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节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2.学习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能力目标1.美读课文,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2.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德育目标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2.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人性美”。●教学方法1.美读课文,细细咀嚼品味作品蕴含着的诗一般的意韵。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翠翠的形象,小说的主题等。●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二、解题出示多媒体投影: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十三岁就参加预备兵训练,后正式入伍,其早期创作大多是写童年生活和青少年行伍生活,具有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1931年以后的创作转向现实生活,在理想化的牧歌情境中表现着作家所向往的人情和人性美。作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就是他创作成熟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城》写湘西江城一个恋爱故事:山城茶峒的掌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都爱上碧溪岨渡口老船夫天真美丽的外孙女翠翠。两兄弟坦诚地互诉心事,相约按古老习俗以歌声相比,谁能打动翠翠,得到应和,谁就赢得爱情。天保不善唱歌,又明白了翠翠倾慕傩送的实情,就毅然随船下辰州。这个“水鸭子”竟被竹篙弹到水里“淹死”了。傩送为天保的死难受,又被家中逼着接受中寨王团总的女儿的妆奁,痛苦地坐船去了桃源。老船夫深为外孙女的婚事、幸福而忧虑,加上船总父子的误解和冷遇,在一个大雷雨的夜晚悄悄地死了。翠翠继续操持渡船,在碧溪岨等待着自己心爱的青年。但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在这三角恋爱的种种纠葛中,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父子之亲、睦邻之意,生动表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2.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并概括三节课文各节的具体内容,然后选代表发言。明确:课文的第一节(“黄昏来时”至“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纯洁美丽少女翠翠情窦初开,听爷爷讲父母年轻时恋爱的故事。第二节(“老船夫做事累了”至“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翠翠夜晚听歌,暗中爱上二老的情形,暗中也交代了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以唱歌进行爱情“决斗”的情景。第三节(“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游去了”到结尾)写大老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的爱情而外出闯滩,翠翠与爷爷畅谈与二老傩送未来的爱情生活。四、具体研习1.分析翠翠的形象(1)找一女生朗读课文(从开头至“就忽然哭起来了”)。①提问:文中写道:“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翠翠为何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少了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态?明确:此时的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朦胧的爱情已注入她的情怀,她希望被人爱,也希望爱一个人,有所思而不知所以,有所待而无由得之。表现出一种情无所依的心态。②提问:“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翠翠便胡思乱想。试根据文意说说她想了些什么?明确:她想象坐船下桃源县出洞庭,到外面寻求“不平凡”生活的举动;想象自己出走后爷爷寻觅不见的情景……③提问:翠翠为什么要想象离开爷爷?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回答。明确:在翠翠的生活中,爷爷是她的心灵支柱,要想象生活有变化,最“放肆”大胆的是离开爷爷。这样的想象也是她有所思有所待,希望生命中发生点什么打破眼前孤寂心灵的怀春思绪的自然流露,及在情无所属时希望爷爷陪陪她的小女孩心态。(2)学生浏览小说的其他部分,概括翠翠形象。明确: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的少女。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关心备至。因为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祖父去寻她,可是想到祖父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祖父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少女的羞涩,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正当青春期的她,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面对爷爷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时不时闪烁其词地表明态度。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在她身上,对祖父深沉的依恋与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于一体。