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2、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借助课文句解及工具书疏通理解文意。学习重点:积累字词,熟读课文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与老子合称“老庄”。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学习过程:一、借助课文句解和词典,熟读和疏通课文二、初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鲲()抟()坳()蜩()决()起而飞抢()小知()斥鴳()数数()然泠()然三、研读全文,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冥——反——知——已——辩——而——有——重点实词(单音词):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6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古今异义:(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4)之二虫又何知 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5)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古义:春天山林沼泽间游动的雾气今义:野生的马(7)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古义:旋风今义:羊的犄角(8)神人无功古义:无功利今义:没有功劳分享●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1)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2)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4)德合一君(使动用法,使……投合,使……满意)(5)而征一国者(使动用法,使……信任)▼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别1.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2.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3.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6
4.倒装句(1)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5)翱翔蓬蒿之间(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翻译下列句子南冥者,天池也。莫之夭阏者。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奚以知其然也?彼且奚适也?彼且恶乎待哉?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对比手法的运用。2、超乎寻常的想象力。3、寓言体的特点。4、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学习重点: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逍遥游”的理解。2、学生分别归纳概括三个段落的内容。二、合作探究1、第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2、最后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如何做到逍遥?体现庄子怎样的思想?1)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列子(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6
3)“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摆脱一切世俗羁绊,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3、本文是庄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奔放、奇幻。足以显示其文的特色。紧扣文本,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三、巩固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抟(tuán)扶摇 尘埃(ái) 背(bēi)负青天 舂(chōng)粮决(xuè)起山坳(ào)B.夭阏(yāoyù)晦朔(shuò)万仞(rèn)蟪蛄(huìgū)数(shù)落C.背(bèi)若泰山 泠(líng)然 沮(jǔ)丧 狙(jū)击蓬蒿(hāo)北冥(míng)D.翱翔(àoxiáng) 坳(āo)堂 斥安鸟(yàn) 榆枋(yùfāng)蜩(tiáo)蝉星宿(xiù) 恶(ě)心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鲲鹏展翅 莽莽沧沧 食不果腹 晦朔B.乘奔驭风 不翼而飞 胶柱鼓瑟 遨翔C.饮鸩止渴 雀巢鸠占 载舟覆舟 芥蒂D.逍遥自在 颓废沮丧 荣辱毁誉 匹敌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B.旬有五日而后反。北冥有鱼C.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6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4、下列翻译恰当的一句是:( )A.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在世间的他,没有拼命追求什么。B.虽然,犹有未树也——即使这样,(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C.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而彭祖到现在还以寿命特别长闻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D.去以六月息者也——(它)是凭借六月的大风飞到南海去的。5、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B.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C.汤之问棘也/是已。D.楚之南/有冥灵者。6、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B.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庄子的逍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C.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其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学特色在历史上影响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艺术家。D.《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篇章,但没有《逍遥游》著名。很多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都源于此篇。7、对下列句中红色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③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B.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C.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8、从题干提示的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各句的相应括号中 绝:A.断,断绝 B.极,非常 C.高超,绝妙 D.横渡,横穿 E.超越①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⑤佛印绝类弥勒。 9.辨别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①而彼且奚适也? ( )6
②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 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④处分适下列句中与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10、下列句中与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彼且奚适也? B.奚以知其然也?C.莫之夭阏者 D.大王来何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