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老师:上课!同学们好!学生:起立!老师好!老师:上节课我向你们介绍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庄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绝对自由,虚无主义老师:很好!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下这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自由观。昨天已有铺垫,由于这篇课文离我们年代久远,很难懂,所以,老师很想知道,经过昨天那节课的朗读自学,同学们能够读懂多少?黄增辉:读不大懂,好象讲了很多动物的故事。刘鑫池:我觉得庄子好象在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相对的。老师:好,其实这两位同学都读出了这篇文章的某些特点。但是,离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还差得很远。那么,庄子到底要表达一种什么观点呢?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学生:议论文。老师:对,议论文。议论文一定要有论点,这论点就是文章的中心,现在,你们再找找看,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王洋滢:最后一句话:“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张翔铭:我觉得论点应该是倒数第二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老师:好,那么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论点到底是哪一句呢?其他同学帮助他们思考一下。张翔铭:我可以肯定是倒数第二句,因为这句话阐述了逍遥游的境界是什么样的,而最后一句是在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老师:首先我要为翔铭的自信鼓掌,接着问问你们,他们俩人的回答你更赞成哪个?学生(异口同声):张翔铭!4
老师:翔铭的回答已经很全面了,我也就不再罗嗦。那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也就是说,庄子要告诉人们逍遥游是一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的境界。其实这就是一种什么境界啊?用庄子的哲学观点来回答。学生:绝对自由。老师:没错,绝对自由的境界。现在我们要来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庄子如何来向人们论证他这一观点。首先我们来课文看看第一段。同学们要不要齐读一遍课文?学生:要!(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老师:现在同学们肯定会有很多问题要问了,比如这个鲲鹏有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把鲲鹏和蜩、学鸠进行对比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说的对不对啊?学生(笑):对!老师:别急,慢慢来!饭要一口一口吃,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首先看看鲲鹏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从文中找出一些描述性的句子。小晴:“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老师:好,找得很准确!那么同学们把这种情形和庄子对逍遥游的阐释结合起来看,鲲鹏有没有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的境界?黄斌:达到了。王洋滢:没有达到。老师:王洋滢,那你向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鲲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王洋滢:因为文中写到“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就是说,鲲鹏还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它还要凭借风才能起飞。老师:非常好,讲得非常好!这是文章最难懂的一处,王洋滢同学读懂了,让我很高兴。相信后面的疑难点同学们都能顺利通过。那么我们再来思考第二个问题,蜩、学鸠有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学生(异口同声):没有。老师:为什么啊?4
学生(异口同声):因为他们飞翔都要凭借风。老师(笑):没错,无论是大的鲲鹏还是小的蜩、学鸠,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要凭借风,所以他们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那么,在这两者之间,他们有没有什么区别呢?难道作者费力地把二者进行对比,就是要突出他们的相同之处吗?卓韵佳:我觉得鲲鹏和学鸠也有不同的地方,鲲鹏志向高远,学鸠目光短浅。老师:回答得很好嘛!的确如此,作者把鲲鹏与蜩、学鸠进行对比,不是为了突出他们的共同点,而是为了衬托出他们的不同点。也就是一个志向高远,一个目光短浅。现在,庄子的态度已经很明了了,他觉得蜩、学鸠不及鲲鹏,而鲲鹏也没有达到他理想的逍遥游境界。板书:不及未达蜩、学鸠(小智)鲲鹏(大智)逍遥游老师:其实关于蜩、学鸠不及鲲鹏的思想,作者在文中第二段有很明确的表述。你们说说是哪一句啊?学生:“小知不及大知”老师:对了,其实“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文中是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在第二段中作者举了更多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我们放到下节课去研究。那么第一段的思想内容大家懂了吗?学生:懂了老师:那好,下面我们就来把第一段中某些重点的字句讲解一下。(课堂翻译略)老师:“怒而飞”的“怒”字怎么理解啊?学生:“奋发”的意思。老师:哦,那可不要理解为发怒哦!“南冥者,天池也。”是个什么句式啊?学生:判断句。4
老师:很好老师:“其名为鹏”中的“其”字是什么词?什么意思?“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中的“其”呢?陈东:第一个“其”是代词,意思是“他的”。第二个就不知道了。老师:好的,请座!有没有同学知道第二句中的“其”什么意思?陈莉莉:意思是“是………还是”,表选择语气。老师:很好。那么大家再回顾一下,“其”字还可表示哪些语气?林凌峰:还可表示反问语气,揣测语气,命令语气。老师:回答得很好,请座!再往下看。“而莫之夭阏”怎么翻译?是个什么句式?高海东:意思是没有什么阻碍它。句式不知道。张翔铭:是宾语前置句。老师:没错,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动词宾语提前,在后面还会遇到。老师:“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这个句子怎么翻译呢?学生: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老师:|对!这是个反问句,其中“奚以……为”表示“那里用得着……呢”(下课铃响)老师:好,那么这节课的内容就讲这么多。不懂的地方同学们课后要多去思考,向老师同学请教。下节课再见!学生:老师再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