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2008020534姓名:宋伟杰电话:15098970892E-mail:weijie5482@hotmail.com学院:文学院
单位代码10445学号2008020534分类号I106.4研究生类别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莎士比亚戏剧与贵族文化元素学科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申请人姓名宋伟杰指导教师王化学教授论文提交时间2011年2月20日
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________________(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签字日期:2011年月日签字日期:2011年月日
目录中文摘要……………………………………………………………………………………ⅠAbstract……………………………………………………………………………………Ⅲ引论……………………………………………………………………………………1第一章西方(英国)贵族文化传统………………………………………………………3第一节课题研究状况勾勒…………………………………………………………3第二节贵族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式微………………………………………………4第三节贵族文化特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7第四节莎士比亚所处时代英国贵族文化风尚……………………………………10第二章莎士比亚与贵族文化……………………………………………………………14第一节莎士比亚的贵族情结………………………………………………………14第二节莎士比亚与贵族的交往……………………………………………………17第三节作为贵族庇护下的“供奉剧团”…………………………………………20第四节贵族文化精神提升莎剧创作………………………………………………21第三章莎氏喜剧:贵族文化的理想形式……………………………………………24第一节睿智豪侠的绅士(男性主人公)…………………………………………24第二节坚贞智慧的淑女(女性主人公)…………………………………………27第三节骑士风度与人文情怀……………………………………………………30第四章史剧与悲剧:贵族作为国家政治精英…………………………………………33第一节英雄或政客:决定历史命运的主导力量…………………………………33第二节权谋与机变: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智慧………………………………35第三节思想家:以哈姆莱特为例…………………………………………………38第四节力行者:以凯撒、勃鲁托斯为例…………………………………………40结语……………………………………………………………………………………44参考文献……………………………………………………………………………………4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8致谢……………………………………………………………………………………4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任何时代以统治者意志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都决定或影响着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形成文化理想,进而渗透至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欧洲封建时代形成了强大的贵族文化传统,在不同内容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巨大作用,作为一种价值观或审美观,更潜移默化地影响至今。英国是西方贵族传统文化色彩最为浓厚的国家之一,英国人保守的性格和无处不在的绅士做派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乃至欧洲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其丰富、深邃、完美的创作也曲折生动地反映出英国人的文化品格,毋宁说引领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贵族文化品格。作为欧洲文学经典的中心,莎剧隐含丰富的贵族主题,流露出大量贵族文化元素。对其进行梳理、研究,便构成本论文的主要内容。论文从大处说包含两个大块,即西方尤其英国的贵族文化元素和该元素与莎士比亚及其创作的关系。这些内容按以下章节进行论述:引论,以历史的辩证的思想方法阐明贵族文化元素作为欧洲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对西方文明的独特贡献、其源远流长和精英特性,及其与莎士比亚剧作的密切关系,从而说明该课题研究的意义。第一章西方贵族文化传统,首先围绕该课题勾勒莎学研究简况,再从“贵族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式微”、“贵族文化特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莎士比亚所处时代英国贵族政治文化风尚”三个方面扼要考察欧洲特别是英国的贵族与贵族文化传统。第二章莎士比亚与贵族及贵族文化,从“莎士比亚的贵族情结”、“莎士比亚与贵族的交往”、“作为贵族庇护下的‘供奉剧团’”、“贵族文化精神提升莎剧创作”四个方面,将由对贵族文化的一般考察转向对莎士比亚与贵族文化关系的考察。第三章莎士比亚喜剧中的贵族文化元素,从“睿智豪侠的绅士”、“坚贞智慧的淑女”、“骑士风度与人文情怀”三个方面讨论喜剧,由此转向莎剧研究,重点从形象学和主题学的角度。第四章莎士比亚史剧与悲剧中的贵族文化元素,从“英雄或政客:决定历史命运的主导力量”、“权谋与机变: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智慧”、“思想家:以哈姆莱特为例”、“力行者:以凯撒、勃鲁托斯为例”四个方面讨论史剧和悲剧,仍以主题学和形象学为切入点。结语,总结本课题的学术意义及创新点。本文旨在修正甚至颠覆传统莎学研究中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贵族文化性质的成见甚至偏见,提出或者建构新的符合唯物史观的贵族文化价值判断。这既是创新点,也是难点甚或挑战。关键词:文艺复兴;贵族文化;莎士比亚;戏剧表现分类号:I106.4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Shakespeare’sPlaysandtheAristocracyCultureElementsAbstractMainstreamideologydominatedbythewilloftherulersinfluencesthevaluejudgmentsofthewholesociety.Itformstheidealofacultureandinfiltratesalllevelsofsocialstructure.SincearistocracyculturecameintobeinginEuropeinthefeudaltimes,ithasbeenplayingasignificantrolethroughouthistory,andasavalueandaestheticconception,itsinfluenceisstillbeingfelttoday.Britainisoneofthemostinfluencedcountriesbythewesternaristocracyculture,whichcanserveasanexplanationoftheBritishconservativecharacterandgentlemanlymanners.ShakespeareisthegreatestBritishdramatistintheRenaissanceperiod.HisperfectworksvividlyreflecttheculturalcharacteroftheBritishpeople.WecansaythatShakespeareleadsthemainstreamconsciousnessofaristocracyculture.AsthecenterofEuropeanclassicalculture,Shakespeare’sworksaboundwitharistocracytheme,showingalargenumberofaristocracycultureelements.ThemaincontentofthispaperistostudytheelementsofthearistocracycultureinShakespeare’splays.Thisthesisconsistsoftwoparts.ThefirstpartdiscussestheelementsofEnglisharistocracyculture;thesecondpartdeals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eelementsandShakespeare’sworks.Theyaregoingtobediscussedinthefollowingsections:Theintroductionexpoundsthearistocracycultureelementsfromahistoricalanddialecticalapproach,includingitsuniquecontributiontoWesterncivilization,itslonghistory,itselitistfeatures,anditscloseassociationwithShakespeare’splays.Thesignificanceofthisstudyisalsodiscussedinthispart.Thefirstchaptercentersonthetraditionofwesternaristocracyculture.First,afterabriefintroductionofShakespearestudies,thispartexaminesEuropeanespeciallyEnglisharistocracyandaristocracyculturetraditionfromthreeaspects:1)thebeginning,developmentanddeclineofthearistocracyculture;2)thefeaturesofthearistocracycultureanditsimpactonthesociety;3)theEnglishpoliticalandculturalcustomsinShakespeare’stimes.ChapterIIfocusesonShakespeare’relationshipwiththenobilityandthearistocracyculturefromfouraspects:Shakespeare’saristocracycomplex;hiscontactswiththegentry;thetheatersundertheprotectionofthearistocracy;thearistocracycultureenhancingI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Shakespeare’sworks.Inthispart,theattentionisturnedfromageneralstudyofthearistocracyculturetoanexamina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Shakespeareandthearistocracyculture.ChapterIIIpresentsthearistocracycultureelementsinShakespeare’scomedies.Thediscussionofhiscomediesincludesthegenerousgallantgentleman,thefaithfulandintelligentlady,chivalryofbrave,justandromanticgentleman,humanisticelementsofvirtue,friendshipandlove.ThispartturnstothestudyofShakespeareandputsanemphasisonthestudyofimageandthemesinhisplays.ChapterIVanalysesthearistocracycultureelementsinShakespeare’shistoricalplaysandtragediesfromfiveaspects,stillfocusingonimagesandthemes:1)heroesorpoliticians,thedominantforcetodecidethefateofhistory;2)trickeryandstrategy:theMachiavellianpoliticalwisdom;3)thinkers,acasestudyofHamlet;4)doers,withCaesarandBrutusasexamples.Theconclusionpartsumsuptheacademicsignificanceandinnovativepointsofthisresearch.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amendoreventosubvertthebiasorprejudiceagainstthearistocracycultureintraditionalShakespearestudies,andtoofferorconstructanewculturalvaluejudgmentinaccordwithhistoricalmaterialism.Keywords:Renaissance;thearistocracyculture;Shakespeare;dramaticexpressionCategoryNumber:I106.4IV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论一般来说,任何社会只要是人类文明社会,其主流的意识形态或道德取向,都是以统治者或领导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主流的思想意识决定着至少是深刻影响着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形成文化理想,进而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西方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尤其封建时代,形成了强大的贵族文化传统。欧洲贵族是个特殊的历史群体,尽管作为统治阶级,傲慢、霸道、残酷,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等,似乎成为其与生俱来的显著属性;但平心而论,追求高贵、娴于政治军事外交权术、讲究使命感与责任感、崇尚文武之道等,也的确构成了堪称伟大或自命不凡的精神品格。久而久之,便凝结成为独到的贵族文化。它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在不同内容的历史进程中均起过巨大作用。即使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完全取代贵族政治的现当代,像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作为一种价值观或审美观,其实它仍然顽强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社会、影响着人。英国是西方贵族传统文化色彩最为浓厚的国家之一,英国人保守的性格和无处不在的绅士做派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的君主立宪制也是个有力的说明。王室作为财富、权力、高贵与华美的象征,满足了英国人崇尚乃至敬畏秩序、礼仪、体面、风采等的心理,这与其透入骨髓的贵族文化血脉密切相关。如果拿美国文化和英国文化相比照,那么前者的平民化就十分显著了。就其最好的方面说,理性、稳重而大气的西方文明,其精神气质某种程度上便得之于贵族文化元素居核心位置。贵族阶层是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砥柱力量,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时代潮流,包括文学艺术概莫能外;因为那时,贵族文化代表国家规范与价值取向。伊丽莎白朝代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其丰富、深邃、完美的创作不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文艺复兴那个“巨人”时代的“巨人”精神——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同时也曲折生动地反映出英国人的文化品格,或者不如说引领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贵族文化品格。可以肯定,在平民出身的剧作家笔下,隐含丰富的贵族主题,亦即流露出大量贵族文化元素。这面“时代的镜子”,以其天才创作充分传达时代之音。他不是贵族(严格意义上)但努力融入贵族文化,他身为平民(实质上)写的却几乎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都是王侯权贵;他的生活和创作与贵族及贵族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的确,莎剧从内容到形式,庄重端雅的贵族气在插科打诨的点缀下尽显严肃崇高的戏剧本质,之于古希腊悲剧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少部分地,这源自于莎翁的贵族情结,源自于他所处的伦敦社会无所不在的贵族文化环境,源自于他和他的剧团与宫廷及作为保护者的贵族大人物长期的交往。梳理、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与贵族文化元素问题,也许能在被无数学者反复咀嚼玩味的莎学这门显学中找到新的灵感。