,这与传统男性主义思想下的婚姻家庭观不无关系。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痴情女人的形象,即使该剧的男主人公柳梦梅也是一个有情郎,但相较于杜丽娘,柳梦梅这一角色却逊色不少。但即使杜丽娘与柳梦梅感情的促成以杜丽娘为主导,但在二者的婚姻中,确是杜丽娘付出得更多,这揭示了晚明时期男性在婚姻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社会现状。同样,在《紫钗记》中,女主人公霍小玉对爱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但她的丈夫李益与之相比却付出的较少。霍小玉在确定了和李益的爱情之后,她就为之努力,守护他们的爱情,但与她相比,李益却显得被动得多。面对成亲后的阻碍,李益虽然也叹息,但却逆来顺受。这也显示出在婚姻中男女地位实质上的不对等。汤显祖既已肯定女性对爱情的追求,缘何在他的作品中仍保留了男权主义思想?究其根源,这在于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中国古代男女在婚姻家庭中是不对等的,古代倡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子看起来也并无自由选择配偶的权利,但在家庭中,他们享有夫权,所谓三纲五常中的“夫为妻纲”正是男子夫权的体现。因此在古代家庭中,男子事实上居于有利的地位,因此往往他们对待感情要被动得多。而在男权主义侵蚀下的女性,即使有爱情,但最终的归宿也在于家庭。由此观之,虽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都肯定女性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权利,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所形成的男权主义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尽管他们在剧作中变现出了对女子追求爱情的歌颂,但从戏剧的结局来看,他们仍受到男权主义的束缚。1徐燕:《乔特德鲁:一个悲剧性人物》,《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3期。27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三、王权意识仍有重大影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以“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戏剧的核心,同时也正是这种“人性”的光芒使得他们的作品流芳千古。他们的戏剧发展过程都体现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但在故事结局的处理上,却不可避免的暗含了封建王权意识。在《仲夏夜之梦》中,开场即是女主人公赫米娅为追求爱情而与父亲对簿公堂,这是对封建家长权威以及国家法律的直白的批判。但在故事的结局,公爵与女王与这对恋人一起共庆婚宴,事实上揭示出了虽然青年男女为爱情自由而反叛封建制度,但他们的爱情成果终需得到家长及王朝的认可,这正体现了封建王权意识的重要影响。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和朱丽叶为爱可以摒弃家族仇恨,最终为爱献身。在故事的结局,劳伦斯神父向亲王及两个家族的家长讲述了二者爱情悲剧的缘由,促成了两大家族的和解。很多读者认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促成了家族仇恨的化解,但在笔者看来,在该剧结局出现的亲王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家族仇恨的化解本可自主进行,而在戏剧的结尾,莎士比亚引入了亲王这一角色,事实上正是表明这一和解虽然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为基础,但更为直接的是王权的介入,这也体现了莎翁戏剧中的王权思想。与莎士比亚类似的是,汤显祖的戏剧中也体现了王权思想。在《牡丹亭》中,杜丽娘虽早于书生柳梦梅相恋,但却希望他们的爱情得到父亲的认可,也希望丈夫能够孝顺父亲,这反映出杜丽娘在本质上仍屈从于封建家长制度。杜丽娘为情复活,在其复活后,为与柳梦梅喜结连理而不惜与父亲斗争。在戏剧的结尾,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想要认回女儿,但以她离开柳梦梅为条件,杜丽娘坚决不从。虽然该剧结局是才子佳人终成眷属,但促成这一大团圆结局的直接因素却是皇帝的一纸诏书。尽管大部分人认为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真情打动了皇帝,但既然真情打动了皇帝,为何无法打动杜丽娘的父亲?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对王权的高度遵从。小结综上所述,本文该部分结合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作品,深入分析了二者戏剧中所体现的情与理的冲突。文学作品诞生于社会,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均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思想观念的对抗日趋激烈,因此他们的戏剧中也必然体现了这种情与理的冲突。这种情与理的冲突贯穿于二者戏剧的全过程。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通过28 第二章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塑造一系列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他们以情越理的人文主义观念。但因长期受封建思想的熏陶,他们的戏剧并未将情完全脱离于理,而是实现了二者的融合。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虽然肯定女性追求爱情,但他们笔下的女性却自觉遵守着所谓的贞操观,这种贞操观在本质上是男权主义对女性的束缚。同时,汤莎戏剧追求爱情自由,但追求爱情的成果却寄希望于王权的认可,这表现出二者虽意识到女性的天性不容忽视,却未能完全摒弃封建思想的影响,这种既肯定人性,又遵从礼教的创作,体现了情与理的冲突,又体现了情与理的融合。尽管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在戏剧创作中有着上述众多的共同点,但事实上,二者戏剧所体现的情与理的冲突也有所不同。具体而言,虽然二者都借女性来体现这种情与理的冲突,但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爱情,她们除了爱情之外还具有独立的人格,她们机智果敢,敢于参与社会事务,同时她们在追求爱情时也坚守贞洁。而汤显祖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以《牡丹亭》为例,则表现为梦境与现实中女主人公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之间的冲突。在梦境中女主人公不惧世俗,而在现实中却恪守礼教。同时,汤显祖笔下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情欲的追求。尽管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情与理的冲突存在着这些殊异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难有高下之分,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性的思考与尊重,是时代进步的体现。而二者戏剧产生上述不同,也有其文化层次的原因。因此,本文第四部分将对二者戏剧中情与理冲突的异同进行文化探源,以更好地了解汤莎戏剧。