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第2课时明确目标:1•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2.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教学过程:一、赏析第一部分(一)集体朗读(二)具体赏析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岀了什么特点?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一一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一一界域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一地势宏伟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4、•试背课文二、赏析第二部分(一)齐读课文1•木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这两段景物描写你最欣赏其中哪些诗句?讲讲原因。(-)具体赏析(1)“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谈谈体会吗?明确:(让学生体会到木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浑成之美。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鹫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木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Z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月由,彩彻区名。)(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近:“鹤汀凫渚”四句;远:“山原旷其赢视”四句)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3、小结:第2、3段都写了什么景?•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4•思考:木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②高耸入云,溢彩
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舶”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三、赏析第三、四部分(-)齐读课文(二)具体赏析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明确:①“长安”“帝阍”“宣室”一报国无门,济世无路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f慨年华易逝,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③贪泉”“涸辙”一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④“孟尝”/“阮籍”一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⑤“终军”f表示请缨无路⑥“班超”“宗意”f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⑦“杨意”“凌云”/“钟期”“流水”一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2.请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幫、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四、课文总结本文是二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余恕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巩络绎。”五、布置课后作业反复诵读课文,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积累文中的名言名句。《兰亭集序》第2课时教学FI的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HYPERLINK"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39/Class41/Index.htmlAt"-blank"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HYPERLINK"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67/"\t"_blank"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HYPERLINK"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39/Class41/lndex.html”\t“_blank”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3、指导学生HYPERLINK"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l4/Index.html"\t”_blank”品味本文精练优HYPERLINK"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l/CIass4/200412/4121.htmlH\t“_blank“美、朴素清新的语言。一、集体背扁第一段,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1.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由乐而生痛,由痫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2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文章可划分三部分,概括要点。第一部分(1、2):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3):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二、课文分析
1.重点语句赏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Z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口“神游”,到自然屮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悟道”(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屮往往使人物达到“物我两望”的境界。二、讨论第二段内容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牛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含义相同,“转瞬之间”,“人们生活、交往,转眼之间就度过一生”“从前所喜欢的转瞬之间已成为旧迹,还能不因此而生发感慨吗?”)2.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3.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Z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从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叩勺,随着吋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内(静)或放浪形骸之外(躁)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5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三、讨论第三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第三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牛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Z内二有的“放浪形骸Z外二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二“痛由此而生。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兑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荡为妄作S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荡为妄
作”的观点,认为“有牛就有死",对于牛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篇文章。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Z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二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雹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4.全班齐读。四、归纳总结:全文在亦“乐”亦“痛比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本文由“乐”而“悲1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二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Z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FI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荡”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牛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讦勺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三。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我有一个梦想》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安Z若素”“义愤填膺”等词语。2•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耍内容。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目标1•揣縻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2.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9.11”1968年4月18口德育FI标1.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2•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1・对本文背景的了解和认识。2.深层理解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从更好地理解全文。2.问答与拓展。在设疑
