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探究近日,笔者有幸听一位青年教师讲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讲课教师整节课设计很巧妙,从探究别里科夫死因入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但是当阐述真相时,把别里科夫死因归结为保守顽固的思想和沙俄专制制度。学生对这一点一脸茫然,也令笔者陷入了沉思:难道我们非得照本宣科?难道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没有现实意义吗?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供商榷。别里科夫的死因死因一:性格孤僻难合群别里科夫作为普通的希腊语教员,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15年!他有什么“超凡脱俗”之处呢,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装在套子里的。首先,行为方式古怪;其次,语言上形成套子,还有心理偏执。让人觉得别里科夫不止是性情孤僻,简直就是一个神经病患者了。这些套子禁锢着他,一直到死也没能解脱。这个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保守顽固、不合时宜的小人物,怎么能够融进热情奔放外省人华连卡的生活中呢?这一套子也成为结束他生命的凶器。死因二:保守与现代的冲突第4页共4页
长期封闭在“套子”里,近乎与世隔绝的的别里科夫就像现代社会中的“宅男”,能和现实中的人真正接近吗?在别人的撮合下,他竟然差点结了婚。原来他也想用婚姻打破封闭保守的生活,简直昏了头!可惜出现了漫画事件,让自尊胆小的别里科夫窘得无地自容。加之看到女友华连卡骑着车,这在他眼里简直大逆不道!时尚前卫、活泼开朗具有现代意识的华连卡,彻底击溃了别里科夫保守顽固、敏感多疑的心理防线,一个月后别里科夫就死去了,结束了他那可悲可怜又可厌可憎的一生。应该说死亡是他最好的归宿了,因为死亡实现了他终生的梦想──永远地装在套子里。保守思想与现代意识的冲突,即便渴望爱情却终究被爱情吞噬。死因三:精神压抑生存艰难相对于性格,应关注的是别里科夫性格背后的欲望,即消除无时不在的焦虑。别里科夫胆小多疑,怕字当先,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无人倾诉,内心充满焦虑。别里科夫用强迫自己摆脱争议来消除焦虑,他越是用强迫动作去抵抗焦虑,他的强迫症就越严重。别里科夫就被这种恶性循环折磨得不堪其苦,他通宵做噩梦,没精打采,脸色苍白。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别里科夫,是不是得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抑郁症呢?现实中没有人与之沟通,精神压抑无处释放,渴望爱情却被爱情嘲弄,所有的自尊自卑让这个小人物无套子可钻,以致无路可走,走到了为自己挖掘的坟墓。综观上述因素,别里科夫的死恐怕不仅仅是保守顽固的思想和沙皇专制制度了,而且有个性的因素、疾病的因素和爱情意外的到来的原因,笔者以为更多的是个人与时代特点的格格不入。那么,契诃夫呼唤和倡导怎样的精神追求呢?他的作品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契诃夫作品的精神追求和现实意义像契诃夫那样精神上追求自由的人第4页共4页
19世纪末期,正是俄国历史上反动黑暗的时期。契诃夫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对库页岛那里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进行调查。此行使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深刻认识,扩大了创作题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别里科夫的封闭、保守甚至反动都是那个时代部分国民病态心理的体现。契诃夫抱有强烈的批判,越是以漫画式的讽刺,越是有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悲凉。契诃夫一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是个绝对自由的人,他没有宗教信仰,蔑视一切权威,对任何事物都不顶礼膜拜,他的创作重批判和揭露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引导人们向往自由,热爱自由,为自由而斗争。因而,也可以说揭露市侩习气、恐惧新事物、懦弱猥琐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正是他内在理想的驱动。契诃夫表达了人类精神世界的痛苦第4页共4页
契诃夫的创作生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始终是一位职业医生,兼职作家。行医的经历使契诃夫广泛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物,了解他们的生活。他是一边拿着手术刀为人治病,一边拿笔解剖人的内心和思想。对于社会上任何病态、无聊、庸俗、肮脏甚至反动的剖析,他的手像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病态的社会,为人民消除思想上的毒瘤。《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讲述了一个精神抑郁人格畸形的人,面对着崭新的生活茫然无所适从的故事。作品中的人物,物质逐渐丰富,吃饱穿暖,但是内心仍旧痛苦,这痛苦源于环境对人的压迫,源于精神追求的迷惘和缺失,源于内心世界的无所依托。“别里科夫”这个姓已成了一个普通名词,代表“别里科夫性格”,具有集合意义,即代表在沙俄专制制度条件下形成麻木和奴性的社会病态,即一群人维护旧制度,庇护旧事物,而对新事物恐惧、躲避甚至阻挠。这样一群对活着迷惘无望、生命无力无助的人,把成文的规矩和制度奉为主要的行为圭臬,只能机械地、麻木地执行遵守。常态的无知、无耻、卑鄙和肮脏摧残着人们的心灵,所有这些就成为了生存的“套子化”,使人丧失神圣的自由思想的火花,丧失在各种形式中感悟生活的直接性和自觉性中。在这样的套子里,人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判断,甚至没有自己。至此,笔者发现照本宣科地依照教参来解读文本,把这篇经典看作一篇批判沙皇专制制度的问题小说,显然缺乏深入解读。文学大师的魅力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作品生命的脉搏跳动得越加有力。教师只有将自己的理解和社会性、人性和人物性格结合在一起,才能读出大师传达的社会意义:挣脱精神的枷锁,追求人性的自由。(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四中)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