这一研究,便于重新认识对西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的贵族文化,特别是英国这个贵族传统深远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特征;而观照莎剧中的贵族元素、以及贵族元素与它的关系,无疑将会拓宽对莎剧文化内蕴丰富性与多元性的认知渠道。归根结底,贵族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莎士比亚塑造了那么多性格各异的贵族英雄人物,即使是失败的悲剧人物,本身便不可等闲视之——透过内含的精神,至少可以窥测该精英群体的历史作用。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西方(英国)贵族文化传统第一节课题研究状况勾勒关于莎士比亚的研究,几百年来可谓高潮迭起,包括中国学者在内,不知有多少人写下了多少研究成果,而且,人们乐此不疲,直到现在仍感方兴未艾。西方的莎士比亚研究自17世纪始,真正意义上的莎评肇始于新古典主义(德莱顿、约翰逊等),而启蒙时代的伏尔泰、歌德等人均属“独成一家”之士;莎学的第一个高潮是所谓“浪漫派”莎评,以柯勒律治、赫兹利特和兰姆为代表,有人称其是英国最伟大的批评,功绩在于提高了对莎剧的认识,缺点是不免牵强附会。以别林斯基为代表的俄国现实主义莎评对后来的苏联进而对我国的莎学研究影响巨大,总的看来还是经得住推敲的。及20世纪,莎学日益繁荣、日趋深化并多元,此前的便成了“传统的”的批评。传统莎学一般侧重从历史、社会、作家经历阐释作品,解读又侧重思想内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而较少关注语言、形式、心理机制、行为的深层文化动机等。与传统莎学呈现极大不同的20世纪批评,受现代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及现代生命哲学等思潮影响,则在被传统批评忽略的方面开展研究,取得许多新突破。如30年代的“意象-象征-语义”派(理查兹、斯珀津等)莎评,特别“语义分析”派(布鲁克斯、里维斯)代表了四五十年代新批评的莎学最高水平;而神话原型批评(奈特)、精神分析批评(弗洛伊德、琼斯)、比较文学批评(艾略特)等,均立足于新说也就是开辟新天地。与传统研究相比,这些学派较少涉及历史、社会和作家经历。五六十年代之后,莎学研究又呈现“结构-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新景观。著名莎学家杨周翰教授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之2卷本《莎士比亚评论汇编》和谈灜洲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之《莎评简史》,对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莎学研究作了勾勒和描述,给宏观了解其概貌和各时代经典的莎评文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的莎学研究也有近百年历史,解放前直到文革前,基本上走得苏联路线,且欠专业和全面,大多以介绍为主。但改革开放30年来,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莎学研究都有了质的飞跃,西方莎学的每一种方法或学派,差不多都有所追随,论文和专著很多,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专业色彩更是越来越浓。从莎士比亚的时代、哲学观与文学观,到莎剧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技巧、语言特色、剧场风格,均有大量涉及,几乎一部作品都没有放过。莎士比亚在我国学术界,可以说稳享第一礼遇。但从莎剧与贵族文化角度的研究似乎还不多见。就目前搜集的资料来看,直接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贵族文化元素或者研究二者的关系的文献非常有限,仅搜到一本英文著作ShakespeareandtheNobility:theNegotiationofLineage(《莎士比亚与贵族》)很有参考价值。更大量的文献往往是偶有论述但富有启发性,如布鲁姆的《西方正典》,断言莎氏艺术的源头让人感到一种根本上属于贵族的文化意识。再如刘小枫、陈少明主编之《莎士比亚笔下的王者》、《政治哲学中的莎士比亚》丛书,收录洛文塔尔《莎士比亚的凯撒计划》、摩托尔《哈姆莱特:世界主义的王子》等多篇有分量的文献,对本论文的主旨不无启发。研究莎剧与贵族文化,那么关于贵族研究的文献是必不可少的。该方面的材料较为丰富,例如乔纳森·德瓦尔德的《欧洲贵族1400-1800》,讲述西方贵族及贵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变迁,为准确地把握该文化群体提供了教材;乔治·杜比的《骑士·妇女与教士》对中世纪欧洲的贵族骑士文化有很生动的描述;约阿希姆·布姆克著《宫廷文化》,用大量篇幅描述与贵族衣食起居、军事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也详细介绍了贵族青年的培养等内容;米特罗尔与西德尔合著之《欧洲家庭史》等也有参考价值。国内学者的著作,如阎照祥的《英国贵族史》第四章论述15-17世纪的英国贵族,它偏重政治史,也涉及贵族婚姻和在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钱乘旦、陈晓律的《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第五章论述英国风度的造就及贵族社会和贵族精神;姜德福的《社会变迁中的贵族》尤对16-18世纪的英国贵族作了研究,等等,均对本文的写作有所启发。另外如赵东红的硕士论文《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贵族的婚姻与家庭》、王晋新的《试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封爵政策》等,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第二节贵族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式微贵族文化作为中世纪欧洲的主流文化,伴随贵族阶层属性的确立过程而形成。本文的“贵族”取广义,既包括国王、也包括诸侯、骑士乃至绅士。他们是统治者,享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有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绝对权力,是社会各阶层的榜样和心向往之的目标。按不同时期所呈现之特征,以英国贵族的发展史为根据,除去古代不论,中世纪的欧洲贵族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5世纪中叶到15世纪,是贵族文化由形成到兴盛的阶段;16至18世纪,是贵族文化由鼎盛而发生变迁的阶段;19世纪以降,则是贵族文化的式微乃至消解阶段。中世纪贵族的起源,一部分来自于世袭,即古时的部落首领;一部分来自君主的赏赐,这赏赐一般针对战争中立下大功的武士,即那些打败罗马的日耳曼诸“蛮族”①骑士。历史学家顾准指出,“骑士民族的渊源是日耳曼人”。该民族对欧洲历史产生影响便从征服罗马帝国开始,西欧的封建制度也由此滥觞。法兰克王查理曼大帝分封被征服的领土予其亲兵,同时建立地方政权,其封疆大臣‘省长’称为Dmc,即后来的②公爵。英国贵族来源也不例外,“早期的历史著作描写了军事首领演变为国王和贵族的过程。当时战事频繁,对军事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个别军事首领的指挥作战能力一再得到发挥,威望明显超出其他头领,权力逐渐膨胀,最终具备了国王的职权和特征。与此同时,随着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的瓦解、国王的产生和国家雏形的出现,原来部族首领之下的随从和头领演变为国王的亲兵爱将,成为最早的军事贵族。新的③特权阶级出现,这一阶级是封建贵族的胚胎。”可以肯定,盎格鲁-萨克逊时代,英④国贵族作为特权阶层已令全社会侧目。既然“骑士”也就是武人在日耳曼诸蛮族对罗马的征服中地位举足轻重,所以不难理解,随着中世纪封建制的建立,便发展起了一种为西方独有的“骑士制度”。德国人布姆克在《宫廷文化》一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探讨之。首先,它是采邑制也就是分封的衍生物,因为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必须有职业的武人来保卫。同时还是“亲兵制”的进化:日耳曼人的首领都有自己的亲兵,其地位远高于普通士兵,他们因其汗马功劳而转化为“骑士”——进入贵族序列,因为“骑士的分封意味着获得一种贵族资格⑤和功名。”这样,尚武传统得以保存,所以贵族文化首先带有浓厚的武士色彩。这种由骑士或者军事首领形成的贵族阶层,忠君、护领意识强烈,其文化的道德与精神意①顾准:《顾准文集·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明》,中国市场出版社,第191页。②参见《顾准文集·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明》,中国市场出版社,第192页。③阎照祥:《英国贵族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④14世纪初,被称为“Nobility”者每年收入20磅以上的约3000数目;1500人左右被称为“显贵”,而其余的则被称为“绅士”。随后绅士的范围逐渐扩大,尤其在15世纪。真正显赫的贵族除王室外,是公、侯、伯、子、男等五爵,数量很少,不过半百耳。⑤朱孝远:《中世纪欧洲贵族》,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义相当突出,即与崇高美好的自豪感联系在一起,并逐渐演变为贵族意识形态中的使命感、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意识。随着基督教信仰的确立、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的巩固完善,又有了一条可以通过教会成为贵族的新途径。教会垄断着文化,所以文士因担任神职成为贵族就顺理成章了。于是,贵族文化依附基督教文化进而以文为尚也便渐成另一显著特征。“到了12世纪,世俗贵族开始对文学创作发挥影响,于是出现了全新的局面。这时,一些大的①诸侯宫廷发展成了文学中心。”这一时期贵族的谱系也日渐清晰,包括骑士的地位日益上升,并表现出种种政治和文化特征。在文化方面,贵族阶层形成了以骑士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这种文化在武功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某些绅士性的因素。贵族开始重视自身的教育,宫廷文学于贵族中流传,骑士不但懂得骑马、打猎和比武,懂得维护领主利益,而且要懂得文学和礼仪。骑士风度的产生是同宫廷文化的兴起分不开的。宫廷文化追求排场,崇尚典雅而得体,不但要求骑士武功卓越,而且还要举止文雅、谈吐不俗。这样,为了达到要求,骑士们不但关心军事政治宗教事务,还要学习音乐与诗歌。“自古希腊罗马以来,有一种观念对贵族的伦理道德影响极其深远,那就是贵族有义务以独特的方式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他必须具有与其高贵出身相匹配的高尚的品②德。”高贵的出身、高尚的情操、健美的身体及优雅的举止,是作为贵族的骑士最基本的素质。这样,贵族文化中又增添了许多与军事武功相补充的宗教的文质彬彬,以至在人的眼里,骑士应是完美的化身,其所代表的贵族文化气质某种程度上便转化成威望,贵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弥漫整个社会。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给欧洲各国文化增添了全新的时代因素,贵族文化发展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贵族的划分也由等级原则向阶级原则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社会财富开始重新分配,日渐流向新兴资产者手中。旧贵族不再以谱系维持生命,因为不同背景的富人开始组成新的权贵阶层。这个阶段,贵族阶层接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理性和自由精神成为其文化精神的核心。英国贵族的历史可以说是反对国王专制、争夺自由的历史,同时也是由理性走向成功的历史。到17世纪,精神方面的自由和理性取得了对宗教的决定性胜利。自由、尊严和主体性发展等人文主义因素使贵族文化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妨将文艺复兴前的文化称为“骑士文化”,之①[德]约阿希姆·布姆克:《宫廷文化:中世纪盛期的文学与社会》,何珊、刘华新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33页。②[德]约阿希姆·布姆克:《宫廷文化:中世纪盛期的文学与社会》,何珊、刘华新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81页。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后的称为“精英文化”。此所谓“精英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高贵优雅的教养,这是贵族文化的典型特征,也是区别于他者的族性标志。再是为家族和国家服务的强烈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现代转化成为献身共和的政治意识。三是自由与尊严相结合的精神风貌。经历了十几个世纪的血火洗礼,昔日辉煌的贵族文化精神依然存在,甚至成为一种高端的理想,以优雅的姿态矫正并引导着精神文化领域的价值取向。由于贵族享有一系列经济和政治特权,必然对有财富的人极具诱惑力,一个人一旦拥有贵族姓氏和爵位就可以减免赋税,不必说还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富起来的资产者深感自己缺乏稳定性,为改变之便利用财富去买官买爵,或通过与落魄贵族子女结婚等形式,以钻进贵族行列抬高社会地位。特权当然导致腐败,久之便成众矢之的,随着资产阶级文化的全面建立,堪称高雅的贵族文化便呈每况愈下的趋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王室及贵族势力大大削弱,贵族文化更迅速衰朽、走向没落;经过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冲击,作为中世纪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贵族文化,虽不能说寿终正寝,也差不多是面临末途了。然而,即使在今天,虽然贵族已名存实亡,但其文化包括基本的精神特征却从来没有完全消失,正如美国历史家德瓦尔德在《欧洲贵族》中所说“它对我们自身文化的影①响仍旧很强”。这主要由于传统力量的强大,也因为其自身不乏普世永恒性之质素。如果消除偏见,批判地吸收其中合理的东西,其益处还是显而易见的。第三节贵族文化特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作为中世纪的世俗统治阶级,西方贵族是秩序的掌控者、传统的捍卫者,是科学的先声、战争与和平的根源及缔造者,是自由的卫士、经典文化的守护神……其精神遗产使人性升华,促进历史理性与人类感情和谐统一。它创造了人类文明的一个个高峰,在物质、制度和精神诸方面卓有建树。就其精华而言,西方贵族文化不啻为一笔优秀的精神遗产。诚如上述,西方贵族经历了由谱系模糊的军事集团到稳定清晰的贵族体制的发展过程。其不但以强大的影响力实现了对欧洲政治、经济、军事的控制,而且形成了具有典雅审美取向的文化。作为主流,贵族文化在民族主义、个人主义、宗教信仰、高①[美]乔纳森·德瓦尔德:《欧洲贵族:1400-1800》,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5页。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艺术等方面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与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温柔敦厚的东方文化大不同,而更体现于理性、责任、自由、信仰、激情、尊严、荣誉等。从物质层面讲,贵族文化讲究豪华、追求精美。比之平民,贵族更喜爱奢华,当然经济条件是个决定因素。服饰、美食、用品不厌其精。巴尔扎克在《风雅生活论》①中谈及服饰对于贵族的重要性:“服饰支配、决定着人的观念,它主宰一切!”庄园府邸乃地位与身份的象征,自然也马虎不得。但17世纪以后,贵族最终放弃了对城堡的留恋而转向城市。武器也是贵族的标志之一,一般平民是不能佩戴武器的。这里武器主要指剑和矛,帝国宝剑和帝国长矛是皇权最崇高的标志,此外宝剑还是司法权的象征。从比武的程式和礼仪来看,以长矛对刺的优美姿态乃是一种完美的骑士之风的展现。就上层建筑来说,贵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制度。“制度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实行上述制度的各种具有物质载体的机构设施,以及个体对社会②事务的参与形式、反映在各种制度中的人的主观心态等。”在分封制基础上形成的体制结构中,国王与贵族在权利和义务上是平等的,贵族从国王手中领受土地,并参与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世俗贵族应国王之召承担出征打仗的义务,宗教贵族则以履教之责为国王服务。后来封建王权专制性增强,贵族抗拒、限制王权不遗余力,贵族争取自由的传统(尤其在英国)得以形成。贵族对限制王权的不息的努力使英国最终形成了著名的“自由传统”。家族制度的主要特征则是父权制、家长制和长子继承制;而政法制度则将以法的形式固定规则,成为上层建筑,其所反映的主观心态乃是制度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包括对民主的渴望、对自由的要求和对爱情的向往,经过历史的积淀而为贵族精神不可或缺的元素。作为掌控国家权力的社会阶层,贵族无疑是欧洲精神文化的引航者及时代精英。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统治的世界,基督教在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在于起到了精③神引导的作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有言:“只能从空无所有之中创造天地”,为信仰展开了广阔的心灵空间。