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中学语文课件
逍遥游
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先秦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作者简介
《庄子》一书,今存篇,分为,是庄子所作,和,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文笔,想象,气势。《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33内篇7波澜壮阔杂篇11外篇15奇特丰富汪洋恣肆关于作品
从文学价值方面讲,《庄子》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含义,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谈南华三十篇。——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
蜩蝉舂粮蟪蛄大椿斥鴳泠然万仞蓬蒿tiáochōnghuìgūchūnchìyànlíngrènhāo北冥鲲鹏抟迁徙坳堂草芥夭阏决起míngkūntuánxǐàojièèxuè掌握字音
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第一段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做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做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这只鹏鸟啊,它在大海上运行,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海。《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第一段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译文: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啊。”林泽之中浮动的雾气、空气中飞动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第一段
译文:天色深蓝,这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水积得不深,那么它浮载大船也就没有力量。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第一段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译文: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之处,那就只能拿芥草作舟,如果放上一个杯子,那杯子就不能在水中浮动了,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啊。如果风聚积得不够大,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便没有力量。第一段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译文:所以大鹏要飞到九万里高空,风就在大鹏身下负载鹏翼了;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能计划着往南飞去。第一段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文:蝉与斑鸠讥笑它说:“我从地面一下子起飞,碰着树枝就停下来,有时或许还飞不到树那么高而落到地上,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度再向南飞去呢?”第一段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译文:到近郊野外去的人,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的;去百里之外,则需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出发前三个月就要准备粮食。蝉和斑鸠这两个小鸟又知道什么呢?第一段
第一段万物都有所待;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第一段: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都没有绝对自由。
万物皆“有所待”鲲、鹏大海运将徙小大舟深水芥草杯水野马、尘埃蜩与学鸠对比以息相吹比喻强调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行路备粮嘲笑大鹏(比喻)反驳第一段
野马尘埃大舟、草芥蜩鸠嘲鹏远行者万物皆有所待鲲鹏奋飞第一段
第二段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月时间的变化,春生夏死的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的。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译文: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叫冥灵的树木,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些都是长寿的。第二段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译文:而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如今却以独特的长寿而闻名于世,一般人和他比,(羡慕他),不是很可悲吗?商汤询问大夫棘就是这样。第二段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译文:在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有很深的大海,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第二段
译文: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鹏,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高大,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它乘着旋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往南飞,飞到南海去。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第二段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译文:斥鴳讥笑它说:“它要飞到哪儿去?我跳起来向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飞舞,就已经到了飞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啊。第二段
小年:朝菌、蟪蛄、众人大年:冥灵、大椿、彭祖此小大之辨也不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空间——时间)第二段
第三段译文: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鴳一样所见甚小。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第三段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译文:而宋荣子嗤笑这几种人。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他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
第三段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译文:他在世间,并没有追求什么。即便如此,他也还有尚未达到的境界。那列子驾风行走,飘飘然轻快满足,十五天之后才返回来。他对于招福的事,也没有拼命追求。列子这样乘风而行虽然免于步行,但他还是有所依靠的。
第三段译文: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为、不求立功,圣哲的人不追求立名。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类人: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 子:犹有所待世人皆有所待(人)自然万物有所待(物)第三段
“无功”:去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无名”:忘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何人。“无已”:忘掉自我,不拘外物,恬静自适。逍遥之游
文章的论证思路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什么才是“逍遥游”↓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庄子思想的积极意义
写作特色一是富于想象,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写鲲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以五百岁、八千岁为春秋。将想象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使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是善于运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实这也正是《庄子》一书的写作方法。如《逍遥游》一开篇就运用了鲲鹏的寓言来说明“有所待”,将寓言用在说理当中,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使说理更透彻明了,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征的意味。随着事理的推进,作者在寓言中加入了卮言的手法,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命题。为了说理的需要,作者又“以重言为真”,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通过“汤之问棘”深化其观点。第3段则运用“以卮言为曼衍”的方法,抽象论说,层层推进。从中可看出作者艺术技巧之高超。写作特色
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何为“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何谓“重言”?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何谓“卮言”?“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三是夹叙夹议,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节节叙事,节节议论,或以具体形象感人,或直接摆出观点,议论方式灵活多变,增强说服力。写作特色
四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多次进行“小”与“大”的对比,如蜩、学鸠与鲲鹏的对比,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等,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待”的对比,使说理更充分有力。写作特色
思考探究谈谈你对文中的“想象”手法的理解。明确:从这篇文章看,庄子最主要的是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想象的“逍遥”至境具体化甚至人格化。为了要描述这种想象的至境,让人们相信确有“逍遥”的境界,庄子展开具体的想象,先通过对许多具体形象和事例的想象和创造来说明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而这些具体的想象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寿之长,曰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曰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都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对应的,明说斥安鸟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鲲鹏尚不能逍遥,何况渺小之人呢;写冥灵、大椿之长寿,也暗喻了人生短暂,连长寿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
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往返)(5)而征一国(而通“能”,能力)(6)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1.通假字
(1)腹犹果然(2)众人匹之(3)虽然,犹有未树也。2.古今异义古义:吃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而御六气之辩3.一词多义小知不及大知(1)辩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辩:通“变”,变化。(2)知之二虫又何知知:名词,智慧。知:动词,知道。
(3)名(4)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圣人无名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名词,名称。名:名词,声名。息:名词,气息,这里指风。息:名词,气息。
(1)名词用作动词。4.词类活用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往南飞。南:名词作动词,往南飞。
①德合一君(2)使动用法。合:使动用法,使……满意。致:使动用法,使……到来。征:使动用法,使……信任。②彼于致福者③而征一国者
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2)《齐谐》者,志怪者也(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也”表示判断语气)(“者……也”表示判断语气)(“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1)而莫之夭阏者4.倒装句(3)奚以知其然也(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以奚,宾语前置)(适奚,宾语前置)
(5)翱翔蓬蒿之间4.倒装句(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状语)后置。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状语)后置。
一词多义现象归纳
1.像,好像。例句: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2.假如,如果。例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3.你例句:若毒之乎?(《捕蛇者说》)表对称时,除了有“你”“你们”之意,也有“你的”之意。例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
此外,“若”字还有以下用法或意思:①及,比得上。例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表他称,他,他的。例句: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王充《论衡·实知》)③表近指,这,这样,如此。例句: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④表选择,或,或者。例句: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⑤与“夫”“至”等结合,组成“若夫”“至若”,用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语气。例句: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若
1.代词,这。例句: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2.动词,表判断。例句:同是天涯沦落人。(《赤壁之战》)此外,“是”字还有以下用法或意思:①形容词,正确。例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意动用法作动词时,有“以……为是”“认为……正确”之意。例句: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②助词,与“惟”构成“惟……是”结构,“是”表宾语前置。例句: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是
1.副词,则,就。例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2.代词,此。例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斯
1.助词,的。例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2.代词,这,此。例句: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3.助词,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无实义。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之”字的用法或意思还有:“到……去”,如《汉书·高帝纪》中的“沛公引兵之薛”;第三人称代词,如《汉书·高帝纪》中的“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等。之
1.形容词,独,独特。例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2.副词,只。例句: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特”字有“公牛”之意,引申为“雄性牲畜”,也可泛指“牲畜”,另有“配偶”之意,用作副词有“特此,特别”之意,用作形容词可表“杰出的、独特的”。特
1.长。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修饰。例句: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修”字主要用作动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时有“修建”“修理”“治理”“修养”“修订、修改”“编写”“学习、研究”等意思,用作形容词时还有“善、美好”之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