29 第二章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第三章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中情与理冲突异同文化探源作为同一时期的戏剧作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他们在戏剧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他们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这种人性的“情”与封建礼教的“理”相冲突,而正是这一冲突成为二者戏剧闪光点。但二者情与理的冲突又有所不同,莎士比亚笔下的女子,所追求的爱情就只是爱情本身,而汤显祖所塑造的女子,其追求的爱情更多地表现为对情欲的追求。笔者认为,产生这种情与理的冲突的异同之根源一方面在于当时经济繁荣的不同程度,在文化层面则源于二者所受文化之不同。本部分将对产生这种异同的文化根源进行分析。第一节情与理的冲突:人文主义与封建礼教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都体现了情与理的冲突,这是二者戏剧的共同特征。而造成这种共同的情与理的冲突之文化根源在于新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博弈。具体而言,这种冲突产生于人文主义思想与欧洲宗教禁欲主义、中国程朱理学之间的交锋。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时代,正值文艺复兴较为成熟的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资产阶级之间盛行,提倡人的解放,肯定人的性情。而当时社会仍以宗教禁欲主义为文化之正统,它磨灭人的性情,束缚人性。随着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这种矛盾日益激烈,这种矛盾在文学作品中也得以体现。同时代的中国,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晚明时代的中国以程朱理学为正统,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封建统治黑暗,百姓生活疾苦。古代中国的文人们深入市民社会,了解百姓的心声,因而在他的戏剧中自然体现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但归根结底,这仍然是人性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第二节情与理的殊异:文化背景的差异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都体现了情与理的冲突,但二者表达这一冲突的方式有所不同。莎士比亚肯定人的性情,是通过对女子追求真挚的爱情的歌颂来实现,而这些所追求的爱情也只是爱情本身,而非情欲。反观汤显祖,他的戏剧虽也借女子追求爱情来表达他的“至情”观念,但他笔下的爱情,更多的是对情欲的肯定。而这种差异的产生,更多地在31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于二者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主要表现二者所处的时代的哲学基础不同,也与当时的宗教的影响不无关系。一、哲学基础:人文主义与“人性主义”虽然本文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概括为人性主义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冲突,但这种人性主义对汤莎二人而言却有不同的内涵。具体而言,莎士比亚所肯定的“情”,是文艺复兴时期所盛行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而当时的中国,并未建立起成熟的人文主义,在晚明时期,学者们只是开始对人性进行思考,开始倡导“贵生说”,主张解放人性,笔者姑且称之为“人性主义”。英国的文艺复兴始于十六世纪,莎士比亚正生活在英国文艺复兴方兴未艾之际,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提倡重视人的价值,将人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人们追求知识追求科学,可见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不仅仅包含了人的性情,还包含了人独立的个性。如培根曾说过:“一个人如果要努力去更新和扩大人类对宇宙的教育力量和统治,这种雄心大志比起其他意图就更为健全,更为高贵。人对事物的统治只能建立在技术和科学的基础上,要控制自然,只有通过服从自然。”这一时期的英国,戏剧已开始盛行,为戏剧作家们提供了宽广的舞台。这一时期的英剧,其受众广泛,上至王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均可以观赏戏剧,进而关注时事政治。因此,这就要求戏剧作家们在戏剧创作中结合社会环境,体现社会的冲突。莎士比亚作为这一时期伟大的戏剧作家,他的作品也必然体现了这一时期盛行的人文主义思想,因此,莎士比亚塑造出了一个个善良高尚、机智果敢的女子形象,她们追求爱情,这是对人性情的肯定;但她们又不单单追求爱情,她们具有独立的人格,机智果敢,敢于参与社会事务,如《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又如《仲夏夜之梦》的女主人公赫米娅。而汤显祖的戏剧中,女子亦敢于追求爱情,但其内涵较之莎翁而言则更为狭窄,他所体现出来的“人性主义”,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其实关于人性的思考并非晚明才出现,而是自古即有之。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亦提及“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而道家典籍《老子》也曾说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列子》也曾说:“天地万物,唯人为贵。”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就有对于人性的思考,重视人的作用,这中观点也被称为“贵生说”。汤显祖也曾说过:“天地之性人为贵”,可见汤显祖也以“贵生说”为其核心思想。“贵生说”的核心在于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欲望,是对人性的思考,因此,笔者更倾向于称之为“人性主义”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汤显祖肯定人欲,用文学的方式表达32 第二章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了他对人欲的认可。由此观之,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在戏剧中均强调人性,但总体而言,汤显祖所坚持的这种“贵生说”的理念只是对人性的初步思考,其内容只涵盖了人欲,相较于人文主义的全面发展而言,其范围较为狭窄,这也是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女子形象更为鲜活,不局限于爱情的文化根源之所在。二、宗教影响:基督教与儒家思想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情与理的冲突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子追求真挚的爱情,克制情欲,而汤显祖笔下的女子虽然在现实中恪守礼教,内心对爱情的追求却以情欲为主导,究其根源,这与二者所受的宗教影响有着莫大的关系。