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学习目标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个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2.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3.背诵文章2~5段,对文章进行文学性和艺术性鉴赏。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不一般。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粗,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论者所欣赏。字词汇总生字轸(zhěn):①车后横木,借指车。②二十八宿(xiù)之一。③悲痛。墟(xū):原来有许多人聚集居住而现在已经荒废了的地方。饯(jiàn):①饯行。②浸渍(果品)。阿(ē):①大山。②屈从,迎合。凫(fú):野鸭。闾(lǘ):①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单位。②里巷的大门。筵(yán):①竹制的垫席。②酒席。③古人饮食宴会在席上,所以酒席叫“筵”。通假字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古今异义千里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贬义)俨骖騑于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动身)穷且益坚(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等终军之弱冠(古义:二十岁。今义:无此意)盛宴难再(古义:第二次。今义:相当于“又”)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一词多义完:担中肉尽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尽全、都:宾主尽东南之美所有的:尽人皆知极:尽善尽美
事、事故、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旧、往昔、过去的、原来的:豫章故郡故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衰老、亡故:暮去朝来颜色故故意、特地:故久立与其客语依然、依旧:大人故嫌迟原来、本来:此物故非西产因果连词:故幸来告良统属、隶属、属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类、辈:若属皆且为所虏属连接:平原君使冠盖相属于魏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走近、靠近、接近: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立即、就: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即就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假如:即有如不称,妄得无随坐乎当、当前:成功在即通“则”:且壮士不死即已反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将近:年且九十姑且、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且而且、一边……一边……: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尚且:臣死且不避词类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以……为襟、为带雄州雾列名词作状语,像雾那样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流星那样川泽纡其骇瞩意动,对……感到惊骇屈贾谊于长沙使动,使……屈居窜梁鸿于海曲使动,使……窜逃宾主尽东南之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俊美下临无地名词作状语,下,向下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看、望徐孺下陈蕃之榻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放下来重点句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课文精要理解主旨作者记叙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了人生无常、命运坎坷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发奋振作的意志。希望与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理清结构谋篇立意:本文写景雄伟壮丽,文辞华美,妙用典故,内容充实,抒情真挚,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所谓“圣主”“明日”的不满。层次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述宾主之美。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绘山川美景。第三部分(第4、5段):写宴会的盛况,抒人生的感慨。第四部分(第6、7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筵难再。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国写全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诵读步骤一般而言,对古诗文的诵读应区分体裁,把握感情基调,正确把握主旨。读能见义,读能生巧。可遵循以下五个步骤诵读本文。(1)初读务必要读准确:初读主要扫清文字障碍,弄清句子节奏,运用旧有知识,读出文章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如骈文的七字句与诗句的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骈文的七字句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所以读这些句子应区分节奏。比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一三式)。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五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2)再读理解词句: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文言句法问题。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中的“雾”“星”,凭语感画出标志,分析结构可知,“雾”做“列”的状语,“星”做“驰”的状语。“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两个名词为意动用法。(3)三读通脉络:把握文章脉络,采用由