的前提下,点拨、解答难题;同时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学牛视野,加深对文课吋安排2课吋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2..结合演讲词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要点。3.初步揣摩关键词语,尝试完成练习一,列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及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9.11”1968年4月18日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如果我们在这儿提到一个国家的名字,我想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不过在没有讲出这个国家的名字之前,我想到一些人的名字:比尔•盖茨、麦克尔•乔丹、麦克尔•杰佛逊、林肯……另外,还有“。无疑这个国家的名字是“TheUnitedStates”(美国)。看來同学们对美国是十分熟悉的。可是,我在问,我们对美国的社会现状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又对占美国人口12.5%的黑人生活现状有多少了解呢?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窗口来对美国社会现状作一个初步步的认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一篇非常重要也极其优美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二、作者简介1.马丁•路德•金(192旷1968),是美国一位重要的政治领袖。曾获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29年,马丁•路德•金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洲的亚特兰大市。他是一位基教牧师的儿子。小吋候他喜欢打篮球网球,特别喜欢踢足球。他把大量时间用來读书。为了赚点钱,他还送报纸。他喜欢广交朋友,而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打斗。15岁时他获得入学成绩优秀奖而进入壮方某州的一所大学深造。黑人在那里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牛活。学习班和工作。1948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当时在南部各州.黑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虽然美国在1865年学结束了奴隶制,然而南部各州•通过了它们自己的法律,继续把口人和黑人分开。法律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在商丿占。饭丿占。医院。公共汽车和火车里都有为黑人设置的隔离区。黑人儿童在单独为黑人开设的学校上学。花在黑人儿童身上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儿童的四分之一。南部各州的黑人没有选举权,如果他们想要参加选举,就得通过一项阅读测验。1948年到1951年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他毕业生相信,如呆人们得不到民权,那么要求社会变革则是止确的。也是必要的,他认为,可以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而不通过战争和杀戮,在他的一生中,他迫使政府解放美国黑人,给他们平等到的权利。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64年通过了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这法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选举•权。由于马丁'路徳'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路德•金在出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三、请同学简介这篇演说辞的吋代背景(六十年代民权运动)1955年12月1日1963年8月28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在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
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丁•路徳•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子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公开。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路徳•金被子关进了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了三十年!”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有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有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四、设疑解题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那么,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梦想的内容、怎样实现梦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我们现在从文章屮找出相应的段落,看看有哪些段落是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和的。五、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要求:勾画出含有“梦想”字样的句子,齐读一遍。1、请根据这些句子,在结合文章背景,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让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2、现在,请根据这六个排比,具体说说“梦想”的内容。(让黑人享有政治平等权拥有正义和自由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处,亲如兄弟)小节:这六个句子不但极具气势、形式整齐。而且,内在逻辑严密。无论一国家、一民族、一团体还是个人,只有在政治上确立了自己地位,才能拥有讨论正义和自由的权利,只有在偌大的社会屮推行正义和自由的思想,才能从思想上消除歧视思想,只有消除了歧视,才能真正出现黑人和白人和睦共处的局面现在,请大家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论这六个排比句。这六个排比,如长虹贯日,瑰丽绚烂(文采);如阳光普照,正大光明;如飞瀑直下,一气呵成(表达酣畅淋漓);如铁链相接,环环相扌II(逻辑严密)引申:早在屮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一个可以和马丁媲美的人物一一墨子在战国时代,他就提出了兼爱非攻思想,希望天下人人平等。对比以前的议论文,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没有按提出观点一一为什么一一怎么办的顺序,非常新颖。逻辑上环环相扣,非常严密,别致。3、梦想放在后边起到的作用?引人思索,让人振奋。影响深刻。六.默读全文,给每一段标上序号,(1)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3)这次演讲涉及哪些内容?(4)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2.学生分组讨论,指定学生发言。明确:(1)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同吋也包括美国政府。(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是1963年月28地点是在华盛顿广场;场合,在华盛顿特区组织二十五万人的集会上。(3)要求自由、民主、种族的平等。(4)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七、学生精读课文,分组计论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1.学生讨论,各组组长组织学生发言,组长做好记录。2・选交流较好的小组面向全体同学发言,
其余各组点评。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回顾。肯定《解放黑奴宣言》的重大意义。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揭示黑人生活的状,抨击美国社会黑暗的一面,得出自已正当的要求。第三部分(第17自然段到结尾),展望前途,前途是光明的,胜利一定能够到來。八、布置作业1,仔细读课文,揣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优美的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2,回忆所学过的演讲词,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报任安书》第3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3、体会木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教学重点和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宜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课时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师生共同探讨以下内容: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2、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指名回答。3教师总结、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第,幽于圜墙Z屮。”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Z所趋异也”。B、“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二、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A、“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一一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一一隐忍一一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一一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一一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吋又冋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蟻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缰细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冋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口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痫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三、教师总结全文《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一一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鹫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四、布置作业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2、梳理文中的文言句式。《苏武传》第一课时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3、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过程和方法:1、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2、把握木文的写作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2、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3、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乂辉煌无比的人生。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四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1.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屮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二)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苏武岀使背景。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吋,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三)由四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1.给加点的字注咅①稍迁至移中厩(j心)监;②数(shud)通使相窥(kuT)观;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3ng)也;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Qi)单于;⑤后随泥野侯没(mo)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删氏(yanzhT)归汉;⑦置焜(yU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咅''yCirT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chu)弥山;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紙(击);2.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
毛织品。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弄(jJ)〃,收藏。④空自苦亡人Z地亡:通''无〃,没有。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1.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⑤独有女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