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体现了十六、七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力主冲破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但从深层次来看,人文主义与基督教并非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体现了与宗教的融合。事实上,宗教并非自成立以来就主张禁欲主义,《旧约·创世纪》中就曾记载:“人是万物的灵长”,可见圣经也肯定人的价值。而禁欲主义的宗教教义,事实上是中世纪教会高度集权的产物,是对基督教的扭曲。事实上,基督教创始以来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正是对“人”的肯定。而早期的犹太教,也并不反对人追求爱情的权利,只是反对纵欲,倡导要对爱进行理性的约束。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追求爱情与自由的权利,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实际上这并不是对宗教本身的反对,而是对封建统治的反对。实际上,基督教的《圣经》中关于人性和爱的精神,都为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莎士比亚的戏剧反映了这种受基督教影响的人文主义思想,因此,他戏剧中纯洁高尚的女子,一方面追求爱情,解放天性,另一方面却又理性地对待爱情,不纵欲。有学者进一步从出世与入世的角度来分析莎士比亚对爱情的塑造,认为莎士比亚以爱情为主题塑造了一系列纯洁的女子形象,事实上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宗教总体而言是一个精神世界,是一种出世的哲学,因此,莎士比亚的戏剧也体现了一种“出世”的情,即追求精神上的爱情,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爱情观。1笔者倾向于认同这一观点,人文主义思想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而宗教寻求人心灵的归属,是一种精神的、理想的境界。因此,在这样的影响之下,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追求贞洁、高尚的爱情,正是一种理想的爱情观的体现。汤显祖也以爱情为主体塑造了一个个女子形象,来表达他对情性的肯定,但这更多的1孙海西:《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山东大学,2004年。33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是在程朱理学的束缚下对情欲的肯定。从宗教意义来看,儒家思想并不能被视为一种宗教,但它对世人的影响却堪比宗教。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在我国处于正统的地位,是封建统治者统治臣民的工具。儒家典籍肯定人的价值,如前文述及的《说文解字》所记载。而正如孙海西学者所言,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的哲学1,因此儒家思想关于人的思考,必然是从世俗的角度对人性加以肯定。汤显祖所生活的晚明时期,程朱理学取代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程朱理学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严重压抑了人性,尤其是对妇女的压抑与束缚,社会阶级矛盾日趋激烈。对此,汤显祖以戏剧的方式展现了这种阶级矛盾,如在《牡丹亭》中,他肯定人性,抑或说是肯定人欲,以女子的情欲为出发点,肯定了杜丽娘为爱情而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虽然汤显祖以梦的形式来表达他对情欲的肯定,但这何尝不是社会大部分女子的内心所想?由此可见,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对于爱情的不同理解,与他们所接受的文化的熏陶有着不可分解的关系。莎士比亚接受人文主义思想,但人文主义思想并未完全脱离基督教,而是受基督教思想的启发,这种“出世”的宗教思想,促成了莎士比亚理想主义的爱情观。而相较于莎士比亚的理想主义,汤显祖的爱情观可以说是“现实主义”,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肯定人欲,认为人欲是不能为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因此他所歌颂的爱情,既包含了狭义的爱情,也包含了对情欲的追求。三、文学审美的不同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中所体现的情与理的冲突存在一定的差别,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二者文学审美的不同所致。汤莎二人体现情与理的冲突,都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但二者的浪漫主义又有所区别。莎士比亚浪漫主义的文学审美,主要是通过写实来实现。在莎翁的戏剧作品中,大多数是通过写实性的描写来表现情与理的冲突,如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的描写,莎翁主要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描述来实现。在莎翁的剧作中,仅有《仲夏夜之梦》是采用了梦幻的描写方式,虽然别具一格,但写实性的描写却是莎翁戏剧文学审美的重点。而反观汤显祖,汤翁的戏剧主要是通过梦的形式来表现情与理的冲突,作品因而又被世人称为“临川四梦”。在压制人性的程朱理学统治之下,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爱情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汤显祖将他的至情思想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牡丹亭》中,杜丽娘渴1孙海西:《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山东大学,2004年。34 第二章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望爱情,于是在游园时于梦中邂逅书生梦梅,并与之结为良缘,而在梦醒之后,她又是那个闺阁之中的遵守礼教的小姐。在杜丽娘复生之后,她曾说道,做鬼的时候可以至情,但做回人了就需要守礼,可见作者借杜丽娘之口,反映出对情欲的追求只能通过梦来实现,是典型的梦幻式的浪漫主义。而正是汤莎二人在文学审美上的这一殊异,使得他们戏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虽然追求爱情,但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小结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虽然都有情与理的冲突,但又有不同的内涵。莎士比亚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重视人的价值,呼吁人们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追求知识和科学,其内涵不仅仅包括了爱情,还包括一系列人的内在品格,正是这种内在的品格,使得人具有价值。因此,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主人公,多为善良、坚强、机智、果敢的女子,她们追求爱情,但爱情并不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她们赋予了人性更为丰富的内涵。