句到层,由层到段,由段到篇,聚零为散。如第一段主要写洪州地形雄伟,人物云集,阁上盛典及与会缘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看出作者的写作脉络:首叙天文地理,次叙贤主嘉宾,再叙阁上所见景物,然后描写阁内近景,阁外远景,接着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二句总收胜景,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叙自己,以逊词结束全文,甚为得体。(4)四读探究文章主旨:在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后,反复诵读关键语句。如课文,应抓住“表宴会盛大”的语句,抒情语句及运用典故的句子,要读中见情,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两句要重读“难”“悲”“客”“怀”“不见”“何年”等词语,读出不得志之苦和渴望被赏识之情。(5)五读鉴赏美:在朗读中,感受文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魅力,根据经验、兴趣选其中一点进行评价,达到强化延伸的目的,真正做到感受、理解、品评,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出学生对美的追求,产生共鸣,产生自动背诵的欲望。写作特色文体《滕王阁序》用的是骈文的形式。骈文也称“四六文”,或四字句,或六字句,字数有严格要求。如果写律诗或绝句的话,字数还少一些,相对还容易一些。但以文章的长度却以诗句的要求来写作品,那难度就太大了。因为很多内容用诗句是不容易表达的。《归去来兮辞》也基本是一首长诗,但陶渊明还是增加了一个散文性质的小序来说明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王勃却不用小序,因为《滕王阁序》本身就是一篇长序。他敢用骈文的形式,洋洋洒洒写出这么长的文字,没有压倒古今的才气,肯定是写不出的。可以说,王勃虽然是带着四六骈文的镣铐,却舞出了惊世骇俗的舞蹈。《滕王阁序》文笔纵横,挥洒自如:词藻富赡,语言浓艳,可谓辞采华茂;英才华发,俊逸清新,可谓骨气奇高。这真是千载之下,无人匹敌。写作特点1.语句方面的骈偶与“四六”A.骈偶: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例: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b披绣闼,俯雕甍。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四六;⑤六四六四。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例:四四四四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2.用词方面的特点:用典与藻饰A.用典:骈体文用典的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炼。文中典故不仅用得恰当,而且要引导学生欣赏其善于把典故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B.藻饰:即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等类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这一特点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明显体现。该文写景雄伟壮丽,文辞华美;抒情真挚委婉,借助典故,充实内容,抒发心志,毫不滞塞。写作借鉴
1.写文章要写出气势,营造出恢宏的场面古人写文章并非选取大的场面和背景,而是取眼前极平常之事物和景观,能够新意迭出,表现景物的恢宏阔大,绵邈无穷。客观事物是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才能写出浩瀚的大海,浩渺无边的湖波水纹,才能放言大地,寄怀宇宙,借自然界勃勃生机、郁郁生气一吐美好的感受,可调奏出造化绵邈无尽的生命律动。2.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文质兼美好的文章,除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之外,主要的还要附丽于恰当的表现方法和表达技巧。深邃的意蕴、富丽曼柔的语言和精巧的构思融于谨严的章法中才能做到文质兼美,令人不忍释卷,先睹为快。排比、对偶、夸张、比喻、拟人、互文等手法的运用,定会形成文章的外在美。在气势的铺垫、意境的表现、情节的设置、造境的构成以及音节的经营等方面要下工夫,必能收到情美文美兼顾、韵谐情谐的优秀作品。在意境的营造上,要多炼字,具有“立片言以居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强烈艺术感染力和感召力。另外,外在景物的勾勒描绘为抒发心中感情营造了氛围,使情与景自然交融,形成“风吹水面,自然成文”的意境。再辅以形象勾勒,物象铺陈、点染,形态意蕴整合就可给人以美的享受。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陶侃传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士女相庆。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军佐或以谈戏废事者,命取酒器、蒲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将吏则加鞭扑,曰:“樗蒲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益实用。君子当正其威仪,何有蓬头、跣足,自谓宏达邪!”