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精神之源从希腊文化转向了希伯来文化;宗教改革后,教会不再是与上帝交流的唯一途径,每一个心灵都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这大大拓展了人类心灵自由发展的空间。尽管贵族文化世俗性一面是主①[法]巴尔扎克:《风雅生活论》,许玉婷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②许苏民:《文化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页。③[古罗马]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要的,但贵族文化与中世纪的教会统治有着精神上的关联,某种程度上可谓基督教文化的贵族化呈现。宗教情感尤其渗透在贵族-骑士文化的各个方面。一位理想的贵族骑士,既要高贵的出身,又要高贵的思想,骑士风度可谓贵族精神最有力最直接最理想的表达,它所包含的基督教文化内涵,最终与理性、崇高、尊严、节制、谦恭、荣誉等密切联系,血液一般融入于贵族文化,塑造出近乎完美的骑士风度。其忠君、护教、行侠、尚武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正义。这些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乃贵族文化中更值得珍视的元素。骑士道德规范及优雅风度的形成还有社会现实根源。在封建制度下,领主之间负有义务保证,表现为慷慨、勇敢、互助等道德需求。而骑士之爱虽说具偷情性质,但骑士所表现出的优雅举止和对女性的恭顺态度,则被认为有益于培养青年的高贵气质和美好情操。或可说,骑士之爱是贵族试图建立爱情乌托邦的一种努力。贵族文化不但成就了自身的优雅,其所产生的影响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表层影响见于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深层影响则体现在经济、政治、宗教、哲学观念方面。比如,贵族阶层的高昂消费和奢华生活刺激了整个社会对平等的渴望和对财富的追求;由于法律成为维护阶级平等和社会稳固的保证,久之法制观念便深入人心;而英国贵族之于王权有限性的不懈努力,则成为追求与保证自由而勇敢斗争的典范。贵族对自身文化的完善和发展所做的一切优雅的尝试诠释着一种理想,那就是对美的渴望,对善的追求,以及对真的忠诚。这是一笔精神财富。贵族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传统观念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民众往往习惯于将现存的一切都视为合理的,至少从总体上说是如此,需要变动的只是那些个别部位。英国民众的此种观念可以追溯到诺曼入侵之前,如前所述,那时的部落首领就是贵族,另有一些武士在作战中立了大功,也受封为贵族。他们的职责主要就是平时负责整治社会,战时组织民众抵御外侮,这锻造了贵族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的责任意识,也造就他们的权威;英国人对传统的尊重,又反过来加强了该贵族权威的基础。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贵族逐渐成为“天然长上”,言行也成为民众的表率。在精神文化方面,当然处于社会霸权地位的贵族阶级的道德伦理观也会影响并导致中下层人士向其靠拢,一般民众特别是中产阶级有意或无意地向往贵族阶级的身份、特权与行为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贵族不仅意味着地位和头衔,也意味着追随的目标。总之,向上流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社会看齐,成为社会风尚之取向。这是一种装潢门面的社会虚荣心理,然而却是普遍存在的。尽管经过启蒙运动尤其法国大革命以后,贵族日趋没落,然而在意识形态、特别是文化上它却仍为不可低估的统治力量。这一方面源自于传统力量的强大,另一方面则是因其长期垄断文化教育与文化消费,使之依然有能力把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或隐或显地灌输给其它阶层或阶级的缘故。凭借文化优势和精神上的优越感,已成明日黄花的没落贵族骨子里依然不放弃鄙夷出身低微、举止谈吐往往不雅的中下层人士,以显摆所谓“典雅”的吸引力,希望被向往或被模仿。有趣的是这种贵族余风居然仍有市场,一生对贵族名号毕恭毕敬的大作家巴尔扎克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综上所述,贵族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这就是高尚的目标包括尊严与自律;敢于承当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自由胜过一切的价值观。这是骑士之风,勇敢尚武、光明磊落、尊重妇弱,还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等的源泉;也是教养的象征,一种高贵优雅的生活方式,一种社会精英群体代表的社会风尚。第四节莎士比亚所处时代英国贵族文化风尚莎士比亚(1564-1616)生活的时代正值文艺复兴后期,差不多贯穿了整个英国伊丽莎白王朝(1558-1603)。这是个社会结构面临重组、文化变革深入涌动、中央集权急剧加强、英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标志为原始积累达到高潮——的时期。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尚无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常备军与警察部队,国家机构运转依赖贵族、骑士、绅士、商人等社会较高阶层的积极参与,以及乡绅、店主、师傅等有市民资格者的合作;各阶层之间相互依赖、制约,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作为区别于乡绅与士绅的独立社会阶层,那些堪称国家支柱的大贵族拥有财政、法律、荣誉、领主等特权,占有巨额社会财富,引导社会价值取向,支配国家文化生活。平民对等级社会的信念坚定不移,尤其信赖这些真正的贵族(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世袭爵位贵族,构成上议院,数量五六十人)。本文所谓贵族文化乃取广义,包含绅士与骑士在内。它是动态的,“经济实力的上升终究会带来社会政治地位的变化。一些精于管理的乡绅在社会等级阶梯上步步高升,其中有的被封为骑士,有的甚至成了大贵1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族,出入宫廷,出席议会,跻身政府,成为都铎王室所依靠的中坚力量。”伊丽莎白朝代贵族的物质文化生活注重华贵豪奢,这是一种传统,但也有着一些新变化。比如,“16世纪英国国王曾颁布一系列法令,规定各等级的服饰和装饰,但只②要地产年收入或拥有的动产达到一定数量,就有资格与贵族同样穿戴。”说明政策有所宽松,但衣着样式和颜色仍有等级的严格区别。华服、盛宴、豪宅、排场等是地位的表征,因为贵族文化是一种等级文化。那时,有节制的赌博被视为优雅而体面的消遣方式,亦成为显示贵族身份的标识之一。贵族恪遵传统包括家族制度,那是形成社会伦序的基础也是榜样。父权制、家长制、长子继承制乃基本框架。父权制,是按男性世系来考察和追溯贵族先祖,爵位继承也由男性(无者例外)。家长制,指丈夫和父亲对妻子和子女具有绝对权威。长子继承制,指长子作为姓氏、爵位和家产的优先继承人,长子早夭,则由长孙,长子无嗣而终,则由次子或以下类推,若无男儿,便由女儿继承。该时的另一贵族风尚,是子女交由乳母、保姆、家庭教师管教,直到七八岁。在婚姻方面,强烈的门第观念是贵族文化意识最显著特征之一,寻求强大的政治联盟和社会关系是缔结婚约的前提和目的,门当户对成为普遍准则。宗教是伊丽莎白王朝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女王本身就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儿,其父亨利八世为强化王权,发起宗教改革,摆脱梵蒂冈。伊丽莎白即位后,采取灵活宽松的宗教政策,“一方面排除来自罗马教会、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和西班牙的天主教势力的干扰,另一方面遏制国内清教徒的激进要求,同时又从此两端汲取对英③格兰的经济、政治发展有利的因素。”开创兼收并蓄、宽容敦厚之氛围。这催生了英格兰的理性精神。贵族文化中已经渗透进近代理性主义的成分,培根就是一个例证,④他“二十三岁作了下院议员,并且当上了艾赛克斯(Essex)的顾问。”“培根哲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推进知识的发展,使人们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去⑤认识自然,并且支配和利用自然,为人类自身谋福利。”作为贵族的一员,虽未得到女王的宠信,但其政治理念和哲学思想反映出的理性主义说明在贵族中间发展的可能性。伊丽莎白时代政治文化的显著的特征是王权、自由和法律之间取得一种动态的平①阎照祥:《英国贵族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②郭方:《16世纪英国社会的等级状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③赵林:《西方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93页。④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0页。⑤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1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衡。从中世纪“君权神授”、“主权在神”到都铎王朝“君主专制”、“主权在王”的转变,英国历史“也在形成另一种倾向,这就是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的努力。……而这个①限制就是他们所谓的自由。”对此,伊丽莎白的统治极为绝妙,“1566年,在与议会经历了一场艰苦的讨价还价之后,她说:‘有谁竟如此无知,会怀疑作为躯体之首的君主在两脚打滑时不该命令它们不可走失?上帝不许让你们的自由成为我的羁绊,也不②许你们的合法自由受到任何侵害。’”女王维护了王权的威严,也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尊重臣民的自由。可见法律是约束王权的武器和贵族争取“自由”的前提。王权意识、自由意识和法律意识成为女王时代英国贵族政治文化思想的核心。与中世纪文化掌控权主要在教会手中不同,伊丽莎白朝的贵族文化教育已不再取决于宗教,贵族参与文化生活并日渐成为文化的主导力量。其原因除了文艺复兴的世俗化之外,一个重要因素乃基于政治生活要求。“如果贵族要有力地竞争行政官员的职③位,他们需要掌握语言和修辞技巧,需要接受法律训练。”另一个因素则带有无功利的审美特征,在人文主义精神影响下,从自然与社会角度思考人渐成习惯,人的高贵、尊严之类无须借助上帝的恩赐了。虽然该时期贵族涉及的文化领域相当广泛,但亲自充当文化创造者的角色并不多,最主要的是充当文化活动的资助者和庇护人。其实这也早有传统,中世纪欧洲各国,皇室和诸侯资助文化的行为被视为必要职责和义务。在德国,“直到12世纪,皇室一④直是除修道院以外唯一的文学中心。”世俗诸侯学着国王们的方式,在促进文化科学事业方面贡献巨大。在英国,16世纪30年代以后,贵族对文化的培育扶植作用日益凸显。女王的才华和智慧使她无须通过庇护途径显示其关心文化,故贵族便承担起庇护文化活动的职责。贵族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还有文化本身的魅力,乃是促之作文化庇护者的重要因素,此外,宗教背景也使艺术家们需要这种庇护,以免于受到教会和政府书报检查制度的迫害。如果没有献给宫廷人物或贵族的题辞,一本书很难印刷出版,所以一般文集上都能见到“献给某某爵爷”的字样。当然,贵族参与文化生活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在社交界的荣誉和声望。“有证据表明,许多贵族对戏剧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①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②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页。③[美]乔纳森·德瓦尔德:《欧洲贵族1400-1800》,姜德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71页。④[德]约阿西姆·布姆克:《宫廷文化:中世纪盛期的文学与社会》,何珊、刘华新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76页。1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了戏剧事业。”这是一种特有的贵族文化景观。在16、17世纪的英国,对贵族精神的阐释或许用“绅士风度”更为合适。这并非说明骑士精神已经消亡,而是受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人文因素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祈祷”和“作战”不再是贵族生活的主要内容,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骑士精神逐渐转化为文质彬彬的绅士风度。“1577年,乡村牧师威廉·哈里逊在《英国记实》中对16世纪的英国等级制社会结构作了概述。他说:‘我②们通常将我们的居民划分为四类’,这就是绅士、公民和自治市民、约曼、工匠和工人。在绅士这一类中,‘其为首者是国王,其次是贵族,再其次是骑士、骑士侍从与普③通乡绅’。”“绅士风度”与“骑士风度”联系密切,财富、权力和教养成为绅士必须具备的条件,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侧重于文质,后者侧重于武功。绅士(gentle)来自法语,“良家”之意,及莎士比亚时代,已包含礼仪周全、服装漂亮、有上流社会特征的意思,可见绅士的内涵强调温文尔雅。贵族文化精神中的英雄气概和彼岸理想到此转向拥抱现世的人文情怀。总之,伊丽莎白朝代的英国贵族既保持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又吸收了新的时代元素,其存在于各文化领域,形成极具英国特色的贵族文化风貌。第二章莎士比亚与贵族文化①姜德福:《16-18世纪英国贵族的社会地位》,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②16世纪“约曼”(yeoman)这个名称开始流行,一般认为指富裕的“自由土地持有者”,虽然他们也可能是贵族、绅士的佃户或租地者,但相对富裕,能够在当地行政司法中起作用。见郭方《16世纪英国社会的等级状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③姜德福:《16-18世纪英国贵族的社会地位》,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1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节莎士比亚的贵族情结莎剧再现英国历史情景广泛而深刻,对贵族的描绘可谓重中之重;莎士比亚虽平民出身,但创作却包含大量贵族文化元素。莎剧尤其悲剧,从内容到形式,庄重端雅的贵族气在插科打诨的点缀下尽显严肃崇高的戏剧本质,之于古希腊悲剧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源自于剧作家的贵族情结,源自于其所处的伦敦社会无所不在的贵族文化环境,源自于他和他的剧团与宫廷及作为保护者的贵族大人物长期的交往。关于莎翁之身世,虽累经考证而茫然依旧,除了几张证书、账单、及一份有趣的遗嘱外,并无详实材料可资破解那支神秘鹅毛笔下的变幻莫测之谜。可见靠传记之类文献还原大师思想人生之旅的努力是很难奏效的,不过从其艺术世界忖其精神世界却是可靠的,包括贵族文化视角,均不失通幽之蹊径。不过仍有资料显示,莎士比亚从小就倾慕贵族,作为一个满腹经纶者,其心仪贵族的部分原因是他们大都为饱学之士,而一般平民则往往目不识丁。到伦敦后,这种感受当会与日俱增。他早期创作的154首十四行诗的绝大部分是写给某青年贵族的,歌颂高尚的友谊,即使他夺去自己所爱的“黑肤女郎”。文艺复兴时期,由于“人文主义者敦促社会精英加强职业训练,以备胜任公职”,①及伊丽莎白登基,英国的教育发展迅速,受教育的面不断扩大,贵族的教育也开始由骑士教育向绅士教育转型。或许因女王性别的影响,上层社会名媛云集,女士们非常重视学习。有一位伯里克利勋爵夫人凯瑟琳,精通拉丁文、哲学、天文学、地理学和音乐,在学界享有盛誉。伊丽莎白女王更是天资过人、才思敏锐,娴用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这也给贵族以压力和动力,使之重视教育,当然也影响到其他阶层人的观念,包括斯特拉福镇的商人法警约翰·莎士比亚及其夫人玛丽。宫廷②教师罗杰·阿斯坎姆曾写道:“所有人都千方百计想使他们的孩子能说拉丁语”,因为拉丁语代表着文化、教养及向上爬的敲门砖。学校还通过排戏学习拉丁语,此法同时促进了戏剧繁荣。莎士比亚幼时家境富裕,得以进文法学校读书。文法学校与贵族学校不同,学生一般出身平民,主要课程是拉丁语。能接受正规的古典教育为莎士比①赵东红:《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贵族的婚姻与家庭》,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②[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辜正坤、邵雪萍、刘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第82页。1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亚趋向贵族阶层提供了先决条件。