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2.学生阅读相关文段,概括“爷爷”的性格特点。明确:小说中的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每到“十四中寨逢场”,“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因此,即使翠翠几次三番地呼叫他回来,他也不理会,直到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在生活上、感情上对她无比关怀,尽力体谅。3.组织学生讨论:小说是怎样体现人物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的?(1)出示投影,让学生先读下面的内容: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2)结合投影和小说有关内容讨论后明确:沈从文先生笔下描画的是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展示了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小说集中表现了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及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翠翠无父无母,没有姊妹,只有和爷爷相依为命。当爱情悄悄萌发而又无所适从时,她感到日子有点痛苦,曾胡思乱想到过用出走的方式“惩罚”爷爷。但这种“惩罚”的手段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的。因此当爷爷用试探的口吻与她开玩笑时,她又说“爷爷,我一定不走”,表达了对爷爷无限深沉的依恋,表现了她不是一个只顾自己幸福而弃他人于不顾的女孩。爷爷也因为身边只有翠翠一个亲人而无不时时处处关心着她。他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的爱情。尽管他赞赏天保,但只要翠翠不乐意,他就放弃。在生活上,对翠翠也关怀得无微不至,不让她坐热石头,惟恐她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传神地抒写了感人至深的祖孙情。小说节选部分没有直接写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傩送用最动人的歌声,没有任何物欲成分的歌声传达着对翠翠纯洁的爱情。天保和傩送没有因为同时爱上翠翠而反目成仇,出于良心和道德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总之,小说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4.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本文主题的认识。明确:作者描写湘西秀丽风光、纯朴民风,旨在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作者痛心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朽堕落的现实,在作品中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5.学生自由交流:作为生活在“都市文明”中的我们,学习《边城》后有怎样的体会、感受?(解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如可谈都市中人为物欲所累,亲情、爱情均带有不同程度的功利思想,甚至将爱导致畸形;也可谈这种情爱在现代生活中是无迹可寻的,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是人类真正走向文明的桥梁、基石……)五、欣赏品味出示投影:1.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为什么翠翠心里感到“薄薄的凄凉”?)2.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翠翠为什么忽然哭了?)3.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翠翠的心为什么“被吹柔软了”?)4.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地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
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又想起白日在河街上同大老谈话的经过,想起中寨人陪嫁的那座碾坊,想起二老!想起一大堆过去事情,心中不免有点儿乱。(爷爷痴痴地看天上的星,并由此想到死,为什么?“一大堆过去”的事情指什么?爷爷心里为什么有点乱?)学生思考后明确:1.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2.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3.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4.第一问意在说明爷爷活着的动力来自翠翠,他想到自己年龄已高,要让孙女有个托靠;一大堆过去的事说明爷爷想起了翠翠妈的往事;大老已走了,二老未见到来唱歌,又听人说中寨人给二老家送的陪嫁,爷爷怕翠翠所爱的人被人抢走,所以心里有点儿乱。(解说:设计四个小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环境描写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六、课文总结沈从文先生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边城》便是这种创作观念的印证。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意在借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这对现代社会中自私、虚伪、卑鄙之人生有着很深刻的借鉴意义。七、布置作业1.阅读《边城》全文。2.有人说“爱”是一件大衣衫,衣衫是要讲究式样、色彩、衣料,甚至于时尚和流行的程度的。但是,对于穿衣服的人来说,更需要细密而熨帖的针法,才能让这件衣衫变得真正温暖舒适起来。请以“爱的针法”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700字。●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火中凤凰陈启文