有奉馈着,必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臻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礼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劳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资治通鉴》卷93)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辄朝运百甓于斋外 甓:瓦 B.终日敛膝危坐 危:端正C.听事前余雪犹湿 听事:官府治理政事的大堂D.后正会 正会:正月初一聚会2.分别比较下列加红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 ③是自弃也②如不佃而戏贼人稻 ④是以百姓勤于劳作,家给人足A.两个“戏”字相同,两个“是”字不同B.两个“戏”字相同,两个“是”字也相同C.两个“戏”字不同,两个“是”字也不同D.两个“戏”字不同,两个“是”字相同3.比较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人问其故
②有奉馈者,必问其所由③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④命取其酒器、蒲博之具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4.过尔优逸,恐不堪事A.过分地悠闲安逸,恐怕不能够做成大事B.谁悠闲安逸超过你们,谁就不能做成大事C.过分地悠闲,只怕不可以承担大事D.谁悠闲安逸超过你们,谁就很难承担大事5.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A.倘若是努力工作所达到的,即使轻微也一定高兴,慰问后加倍赏赐B.倘若是用力气换来的,东西即使轻微也一定高兴,慰问后加倍赏赐C.倘若是自己劳动所得,东西即使轻微一些也一定高兴,慰问后甚至两倍三倍地赏赐D.倘若是在协作中用力气换来的,东西再少,也在慰问后,成倍甚至两三倍地予以赏赐6.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A.他管理众务,微服密访,都是这类做法B.他综合治理,细微周密,都是这一类做法C.他监督杂物,但作风细密,此类的作风多得很D.他总理众务而作风细密,都像上述这类情况7.下列对陶侃的为人做事评述概括较好的一项是()A.陶侃为人聪慧敏捷,恭谨从政,办公负责,作风认真,爱憎分明,禁赌罚懒,奖励劳动,拒礼推贿,重视农工,爱惜物资。B.陶侃胸怀大志,聪明恭谨,综理微密,奖勤罚嬉,劝农工,惜分阴,平时不忘“物尽其用”。C.陶侃为人聪明敏捷,办事严肃认真,痛恨赌博,时时勤政爱民,作风俭朴,重视粮食生产,做到了“物尽其用”。D.陶侃有政治家头脑和军事家作风,反对不正之风,工作平易近人,提倡节约,重视农业生产,是勤政爱民的父母官。【参考答案】1.A甓:砖 2.D戏:斗趣;随意。 是:这 3.C ①在 ②而 ③④均作“应当”讲 4.C 5.C 6.D 7.B(A、C、D中罚懒、奖励劳动,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平易近人在文中没有依据)拓展阅读《滕王阁序》的“三气”杨志刚《滕王阁序》,是气贯千古的序文,也是因为它有一股气在。概括地说,这篇文章有三气在:
才气1.才思敏捷《滕王阁序》之所以有才气,首先王勃是个才子。王勃只活了二十六七岁,但他活着时就大名远扬了。写作文之前要打“腹稿”,这个典故就来自王勃。王勃可以说是天生异禀,才华横溢。《滕王阁序》的写作,就是在一刹那之间完成的。同样是名传千古的诗文,同样是大文豪,并不见得就有王勃这样立等可取的速度。西晋的左思写《三都赋》,一时间洛阳纸贵,可是却是用十年时间,苦思冥想做出来的。唐朝诗人中有“苦吟”一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反复推敲,才收获好诗,比起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来,毕竟显得太辛苦。才思敏捷,是才气的第一表现。2.学识渊博一个人再天纵英才,也需要后天的学习。大量典故的运用,就是王勃才气的第二个表现。《滕王阁序》是中学课文中课下注释最多的一篇,注释的文字是正文的好几倍之多。大气读了王勃的《滕王阁序》,会有一个感觉——句句都是上品。1.气势恢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解析】写作视角的变化:作者视角变化极快,登临滕王阁,先目光上移,顺着绿树山峦,仰望到天空;再接着目光下移,如临深渊,看不清地面。色彩的搭配:耸翠,满眼的碧绿,映衬在蓝天白云之间;流丹,明艳的朱红,在翠绿中更加鲜艳。红绿相配,一篇灿然。这四句,气势宏伟,上天入地,大开大合。天地仿佛都在他的胸中,他的笔下。2.思维开阔写滕王阁,王勃不仅仅是写眼前之景,更有大胆的联想与想象。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渔舟一句,是眼前之景,而雁阵一句,则是思接千里之外。王勃在渔舟晚唱的歌声里,他的魂魄已经漂泊到了衡阳,去嗅那里的寒气,去听那里的雁鸣。王勃的思维,不仅仅是对景物有着开阔的联想,他还由眼前的宴会,联想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宴会。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西汉梁孝王有睢园,那里是当时最著名的社会名流雅集的沙龙,司马相如、枚乘是座上宾。邺水是邺城,这是三国时期最大的文化沙龙,召集人是曹丕、曹植二兄弟,三国时文化名流都在曹魏,曹魏的名流都在邺城,建安七子是常客。彭泽,是大名士陶渊明。临川,谢灵运,名门之后,大名士,他曾说过才高八斗的典故。如果没有开阔的思维,怎能联想到这些?没有这些,文章又怎能熠熠生辉?所以说,无论是大作家的经典作品,还是写作文,思维的开阔是极为重要的,要学会合理、有生气的联想和想象。3.意境高远大气的表现,还在意境高远上。这里我们不得不谈谈全文最著名的一句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首先,这两句的外在。一、对仗工整,且当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
