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练习1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边城》练习1

ID:897352

大小:48.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边城》练习  ●作业导航  1.体会边城人民淳厚朴实的人情美。  2.学习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  3.学习小说描绘边城诗情画意的风景的手法。  一、基础部分(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全对的一项是( )  A.傩送(nán)  喁喁(yú)   间或(jiàn)黑黝黝(yǒu)  B.嗅到(xìu)吁吁(xū)   挪动(nuó)焖菜(mēn)  C.川黔(qián) 悲悯(mǐn)   翘首(qiáo)茶峒(tónɡ)  D.蒿艾(ài)角隅(yú)   高崖(yá)忌讳(huì)  2.下列成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作茧自缚    励行节约眼花潦乱    残渣余孽  B.堤溃蚁穴    揆情度理销声匿迹    震聋发聩  C.游目骋怀    怵目惊心前车之鉴    大材小用  D.原气大伤    嗜杀成性曲意逢迎    道貌昂然  3.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王同亿《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中随心所欲、口若悬河的释义如此之多,到底会把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何方?  B.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破坏,都遭到了相应的报复,环境污染的威胁正日益严重,这绝不可视同儿戏。  C.在这块巴掌大的端砚上,雕刻水泊梁山的108将,个个栩栩如生,真可谓鬼斧神工。  D.这一伙侵吞巨额财产、败坏党纪国法的“硕鼠”被押进法庭时,人人侧目而视,嗤之以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侵入我国的寒流的路径,不是每次都一样,这要看由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来决定。  B.罗马尼亚民间乐团在北京的首次演出,受到了首都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人们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宋代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咀嚼。  D.这支来访的外国俱乐部足球队让我们青年队员上了很好的一课,恐怕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这次比赛。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萧老比我年长30岁,他无愧为我们的师长,每次相见,我都以晚辈、学生的身份向长者请教,带着几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美国“9·11”事件给全球股市带来巨大__________________,各国政府相继采取措施,防止再度出现经济危机。  ③深圳女孩黄慧_________的骨髓植入广西男中学生程金波体内,这是内地首例非亲缘异性间骨髓移植的手术。  A.拘谨  震荡  捐献  B.拘束  振荡  捐献  C.拘谨  振荡  捐赠  D.拘束  震荡  捐赠  6.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  他生病住院也不好好休息,在床边、桌子上堆了不少书、信和文稿,__________________,而仅仅换了一个地方办公。  A.简直使人怀疑他是病人  B.谁也不会把他看作病人  C.简直使人以为他不是病人  D.他决不会被人看作病人  7.下列判断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边城》的主旨是通过一个充满凄凉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湘西人民淳良的心灵。  B.文章中几次提到“祖父”的可能死亡,这样写,是为后文老人在雷雨夜猝死而作好铺垫,也是“祖父”暗示翠翠要作好思想准备,要她坚强一些。  C.文章中几次提到翠翠的梦境,写她摘虎耳草,是表现她已暗恋傩送,希望听见他的歌,喜欢他歌里的韵味,寄托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D.“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这其中的“柔软”里有一种薄薄的凄凉,有青春的烦恼,有一种对爷爷吹的曲子中暗示的东西的  不满。  二、阅读部分(每小题6分,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窨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蛾。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8.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  C.作品中的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店员,一位是“缺乏才华” 的影院美工。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关怀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  E.一位文艺评论家说:“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到第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听到这支枪响。”《永远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枪”。  F.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作品结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10.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11.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  三、语言运用(15分)  12.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拟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2个字。(4分)  自1999年起,我国普通高校连年大幅扩招。1999年扩招51.3万人,2000年扩招60.9万人,2001年扩招29.4万人。由于大幅扩招,入学门槛骤然降低;出现了高校教育质量滑坡现象。全国政协常委金开诚指出,高校扩招后,一定要把好“出口关”,对于“宽进”的学生,如果培养措施不得力,毕业标准不严格,就会形成“宽进宽出”、质量下滑的局面。  一句话新闻:金开诚委员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把下面的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要求以“绝句”二字开头,不改变句子的原意,语句连贯、通顺。(5分)  王维把绝句这种最能展示人的性情、气质、素养和才思,最难出珍品的诗歌体裁运用得出神入化,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改写句:绝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试以“纪念碑”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写一个比喻句。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  (1)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进行衬托。(3分)  (2)以“纪念碑”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要求揭示将某一事物(比喻的本体)喻为“纪念碑”的原因。(3分)  四、写作素材积累   1.年轻人对住在森林公园的一对夫妇羡慕不已,因为那里有清新的空气,有大片的杉树和竹林,有幽静的林间小道,有鸟语花香。当这对夫妇知道有人羡慕他们的住所时,却神情诧异,他们认为住所并没有多少值得观光和留恋的景致,远不如城市丰富有趣。今年春节,广州出现了“本地人涌出郊外,外地人扑入城里”的有趣现象。  2.一番盛开怒放之后,一片片洁白的苹果花瓣随风飘洒,坠落在地上。蹁跹飞舞的蝴蝶看着这种情景黯然伤神,对苹果树说:“唉,你为什么不留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呢?你真的不知道,没有了花你就一点也不可爱了吗?”“这个我完全知道。”苹果树平静地回答,“不过,为了秋天的满枝硕果,我宁可放弃现在的美丽可爱。”参考答案  1.解析:A.傩送nuó,喁喁yónɡ;B.焖菜mèn;C.茶峒dònɡ。  答案:D  2.解析:A.厉行节约,眼花缭乱;B.振聋发聩;D.元气大伤,道貌岸然。  答案:C  3.解析:A项中“口若悬河”多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用来形容词典的“释义”,很不妥当。B项中“视同儿戏”多比喻做事不严肃,不认真,看成小孩儿游戏一样,和上下文语境不符。D项中“侧目而视”意谓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同样和上下文语境不符。C项中“鬼斧神工”多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和上下文吻合。  答案:C  4.解析:A.句式杂糅;C.误用关联词,“因而”改为“而且”;D.“他们”指代不明。  答案:B  5.解析:“拘束”指明显约束自己,含有不自在的意思;“拘谨”指小心谨慎,言行举止小心翼翼。“向长者请教”,用“拘谨”比较合适。“震荡”指动荡,对外界产生影响;“振动”通过一个中心位置,左右摇摆,是自身运动,一般不对外界产生影响。“股市”用“震荡”恰当。“捐献”与“捐赠”都带有无条件献出之义,“器官”多与“捐献”搭配,“财物”多与“捐赠”搭配。  答案:A  6.C  7.解析:“对爷爷吹的曲子中暗示的东西的不满”与原文之意不合。  答案:D  二、8.CF  9.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的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3分)。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3分)。   10.①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却了情感上的依傍(3分)。②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3分)  11.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2分)。开始,人们热切盼望郑、潘二人能产生感情(1分);接着,人们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1分);后来,人们为郑若奎的突然去世、也为郑潘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同时对二人的行为表示敬意(1分);最后,人们看到隔壁上的门为郑潘二人暗中“私通”而备感愤懑(1分)。  三、12.高校扩招,宽进不能宽出。  13.是一种最能展示人的性情、气质、素养和才思却又最难出珍品的诗歌体裁,王维却把它运用得出神入化,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14.答案示例:(1)群山苍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深情地注视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注视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伟大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和苏轼,还有曹雪芹和鲁迅,用他们令人着迷而又撼人心魄的诗文,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纪念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