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看“边城”
加入VIP免费下载

“白塔”看“边城”

ID:897376

大小:53.4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白塔”看“边城”  初看起来,“白塔”是“边城”的配角,甚至是配角的配角。但仔细思考,从整局来观察研读整个《边城》,就会发现沈从文付予了“白塔”最多的意象与思维空间。  《边城》作为沈从文创作实至名归的代表作,作者负出了大量心血。“它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秀丽的风景画,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坚硬柱石”(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做为支撑沈从文整个思想境界的柱石,从一开始,它就是石拱桥的那块“龙门石”,是没有随便哪块石头就可以的,需要的是上乘的石料,还须由大师傅亲自洗村,加工、制作,因此,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思想对比有很大的影响。  沈从文自小读书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被视为顽童,学各种粗话、野话、蛮话。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没有使沈从文的自然天性没有被拘束。但是,就像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家庭一样,沈家家境日渐低落,15岁的沈从文投身行伍。“注定的‘必然’将他驱向不可知的人生”(《从边城走向世界》)自此,沈从文便进入了充满传奇、戏剧性的人生经历中。在这里面,他自也驾使不了自己的命运。但也正由于这种经历,使沈从文对人生,对生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在后来的作品中,沈从文往往将“生活”用“生命”这个词来代替,而又那么自然。由此可见一班。  对外面世界充满向往,要读书上大学不愿再在行伍中干杀人勾端的沈从文,1992年,辞别他的湘西世界,只身来到北京。开始融进中国现代文化洪流:“沈从文跨越不只是几千里的距离,同时跨越了一个甚至几个时代的历史空间”(《从边走向世界》)。沈从文走进了一个他不熟知的世界,开始了他孤独的生存,开始了走向一名作家的心路历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个“独特存在”,都市生活与乡村气息的巨大差别在此呈现,这种差别也正是沈从文有孤独人生路上行走的原因,精神世界必然与外部人生经历相联系。在这种都市与乡村、痛苦与孤独中,必在有一种选择,虽说这种选择很难。但很明显,沈从文选择的是乡村生活里,湘西神秘社会里的美好气息,沈常叹“乡下人”大少,怕是他感到这种乡村气息在都市里得不到体现的感叹,如果有更多的人提倡这种气息的话,都市不文明的成分也将变得文明。  这一切,也许就是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前期准备与原因吧。  《边城》是“一部证明人性慧善的杰作”(刘西谓《边城》与《八骖图》),沈从文自己对《边城》的创作也作很明白的阐释:“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里,我们不需再去叙述《边城》的故事情节,而将从一个角度,从《边城》中“白塔”的角度来解析它。  现在很多读者,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白塔”的象征意味:“白塔的坍塌与重建,表达出这样一种信念,原有的文化虽然正在解体,但新的民族文化品格的重构还可寄望于未来”,“不但白塔的坍塌和重修分别象征着古代湘西的终结和新的人际关系的重选,而且翠翠的爱情波折和无望等待从整体上成了人类生存处境的象征(《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从这里,可以看到白塔并不是《边城》的配角,如果说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是明线的话,那么“白塔”就是存在《边城》中贯穿全文的暗线。渡船?碾坊?不足以概括起整篇文章所体现的湘西世界里的这个故事,民情、风俗、象征等。  《边城》开篇集中笔力对湘西最具特色的山水,风俗民情进行了着力描绘,幽静的山,流动的溪水,竹制的取自自然的渡船,溪边耸立着的白塔,交相辉映。端午赛龙舟,捉鸭子。这些,作者平常、安静地述说着。意境的古朴、方言的表达,都是舒服的,作者并没有刻意突出“白塔”,但看完整篇文章则将是另一番感觉。  “白塔”在明白的文字里,只有开篇提到它,中间翠翠到“白塔”下摘菜结尾的“白塔” 坍塌,再重建。看起来似乎可有可无。没有它在里面,似乎不影响文章的结构,而傩送,天保对“白塔”没有任何言语,翠翠和爷爷也没有对“白塔”有过任何的表面评论。就这样,“白塔”在可有可无中走进了《边城》是值得思考的。沈从文不会平白无极地加进一个东西,所以,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说明“白塔”在《边城》中是重要的,至要的,可以解答许多疑问的。  一、白塔代表了整个湘西的民俗、民风、民情、人性、道德等中国传统美德美好的部分。  白塔就像一个焦点,它把所有的光集中在这一点上融绘。因为文章不可能像社会学研究写上面这些,它得有一个集中点,一个代表。因此,白塔承担了这个责任。边城是“一个原始社会与封建宗法关系交织的社会”(《从边城走向世界》)这里的人待人以诚,不重利而重义,乐于助人,守信受到别人的礼物必回赠。来往的度客,从来都有良好的品性,爷爷收到的钱都用来买烟等东西,而翠翠则追着度客还钱,“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中绅市还更可信此”这里似乎没有阶级,“老船头”与掌管码头的顺顺平等交往,并没有因顺顺掌管码头而对老船工不屑,船总这个“官”也不是官方的,而是由地方上有威望,得民心的人得到众人的推举产生的。这是“原始氏族制遗风的产物”(《从边城走向世界》)  端午节是《边城》描绘得最细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在中外,人与人交往最多。在这一天,很多故事都可以发生,并且在《边城》里发生了引导整篇文章发展的故事。“白塔”一个历史的见证物,它见证着许多历史的发生,发展,同时,它也承受着这些故事的悲欢离合。  二、“白塔”不是“现在”建起来的,它是历史物,它可能很早很早就存在于那里了。