“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我们当然可以说,唐诗里比得上这样工整的诗句多得是,但是我们要注意:首先王勃是现场完成,几乎没有时间做更多的思考。其次王勃是初唐诗人,律诗、绝句这种对仗工整的“近体诗”还并未完全成熟,如果你要用杜甫的律诗来相比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那既无可比性,也不公平。二、动感与沉静并存。上句写动,霞、鹜“齐飞”。视线随景而动,把落霞写活,突出景物神韵;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侧重于内心因景而静,突出观景之人气韵。三、色彩亦真亦幻,难以描摹。落霞,明丽灿烂中,却因孤鹜的那几个小黑点透出了阴沉;秋水似蓝非绿,与天相接,不辨哪里是天,哪里是水。看过一些表现这两句诗的画作、摄影作品,均觉得不满意。不是因为作者的水平不够,而是诗句一旦凝定为具体影像,便失去了想象的可能,便失去了变幻不定的可能。这正像我们说由小说拍成的影视剧,总觉得比不上原作的原因。我对很多绘画、摄影作品表现这两句名句感到不满意,其实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句诗的意境是非常高远的。先做一个比较: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我们不要犯刚才比较杜甫和王勃对仗水平问题的错误,拿出庾信的这两句诗来,并不是批判庾信写的不好,相反,写得很好。庾信是杜甫非常推崇的作家:“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的诗句的最大优势就是首创性,他给了王勃一个巨人的肩膀。但意境一比,就不一样了。打个比方,庾信的诗是小家碧玉,虽然也有几分姿色,但毕竟俗气了一些。王勃的诗句则是大家闺秀,眉目之间有山水,谈吐之间有乾坤。为什么这样说?选取的意象不同。王勃选取的是落霞和孤鹜。可能有人说,王勃站在滕王阁上,就看到了落霞和孤鹜,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王勃是在秋日登上滕王阁的,也会看到落花吧,但为什么不写?这就是因为,映入眼帘,并不等于一定进入诗文。作者在诗文中所写的是一种选择性,只有能表现自己心胸的物象,才能成为诗文中的意象。那么,落霞和孤鹜齐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不但是一种景象,更是王勃的内心世界的外化。他的生命,应该像落霞一样灿烂,辉煌,但是,也总会有孤鹜那样的几点灰色,挥之不去。其次,这两句的内在。秋水横天,天接秋水,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水。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到底是表现怎样的一种心境?当你站在这两句诗的面前,会做何感想?中国人崇尚留白,崇尚写意,能够写出把意境留给读者去品读的诗句的人,那就是大手笔。王国维说,写词最好是“不隔”,差强人意是“隔了一层”。他说秦观的“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隔了一层,因为把事情做的太实了,失去了读者再创造的可能。而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不隔,因为这不但是写了景物,而且创设了一种真切但又朦胧的意境。“隔”与“不隔”这个审美标准恰好可以用来评价王勃的诗句。王勃的这两句就是不隔,所以它千古传唱。勇气王勃仅仅靠对滕王阁进行景物、事件的描摹,已经可以雄视百代了,但王勃还觉得不够过瘾,自己一定要做到前台,借阎都督的酒浇自己胸中的块垒。纵观全文,有四个字是王勃情绪的转折点:兴尽悲来什么兴呢?四美具,二难并:秋高气爽,登临滕王阁,览尽
天地间大美,贤嘉宾,高朋满座,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样样都有,一应俱全。但老子说:物壮必老。事情达到极点,便向相反的方面滑落。王勃的悲伤是从何而来呢?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宇宙无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但王勃在“兴尽”之后,慨叹的是“盈虚有数”,事物的兴衰成败都有定数。这是王勃作为一个仕途失意、前程渺茫之人的真切感受。所以,他紧跟着补充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失路”是什么意思?丧失了前路,人的最大痛苦不是站在十字路口犹疑不决,而是前方已无路可走。犹疑不决,还可以冒险一试,无路可走则只能大哭一场。可以说,王勃此时写出“失路”二字,我们就能联想起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事,这么多的心情。可以说,文言文的魅力就在此,它需要你思索,而不是像现代汉语那样苍白。王勃失路的原因,在于官场的失意,他说:“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王勃自比西汉大才子贾谊,心中思念庙堂之高,希望得到皇帝的召见,询问治国之策。古人对做官念念不忘,忠于皇帝,是不是都想获得权势富贵,都是官迷?是不是都是奴才?事情不能客观来看。封建社会里,皇帝和国家是合二为一的。有志气才华的人,要想为国效力,要想为百姓谋幸福,首先要获得在朝为官的资格,只有获得了这个平台,你才有实现为国效力,为百姓谋福利的可能。所以,王勃对皇帝念念不忘,并不能仅仅看做就是为皇帝服务,就是权力熏心。在外部环境成为了自己的理想的绊脚石的时候,在失意的时候,人会怎么想,怎么做?沉沦、意志消沉是一种不得已,却是多数人的选择,比如阮籍,终日喝酒来麻醉自己。逃避,自得其乐是一种调整,也是多数人的选择,比如做隐士,如陶渊明退守到自己桃花源去看看天上的归鸟,看看水里的游鱼。采采菊花,摸摸孤松。而当感知到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时,他却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引吭高歌,唱出了激扬澎湃的歌声。他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年龄不是问题,“鬓微霜,又何妨”,六十岁的身体,却有二十岁的心脏。位置不是问题,即使只是一个士兵,也要有做将军的远大理想。身处污浊环境,没关系,我能出淤泥而不染,持坚守白,不涅不缁。身处困境,即使像掉在车辙印迹中干渴的小鱼,没关系,我仍然像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那些乐手一样,生命不息,快乐不止。理想虽然在远方,我就是一只大鹏,乘着扶摇飙风,朝发夕至。机会虽然失去,但只要是一个有才华有准备的人,机会就一定能再眷顾我。王勃在困境之下,虽有不平,虽有怨言牢骚,但他却最终没有沉沦,没有逃避,是因为他气贯古今的勇气。我想,中国人之所以都爱《滕王阁序》,不仅仅是爱他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华章丽句,更在于他有一颗蓬勃之心。在更多人面对困境无助叹息、逃避之时,王勃却像一株沙漠的大黄,像四周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开出娇艳的花朵。以上通过才气、大气、勇气“三气”对王勃的《滕王阁序》进行了一番解读。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伟大的作品都像一座宝山,俯仰都能见宝。希望大家能自己作进一步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