在那个社会转型期,人的等级地位并非一成不变,“骑士和绅士头衔也有相当的开放性,城镇中发财致富的商人及后代为获取政治社会地位购买田产,约曼通过土地和农产品买卖投机致富,都可以上升为绅士和骑士。有头衔、有财产、有权势者之间经过通婚而获得、巩固以至提升贵族等级地位,使贵族避免破①产和商人进入贵族等级在16世纪是常有之事。”此种情况下,约翰对其儿子进阶上层的美好愿望是毋庸置疑的。女王的巡幸或许为年少的莎士比亚刻下了深刻的印象,“1575年夏天,莎士比亚11岁时,伊丽莎白女王曾在大批随从的簇拥下巡行到英国中部,她留给自己的臣民的②印象是全身装饰着珠宝,好像一个拜占庭帝国的偶像。”这个男孩有幸看到的是那个时代最富戏剧性的场景。③“我等君王天生就是要在戏台上受天下人观瞻”,女王的这句话戏剧艺术家莎士比亚尽得其妙,他一生都在描写王公贵族,一生都在“迷恋王者的超凡魅力:那种王者驾临时的群情激奋,那种连英雄豪杰都会有的胆战心惊,那种对伟岸者的敬畏。即使很久以后,莎士比亚已了解到王权的阴暗面,王权的傲慢、残酷、野心,王权酝酿的种种危险阴谋,以及王权策划怂恿的贪婪与暴力,他仍然陶醉于这种王权引发的④欢乐和兴奋之中。”涉世愈深,激发进入上流社会的渴望愈强。文献显示,莎士比亚曾为进阶贵族阶层作过努力。事情源于他的父亲,约翰在1576⑤年向纹章局申请一枚标志进入贵族阶层的纹章,但当时的政策是要举国臣民恪守其所在等级,“禁止低等乡绅获取候补骑士头衔”;加之纹章局索费高昂,此努力未得实现。20多年后威廉做成了此事:1596年,在伦敦剧坛已获得相当成功的剧作家,以其母亲出身沃里克郡显赫的阿登家族为由继父亲之后再次提出申请,1599年被获准纹章更新,即将阿登家族的纹章合绘于莎氏家族纹章。剧作家为彰显家族荣誉的努力获得成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莎氏家族升格为正式的贵族,但可以是绅士了。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特别首都的文化生机勃勃,知识分子或从事神职或从事法律,①郭方:《16世纪英国社会的等级状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②[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辜正坤、邵雪萍、刘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③[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辜正坤、邵雪萍、刘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④[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辜正坤、邵雪萍、刘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⑤纹章(CoatofArms),一种按特定规则构成的图案标志,专属于个人、家族或团体。起源于中古时代,亦称盾章,主要为了识别因披挂盔甲而无法辩认的骑士。其作为身份成为贵族专有的观念源自于此。但从13世纪始,只要遵守纹章规则,平民也可拥有和使用纹章。纹章在系谱学中作为确认某人在某家族或团体中的地位,包括姻亲状况、职务、封号、特权等内容的证物,颇具价值。1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还有不少自由文人。例如为戏剧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学才子派”是个很有意思的自由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出身各异,然而都是剑桥或牛津的饱学之士,而大学教育的社会威望很高。虽然这个群体相当民主,并不太在乎出身和财产,但学历得分却不低。莎士比亚或许因为缺少这一资格,出身乡村,与牛津、剑桥沾不上边,故被他们瞧不起(才子派代表格林骂他“用我们的羽毛装饰起来的暴发户式的乌鸦”)。莎士比亚显然察觉到才子派们傲慢的优越感,所以没卷入文字纷争,不排除其内心深处有所自卑而与这个圈子保持距离。羡慕他们的大学经历,以及他们兴致勃勃地用希腊文、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杜撰新词,洒脱、优雅、略带叛逆的戏剧风格。但来自乡野的莎士比亚注定会融进伦敦、融进上层社会贵族的文化生活,这是他的宿命!《亨利六世》的成功反过来给这群漫不经心的才子们紧张与压力了。他留心绝不肤浅地模仿他们的放浪形骸,而是研究他们的长处、优雅与良好的教育造就的作品的气质。1594年,莎士比亚由最初加盟的“海军大臣供奉剧团”转入“宫廷大臣供奉剧团”,二者在伦敦剧坛占据中心地位长达20年。此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宫廷大臣供奉剧团,直到1612年告别舞台、衣锦还乡。1599年该剧团建成伦敦最大、最豪华的环球剧场,莎翁乃演员、编剧兼股东。这一年,莎士比亚关于家族纹章使用其母系贵族元素的申请获准。此后,涉及贵族身份和地位的一切努力,都在预料之中。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位。“宫廷大臣供奉剧团”易名“王上供奉剧团”,剧作家被御准自由排演各类戏剧,供公民娱乐和王家消遣,且获“国王侍从”封号,既可领取俸禄,在宫中演出还有额外赏赐。莎翁参加了詹姆斯的加冕典礼,获得首席演员代表的殊荣。他46岁时退休,不过仍经常去伦敦,还继续戏剧创作,包括应召入宫演出,如1613年为庆祝公主婚典御前献演。莎士比亚虽获得终生贵族身份,不过殁后墓碑上仍只用了莎氏家族纹章。然而其辉煌一生却雄辩地说明:“我不应当只受雇工待遇,不应当像流浪汉那样受鞭挞;我不是仅在舞台上装扮绅士的人;我是个真正的绅士,鉴于对女王的杰出效力和母亲的显赫出身,我有权获得纹章。……我凭自己的努力和想象使家庭恢复到情况恶化之前的模样;我矢志维护了母亲的显赫姓氏,恢复了父亲的荣誉;我对失去的世袭权提出权利①要求;并已创造了这一世袭权。”莎士比亚的世界是充溢着对国王、贵族、绅士生活想象和更新的世界,他之于高贵本质探索的努力也从未有停止过。①[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辜正坤、邵雪萍、刘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1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节莎士比亚与贵族的交往泰纳的《莎士比亚论》开篇写道:“莎士比亚的一切全都来自内部,我的意思是说来自他的灵魂和他的天赋;外在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很少。他与他的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说,他通过经验,熟悉了乡村、宫廷和城镇的风土人情,研究了社会的各阶层各色人物。至于他的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很平凡的;他所经历的那些艰难、困苦、①激情、成就,总的说来,正像我们随时随地都能遇到的那样。”泰纳是对的,莎士比亚不是神,而是从乡村走来的一位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并幸运地通过贵族的庇护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当然,事情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从莎剧戏文中,我们读到乡村生活并未予其神圣和崇高,正如贵族生活也未曾导致迷乱与骚动;但可以读到人性深处的邪恶之灵,读到统治秩序后的零乱及残暴,读到尊贵传统压抑下的深刻激情;同时,读到理性、尊严,以及人类灵魂的各种表情。那或许是岁月的刻痕与诗意的想象相遇,经历的沉淀与灵魂的灵动奇妙交合。莎翁留下可供实证的东西太少了,为了理解他,甚至有时不得不用其戏剧家式的想象去丰富、描画或充盈。莎士比亚或许出于对语言的敏感、对演出的热爱、对华丽的天鹅绒戏装和模仿贵人优雅举止的渴望,而选择了演员行当。让人不解的是,当时这个行当的低贱近乎于流浪汉。按常理推论,莎士比亚不可能为当演员天真地前往大都市伦敦去碰运气,但事实是他的确去了伦敦,并最终走上了戏剧道路。1587年莎士比亚23岁时离开家乡,一般认为是去伦敦实现梦想。但17世纪有位约翰·奥布里的一段记事似乎表明,他并未立刻到伦敦更谈不上在剧团谋得差事,倒是做了乡村教师。1937年又有研究者提出一种论证,莎士比亚在兰开夏郡待了大约两年,受雇于亚历山大·霍夫顿,一位富有的绅士。如果这一论证接近事实,那么应该是威廉的幸运。该豪富雇佣莎士比亚而不雇受过牛津或剑桥教育、执有教师执照的人,说明他有过人之处,很可能与其戏剧天才有关。在其一份遗嘱中,行将就木的霍夫顿提到过一个名字——威廉·莎克夏夫特,还嘱其兄弟托马斯供养一批演员,包括莎克夏夫特;假如托马斯无意于此,则可送给赫思凯斯爵士。在姓名拼写还不规范的年代,“莎克夏夫特”很可能就是“莎士比亚”。遗嘱的措辞表明莎和霍夫顿供养的剧团演员①[德]歌德等《读莎士比亚》,张可,元化译,上海书店出版社年版,第2页。1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们一同表演。这个年轻人很可能凭借非凡的魅力超过了别的演员,而得到主人的信赖和欢心。这样莎士比亚便成了职业剧人,其中一群有才华、有抱负的演员,后来都是与莎氏有关联的伦敦“内务大臣供奉剧团”的核心人物。而剧团的雇佣者中,赫思凯斯家族已经堪称豪富,霍夫顿家族更有过之,斯坦利家族则属于封建领主阶层。可以相信,这应该是剧作家首次直接与贵族的交往。关于莎士比亚离开家乡艾汶河畔斯特拉福的原因,人们一直赞同由17世纪晚期理查德·戴维斯牧师的记载,因为偷猎托马斯·拉科爵士的鹿。格林布拉特对这一事作的见解非常有趣:“偷猎鹿是一种冒险而非绝望之举。……盗鹿是对财产的巧妙侵犯,对社会秩序的象征性违背,对权威的秘密挑战。”还进一步将爵士与莎士比亚对权威的态度联系起来:“他对权威的复杂态度,既狡黠又亲切地表示顺从,同时又微妙地予以挑战。他能征服评论界,看穿谎言、伪善和曲解。事实上,他暗中破坏了当权者粉饰自身的一切主张。但他又是那么随和、幽默委婉悦人,他的口吻甚至带有为之辩护的意味。这种对待权威的态度如果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那么影响其复杂学习①过程的,可能就是与所在地区一位主要权威之间的危险冲突了。”莎学家凯瑟琳·卡尼诺在2007年出版的《莎士比亚与贵族:协议血统》一书中更有惊人之论:“在20世纪的批评中对莎士比亚盗鹿的传说的可靠性产生了更多的质疑,并且发现没有任何文②字证据来证明这一事件。”她的论证颠覆了在此问题上的传统看法,认为拉科爵士很可能不是莎士比亚与之冲突的那个人;真正的拉科是沃里克郡最富有的地主之一,其财富足够为女王提供娱乐,他在1565年被莱斯特伯爵封为骑士;莎士比亚8岁时,女王曾在爵士府上度过一夜,那儿离斯特拉福镇四英里,女王将珠宝送给爵士的女儿以表谢意。因此凯瑟琳断言:无论猎鹿事件是否导致爵士的不悦,总而言之,拉科并不是那个人。莎士比亚去伦敦的理由也许更像格林布拉特所说,可能撞了好运。这好运依然与贵族密切相关:他在北部逗留期间或许遇到了奥林奇勋爵供奉剧团,或者另一个巡回剧团,该团恰好需要一名新成员。1584到1587年间,莱赛斯特伯爵供奉剧团、埃塞克斯伯爵供奉剧团、苏塞克斯伯爵供奉剧团、海军大臣供奉剧团差不多都到过斯特拉福①[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辜正坤、邵雪萍、刘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页。②UK,CatherineGraceCanino.ShakespeareandtheNobility:theNegotiationofLineage[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204.1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带巡演。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首屈一指的女王供奉剧团,1587年可能也来过斯特拉①福镇,并且需要人手。由于确凿的莎士比亚资料文献实在太少,故只能从这些已知历史的缝隙中探寻当年其与贵族相关联的模糊印迹。在新的人生舞台伦敦,各行各业、各色人等充斥城市和街区。某种意义上,它是实现任何伟大愿望的工具或手段。初到伦敦的莎士比亚很可能受雇于剧团。由于人口膨胀,市民渴求娱乐,剧场的兴起势在必然,巡演逐步被固定的剧场演出方式所取代。剧场火爆发展,16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大众剧场就有大剧院、帷幕剧院、玫瑰剧院、天鹅剧院、环球剧院、红牛剧院、命运剧院和希望剧院等。这给莎士比亚提供了绝好的机遇,因为演出需要不断更新剧本,他的天才正在于此,他很快就适应了编剧兼演员的双重角色。逐渐地,莎士比亚与贵族的联系就不仅仅限于所加盟的剧团是豪门的供奉了。由于其才能,作为编剧他成为剧团不可或缺者,及16世纪90年代中期,已是伦敦戏剧界的中心人物。②在剧作家与贵族的交往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可能要数扫桑普顿伯爵。此人是女王宠臣埃塞克斯伯爵的好友,名声显赫的青年权贵、优雅与友谊的典范、诗歌与艺术的行家、作家和学者的庇护人。莎士比亚把他的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均题献给他。尽管有关莎氏与之交往的文献材料寥寥无几,但可以肯定,这位高贵的伯爵给予艺术家的庇护甚为得力,上述莎氏纹章申请而获批准事宜,极可能便是因了伯爵的暗中通融之故(伯爵负有过问纹章院之职责);并且这庇护持之长久,直到1601年埃塞克斯失宠谋反伯爵遭受牵连下狱为止(他对莎士比亚的影响详见下节)。通过扫桑普顿,他也得以受到埃塞克斯伯爵的恩宠,这无疑都与其巨大的天才相关。埃塞克斯叛乱前夕,莎剧团恰好上演《理查二世》,其中废除国王一幕成为伯爵叛乱的行动信号,剧团被疑为其行动制造舆论,事后剧团主管遭到传讯。由此亦可窥知莎氏与伯爵的关系或许真的非同一般。第三节作为贵族庇护下的“供奉剧团”莎士比亚于首都的打拼也并非如一般想象得那样单一与顺利。在那个时代,剧团①参见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辜正坤、邵雪萍、刘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②亦译“南安普顿伯爵”(EarlSouthAmpton)。1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演员如果得不到权势贵族的庇护,连顺利排演都不可能。探讨诗人、剧团跟贵族的关系,不能不谈谈庇护制度。这是从中世纪传袭下来的一种联系王国统治阶层与社会其它阶层关系的网络。庇护人、被庇护人和经纪人是庇护制度的主体,前者为次者提供经济的、政治的与社会的必要保障;次者以尽职责为自己也为前者挣得荣誉及利益;后者则充当中介人角色,而从中获得利益。在这个网络中,国王是最大的庇护主体,庇护着上层贵族和国家主要行政要员。庇护制构建了近代早期的英国社会,庇护体现于层层社会阶梯之中。在伊丽莎白时期,伯克勋爵每天收到来自其被庇护人的信件达60-100封;其他如沃辛汉姆和哈顿,也各有自己的圈子。1590年之前,莱斯特伯爵权①倾一时,受其庇护的有“11个公司,9个主教,两个大学校长”。虽然名义上所有被庇护者都在国王庇护下,实际上每个庇护对象都有确切的庇护者,如莎剧团不同时期曾处于不同贵族的庇护之下。贵族对剧团的庇护除了来自对戏剧的兴趣,但也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更有政治、文化上的荣誉。据说,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期间共有65万镑监护费进账。不过,监护权的购买者和监护土地的承租者却付出了4倍于以上的数目。这说明,大部分金钱流进了中间人的腰包,他们大都是王室成员和政府官员。“因此,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也就是属于牛津伯爵、沃里克伯爵、莱斯特伯爵、武斯特伯②爵、德比伯爵、施鲁斯伯里伯爵、诺丁汉伯爵和其他贵族的剧团的历史。”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便是该庇护制度的缩影。从最初的“兰开斯特伯爵供奉”到“斯特兰奇勋爵供奉”再到亨斯顿伯爵之“宫内大臣供奉”,伊丽莎白一世驾崩、詹姆士一世即位后,剧团又升格“国王供奉”,享最高荣誉,改名“国王剧团”。一系列转变,是不断接近高层贵族和宫廷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入了解贵族生活、熏陶王家文化的过程,更是洞悉世间智慧并吸纳之的过程。将莎氏看做该庇护制度的受益人不算过分,他亲身经历了贵族庇护的各个微妙的环节。值得强调的是,这位天才诗人在如此渗透着金钱腐臭的制度中却保持了动人的优美思想,为之增添了一抹高雅庄严的风度。最应该提起的是,从1590年起,命运恩赐他一位周身透着贵族气质的庇护人,这便是年轻的扫桑普顿伯爵。随后的岁月中,莎氏对伯爵的强烈感情与日俱增,成就了文学史上不朽的佳话。的确,伯爵对莎氏艺术发展及其展现机会具有决定的义,可谓他事业的动力、收入的保障、灵感的源泉。及1595年,除一鸣惊人的《亨利六世》三部之外的一系列杰作,包括早期喜剧《错误的喜剧》、①龚敏:《论近代早期英国庇护制的变化和构成》,《唐都学刊》2006年第3期。②姜德福:《英国贵族在近代早期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文化学刊》2008年第1期。2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驯悍记》,还有历史剧《理查三世》,悲剧《泰特斯·安德罗尼克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鱼贯而出,不必说还有直接题献给伯爵的两部长诗;至于后来被人整理出版的包括154首的《十四行诗集》(1609),亦可认定为该时期的作品(尽管缺乏铁证,但多少学者宁可相信这些诗乃为伯爵而作,是答谢保护之恩还是倾诉超越保护之情的款款心曲,成为莎学研究的一个迷点)。1594年,伯爵给了诗人约100镑(这是个大数目,其后剧作家在家乡置办了当地最大的一处房产才花了60镑),作为张伯伦勋爵公司创建的一份股金。由于未来有了保证,莎士比亚的勇气被激发出来,天才也成熟了。《仲夏夜之梦》,这部伟大的杰作问世;随之,《皆大欢喜》、《无事生非》相继写成;历史剧《约翰王》、《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也接踵而出。16世纪的最后五六年是他最富成果的时期,从《仲夏夜之梦》(1564)始《哈姆莱特》(1600)止。