那透明的感觉是慢慢到来的。它经过你,而到达你生命的每一角落,把你一身的风尘洗得干干净净了,你才可以走在先生①踩出来的脚板印上,走进那些使你眼珠子发亮的情节里去。或许这就是凤凰了。那条先生孩提时代走过不止一次的河街,那一幢幢面对河水依旧不动声色地伫立着的吊脚楼,那五彩斑斓涂染过千万苗家儿女鲜血的鹅卵石,那河上的渔船上沐着细雨的鹭鸶,都是湿的,像是先生写下的每一个文字。没有这些,我们永远也发现不了湘西土地奇异而黑暗的美,我们也不会知道在地球上还有一个叫凤凰的小小山城。一个远道而来的好奇的看客,是走不进真正意义上的湘西和凤凰的。我们绝对不是来看风景的。沿着先生字里行间欢乐和眼泪的脉络,走进那座带天井的院落,不仅仅只有岁月沧桑后的感慨,还闻得到婴儿的味道。一百年前,那个婴儿,也是在一个雨天里降生的。在那个比最黑的黑夜还要黑的夜晚,只有他的哭声、母亲幸福的眼泪和那些雨水是明亮的。现在我就站在他降生的那一间房子里的那张老旧的雕花大床边,隔着窗棂,看着檐外的雨水。一滴雨从天上落到地上最终在无数的雨中溅成一朵水花,消失了,这一漫长的过程只是瞬间的一闪而已,没有人能够看清楚。老屋中的另一间房子,曾经囚禁过先生的童年。也挨过打,也罚过跪,跪在祖宗的牌位底下,每次要跪一炷香的时间。但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那颗小小的心,它跳着,以一派率性而为的野气,依然跳到各处去听,去看,去嗅闻。回龙阁也是那个从塾中逃到太阳底下同一群游荡的野孩子爱去的地方。离阁楼不远,那几棵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还长在那里。那个小男孩,似乎还藏在某一棵大树上,我们看不见他,却听得见雨中握在他满是水珠子的手里蝉儿呦呦鸣叫。先生在年届八旬之际,回到凤凰,在那几棵大树下沉默地站了许久,他是再也爬不上那些树了,但先生很沉重地一步一步登上回龙阁,像赴一个约会。上来后,他只在自己膝上重重地拍了一下,接着一声长长的叹息,一句话也没说,已经老泪纵横了。他和那个在被雨水泡染过的田塍上乱跑的他,已经隔着万水千山。其间的距离,我们自然是无法走近的。但是你可以独倚阁栏,朝岁月的两端打量。这是一条河的长度。有很多东西现在我们已经看不见了,针铺门前那个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磨针的老人,皮靴店里的皮匠,南门河滩上那个杀牛的屠户,还有长满青苔的板街上那些用单刀、扁担决斗的苗人、土家人,都已离我们远去。河流率领着层出不穷的人们在岁月中风尘仆仆,没有人会感觉到生命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一个尽头滑去,等到他们明白过来时,所有的人都不见了。但河流也并不因为缺少了他们而变得消瘦,她又养出了一条条豹子般勇毅的汉子。河边的女子也依旧长势喜人。一双双娴熟于织网、撑船的手,依然在滩上、水里忙碌着。在青山绿水中摆渡的也依然是一个从从容容的女孩子,似乎相熟,又十分陌生。尽管那边已建起了一座大桥,但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坐船过渡,与其说是坐她的船,不如说是坐坐昔日的岁月。其实谁都知道她并不是在另一条河流上弄船的翠翠②。我又看见了先生曾经看见过的一头小白山羊,站在河边岩嘴上饮水。沱江很清,清得看不见水,清得能看见水的灵魂,和那美丽生灵的一个倒影。河水带走了很多,但有些东西是不会随滔滔不绝的河水一同流逝的,那些与河流有关的性格,他会永远留驻于你的生命里,化作血气与梦想,孕育出了湘西最本质的精神。雨压低了声音。仿佛每滴雨都睡熟了,但依然在落。我正在走进一种很深的寂静中,浑身都已湿透,已不知身在何处。世界总在风流水转,凤凰每五百年浴火重生一次。其实在雨中的凤凰古城经历了一回,又何尝不是一种涅槃。多少年来我的生命早已没有了流动的感觉,现在它终于又流淌出了一些色彩。在这一刻,我悟到我也是真实地活着的。(原载《散文》2003年3期,有删节)注:①先生:此处指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作家,湖南西部凤凰人,苗族,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等。②翠翠:沈从文代表作《边城》中的女主人公。1.第一段中说“走进那些使你眼珠子发亮的情节里去”。这里所谓“使你眼珠子发亮的情节”指的是什么?
2.第三段中说“我们绝对不是来看风景的”。那么,作者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呢?3.倒数第二段说“孕育出了湘西最本质的精神”。请根据有关文意,对这种“最本质的精神”进行简要概括。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以“那透明的感觉是慢慢到来的”一句开篇,既交待了自己是冒着微雨来沈从文的故乡访问的,也暗示自己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雨”的洗礼,从而眼睛和灵魂都变得明净了。B.本文在写眼前所见的同时,不时插入对沈从文童年生活以及沈先生作品情节的回忆,使得现实与历史相互转换,生活的写实与人生的感悟交替穿插,既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又造成了文章情节的波澜起伏。C.第三段中说“老屋中的另一间房子,曾经囚禁过先生的童年。也挨过打,也罚过跪,跪在祖宗的牌位底下,每次要跪一炷香的时间”,这些话的意思是说沈从文先生童年时代曾被关押过,受到过残酷虐待。D.第五段中说“尽管那边已建起了一座大桥,但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坐船过渡”,这是含蓄地指出湘西人由于地处偏僻,因而思想还是有些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比较缓慢。E.结尾一段,作者照应开篇,总结了在湘西沐浴风雨以及实际接触湘西山水、湘西精神的感受,也由衷地表达了一种源自和沈从文的人格与精神相比后的深深自责。【参考答案】1.既指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包括在沈从文著作中被艺术化了的湘西一带独特的乡土人情。2.瞻仰沈从文故居,追寻沈先生青少年时代的生活足迹,了解他性格人品形成的原因。3.小白杨一样的美丽善良和豹子一般的勇猛刚毅。4.AB(C项错在“童年时代曾被关押过”,应为“沈先生在童年时受到过令人窒息的私塾教育,因逃学等受过体罚”;D项应为“既体现了人们的某种怀旧情绪,也暗示了沈从文作品持久的影响力”;E项错在“表达了一种源自和沈从文的人格与精神相比后的深深自责”,应为“表达了受到的精神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