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莎士比亚戏剧之《李尔王》有感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我最喜欢也觉得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就属《李尔王》了。《李尔王》讲的是不列颠国王李尔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以她们对他爱戴的程度给她们分配国土。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竭尽全力的赞美国王,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使得李尔王陶醉在这种夸奖奉承中,醉得飘飘然,醉得不知所以,于是决定把国土分给这两个女儿。然而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而被李尔驱逐。但东边不亮西边亮,考狄利娅因为她的诚实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欢心,去法国做了王后。在国王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经过商量以后决定让李尔撤掉他当初的100个随从,不然就不让李尔住在她们的宫廷。于是两个女儿开始虐待自己的亲生父亲李尔王,最终李尔王终于被两个女儿赶出了家门。被两女儿赶出家门的李尔与他的随从格罗斯特在风雨中碰到了可怜的汤姆,也就是格罗斯特中了埃德蒙诡计而下令驱逐的儿子埃德加。经过这件事情,李尔王总算看清了到底谁好谁坏,他认为这是自己误解小女儿,理应受到两个女儿的惩罚。后来与格罗斯特和可怜的汤姆分开以后,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来了一个圣徒安慰他。李尔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狄利娅犯下的错误,并懊悔的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他觉得考狄利娅再不会原谅他了。但圣徒却说,考狄利娅一直爱着她的父亲。
原来,这个圣徒就是考狄利娅。她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因为放心不下李尔,所以特地在开战前,来探望李尔。与此同时,高纳里尔与里根都爱上了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亲与哥哥的埃德蒙,两人为了埃德蒙而互相残杀,最后两人都死了,没有什么好结果。但不幸的是,讨伐的小女儿的军队大败,她和李尔都被抓起来了,埃德蒙发布秘密处以他们死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这个密令,但已太晚,虽然李尔杀死了想暗杀小女儿的杀手,她还是死了。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并且与他决斗,最后埃德加杀死了埃德蒙。而在李尔抱着她去寻找大伙时,高纳里尔与里根也已经死去。李尔过于悲伤,最后崩溃而死。这部剧成为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是当之无愧的。而我看完这部剧的原著,最重要的感觉就是的的确确是悲剧,而我感触最深的是这部剧里面每一个人的情感、本性和善恶。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点儿不错,所以在这部剧中,针对每个人的人物性格本性分析,我有我自己的愚见。首先来看看贯穿全剧的男主人公,年迈的不列颠国王李尔。看过许多针对《李尔王》的评价的文章,大抵都是如此:李尔王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形象。他的致命的错误是虚荣心。作为一个长期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总是被人赞赏常会导致虚荣心,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其实在我看来,这样子的评价不是很客观,但无可否认这样的评价也有其合理之处。就我个人认为,喜欢受到表扬,被赞美,是我们人类的本性,但这如果过度的话就是一种缺陷一种病,但也许会是全人类的通病,而不是仅仅针对戏剧男主人公李尔王,我承认,李尔王最终有如此凄凉的下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是喜欢溢美之词,虚荣心过强,不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这个缺点几乎我们整个人类都或多或少有点,更何况人家李尔王是堂堂大不列颠之主,君王大抵如此,功成名就之后尽是自我崇拜和自我膨胀,所以,这个还是值得原谅的。再看李尔王流落荒郊时,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他激动地说:“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段话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了圈地运动中失地农民流落异乡、饥寒交迫的惨状,但从李尔王的角度看,这件事有间接反映其实李尔王还是一个爱人民、善良、淳朴的君主的。总之,最后李尔王的悲剧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主因,而是与当时社会背景、人品行不端、个人自我崇拜膨胀而成。然后看看李尔王的三个女儿。首先,李尔王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绝对是两个
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人而毁灭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是国土的拥有都而对待依附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人,因为权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为人妻、为人女的样子,可能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或许这是第她们的报应吧,针对这两个女儿,和所有评价一样,绝对是差评,无需多说。同样,针对美丽善良的小女儿考狄利娅,依然没有任何话好说,她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不计较,如此的美丽,这是所有看了《李尔王》作品的人都认为的。真挚诚实的考狄利娅,有着一种不畏的精神,她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她深深地明白如何做人,如何才算真正爱一个人,所以,她一点儿不害怕自己被驱逐,她只是在坚持着自己认为对的,坚持着自己心中的一片净土,而不是和两位所谓的姐姐臭味相投沆瀣一气,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们现代人必须好好学习。再来,值得深讲的便是最坏的最耍手段的格罗斯托的的私生子埃德蒙,为了家产、为了更高的地位同样是迫害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当作孝子的父亲,这些对他来说还不够,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语把所有的人哄得团团转,最终有两个女人因为他的虚情假意而死于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后一无所有,还葬送了自己,对于这种人表示鄙视不多说,或许因为他是私生子受了别人的白眼,心有不甘,可是这种不甘绝对不是以这种形式表现的。再来是
最忠诚、忠心耿耿的人应该属肯脱这位老臣了,他因为自己的真言而被李尔王放逐,可他没有因为李尔王的昏慵而怀恨在心,更没有因此而离开这位可怜的老国王,他知道李尔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罢了,所以他要不辞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边,就在李尔王最艰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时候都没有离开过他一步,甚至为这个从前的老国王而奔波,为他向善良的考狄利娅求救。应该说肯脱是一个聪明灵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该如何改变自己,最后李尔王的得救与小女儿的相识都是多亏了他,他真的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人,可是,扪心自问,现当代,这种人还有吗,很是寥寥无几啊。针对这部戏剧,我感触最深的几位人物即是上面列举的,或许还有感动我的人物,比如埃德加等等,但是个人认为最具现实意义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是上述人物,我们,现代人,据对不要像李尔王那样虚荣心过度,绝对不要像两个女儿一样没有根本没有人性可言,更不要像大奸大恶的埃德蒙一样,害人害己,我们应该向美丽可爱善良的小女儿考狄利娅一样,坚持自我原则,懂得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