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思最快,立即响应,填字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黄庭坚接对: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作“腰”,成为五言联句。
★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表现出了月下梅花不映不隐的朦胧美,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亦不能传神也。”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孟郊、贾岛等人还因此被称为“苦吟诗人”。
咬文嚼字朱光潜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
1、形容过分地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在《汉语大词典》中,“咬文嚼字”有三个义项: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清代,桐城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成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写了《谈美》一书。
《谈美》和另一本专著《文艺心理学》也有关联,可以说是《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当时朱光潜还在国外留学,正在研究文艺心理学,他善于把西方各种美学、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人熟知的文学现象结合起来,和鲜活的审美现象结合起来,书中精辟见解层出不穷,让人读来津津有味。朱光潜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慢慢走,欣赏啊!”他用这种人生观劝告年轻人,好好珍惜生命,体味生活,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有味道。
“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朱自清
1933年回国。回国前写了《诗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对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了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美学老人”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创作心得:把数量不多的好诗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光潜《谈文学》
在本文中,“咬文嚼字”应该怎么理解呢?(用文中原话回答)“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3段)也就是说,朱光潜先生赋予了这个词新的意义,将其贬词褒用了,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作者论证自己的观点,他的论证方法最明显的是哪一种?(1)郭沫若改台词。(1、2段中“这”与“是”)(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3)“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5)套语的实例。例证法。
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枣树”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
第一位客人是上海吊丝厂的第二位客人是开封搪瓷厂的第三位客人是浡阳皮革厂的第四位客人是自贡纱厂的第五位客人是三味书屋的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附近没有人家为邻,一切是那么闲适宁静,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了庞杂荒芜的庭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没想到主人不在,往回走的路上,过了桥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风光秀丽的原野景色,夜风轻拂,天上的云随风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我这只是暂时回去,过一段时间再来,共同归隐的约定,我是不会食言的。
译文2: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早梅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后人称郑谷为“一字师”一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时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
后两个例子表面是在讲“字的联想意义”,实际上作者用文学创作中经常碰到的对字的联想意义的使用做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说明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称其为文学作品。
朱光潜在《谈文学》中写到:“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
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
咬文嚼字一(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二(6-7)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三(8)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创作和欣赏作品中要咬文嚼字。
郭老改字引咬文嚼字(正)李广射虎(正)贾岛吟诗阅读要苏轼写诗(正)套板反应(反)写作要结达到艺术的完美
首联以衬托的手法写惠山的景色之美,让作者更是流连忘返。此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至七年(1074)五月之间,曾两次来惠山拜谒钱道人,此诗也大概作于这段时间。江南素以景美称著,作者熙宁四年(1071)到任,作此诗时不到三年,在办公之余足迹踏遍“南岸山”可见江南景色之美足以让他流连忘返。不到三年两度游惠山,我想让他“更流连”的肯定不只是惠山景色,应该还有钱道人吧。
颔联“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据欧阳修《归田录》云:“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用这样极不容易到手的“小团”茶与惠山钱道人共试这“人间第二泉”,足见他们对二泉水的青睐程度。又据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认为宜茶之水“惠山为上”。可见作者表面赞茶、品茶实际是赏景——品泉。上联“天上”下联“人间”对仗既细腻又洒脱,由“小龙团”茶(是当时的御用贡茶)联想到“天子(皇帝)”,所以喻它来自“天上”又由此触发联想到天上的“小团月”,奇特的想象能使读者跟随诗人去品味小龙团茶泡惠山泉水的感觉——天上的明月照着清澈的第二泉,与喝惠山泉水泡的小龙团茶具有同样的沁人肺腑。奇特的想象含蓄蕴藉,足以勾起无数读者的遐想。
颈联写登惠山途中与登顶后的所见。据陆羽《慧山寺记》记载:“山有九龙,若龙之偃卧然”又:“慧山,古华山也。曰九陇,惟慧为恒称,九龙则间称之。龙云者,极其状也。”“石路萦回九龙脊”说的是石路在苍翠的“偃卧”九龙山脊间盘旋萦绕;“水光翻动五湖天”写登绝顶望太湖俯瞰太湖的波涛翻动水天的景象。把惠山的九条“苍龙”,淹没于太湖的水光接天之中的景象写得淋漓尽致。
尾联用典,含义深远。从诗题看此联当是拜谒钱道人、品茶品泉、登绝顶赏景之后,由归途的景象所产生的联想。“孙登无语空归去”是全诗的诗眼所在,“空”字最具弦外之音。孙登是三国时长年隐的高道,竹林七贤中阮籍和稽康都是他的学生,孙登居宜阳山时,阮籍曾受魏文帝(曹丕)之命前往拜访,但与之交谈,却默不作声。嵇康又跟从他游学三年,所问总是笑而不答。稽康只好拜别。临别时孙登开口了:“士才高识寡,难乎免于今世矣。”(你这人很有才华,但对世道看的不透彻,要生存下去很难很难啊。)嵇康未能接受,后来果然被害,临终时作了一首《幽愤诗》,诗中有“昔惭柳下,今愧孙登”两句,深表感慨,后悔当初不听孙登相劝之言。稽康被杀,阮籍很是惊讶,再次前来拜访,孙登对所问仍是笑而不答。关于阮籍此次拜会孙登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寻觅中华》中有几段精彩的描写。
思考:一、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课文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三、课文第三部分强调的是什么?(层层递进)解说,具体化指出阅读和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达到艺术的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字数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思想感情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套板效应误用联想, 套语滥调,毫无新意
咬文嚼字艺术的完美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随处留心思索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求精炼吻合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儿,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两个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
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机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了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咬文嚼字艺术的完美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随处留心思索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求精炼吻合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
青玉案宋·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组织讨论练习题一1、文字与思想有密切关系,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渃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要不断斟酌文字。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是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3、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应重在捕捉、把握已经,推敲文字,实质就是推敲思想感情。
4、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联想和想象,不能满足与平淡的表达。5、动辄“掉书袋”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请以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文字,要求写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太阳云天空校园人们小路我树木飞鸟风写作练习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A 必须“惟陈言之务去”B 推敲文字是为了语句通晓漂亮C 文学是艰苦的事D 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如何理解“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朱光潜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其思想感情的不同:A“敢于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英雄。”B “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内蒙访古》
如何评价“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明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这种观点?。。。这段话是对文字在不同的领域里具有不同特点的客观评价。科学领域的文字需要准确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框架,越明显越好,越确实越好;而文学的语言则需要借助联想,使文字具有活生生的特殊意义,越有特色越好,越鲜活越好。当然,这需要阅读和写作的人都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否则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A 银杏,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片扇形,种子椭圆形,外面有橙黄色带臭味的种皮,果仁可以吃,也可入药。木材质密,可供雕刻用。是我国的特产,也叫公孙树。———《现代汉语词典》B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梧桐虽有你的端直却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笼却没有你的庄重……当你解脱了那一切,你那些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寒风霜雪毫不避易。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哪怕自有佛法以来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隐遁。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郭沫若《银杏》
银杏
作业1、读课文,仔细体会作者的创作主张;2、积累重点词语;3、从看过的文章中,试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