而人文主义思想与宗教并非是完全对立的,相反地,早期基督教“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正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思想渊源。基督教并不否认人们追求爱与自由的权利,只是要求以理性对人欲加以束缚。在这样的宗教思想的影响之下,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角色虽然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却也时刻保持理性,坚守贞洁。汤显祖也肯定人性,但他主要是通过对人欲的肯定来实现对人性的肯定,这与他所接受的儒家思想密不可分。儒家思想提倡“贵生说”,重视人的价值,而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的哲学思想,其对人性的肯定,是从世俗的角度加以肯定,因此,在汤显祖的戏剧中,他对人追求爱情的歌颂,表现为对人欲的肯定。35 第二章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结语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同一时期的中英戏剧大师,他们生活在资本主义开始萌生的封建统治时代,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他们的戏剧也具有这一时代的烙印。十六、七世纪的英国,文艺复新运动走向成熟,人文主义思想在资产阶级中盛行,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莎士比亚在戏剧中歌颂人性,歌颂青年女子对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追求,反对封建家长权威,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批判宗教禁欲主义。而同一时代的中国晚明时期,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封建统治黑暗,百姓生活疾苦。汤显祖是从反对程朱理学泰州学派的罗汝芳,又与大胆批判理学的李贽是知己,受他们思想的影响,汤显祖的戏剧也反映了与封建理学的冲突。然而,尽管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在他们戏剧的发展中反映了情与理的冲突,但在戏剧结局时,他们又都变现出情与理的融合。封建社会男权主义思想对女性设定了严苛的道德行为规范,其中以贞操观为典型。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中,女主人公一方面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却又自觉遵守着这种贞操观,即使是放浪形骸如杜丽娘,在返回现实生活中后也自觉遵守着封建礼教,这反映了汤莎二人在思想深处的男权主义,也反映出了“情”向“理”的妥协。尽管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存在上述共同之处,但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二者戏剧情与理的冲突也有不同的内涵。具体而言,莎士比亚戏剧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其涵盖的范围较之汤显祖而言更为宽广,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除了爱情之外,还追求独立的人格。莎士比亚的戏剧受宗教影响,表现出莎翁理想主义的爱情观,在他剧终的女子,是理性与人性的结合,她们追求爱情,却又保有理性。而汤显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所追求的人性,是从世俗的角度出发,是对情欲的肯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所塑造的爱情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是《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还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她们代表的是社会大众女性,她们渴望爱情,用于追求爱情,渴望人性的解放,正是这一个个鲜活的女子形象,使得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别具一格,流传千古。通过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进行解读,有利于我们刚好地了解十六、七世纪对于人和人性的思考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汤莎的戏剧。而在关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的研究高潮迭起之时,对汤莎二人的戏剧进行比较研37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究,更有助于我们跨域区域限制,了解当代世界文学创作中的美学思想。然而笔者能力有限,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的粗浅分析不能全面反映二者戏剧的内在美感,本文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情与理的冲突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抛砖引玉,粗陋之处望老师指正。38 第二章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参考文献论著:1.李建军:《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6年。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3.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汤显祖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5.青木正儿:《中国近代戏曲史》,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6.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7.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8.郭冬梅:《拉伯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9.杨周翰等:《欧洲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0.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1.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江苏:译林出版社,2014年。12.孙海西:《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山东大学,2004年。13.(明)汤显祖著:《牡丹亭》,(明)王思任批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14.叶长海:《〈牡丹亭〉案头与场上》,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15.何其莘:《英国戏剧史》,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16.