此后不久,扫桑普顿伯爵身陷囹圄、埃塞克斯伯爵斩首诛杀,莎剧整个儿改变了,由《哈姆莱特》打头的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科里奥兰纳斯》相继推出,另有“阴沉喜剧”《终成眷属》、《量罪记》和《特洛伊勒斯与克丽西达》3部问世,直到1608年。这些作品深刻而阴郁,是否与两位伯爵的落难有关?也许罢!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其创作臻于顶峰。这些伟大的戏剧让人震惊,彼此之间毫无雷同,若无持续的激情,如何有此井喷般的灵感!晚期的创作大致是在退休状态下完成的。仿佛潮汐巨浪平息下来后的汪洋,阔大而平缓。大师从包括贵族精神在内的人类的复杂情感中超脱出来,憧憬着、或者陶醉于虚幻的理想境界;《辛白林》、《冬天里的故事》、《暴风雨》等或许是对人生最后的参悟,给人一种沉着和自信。第四节贵族文化精神提升莎剧创作莎士比亚以骨子里流露的才情消化了制度下的庸俗和病态,并用带点狡黠的幽默进行无情的嘲弄和鞭挞。与其说欣赏贵族,不如说欣赏贵族的精神,那或多或少理想化了的骑士道。但他又不为理想所蒙蔽,而毫不犹豫地将其背后的欲望挑逗起来,再用绚丽的色彩涂抹成有趣而刺激的画图。他与贵族的交往一定是优雅愉快的,一面体验着王侯宽宏的气魄,一面嘲笑权贵朽腐的脚步,一面聆听着淑女名媛温柔的叹息。2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他以魅力获得权贵庇护,并与之成为朋友。其一系列宏大剧作释放了对高尚思想和高贵地位的欣赏与想象,满足了对各种人性深处激情和情欲探索的渴望。总之,贵族、贵族文化和贵族精神,为他的天才、想象和情感提供了分析、表现的丰富素材。从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概括某个文化形态,当然只是为了方便而已,莎剧中的贵族文化元素极其丰富和深刻,我们的分析也不过抓其最基本的东西罢了。可视性的物质文化形态,随着历史变迁,烟消云散者居多,零星的残迹或博物馆的典藏,充其量提供已逝文明的蛛丝马迹。莎翁锐利的目光似已洞穿世间物的易朽之身及虚荣之质,其笔下很少雨果式的古迹描摹。制度类的意识形态在莎剧中则虚化成背景式的存在,似乎说明,生活于上帝与君王共存的时代,生死无法自由选择,但可用智慧与现实共生并超越之,以求人类的福祉和精神的永恒。莎剧里少有经院式的伦理学、神学、形而上学,却多有以独特方式、灿烂激情渲染的生活与生命本质。在精神层面上,贵族作为莎剧主角,通常洋溢着高贵品格与不凡气度,即使作为统治者,所表现出的暴虐、狡诈、傲慢、兽性之类淋漓尽致,却较少猥琐下作;责任、意志、征服,礼数、痴情、风雅,诗歌、音乐、知识……才是贵族人物的常态,堪为雅范!很难为贵族文化精神下一个确切的定义,那或许是一种社会理想,一种想象的、期待的真实,一种对完美的认可或期许,一种审美心理需求。从中世纪到近现代贵族阶层所认可和追求的那种优雅,即使今天看来依然心向往之的优雅及其魅力,乃莎士比亚肯定贵族的原因之一。贵族文化精神的魅力,集中体现为对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笃诚,对英雄和力的崇拜,对传统的尊重和美的苛求……仿佛一种乌托邦的现实化,沉淀成英格兰及整个欧洲民族的道德标准,尽管物质条件的限制,践行者似乎只有贵族阶层。对男性而言,就是中世纪的骑士精神,莎翁的时代,已发展成优雅的绅士风度了;对女性而言,则凝练成美惠的淑女风范。由于贵族阶层历史地形成的自由价值观和事实上他们享有的自由特权,因此在贵族意识中唤起尊严感;而他们被赋予的管理社会的职责,使之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主人翁地位及观念则塑造了他们的正义感和道德感。必须严于自律、行为诚实、生活纯洁,尊重妇女、保护弱小,文雅有度、礼数周到……所有这些几乎都体现于骑士之道。尽管这些在生活实践中远远不可能尽数实现,但作为理想的骑士道亦即贵族文化精神照亮了人类文明的道路。兹于文艺复兴时代相信人的尊严、相信人具有不断完善的可能性的人文主义世界观有着精神上的联系。作为浸润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剧作家而言,这与他的憧憬、他所梦寐以求的是何等得合拍!从踏入剧人之路,2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热爱并庇护艺术的显贵们身上,莎士比亚汲取如许美好的、理想的东西,成为滋养其精神、提升其境界、深化其思想的源泉,进而使他的戏剧创作从单纯的娱乐杂耍形式上升到伟大艺术的高度与历史哲学的境界。这里不必展开论证,只要想想莎剧里类如薇奥拉、伊莎贝拉这样热烈笃诚而有识见的名门闺秀,奥兰多、安东尼奥这样的志士仁人,亨利四世、亨利五世这样的有为君主,勃鲁托斯、哈姆莱特这样的哲学家王就够了。这些卓绝的千古不朽艺术形象,强有力地证明他们的创作者不仅才情超凡,尤其精神高远!毋庸置疑,不无理想化的贵族文化精神对于提升莎士比亚的创作水平与境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莎剧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现实性,换句话说,剧作家将贵族精神由社会理想拉回到现世人间,从神拉回到人。就此而言,这与其说贵族精神提升了莎士比亚的创作,倒不如说是剧作家使贵族精神更富有人情味,他加倍丰富了其人性内涵。若以此论,二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是的,贵族的生活世界丰富了莎士比亚的创作题材和内涵,而他也反过来升华了贵族文化品位;所以,莎士比亚塑造的贵族男女们,就不仅仅是贵族精神理想的化身;一出出美好的莎剧,也就不仅仅是对已经逝去或行将逝去的贵族文化生活的某种追祭了。第三章莎氏喜剧:贵族文化的理想形式2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节睿智豪侠的绅士(男性主人公)莎氏喜剧有别于以社会政治讽刺为主的希腊旧喜剧和以人情世态讽刺为主的罗马风情喜剧,其独创处在于歌颂性超过讽刺性,歌颂承载着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该美好理想几乎完全由绅士淑女亦即贵族青年男女来代表,就此形成了一个洋洋大观的美好人物画廊。或许可以说莎氏喜剧承载着政治教化的目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取代神文主义,人们的思想从信仰和神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当然这并非是说,基督教失去存在的依据了。寄希望于上帝的拯救逐渐让位于世俗的政治与经济,国家观念凸显出来,政治负载起人类的理想。理想要通过知识的力量及政治的教化来实现,对神的崇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作为贵族文化精神核心价值体现的骑士道转变为绅士风度,知识成为贵族男性的普遍追求。当然,脱离了神的权威,兽性的东西便开始凸显,再高贵的思想也逃不掉此种厄运。由是,理性的使命随之加重,与文化、知识密切相关的德行被提炼出来,作为绅士风度的主项,倍加赞赏。这或许是莎剧给我们的强烈印象之一。与德行或者理性抗衡的乃生命本能,表现为欲望和非理性。有趣的是,这并未被简单地排斥或否定,恰好相反,剧作家给予深刻的理解乃至由衷的赞美,构成莎剧另一个重要命题,可见莎翁对人性的理解至深。由此可见,莎氏喜剧的所谓歌颂性表现绝非简单化,而呈现出复杂的特征,借用尼采的术语,就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并存而交织。前者与主人公的德行相对应,后者与人物形象的欲望相联系。兹先以莎翁喜剧中的男性主人公形象作例析。德行是绅士的立身之道,必须心地纯良、乐善好施,还要学问不倦、睿智豪侠。这样的品质在现实中究竟怎样不得而知,但在莎氏喜剧里绝非乏善可陈。那真是一个雅人出没的艺术世界,年轻的世家子弟淋漓尽致地展示出贵族文化高贵的一面。《驯悍记》中老绅士文森修的儿子路森修开场便给自己以砥砺:“现在必须勤求上进,敦品力①学,方才不致辱没家声。”决计把时间用在研究学问和处世利世上,于修身养志的锤炼中寻求乐趣。在《终成眷属》中,勃特拉姆鄙视海丽娜地位卑微,国王对才德兼美的海丽娜的嘉许一下子颠覆了陈腐观念,使人精神顿觉明朗:“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她有天赋的青春、智慧和美貌,这一切的本身即是光荣……①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页。2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最好的光荣应该来自我们自己的行动,而不是倚侍家门。”诗人借一位君王之口,唱出一曲智慧才能的颂歌,难能可贵!《量罪记》里的公爵也是以德行和智慧挽救美丽而纯洁的依莎贝拉,惩治淫邪伪善之徒安哲鲁的。在《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堪为德行高拔仁厚的绅士典型。而《无事生非》里的克劳迪奥,之所以不能原谅自己的轻②信而甘心情愿娶里奥纳托的侄女——“即使她长得像黑炭一样,我也绝不反悔。”——同样德性使然耳!德性与德行成就了美好的人性,高贵品格、优雅情操、宽广胸襟,在莎氏笔下的绅士们身上闪耀着日神的光辉。关于欲望,或热烈、或含蓄,莎翁以真诚、宽容的态度表现得颇富诗意,其“16③世纪90年代末创作的一系列喜剧是出色地刻画了欲望的经典浪漫之作。”喜剧中欲望是以“情欲”的面目出现的,威廉·席勒格的莎评文章有很精彩的分析,情欲“包括了各种内心的活动,从冷漠或者一般的喜悦直到强烈的愤怒和绝望。……在所有诗人中间,也许只有他以难以言传的并且从各方面看来都是非常明确的真实性描写了心灵的疾病:忧郁症、精神失常、疯狂;它们就像实际的病例一样可以使医生用来丰富自④己的临床经验。”《维罗纳二绅士》中,凡伦丁向公爵喊出对心爱女人的渴望:“死不过是把自己放逐出自己的躯壳之外,西尔维娅已经和我合成一体,离开她就是离开我自己,这不是和死同样的刑罚吗?看不见西尔维娅,世上还有什么光明?没有西尔⑤维娅,还有什么乐趣?”《无事生非》中,贵族少爷培尼狄克在好友的捉弄下生起了相思,爱上乖巧伶俐的贝特丽丝,品尽情欲倾泻而来的苦恼。《爱的徒劳》中,国王侍臣俾隆说:“我宁愿消受眼皮上的供养,把美人的妙目恣情鉴赏,那脉脉含情的夺人光艳可以扫去我眼中的雾障。学问就像是高悬中天的日轮,愚妄的肉眼不能测度它的高⑥深,孜孜矻矻的腐儒白首穷年,还不是从前人书本里掇拾些片爪寸鳞?”这段“为无知的愚昧张目”的妙论耐人寻味!还有《皆大欢喜》中奥兰多为心上人镌诗一节,“啊,罗瑟琳!这些树林将是我的书册,我要在一片片树皮上镂刻下相思,好让每一个来到⑦此间的林中游客,见得到颂赞她美德的言辞。”这种爱欲的洒脱释放,表现的是美好的自然人性,一种建构在美德之上无拘无束的优雅情思。以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否定,①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0页。②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50页。③[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辜正坤、邵雪萍、刘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④参见歌德等《读莎士比亚》,张可、元化译,上海书店2008年版,第278页。⑤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4页。⑥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61页。⑦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2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扬了健康的人文主义精神。但大师对违背社会道德规则的情欲是否定的。《量罪记》里的安哲鲁大人在美貌的依莎贝拉面前撕去虚伪的面纱,坦言“你必须满足我的饥渴,……解脱一切的忸怩,……把你的肉体呈现给我,来救你弟弟的性命;否则,因为你的无情冷酷,我要叫他遍尝①各种痛苦而死去。”日神精神在酒神面前俯首了,象征尊严的礼法被邪恶的欲望驱逐出境,人性里的兽性袒露无遗!不过作家善恶美丑意识鲜明,类似小人非但难以得逞,而且必罹原形毕露、自取其辱之下场。莎氏喜剧中一系列潇洒倜傥的男性形象,最具代表性的要算《皆大欢喜》里的奥兰多特别是《第十二夜》里的奥西诺,他们是勇敢、睿智、风雅、大度、正直、豪侠、充满大爱的世家才俊,充分体现了剧作家关于贵族的理想。奥兰多由于父亲早死,备受兄长奥列佛的虐待甚至陷害,后者借弟弟欲与宫廷拳师摔跤之机,教唆拳师置对手于死地;见未奏效,旋策划趁之睡觉时纵火将其烧死;此招又没得逞,老仆帮助奥兰多逃进森林;奥列佛继续追杀弟弟,却被猛狮盯上了;奥兰多全不计哥哥的劣行,挺身而出,从狮爪下救出兄长,自己胳臂负伤。他的高贵品质不仅在以德报怨,而于爱情、友谊、武功、文采等多方面尽悉展现。奥西诺身份更高,他是位公爵,然而在对爱的痴愚、幻想的天真乃至纯洁的轻信等方面,与任何一个跌入情网的毛头小伙并无二致。他爱上了伯爵小姐,但遭拒绝;其男扮女装的侍从薇奥拉爱着他,却要忍着痛苦去代其求爱,又偏偏被伯爵小姐所看中;当然不必担心,喜剧以诗一般的美好结局而告终。奥西诺形象的重要性在于,作为公爵,一个统治者,却无比旷达温柔,他年轻的心灵为博大的的感情所开放,由爱情而波及万物,波及种种优美的事物,难怪他那么喜欢音乐!与其说他为所爱的人而叹息,倒不如说为爱情本身而流泪。大师将世间最柔和慈爱的东西赋予公爵,试想,由这样的人来治理,人间不是童话般的天堂吗?莎士比亚似乎很少受意识形态约束,即使他的主人公都是贵族,即使他欣赏贵族精神,但都不足以影响他对其表示批判性意见。布鲁姆说他“能想象出疯狂等一切东②西,但自己却不会发疯。”莎氏喜剧妙语连珠,睿智与讽刺自由呈现、不拘一格,他安插一个小丑,跳出来扮个鬼脸,随便一句话即让人目瞪口呆。其实,莎氏戏剧批判的嘲讽与热烈的歌颂相得益彰。《威尼斯商人》中,那个“选匣求偶”的摩洛哥亲王,认定金子与天使一样高贵,这观念误导他一败涂地。兹对贪恋金钱的贵族王侯的辛辣①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页。②[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2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讽刺极具杀伤力。至于《驯悍记》里那个粗鲁的求婚者彼特鲁乔,因为说话直白嘲讽也便单刀直入:“既然我的求婚主要是为了钱,无论她怎样淫贱老丑,泼辣凶悍,我都①一样欢迎。”除了对唯利是图的讽刺,贵族的长子继承制也遭到揶揄,因为它如拜金道德一样不符合真正理想的贵族精神,《皆大欢喜》的故事就是一个例证。细读莎剧,便会感到大师喜欢以平民的目光审视贵族文化,如果繁文缛节是贵族绅士与乡野村夫的区别标志,那么他对等级差异的奚落就显得格外有趣。比如《皆大欢喜》中的牧人以简单的逻辑推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宫廷里算作好礼貌的,在乡②野里会变成可笑,正像乡下人的行为一到了宫廷里就显得寒碜一样。”再如,《无事生非》中,巧借贝特丽丝的饶舌讽刺贵族文化豪侠精神的丧失;《终成眷属》中,则用胆小如鼠的帕洛讽刺骑士军事家的不学无术。等等,不一而足。第二节坚贞智慧的淑女(女性主人公)再以莎翁喜剧中的女性主人公形象作例析。关于莎氏喜剧中的女性,泰纳说“都是逗人喜爱的孩子,她们感情过盛,富于痴情。她们风度潇洒,没有火性,重视友情,妩媚调皮,娴于辞令,犹如小鸟般婉转动③人。”这些精灵般的女子,出身高贵,灵魂纯洁高尚——莎翁对灵魂的态度敏感而果决,每部喜剧的主人公在这点上都毫不含糊,以高贵的灵魂作为赞美的对象,或以相反的形象衬托之。这类形象的成功塑造,极大地丰富了贵族文化精神的内涵,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0世纪60年代西方兴起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广泛涉足莎学领域,一种倾向认为,莎剧中对女性的书写,所表现的女性对男权依附的道德观,是时代的真实反映。有关王位继承、父亲权威、人伦孝悌、手足亲情、夫妻关系、财产分割、欲望节制等的道德秩序观念,无疑影响着剧作家的思想及创作。伊丽莎白时代,女性地位相对男性而言仍然较低,提倡顺从而贤淑的妇德。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谈及淑静的气质,认为来自“处女与父权制。……当买卖式婚姻出现,少女们的童贞带给他们的父亲一些好处,使用隔离与强制来维系童贞引起少女们对贞操产生义务感,其次妇女们①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②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③歌德等《读莎士比亚》,张可、元化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2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淑静也是在买卖式的婚姻下,妻子们对丈夫的一种财务上的义务感,它杜绝任何不①能带给丈夫报酬的红杏出墙。”父权制与贞操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莎氏对贞操的肯定和对权威的尊重无疑带有明显的贵族文化特征,表现于对女性贞洁等美德的认同,这是男权中心社会观念的反映。《量罪记》中,美丽的伊莎贝拉为拯救身陷囹圄危在旦夕的兄弟遭遇假道学安哲鲁,被要求以身相许作为释放条件;伊宁愿牺牲兄弟也不丢失清白之身,反映了坚守贞洁的严正道德观。《无事生非》中纯洁的总督之女希罗因小人栽赃而被未婚夫误为不贞,备遭弃辱,连父亲都要杀死她。反映了女儿“失贞”与大罪无异之观念。《错误的喜剧》中阿德里安娜在孪生兄弟的误会面前说的一番话也可作如是观:“我们两人既然是一体,那么你的罪恶难道不会传染到我身上?既然这样,你就该守身如玉,才可以②保全你的名誉和我的清白。”《终成眷属》中海丽娜以贞洁之身赢得丈夫的爱情。由此可见,贞洁之于有身份的女性甚于生命,它是灵魂高贵的代名词,忠贞丈夫是铁的原则。这是男权中心的贵族社会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莎剧有着精彩的反映。当然,莎氏喜剧中的贵族女性更是聪灵颖智的天使,包括她们的爱情,无不与聪明才智有关。《威尼斯商人》中,“智慧女神”鲍西亚乔装学识渊博的法学家临威尼斯法庭,击败刁钻的夏洛克救出慷慨的安东尼奥,颇令衮衮诸公汗颜,此外还成就了杰西卡与罗兰佐的爱情,自己更赢得巴萨尼奥的挚爱。《皆大欢喜》中,乔装牧童的罗瑟琳在亚登森林以智巧之言拴牢了奥兰多的痴情;而《终成眷属》中,倍受委屈的海丽娜为真正得到一颗丈夫的心,运心思、施巧计,终于把囿于门第之见而推其于婚姻之外的勃特拉姆拉回自己的怀抱……这些为爱而激生的智巧虽然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有点雕虫小技之味道,却洋溢着剧作家对教养优越的贵族女性由衷的赞美,而给淑女文化着实增添了魅力,可谓诗人灵感的美好挥洒!