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鉴赏
加入VIP免费下载

《谈美》鉴赏

ID:896786

大小:104.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谈美》鉴赏  背景介绍  朱光潜在发表于1934年的《我与文学》中说,他之所以走上研究文学的文艺学和美学的道路,完全出于“字义上的误解”。原来他幼时想当然地以为,会作几首诗,会写几篇文章或者译几篇文字,“哼哼诗念念文章”,就算“研究文学”了。这就是说,朱光潜在走上学术之路前,便把创作文学和研究文学混为一谈,他是到欧洲留学之后才逐渐意识到两者的天渊之别,并逐渐将研究文学的文艺学和美学独立于文学创作之外。  观念如此,实际也是如此。朱光潜的处女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就是在欧洲留学期间写的,那是地道的文学作品。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在当时广受欢迎,反复再版,前后共售出20余万册,想想当初中国还只有“四万万同胞”,便不能不令人惊叹它的畅销程度了。正因为这本小书,朱光潜成为红极一时的作家,从此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作品浏览  《谈美》是朱光潜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是朱光潜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该书体现了朱光潜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一直被视为“5 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本书是其经典代表作《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也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需要说明的是,与朱光潜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谈美书简》相比,《谈美》更为本真,意识形态上的色彩更少,因而也更好读。)朱光潜以一种对老朋友说话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作品评价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20世纪中国举足轻重的美学家。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问题。朱光潜的散文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是一个特例,他的“说理性散文”文体风格全然独创。  延伸阅读  朱光潜遭遇“朱光潸”  美学家朱光潜早年出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当时最流行的书籍之一。1936年初,朱光潜在写《文艺心理学》等专著之余,又写出一部亲切自然的《谈美》小册子。书店在出版时,将《谈美》封面附注上“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字样。书出版之后,受到广泛欢迎。  不久,上海书摊上便出现了一本署名“朱光潸”,题目为“致青年”的书。书名接近,姓名几乎难辨不说,该书竟也有一个副标题:“给青年的十三封信”;比朱光潜的著作的副标题只少一个“第”5 字,打眼看去,没有什么分别;封面设计也追踪摹形:书名字形,位置相仿,连一些直线中间嵌一些星星都一样。所以,一位朋友把这本书寄给朱光潜后,连朱光潜自己也以为是自己的作品。待看清楚后,朱光潜竟然给这位“朱光潸”写了一封信。  首先,他请朱光潸原谅,说是自己误将此书认作自己的了。然后说:“光潸先生,我不认识你,但是你的面貌,言动,姿态,性格等,为了以上所说的一点偶然的因缘,引动了我很大的好奇心……不认识你而写信给你,似乎有些唐突,请你记得我是你的一个读者。如果这个资格不够,那只得怪你姓朱名光潸,而又写《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了!”接下来,朱光潜将自己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的情形略作回溯。认为当时“稚气和愚?”,但因坦坦白白流露,才得到青年的喜爱。这句话的潜台词,大约是告诉那位“朱光潸”要“坦坦白白”“老老实实”做人;否则就算一时得逞,也难免长久不被人戳穿,落得个不道德的名声。这封信的落款也颇有意思:“几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信当然无法寄出,只好在《申报》上发表。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朱光潜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恒,是指恒心,即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恬,是指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诚,是指诚实、诚恳,襟怀坦荡,心如明镜,不自欺,不欺人。勇,则是指勇气,志气,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光潜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串了他的一生。5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光潜先生兴趣广泛,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经过比较和思索,他发现自己对美学最感兴趣,而且美学是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共同联络线索,于是他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事业。当时,他的指导老师著名的康德专家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对,并且告诫朱光潜说,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朱光潜认真思索后,决定迎着困难上。这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这条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拖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任务。  “每人”与“每丁”  朱光潜的父亲朱子香是晚清秀才,但是他终身不愿做官,靠当塾师挣钱养家。因为家里人口众多,还要供三个儿子读书,所以家境并不宽裕,种的几亩田,也只是忙时请人帮工。1934年,他们的家乡桐城遭受特大旱灾,种下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当地老百姓靠挖野菜、剥树皮和食观音土活命。朱光潜的家人虽然有父亲的薪水贴补,但是也只能勉强度日,到了1944年春天,青黄不接,又遇水灾。朱光潜得知这些情况,十分关心族人,马上寄回2000多块大洋,并在信中跟父亲说:“5 凡我家乡族人,按每人一圆发给。”当时,一块银元可买糙米三斗,朱光潜的父亲想到自家经济也不好,决定留一些下来,便把朱光潜的意思“按每人一圆发给”改为“按每丁一圆发给”。并把剩下的钱,在桐城大关买了田地。朱光潜得知这一消息后很不高兴,在给家人的信中,不仅责怪父亲的错误做法,还告诫父亲:“十块大洋一斤肉可以吃,一块大洋一担种的租田不可以买”。可是,父亲就是不理解,他认为自己家的钱买田地有什么不对,说朱光潜书读多了,有些愚了。  1949年全国解放,1951年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朱光潜的老家就是因为朱光潜家有十五担种的租田,把他家划成地主成分。朱光潜也因此受到牵连,带来了厄运。“每人一圆”与“每丁一圆”虽然只一字之别,然而对于他家,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错误。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