杨周翰等:《欧洲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7.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18.张冲:《莎士比亚专题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19.陆谷孙:《莎士比亚研究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20.徐朔方:《古代戏剧小说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21.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22.周育德:《汤显祖论稿》,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23.张薇:《莎士比亚精读》,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24.李伟民:《中西文化语境里的莎士比亚》,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25.曹顺庆:《比较文学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26.卢昂:《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27.彭修银:《中西戏剧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28.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39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29.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30.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31.华治武:《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32.江苏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汤显祖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33.徐扶明:《汤显祖与〈牡丹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4.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35.徐寿凯:《李笠翁曲话注释》,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3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学术论文1.张丽霞:《从看莎士比亚的男权思想》,《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2.王玉凝:《从女性形象塑造看莎士比亚剧作的男权视角》,《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3.李玖:《女性主义文学的发端——从莎士比亚戏剧中窥视女性主义的萌芽》,《剑南文学》,2012年第2期。4.陈多:《杜丽娘情境三缘》,《戏剧艺术》,2002年第1期。5.徐朔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2期。6.邹元江:《走向2016汤显祖——莎士比亚年》,《艺术百家》,2016年第5期。7.丁礼兵:《从莎士比亚悲剧浅析当时社会不公平现象——以为例》,《群文天地》,2011年第11期。8.刘昊:《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时代的演剧环境》,《戏剧艺术》,2012年第2期。9.程炳达,王卫民:《中国历代曲论释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期。10.刘继华:《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戏剧、、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第6期。11.李小青:《喷薄与冷却——从探析薄伽丘人文主义诉求》,《安徽文学》,2008年第6期。12.崔莉:《莎士比亚与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社会地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13.龚重谟:《论汤显祖“以若有若无为美”的作剧主张——兼析汤显祖作剧理论特色、价值和地位》,《抚州师专学报》,2000第03期。14.王飞:《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色》,《戏剧文学》,2016年第5期。15.越红东:《论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情理矛盾及成因》,《江淮论坛》,2003年第6期。16.徐燕:《乔特德鲁:一个悲剧性人物》,《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3期。40 第二章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致谢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一转眼,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即将迎来最后的考验.自从去年9月开题以来,我的毕业论文在导师李伟昉教授的精心指导下,不断完善.它凝聚了我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它更是李伟昉教授悉心指导的成果.回首开题之初,便困难种种,是在李伟昉教授的指导下我才能从多个研究热点中找出新颖观点,积极搜寻资料,筹备写作.当我正式开展论文写作工作时,也是在李伟昉教授的帮助下,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当毕业论文初稿出来后,李伟昉教授仍不忘反复斟酌,以求完善.不管是学业的顺利完成,还是工作的每次进步,都和李伟昉教授的默默栽培息息相关.他不仅是我学业上的良师,给与专业指导,而且是我工作上和生活上的益友,给与帮助.求学三年,我收获的不仅有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还有一名研究者该有的修养.李伟昉教授,让我看到了学富五车,德才兼备的学者风范;张大新教授,让我了解到博览群书的智慧;郭伟教授,让我学会了对学问持有认真、负责、严谨的态度;穆海亮教授敏锐的学术思维,让我感叹不已;乔丽教授谦逊博雅的教学态度,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由衷地感谢各位教授三年来不辞辛苦的教诲,引导我进入了戏剧与影视文学这门学科.不管以后我将身处何地,你们都是我学术上的榜样,人生的导师,我将秉承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继续前行.付芳丽2017年3月20日41 第三章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中情与理冲突异同文化探源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付芳丽.论“情”与“理”在汤莎时代的呈现[J].北方文学,2017.[2]付芳丽.论中西戏剧舞台虚拟性和写实性的美学差异[J].戏剧文学,2017.43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