象征着秩序、礼仪、文雅的贵族文化,在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群像身上闪现出动人的光辉。应该看到,莎翁眼中,精灵般的女孩儿绝非仅仅是男性社会的附庸,而是锦上之花,是天空的另一半;缺失了她们,华丽的贵族文化必将黯然失色。的确,严守妇德藩篱,并不意味着对自由美好情感的禁锢,恰好相反,女性自主意识是贯穿莎氏喜剧的一条红线,包括对追逐美好情欲的赞美,当然限于贵族文化的伦理范围之内。喜剧中的女性几乎都是爱情的宠儿,同样她们亦把爱情作为自己的宠①[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幼狮文化公司1998年版,第33页。②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02页。2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儿。诗人恣肆的激情使他笔下的女性热情洋溢,青春于她们心中不安分地骚动;大师盛赞的自然天性通过舞台展现得以绚丽、深刻的表达。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姿态往往突破了那时代应有的单调与矜持,而呈大方、大胆与大气。听听鲍西娅看到爱情如愿以偿来临时的叫喊吧:“爱情啊!把你的狂喜节制一下,不要让你的欢乐溢出界限,让你的情绪越过分寸;你使我感觉到太多的幸福,请你把它减轻几分吧,我怕我快要给①快乐窒息而死了!”还有《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终成眷属》中的海丽娜、《量罪记》中的玛丽安娜,这些可爱的、被爱情烧得满脸通红的少女们,几乎是迫不及待以身相许!莎士比亚从普遍的人性出发去尊重人性,特别是处于情爱中不为理性管束的人性。他不是政治家、道学家、军人、牧师、国王或朝臣,不是商贩,更不是插科打诨的浪人和小丑……但他洞悉所有人的灵魂,随时可以将任何敏锐细腻的情感和盘托出。泰纳说:“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都是血气方刚的,他们无法控制自己,一下子就淹没在自己的悲伤、愤怒、爱情之中,一下子就冲向他们的情欲驱使他们所驰往的陡峭②斜坡。”此言信矣!莎氏喜剧中一系列纯真聪敏的女性形象,最有典型性的要算《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那个暗暗地爱着心上人却还必得代为向别的女孩求爱的少女。这是个周身透着诗意的安琪儿,是正面体现大师关于女性理想的令人难忘的艺术典型。或许为了加强诗意和理想性,剧作家将故事的发生地放在意大利东海岸的伊利里亚,一个弥漫着童话色彩的地方。她与哥哥西巴斯辛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乘船罹难失散,只身流落于此,女扮男装成为公爵府的歌唱侍童。公爵为恋爱所苦,因为所爱奥丽维娅对其并无感觉;然而爱的煎熬却传给了薇奥拉,她爱上了公爵。尽管其天赋音乐素质的青春魅力深深吸引着公爵,但这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孩一点也不自私,公爵失恋的伤心样子使她决计忍受终生痛苦,设法去说服奥丽维娅不要错过公爵。人们常说爱情最自私,薇奥拉的爱竟能超脱于此,只要心爱的人幸福了,自己再怎么痛苦也是幸福!这就是该理想女性的爱的哲学,难怪奥丽维娅反倒把她爱上了,不独因为其美丽、忠诚,或许还感应到了她坚强的性格、美好的情操,尤其深厚的内心世界。以是可见,莎氏喜剧的女主人公形象,最能代表剧作家关于贵族文化精神理想的那些方面,特别是关于理想的人的那些方面。①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②歌德等《读莎士比亚》,张可、元化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2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节骑士风度与人文情怀从主题学的角度概括莎氏喜剧之中心思想,不得不承认它蕴含丰富鲜明的贵族文化精神,这当然也是很有意义的,兹尝试之。如上所述,莎氏喜剧是所谓“歌颂性喜剧”,其显著特色是对美好的事物和性格加以肯定,主题大抵是以人文主义道德原则为基础的爱情与婚姻关系以及友谊、高尚的品质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无不由贵族出身的年轻漂亮的男女主人公来体现。他们表现出完美的骑士风度:勇敢、正义、风流;同时,作为一个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可能最为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理想的价值观:道德、友谊、爱情至上,而使得某种乐观主义的人文情怀充溢于作品的字里行间。以《威尼斯商人》的“一磅肉借约”故事为例,便知莎氏喜剧的主题乃紧紧围绕“歌颂性”而展开。世家子巴萨尼奥为向才貌俱佳的鲍西娅求婚,借安东尼奥三千款子,安因把资本投入海外贸易,手头并无现款。但为成全朋友美事,便向高利贷者夏洛克转借,期限三个月。夏一向视慷慨好义的安东尼奥为仇雠,似非而是地提出如款违期未还那就从债务人身上割一镑肉代偿,双方照此签约。巴萨尼奥得款后速去求婚,大功告成;安东尼奥却祸难临头,其商船迟归而借贷逾期未能偿付,债主将他告下,非索其胸口肉即置之死地而不罢休!危在旦夕时,幸鲍西娅乔装法官莅临作妙判,救丈夫恩人于庄严的威尼斯法庭。这个故事把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骑士作风演绎得淋漓尽致(尽管人物身份是绅士而非骑士),甚至包括公爵在内,安东尼奥、巴萨尼奥等一批贵人形象,都在彰显一个理念:义重于命!——为了友谊和正义(在此法律是其象征)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当法官宣布债主可以按约取肉时,观众听到了也许最感人肺腑的台词:“把你的手给我,巴萨尼奥,再会吧!不要因为我为了你的缘故遭到这种结局而悲伤……替我向尊夫人致意,告诉她安东尼奥的结局;对她说我怎样爱你,又怎样从容就死;等到你把这一段故事讲完以后,再请她判断一句,巴萨尼奥是不是曾经有过一个真心爱他的朋友。不要因为你将要失去一个朋友而懊恨,替你还债的人是①死而无怨的……”如此高贵的精神品格,把颂扬绅士美德的主题渲染得无以复加了,因此巴萨尼奥(包括葛莱西安诺)情愿丧失一切,“拿我的手、我的头、我的心做抵押”去换取朋友的生命。在我看来,这一切体现了骑士风度的精髓,为德性献身才是美好、①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3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勇敢和正义,堂吉诃德是谓化身,安东尼奥诸君亦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正面揭示传统贵族文化特征的同时,莎士比亚喜剧淋漓尽致地突出了人文主义精神,或者不如说,取得了与人文主义思想完美结合的结果。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因为人文主义并非新兴资产阶级所独有,那样理解未免狭隘。除去贵族文化中带有宗教性的内容或因素之外,应该看到那许多世俗性的方面,如热爱自由、追求幸福、沉湎爱情、济危扶困等,正是人文主义的源泉之一,因此贵族文化与人文主义的结合是自然而然的。何以法国人文主义的“七星诗人”其实代表的是贵族趣味,原因在此。喜剧《仲夏夜之梦》上演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童话的爱情世界,表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感情的奇妙游戏,其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迫使人物做出古怪的行动,充满戏谑、美妙的嘲弄;即使对溢出常规的荒唐行为,剧作家也是以一笑置之的,因为那都是属于人性善的流露,所以虽然嘲笑主人公多变的感情,但没有丝毫责备或挖苦的意思,而恰好是人文主义情怀的一种喜剧方式的表达。莎翁的早期抒情喜剧大抵如此,如《爱的徒劳》中腓迪南国王与几个侍臣破绽百出的所谓“独善其身”专于学问,《维罗纳二绅士》中陷于情网反要装模作样的少男少女,《错误的喜剧》中露西安娜在面对与姐丈为孪生子的安提福勒斯的爱情表白时的微妙心情(3幕2场)等等,情况便是这样。从莎剧可见,莎士比亚是以贵族文化精神为核心建构其理想的观念世界的,将千百年形成并得到继承的贵族文化精髓发扬光大,或许是实现人文主义人间乐园的有效途径,是故他满腔热忱地把贵族文化精神诗意化。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目光锐利的观察家和深刻的思想家,莎士比亚对贵族文化精神中的消极因素不可能视而不见,事实正是如此,在对那些高尚的、并具普世价值的文化元素充分肯定的前提下,又相当理性地认识到属于糟粕的那些方面。应当指出,兹乃基于人性论观点出发的认识,换句话说,源于人性本恶至少是人性中存在丑恶一面的认识论。大师明确地意识到人似乎与生俱来的历史的和时代的局限性,因此才没有为意识形态理想所束缚,在肯定贵族文化精神优越性的同时,看清了其中隐含的人性恶之因子,表现为贪欲、堕落、残忍、不义等行为。于是对这些东西作观照和剖析,就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时代的理性超越,即摆脱了理性往往忽视或抹杀非理性成分的失误。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历史理性——精神的体现。这使莎剧取到了一种更高的真实,既是历史的真实,又是人性的真实。诗人在喜3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剧中有时以放肆的语言尽情展示人性中的奥妙包括丑陋在内,对贵族文化的虚伪和丑恶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及鞭挞。举例说,《量罪记》里的伪君子安哲鲁不打自招:“你因为她的纯洁而对她爱慕,因为爱慕她而必须玷污她的纯洁吗?……因为爱慕纯洁的①事物而驱令我们犯罪的诱惑,才是最危险的。”这是对经常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而行罪恶之实的贵族统治人物的绝妙讽刺!在《终成眷属》中,勃特拉姆一方面嫌弃贤惠且才学极高的妻子出身不够高贵,一方面却逢场作戏图谋诱淫贞洁的少女,内心何其丑陋!还有《维罗纳二绅士》中的普洛丢斯,表现了在色诱面前人性的懦弱;《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夏洛克,为求绝对的公道却被“公平正直”的法律弄得倾家荡产,连老命也还得靠人家公爵的恩赐……这出戏辐射出贵族当道的社会制度之多方面信息,最主要的似乎是:根本没有绝对的公道,貌似公平正直的法律也会在人为操控下风云变幻。肯定出身、教养俱佳的贵族人物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赞美其灵魂的优雅与高贵,同时不回避其人性中的兽性因素可能带来的丑陋与邪恶,并欲以高尚的思想道德力量、强大的理性意志力量为武器,教化、转化邪恶的因素为合于社会规范的现实行为,是莎氏喜剧之丰富深厚之主题体系的一种潜在的追求或期待。第四章史剧与悲剧:贵族作为国家政治精英第一节英雄或政客:决定历史命运的主导力量①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一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7页。3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就思想内容而言,莎氏史剧与悲剧显然比喜剧更深刻或更富价值。它们无一例外都是严肃的政治题材,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剧作家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洞察力,以及大师如何看待贵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妨把莎翁对历史的看法定义为英雄史观,莎剧毫不含糊地揭示出民族命运的决定者是王公贵族。以史剧来说,10部作品都取材英国历史,除《约翰王》和晚年完成的《亨利八世》外,其它8部均触及英法“百年战争”尤其英国“玫瑰内战”期间关系国祚王运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中的风云人物,无论好的或坏的,无一不是野心勃勃欲操控历史的贵族阶级。作为一个爱国者和人文主义者,剧作家关注民族命运,以史鉴今。史剧的基本主题是谴责封建割据,批判血腥战争,鞭笞暴君暴政,呼吁国家和平统一。所有这些的前提是爱国主义,爱国不仅是普通百姓的义务,更是诸侯品性、君主美德的标志。秩序与统治从忠诚国家发展而来,如果没有忠诚,混沌就会扬起其丑恶面目。割据、叛乱、谋篡均导源于不以国家、民族大局为重。莎氏史剧既忠实历史,又不拘泥史实,出色地展示了历史的大场面包括各种社会力量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英雄性格。一系列杰出的历史剧,颇有说服力地向观众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至少在国家由割据走向统一的过程中,作为政治精英,王公贵族乃是决定历史命运的主导力量。当然,所谓政治精英,并不意味着全都是被讴歌的英雄,恰好相反,莎翁之笔鞭笞多于歌颂;在这里,“精英”这个词是中性的,主要为了说明国家政治生活的导演者是这些握有统治权力的王侯显贵而已。最先完成的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使莎士比亚卓越历史家的洞察力得以令人惊叹与尽善尽美的展现。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各种政治势力犬牙交错、国家政权危在旦夕、君主地位岌岌可危,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存亡未卜之际,大师从一团历史的政治乱麻中轻易抓住头绪,理出纠结所在。戏中对法国的战争,诗人塑造了一位可谓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塔尔博(上部)。与那些觊觎王位的公侯不同,这位以民族大业和国家利益为重的老军人非但显示了真正的骑士风骨,而且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勇赴“鸿门宴”一节把将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机智描写得感人至深,而与儿子光荣战死的场面更让人肃然起敬!战争的结局虽然英国人失败了,但那是因为权臣们内讧倾轧的结果。该结局说明,执掌政治、军事、外交的权贵即使是政治精英、国家栋梁,然而一旦利欲熏心,那么也必然将国家引向灾难。到了戏的中、下两部,为争夺王权而形成的红白玫瑰两大贵族集团的自相残杀更3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升级到无以复加了,他们的政治手腕不能说不高明,不过权欲蒙了眼,陷入于非理性,因而也就逃脱不了灭亡。尤值得一提的是,此剧中部以很大篇幅写了一场规模巨大的人民暴动。在大师笔下,人民还仅仅是一股缺乏政治主体意识的盲动力量,故难脱被利用之命运。此次暴动本是白玫瑰集团核心人物约克公爵派走卒凯德发动用以对付政敌属于红玫瑰集团的王室的,这个骗子冒险家极善于煽风点火。问题在于,声势浩大的暴动却经不住贵族克列福的巧言妙说,他以爱国热情入题:你们为何不去打法国人,那样人人都有指望获得一份战利品。于是暴民纷纷抛弃凯德,瞬刻间转到红玫瑰集团一边了。莎士比亚深刻地揭示出,人民运动的弱点在于,他们像一盘散沙,其同情也好愤怒也罢,是不稳定的;他们极易受华美约言的影响,不必说对王权仍存幻想。剧中还插有两个议论国事的角色佩维斯和霍兰德,作为手艺人应是平民的代表,但形象滑稽可笑;其存在无非是要说明:平民百姓议论国是、管理国家,无非惹人发笑的奢望而已。可以断言,剧作家的英雄史观使他根本不相信普通百姓在政治上有何作为。后来的悲剧《凯撒》、《科利奥兰纳斯》、《哈姆莱特》等作品中,都有类似的关于民众的漫画式描写。一般认为,莎氏史剧的代表作是《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在这里,剧作家试图描写或者塑造较为理想的君王形象,以正面体现他关于王公贵族作为操控历史发展之决定力量的思想。诗人渴望开明君主,但历史上确实鲜有其例,不得已才求其次,因为亨利父子绝非十全十美:前者登基有谋篡之嫌,后者则一度轻狂孟浪。但剧作家突出其内心的自省意识,如写亨利老王不时扪心检讨,治理国家、体恤民情堪为贤明;在位两次平复内乱,身先士卒不失王概。再如写太子哈尔(即亨利五世),虽与一帮鸡鸣狗盗之徒胡闹于市井,令朝廷汗颜;可关键时刻却倍显英雄本色,随父远征,建功立勋,终于成长为一代贤明君主。《亨利四世》下部写老王临终前与太子谈论王冠即权力问题的戏可谓经典段落,含义复杂,诸如政治责任、欲望与野心、亲情与义务之类均有微妙的折射;对认识贵族之于国家政治的神圣义务,独有深刻之处。第二节权谋与机变: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智慧文艺复兴是这样一个时代,从物质层面上说,资本的原始积累已大见成效,资本是最富活力的东西,既撩拨人的贪婪和欲望,又刺激人的潜能与创造性,把人的聪明3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才智、开拓征服意识激发出来。从精神层面上说,封建的神学的权威被冲破,桀骜不驯甚至无法无天的思想观念大行其道,冒险、欺诈、挑衅、叛逆,创造与破坏同行、雄心与野心并举,人们变得空前狂野,未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原则被奉为圭臬。在兹社会转型期,马基雅维利主义顺时而生。按照马氏政治学,君主不应受任何道德准则的束缚,如果效果有利,至于手段若何,则大可不必多虑;为目标计,甚至必须外示仁慈、内藏奸诈;或可效法狐狸与狮子,诡谲残忍兼而施之。应该注意到,莎士比亚把准了时代脉搏,十分清楚马基雅维利主义在由纷乱而统一之进程中的现实性与合理性,此不失为伟大的洞见。莎氏笔下的君王形象大都如是,无论雄才大略的亨利四世与五世,还是为践王位杀人如麻的理查三世,无一不是权谋与机变的能手,娴于政治权术的巨人。单就体现马基雅维利政治学不择手段以达目的这一核心理念而言,史剧《理查三世》塑造刻画的理查王,毫无疑义当是最最典型的形象了。其阴险狡诈、冷酷毒辣的个性特点仿佛专为马氏学说而定制。他六亲不认,残忍血腥地除去六个王位继承人毫不手软,甚至连眼皮都不眨一眨:其最先指向的也是与其血统最近的,即胞兄与王侄。