许多的事都被它见证着。于是,也告诫着后来者,使之就此而思考。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翠翠母亲与她父亲的爱情悲剧。  翠翠父母当初以对歌自由恋爱,但父亲是军人,不能反军律。但当军人想与翠翠母亲私奔时,母亲却舍不得留下孤独的父亲终未同意。这样,父亲绚情而死,母亲因舍不得身上的“内”生下了翠翠后却喝“生水”而死。  这是《边城》里的一个前故事。作者并没有把它直接安排在《边城》的主题情节中。但这个故事又是不可缺少的。它为后来翠翠的爱情故事设制了一条曲曲折折的路。老船夫时刻担心翠翠会步入她母亲的后尘。  “老船夫……夜里躺在床上陷入一种沉思里去。隐隐约约体会到一件事情(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再想下去便是……想到这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笑了。其它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为此,老船夫没有很快地答应天保的提亲,而是让翠翠自己去选择。  要说翠翠的爱情有悲剧色彩的话,除了那座“碾坊”,就是这个“前故事”了。  “白塔”作为一个历史见证者的化身,它见证了那个故事的发展。它自然明白,这个故事对后世的影响而引申出的故事的色彩,只是它不能言语而已。  三、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很多人讨论的焦点,那就是最后傩送回来了没有。有的人论证说回来了,有的人论证说没回来,可谓众说风云。可是我们从“白塔”的角度去想时,很容易得出答案来。  《边城》写于1933年,当时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已经具体形成了,沈从文的性格“外柔内刚”不折不从、亦兹亦让”。沈则自喻为“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忍,表面看来极易范围,其实则无坚不推(《一个传奇的故事》)。  沈从文还说:“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一切从爱与美的人性出发”。  从上可得到一个信息,沈从文不可能把《边城》完全处理成为一个悲剧。“在《边城》里,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使沈从文不忍心将人物命运推向悲剧的结局” (《从边城走向世界》)。但现实中的悲剧因子也使沈从文不得不重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使《边城》的结屋处理成那样,这就是凌宇先生说的:他明白人的在追求生命自主的现实人生路上,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让很多后人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  写作《边城》时,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姻正处于一种幸福的甜蜜之中。可以说,正因为有这种幸福,才有《边城》的问世。  作者在《水云》里叙述写《边城》的过程是这样的。  “……一面让细碎阳光洒在纸上,一面将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九水北看到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面就用身边新妇(指夫人张兆和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朴式样。”  试想,在这样的氛围中,谁还愿意将《边城》处理成悲剧呢?  “白塔”在前面说到的象征层面是深层次的,而在实际文章当中,“白塔”并不是没有直接意义。白塔坍塌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这座历史的“白搭”就这样倒下了。而翠翠的爷爷也在这个晚上去世了。这是巧合吗?不是的,作者这样写,是他要告诉我们许多信息。  “白搭”倒了,“爷爷”死了,在这之前还发生了许多事,天保死了,傩送要到外面去了。从这时的情节来看,“爷爷”是主要的当事人,但他“死”了,许多事情就不要他思考了。  所以,“白搭”坍塌了,作者是想说,过去的许多事终将是坍塌了。眼前的事必须重新开始,是一个新的层面,它不是一个层面的延续。  这个新的层面怎么开始?下面处看傩送。傩送回不回来,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在翠翠与傩送之间,有座碾坊,这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但在文章中我们已看到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傩送已决定,或者说早已决定要渡船而不要碾坊。只是当时封建宗法关系还左右着一些人,又“哥哥”天保的加入,使事情复杂了。  而傩送的出走,起因是哥哥天保的死,还有与顺顺的争吵,但就这时,他态度也很明了。  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如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吧。我尚不知道我是应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二老的立场是明摆着的。顺顺先是在意碾坊,但在老船夫死后再看顺顺的立场,我们发现顺顺站在了渡船一边。  傩送出去以后,他不减产会发生这么多事。随着事情的发生,发展,许多事情都要重新思考。傩送总要知道这些事情的。只是知道后,需要时间思考罢了。  边城的民俗风情在篇尾重新出现,因为“风水”这一古老风俗的原因,“白搭”又被修复了。修复看似简单一笔,实包含着许多没有明示的信息。这就是这个层面的起点。  往事都随旧“白搭”的坍塌去了,“新”事随着“白搭”的重修而有了新的开始。如张爱玲在《金锁》结尾说的,30年前的月亮已经很远了,但新的故事才开始呢。  所以,可以看到,白搭的象征意味不仅只是前面说到的两者作为贯穿《边城》始终的一条暗线,它还告诉了我们许多明确信息。  站在白搭这个角度,可以重新发现很多《边城》的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到,翠翠坐在溪边的岩石上,必将看到一个身影向她走来,而人们站在白搭上,必将看到一个身影向翠翠走去。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