从挑拨长兄爱德华四世与次兄克莱伦斯公爵着手,其诬陷导致后者入狱,接着派刺客将之弄死狱中,再利用该死讯刺激王上,以使害病的长兄雪上加霜、速其崩亡。按封建继承法,王座应归王子威尔士亲王,依次是他的弟弟即国王幼子。两个王侄不除,理查就登不上大宝。所以接下来的一招是逮捕王后亲族利弗斯、葛雷、伏根,把杀害公爵之罪转嫁他们并立即处死。这样,爱德华的两王子就失去了保护者,他们的叔叔将之投进塔狱,旋即便被派来的刺客杀死了。待上登王座的障碍一一清除,便又倒出手来让朝臣俯首听命,办法就是罗织罪名惩办御前大臣海司丁斯,杀鸡给猴看。理查终于踩着一具具尸体践临王位——要看到,所走的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一方面效法狮子的威猛,一方面学习狐狸的狡诈。为使篡位显得名正言顺,他指示朋党勃金汉导演一场民众大会,以便制造拥戴其登基的“民意”,政治手腕玩得何其娴熟!如果仅仅将其看做嗜血成性的暴君,那实在是太低估了他……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奸雄、寡廉鲜耻的混世魔王!然而他有缜密的头脑、处乱不惊的冷静、坚忍不拔的意志、迅速果断的决定、绝不拖沓的行动(即使被人看穿但未及采取措施时,他已先下手为强了)。他料事如神,干起事来不拖泥带水,尤其谋略过人;更有一种非凡的素质,那是常人绝难办到的:如果认为有益,那么不管何人——哪怕不共戴天的仇敌——也要排除万难与之携手。对安夫人就是如此,后者是亨利六3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的儿媳,她在为父王送葬的路上遇上理查,怒火中烧,便破口大骂这个杀害了国王和她丈夫的仇人。理查竟能不动声色地任由夫人把气出完,再赞美其美,说什么犯下弑君罪盖由于此:“原是你的天香国色惹起了这一切;你的姿色不断在我的梦中萦绕,①直叫我顾不得天下生灵,只是一心想在你的酥胸边取得一刻温暖。”他装模作样跪在夫人面前,敞开胸膛,塞给她一把刀;然而刀掉在地上,安夫人被其征服了。他把仇人变成了妻子;而所以这么干,真正的原因也并不在安的美貌,而是她、她的家族对其即将摘取的王冠有用而已。这样一个极端灭绝人性的形象,在莎剧中并不是唯一的,“四大悲剧”里的克劳迪斯、麦克白、伊阿古、埃德蒙与其无异,他们没有任何道德观念,实现自己的欲望乃最高追求,与之无关者统统可以忽略。但这些人非但精力充沛、性格顽强,更极善于察言观色、审时度势,一句话,不乏聪明才智,或者换句话说,禀赋政治智慧。文艺复兴是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理查三世显然亦属其类,只不过是个“黑色巨人”罢了。剧作家对这样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似乎抱有某种程度的同情甚至欣赏,这无疑是由该类人物所禀赋的过人之处决定的。如果历史地看问题,这类人物的勃勃野心,也不失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力量,而且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尽管是一种恶的力量。卢纳察尔斯基就曾讲到:莎士比亚在承认理查三世有罪的同时,似乎情不自禁②地对之欣赏起来了。由此可见,尼采的“强力意志”论,从莎翁这里也是可以找到论据的。理查三世之类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行动似乎表明,在某些严峻的政治关头,瞅准时机、迅猛出击,不给对手丝毫喘息余地,才是制胜之良策;同时还要随时保持高度警惕,戒除骄傲忘乎所以情绪。其反面是优柔寡断、目空一切,或懈怠而不怀警觉性。《理查二世》中的理查,似乎就是这样一个相反的例子。的确,史剧《理查二世》与《理查三世》形成了鲜明对照,两个理查王的性格放在一起,差异更十分明显,因此结局也就完全不同。理查二世刚愎自用,一戴上王冠便忘乎所以,以为他是天之骄子,没人能够推翻他;但更大的弱点是患得患失。他放逐了堂弟海瑞福德公爵波林勃洛克,又在其父兰开斯特公爵逝世后剥夺了他继承爵号的权利并没收了全部财产。波林勃洛克很早即凭其贤名笼络了大批人众,他以此为借口起兵长驱直入英格兰,欲讨回公道。当此,爱尔兰又有暴乱,理查王不得已御驾亲①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六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44页。②参见阿尼克斯特:《莎士比亚的创作》,徐克勤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页。3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征,但这位酷虐、狂妄、一意孤行的暴君已失去民心,其军队也不堪一击,终于众叛亲离。波林勃洛克的大军在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直取伦敦;理查二世自感无力回天,只好无奈地出让了王冠。登基的新王称亨利四世,即位便挫败了一场复辟阴谋;而为彻底杜绝复辟、巩固王位,他又果断地处决了理查并其党羽。在这出戏里,理查王的暴君性格没有贯彻到底,他在政治上显得还不够老辣,只是剥夺了对手的爵位与财产,却不消灭他的身体,在那样一个群雄争霸的封建时代,就等于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而波林勃洛克则刚好相反,他卧薪尝胆、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他很善于打扮自己,用足了“受害者”名分,置对手于不仁不义的暴君境地,名正言顺地发展、壮大自己的所谓“正义之师”。试想怎么不可能取胜呢?在其夺得王冠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理查,尽管后者已谈不上还有什么威胁。虽然莎氏写他后来作为国王时常忏悔自己的“谋篡”之罪,其实不过作秀而已。从本质上说,亨利四世与理查三世真正是一路货色,同为马基雅维利式的谋略家与政治家,只不过剧作家一个按正面的理想君王塑造、一个按反面的无道暴君刻画罢了。在莎士比亚面前,存在两种政治,一种是正义的,一种是邪恶的;前者联系着亨利五世特别是哈姆莱特那样的高贵者;后者则联系着理查三世那样的无道者。哈姆莱特用生命换取正义,“与马基雅维利主义相反,在这里,莎士比亚揭示出,政治的美德、能力只有在难以忍受的以人为牺牲的基础之上,才能在实践中创造出政治的合法性。”①莎翁与马氏均涉及到政治的合法性问题,前者建构于人性美德的基础上,后者则忽略人性善而仅仅注意于恶。“马基雅维利在他自己最引以为豪的地方,没能提供一种现②实主义的解释来说明人的天性及其建构政治之可能性的方式。”马氏政治学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不过作为普世性的价值观是断然不可取的;莎翁以诗人的情怀维护永恒之美与之善,尽管他钦佩理查王一类的个性,却永远不会赞同它。第三节思想家:以哈姆莱特为例作为社会精英,贵族人物是国家、人民的掌控者,其理想的政治素质体现在两个方面:思想与行动。莎剧完美地表达了这一观念,如果说前者的体现者是哈姆莱特,那么作为后者的体现者,古罗马政治家凯撒、勃鲁托斯和安东尼,就是再恰当不过的①刘小枫、陈少明:《莎士比亚笔下的王者》,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②刘小枫、陈少明:《莎士比亚笔下的王者》,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3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选了。他们均体现了作为政治精英人物的贵族之优秀品质。本节以哈姆莱特为典例,分析贵族精英人物作为思想家的高贵之所在。《哈姆莱特》乃公认的莎剧精品,有戏剧王冠上最耀眼的钻石之誉,迄今仍被视为最伟大的悲剧,四百多年独领风骚,世界文学史上找不出第二部。如所周知,这出戏描写古代丹麦宫廷仇杀故事:王子哈姆莱特于德国留学期间,父王被他的弟弟克劳狄斯弑杀,凶手掩盖真相,窃居王位,迎娶王嫂。王子通过父亲的鬼魂得以了解事实真相。为便于行动,他假装疯癫以掩饰内心秘密,好伺机报仇。心怀鬼胎的克劳狄斯费尽心机想找出哈姆莱特疯癫的原因,利用王后、王子的同学甚至恋人加以试探。试探的结果使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被王子误杀而死,使大臣的女儿、王子的恋人奥菲利娅痛极而致真疯且溺毙……遭遇太多不幸的哈姆莱特,却不曾为悲郁所压倒,他究索生与死、善与恶、政治与人生;同奸王斗智斗勇,一波三折、惊心动魄!终于诛杀元凶,但也中对手毒计,复仇的同时以身殉难。此剧不知令多少专家流连驻足但却困惑不已,难点集中于如何理解给人太多叹息的悲剧英雄——年轻的丹麦王子。这是个永远激发人对其产生不同理解的艺术典型,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总括地看,视他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家典型的观点似占主流。笔者认为这把握住了形象的实质,因为哈姆莱特非但受过人文主义教育,而且尤其善于思考,是个学者型的王子,尽管其武功同样了得。因之,这个典型人物应主要定义为思想家,一位思想的英雄。人是靠思想成为万物之灵的,人的行为也是靠思想决定与驱动的;拥有思想才有可能拥有一切。早在古希腊时代,大哲柏拉图于《理想国》提出“哲学家王”的概念起,有思想有智慧的政治家才是最理想的统治者的理念就深入于人心,成为西方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莎士比亚塑造了许多帝王形象,雄才大略者与阴险狡诈者俱全,但未曾有像哈姆莱特这样禀赋深邃的思想与高拔的品质者,尽管他是个没有登基的王子。无可否认,他寄托了作家最美好的政治与道德理想,被赋予极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惟其如此,其悲剧才更让人唏嘘扼腕。长于思考与分析的王子,具思想家的全部素质,所以由个人的不幸想到普遍的苦难,由宫廷阴谋看到时代的混乱,从而把复个人之仇提到重整乾坤的高度。何以一下子便从“小我”跳到“大我”?天生具政治责任心的思想家性格使然耳!作为惯好思考的王子,哈姆莱特禀赋极高的政治家素质,所以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不只3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父伸冤的道德责任更是匡正朝纲的政治责任。他目光敏锐、由表及里,对社会和人心的黑暗洞若观火,深知恶的强大力量绝非轻而易举所能铲除,由是而心情沉重、表情忧郁。不少人责备王子优柔寡断、行动迟缓,殊不知作为思想家的他关注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人心何以不古?谋篡、背叛、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何以如此普遍?父亲被害不过个别现象,“时代脱节”才是普遍趋势,他关心的更是如何根除社会病症,找到根源和根治方略,故其思考广及宇宙的必然性。这是君临国家之帝王的思维方式,而非狭隘复仇主义者的鼠目寸光。归根结底,极富骑士风度的哈姆莱特乃思想、学问和修养至高的仁人君子、哲学家王,而绝非动辄拔刀相向、粗鲁蛮野的赳赳武夫,或单纯的复仇主义者如雷欧提斯。以王子的性格,类似谋杀的复仇方式正是在其意识深处所鄙视的,那与克劳狄斯的行为有何不同?哈姆莱特悲剧的实质就在于,如何找到那合于公道、包括复仇在内的朝政拯救之路,以人神共认的方式把弑君窃国者送进地狱。其全部思想和行动都雄辩地证明他在分秒必争地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而战斗,可惜未及遂愿。“在他,或许还不甚清楚,其实他寻找的,是如何正大光明地把罪人交给法律,用人类理性与正①义原则的体现──法律的利剑,惩罚罪恶、伸诉冤屈、整饬纲纪。”严峻的现实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完成他的探索,反作了自己过度思考性格的牺牲品。于是,世界文学有了一部最最令人痛心的大悲剧。然而哈姆莱特以他悲壮的死,对尊严、品格、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热情激昂的思想力量,唱了一曲不朽的赞歌。一位思想的英雄,一位因思想而贻误了复仇时机因而也贻误了重整社稷乾坤机会的“哲学家王”的悲剧!当然促成悲剧结局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悲剧英雄沉醉于思想探索,甚至将探索的过程无形中代替了目标的方式也算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更应该看到,王子那痛苦的思索为他那高贵的天性、光明磊落的品质所规定,形而上的荦荦大要想的多,而实用主义的措施想的少,他似乎停滞在人生与人性的层面难以自拔。这均源自其高贵的心性和对庸俗现实的鄙视,夹在高尚的政治理想与卑俗的谋略方术之间,类如王子这样洁白无瑕的个性气质通常舎后者而就前者,然而现实的法则往往是,理想惨遭破灭!哈姆莱特对自己的使命保持着心灵上的绝对纯洁,这是莎剧中所有贵族都无从比拟的。他并不缺乏对付如克劳迪斯这样的阴谋家的智慧,小人的阴谋如草芥。然而事实是,小人总能得逞而君子常遭暗算。“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①王化学:《西方文学经典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3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莱特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表明他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以其高贵的天性他当然并不惧怕死亡,但死了就能一了百了吗?人们担心的是“未知”,不选择“死”的真正原因是“梦”(“在死的睡眠里还会做些什么梦”)。世间充满不公、痛苦与灾难,可是人们仍然要活着遭遇苦难……哈姆莱特的思想由个人而及全人类——这就是思想家的使命,不为自己,而为天下苍生。多么高贵而伟大的灵魂!思想的英雄照亮苍穹,即使他陨落了,但他的光——思想之光——写在了历史里。哈姆莱特对母亲情欲泛滥的尖锐指责同样折射出思想的光辉。或许,在莎翁看来,保持贞洁前提下的情欲是合理的,而纵欲和乱伦则不可饶恕,因其导致思想的泯灭和人格的堕落。乔特鲁德仿佛是自然情欲的代表,它腐蚀了人性。可见欲望是人性堕落的根源,亦是政治黑暗的动因。克劳迪斯的犯罪起源于对乔特鲁德美色的迷恋,进而发展到对王冠的觊觎,最后弑君篡位、把丹麦宫廷搞得愁云惨雾,实属必然耳。第四节力行者:以凯撒、勃鲁托斯为例本节以《裘里斯·凯撒》为例,分析其主要人物凯撒、勃鲁托斯所体现的政治素质及其典型的行动性特征。该剧以罗马政变为题材,出色地表现了罗马史上惊心动魄的事件,如一份描写贵族政治权谋运作的形象教材:罗马共和国末期,军事与政治强人凯撒因功勋盖世而大权在握。为防止其独裁称帝,忠于贵族共和体制的执政官勃鲁托斯、凯歇斯等人结盟,密谋在元老院刺杀了凯撒。事后豁达大度的勃鲁托斯非但拒绝处死凯撒亲信安东尼,甚至允许安东尼收殓死者遗体并作悼念演说。演说者进行巧妙的煽动,将群众的不满情绪转向反对叛党,激烈要求为凯撒报仇。勃鲁托斯等被迫逃亡,接着招兵买马,策划卷土重来。安东尼、莱必多斯与凯撒养子奥克泰维斯联合统治罗马,剿叛军于腓利比,勃鲁托斯败绩自杀。这是一部政治哲学历史悲剧,探讨专制集权、贵族民主与群众情绪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其中政治、论辩术、文采兼备;由此体会政治斗争的涵义,感受谋略、机变、权术、行动之于政治斗争的作用,体会亚里士多德那个伟大而经典的定义“人是政治①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五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4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动物。”莎士比亚抓住罗马人之所以为罗马人的最优秀品质,着力于表现罗马文明的精神层面。凯撒等“行动的英雄”乃权力的代表,彼此斗争的结果,或许正是当年罗马人必须面对的事实:拥有强大品格者应当比稍差者更具有优先性。必须承认凯撒的伟大。“凯撒以其盖世功勋赢得了霸主的地位,他使罗马强盛。成倍地扩大了罗马的疆域,所以成了独裁者,把他和罗马的关系倒转过来,让罗马替他服务。虽然他的体质是虚弱的,癫痫、耳背、但他的精神强而有力。看他讲话的语气,走路的步态和待人的姿势,一派君临凌驾的帝王之风!……‘我永远是凯撒。’这种目空一切,绝对自信的口气,在一般人说来是狂妄,在一个征服者说来则具十足的英雄①气概。”不能否认,剧中凯撒的面目是复杂的,因为勃鲁托斯作为德行、自由和正义的代表也参与了谋杀,这无疑为刺杀凯撒的行为增添了合理性,凯撒被推向专制暴君的位置了。这在价值判断上或许导致某种混乱,一方面是作为征服者凯撒的高大,一方面是作为公民自由捍卫者勃鲁托斯的英明,孰是孰非,各有所依。剧作家强调谋杀②的正义性,让行动者认识到:后世的人们“将要称我们这一群为祖国的解放者。”但结局是他们失败了,客观上反而使“凯撒精神”扬了名。商讨刺杀大计时勃鲁托斯曾③感叹:“啊!要是我们能够直接战胜凯撒的精神,我们就可以不必戕害他的身体。”透出的涵义分明是“凯撒精神”不可战胜!实际上,凯撒的专制并未开始,尽管对于元老院贵族们的权力构成潜在的威胁;所有的刺杀理由皆出于对“凯撒精神”的畏惧及其延展性所带来的“被专制的惶恐”。可见是“凯撒精神”杀死了凯撒,同时凯撒之死又使“凯撒精神”获得光辉。不过,刺杀举动作为“自由反抗暴政”的象征,同样昭示出一种政治行动的价值取向,因为在贵族共和派眼里,罗马的传统不容颠覆,即使一丁点被颠覆的征兆,也要消灭于萌芽。可以设想,如果未发生这场谋杀,凯撒大致有两种选择:接受皇冠,建立帝制;拒绝加冕,顺从共和。当然,他也许特立独行,因为他是凯撒。“或许我们的同情应当被分成对合法性的尊重和对凯撒天才的惊异。没有人说公民道德和人的伟大之间一定要存在某种和谐……那么,我们就要被迫尊崇凯撒的政治技巧同时敬重那些死掉的—④—但总是可以更新的——阴谋者的共和原则。”凯撒是把自己想象成神的,他坚强的①王化学:《诗笔凸显的罗马精神》,载《山东师大学报》2002年第5期。②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五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③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五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页。④[美]阿兰·布鲁姆:《巨人与侏儒》,秦露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4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意志无可撼动,那种目空一切的凯撒式骄傲是“凯撒精神”的最典型体现,也是其行动性特征的形象表达。“凯撒立场的实质是:伟大的行动——对广大地域、所有人族和①漫漫时间的征服和统治——构成了人的最高成就和最主要的善。”凯撒代表了崇尚征服与荣耀的罗马贵族文化,即使在一系列死亡预兆和即将到来的危险面前,他考虑的都不是安危而是荣誉,面对死亡,从容镇定、气宇轩昂。其个人魅力,提升了贵族文化精神的高贵品味。与凯撒相比,作为罗马首席执政官的勃鲁托斯有“孤独的圣人”气质,仁厚、智慧、冷静,恪守规范和秩序,具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像莎氏喜剧中的公爵,为元老阶层最德高望重者,在《裘里斯·凯撒》一剧里也不失为道德理想的典型。俄国哲学家舍斯托夫评述道:“在莎士比亚的天平上,一端放着人类生活,另一端放着崇高的道德要求,而莎士比亚在竭尽所能地努力使后者重于前者。道德,无论它在什么时候以及为了什么目的而向勃鲁托斯发出召唤,勃鲁托斯都时刻准备响应它的号召。……他对刺杀极端厌恶,他甚至对计划干的事情的性质所要求的说谎和伪装都无法忍受。②他本想避免流血,然而责任所在,他只能顺从。”勃鲁托斯作为罗马贵族的优秀代表,精神境界成为批评家关注的焦点,因为毕竟,谋杀之于一个德行高尚者是不和谐的。对其行动性的分析也许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设若将之与哈姆莱特作比较,那么即可发现,两个同样高贵的人,气质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在沉思和行动之间,哈姆莱特徘徊踌躇,勃鲁托斯则适时决断,刺杀行动按其缜密计划一步一步成功实施,坦然沉着、坚定不移。因此,前者更是思想的英雄,闪烁着理想的光辉;后者则如逻辑严谨的行为艺术家,透示出罗马人脚踏实地的现实性。勃鲁托斯并不缺乏政治激情,只是这种激情被凯撒的光辉遮蔽了。他太了解凯撒,深谙其仿佛历史赋予的神性,如猛狮一般招惹不得。然而他又具有罗马贵族与生俱来的伟大品格:“罗马的伟大就在于它的元老阶层……他们牺牲了通常的软弱,自我沉溺于严格的军事纪律,所获得的回报仅仅是荣誉……在他们中间,好像单个的人就可③以行奇迹。罗马历史……是伟大的个人的历史。”这种个人英雄主义、欲望和力量,或许使勃鲁托斯内心深处并不甘屈居凯撒麾下,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接受凯歇斯的刺杀动议,犹豫可能只是表面的伪装。如上所述,谋杀的理由是虚构的,并无实据,①洛文塔尔:《莎士比亚的凯撒计划》,杜佳译,转引自刘小枫、陈少明主编《莎士比亚笔下的王者》,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②[俄]舍斯托夫:《钥匙的统治》,张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③[美]阿兰·布鲁姆:《巨人与侏儒》,秦露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4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尽管可能指向正义。单凭想象的可能性去刺杀一个深受人民拥戴的执政者,如果没有足够膨胀的政治野心是很难有勇气下这个决心的,更不会为凯歇斯所引诱。然而他接受了凯歇斯的建议,所以必须找一个理由以壮大内心、消除畏惧、增强力量。问题在于对付凯撒这样的巨人,即使找得到刺杀动机仍然徒劳。以是观之,其谋刺行动,真正的根源在其政治野心,恰恰不是德性使然。在血淋淋的凯撒尸体面前,德性如泡沫一般飞逝了。罗马贵族崇尚行动,假如他认为可以做到时,就义无反顾地去践行。勃鲁托斯的悲剧在于,行动与判断出现了偏差,也许那是非人力所为的。如果说安东尼演讲之前的勃鲁托斯是为政治激情驱策而沉着谋杀的实施者,其行动与德性是背离的;那么安东尼演讲之后,他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性质有了清醒的把握,对凯撒的认识得以深化或升华,清明的理性战胜虚妄的野心,一个真正高贵的罗马贵族勃鲁托斯恢复了他的本相。结语莎士比亚似乎一直在探寻“高贵”的含义,以多种戏剧形式试图表现“崇高”;同时既从贵族的高贵也从小丑的滑稽去触摸人性深处存在的意义。喜剧以爱情为内容呈现高雅,以琐屑为媒介讽刺庸俗,通过对比最终肯定的是高贵的思想与理想。史剧从历史角度,由百年战争到玫瑰战争,以再现历史情境的复杂性和历史人物的悲剧性揭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逻辑,以及由君王骑士之浩然气概辐射出的理想光芒和4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道德勇气。悲剧以社稷前途和英雄(王侯将相骑士贵妇之类)命运的极限考验为视点,力图洞察宇宙必然性和人性王国权力无意识的奥秘或规律,寻求世界与人生的形而上价值与意义。通过质疑与否定、解构与重建,仿佛经过了地狱,大悲剧的创作对莎翁就是一场暴风雨的洗礼,终于从涅槃中再生,信心依然归寄予高贵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可见,莎剧的整个体系就是探寻人类存在之崇高价值取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诗人遭遇了各式各样的性格或灵魂,高贵的、卑下的,优美的、丑陋的,正直的、邪恶的,善良的、残酷的……他为黑暗而痛心,但又总是为光明所吸引、为美好所激励,他把并非没有瑕疵的贵族文化精神悬为道德理想与美学律例,倾毕生精力、以巨大天才弘扬之,因为那是他心目中照亮人类前程的启明星。归根结底,莎剧对贵族的描写实质是对崇高感的向往,是对人类精神发展走向的无意识追寻。其不朽创作既展现了贵族文化精神的优异性,又能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之。本文旨在修正甚至颠覆传统莎学研究中对贵族文化性质的成见甚至偏见,努力以符合唯物史观的立场,通过莎剧研究对贵族文化精神做出新的价值判断。当然该目标尚未完成,因为这还仅仅是个尝试性的开始。参考文献中文文献(著作):1.[美]阿兰·布鲁姆著秦露等译《巨人与侏儒》,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2.[美]阿兰·布鲁姆哈瑞·雅法著、潘望译《莎士比亚的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卞之琳著《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4.[美]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5.[法]巴尔扎克著、许玉婷译《风雅生活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6.[英]布雷德利著、张国强等译《莎士比亚悲剧》,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7.陈志强等著《城堡·骑士·贵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8.[德]歌德等著、张可元化译《读莎士比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9.[德]汉斯-迪特尔·格勒弗特著、许惠容译《莎士比亚与他的时代》,(海外中文图书)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台湾)2007年版。10.姜德福著《社会变迁中的贵族》,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11.刘炳善著《为了莎士比亚》,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2.刘小枫、陈少明主编《莎士比亚笔下的王者》,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13.[英]劳伦斯·斯通著于民王俊芳译《贵族的危机:1558-1641》,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14.[法]乔治·杜比著周嫄译《骑士、妇女与教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15.[美]乔纳森·德瓦尔德著、姜德福译《欧洲贵族:1400-1800》,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16.[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幼狮文化公司1998年版。17.[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著、辜正坤邵雪萍刘昊译《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8.[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19.[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20.许洁明著《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1.[德]约阿希姆·布姆克著、何珊刘华新译《宫廷文化:中世纪盛期的文学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22.肖四新著《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文化》,巴蜀书社2007年版。23.阎照祥著《英国贵族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4.朱孝远著《中世纪欧洲贵族》,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中文文献(期刊论文):1.郭建《﹙皆大欢喜〉——长子继承权》,《法律与生活》2008年23期。2.高艳《凤求凰之路——通过〈终成眷属〉看英国贵族婚姻》,《时代文学》2006年3期。4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李文婕《脸谱化的恶魔与真正的英雄——试析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5期。4.宁平《我国近25年莎士比亚历史剧研究述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6期。5.潘一禾《诗人与君王——从〈裘力斯·凯撒〉看莎士比亚的政治智慧》,《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期。6.田俊武《政治学角度的〈裘力斯·凯撒〉中的勃鲁特斯和安东尼》,《理论界》2006年2期。7.谈瀛洲《历史主义莎评之新》,《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4期。8.王晋新《试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封爵政策》,《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9.武端理《试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权贵思想》,《读与写》2007年10期。10.徐锦玲《论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官僚形象》,《学术交流》2008年6期。11.阎照祥《英国贵族阶级属性和等级制的演变》,《史学月刊》2000年5期。12.袁颖《解读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女性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期。13.张杨莉《现代西方批评家对莎士比亚传记的新阐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中文文献(博士论文):1.龚敏《早期斯图亚特英国贵族官员腐败原因初探》,武汉大学,2005年。2.姜德福《16-18世纪英国贵族的社会地位》,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3.李艳梅《莎士比亚历史剧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4.刘为《贵族政治与政党政治:18世纪晚期英国政治结构研究》,南京大学,1989年。中文文献(硕士论文):1.毕海红《中世纪早期西欧贵族妇女与基督教的传播》,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2.冯军旗《中世纪晚期英国贵族的家仆世界——社会学视角》,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3.郭海明《12-13世纪欧洲妇女地位初探》,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4.刘岳红《从莎士比亚历史剧看中世纪后期英国的有限王权》,湖南大学,2008年。5.李红燕《从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看其君王观》,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6.李尔平《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世袭贵族衰落的社会史分析》,云南大学,2005年。7.李建军《西欧中世纪贵族妇女修道动机》,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8.石德才《中古英国贵族婚姻的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9.宋新雅《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差异及其文化解释》,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10.宋艳《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安徽大学,2005年。4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汪兰丽《中世纪英国贵族政治文化——从诺曼征服到玫瑰战争》,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12.卫丽杰《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篡位君王形象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13.朱安博《新历史主义与莎学研究》,苏州大学,2004年。14.张斌著《近代早期英国贵族财富构成分析》,吉林大学,2007年。15.赵东红《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贵族的婚姻与家庭》,浙江大学,2008年。英文文献:1.UK,CatherineGraceCanino.ShakespeareandtheNobility:theNegotiationofLineage[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3.UK,L.Stone.TheFamilysexandMarriageinEngland1500-1800[M].NewYork:HarperandRowPublishers,1979.2.USA,StephenGreenblatt.PracticingNewHistoricism[M].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0.4.USA,StephenGreenblatt.Learningtocurse:EssayinEaryModernCulture[M].NewYorkandLondon:Routledge,1990.5.USA,StephenGreenblatt.RenaissanceSelf-Fashioning:FromMoretoShakespeare[M].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6.CHN,HuangBikang.PoliticsinForm:ImageryandIdeologyinShakespeare'sHistoryPlays[M].PekingUniversityPress,2000.致谢论文的写作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搜集材料、选题论证、到初稿完成、修改定稿各个环节,每一步都必须付出辛苦和努力。在这里我要特别说的是,如果没有导师的细心指导,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我的导师王化学教授都在关键时候指明方向,以严格要求使论文不断由粗放型到逐渐规范;而且不吝时间亲笔删4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改,使我在谋篇布局、文笔层次等多方面深受教益和启迪。在论文完成之际,谨向王老师表达最衷心的感谢。硕士阶段的三年,有幸聆听于冬云教授、姜智芹教授、曾繁亭教授、鹿国治教授及其他老师的课,他们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风范都曾深深感染过我,在此也深表感谢。此外还要感谢学习期间关心我支持我的同室同级好友,他们的友谊包括鼓励与鞭策,是我得以加强自信、顺利完成学业的力量源泉。三年的经历将永驻记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分裂的现实背后---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个性复合》,5600字,发表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2.《历史理性、生命本能与理想追求——读略萨》,4600字,发表于《山东文学》2011年第4期。4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20119:22:04AM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