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谜:小老鼠看书(打一四字成语)
咬文嚼字朱光潜
设情境创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问题归纳一、“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A.形容卖弄才学。B.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BAC
问题归纳二、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问题归纳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他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他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主要著作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诗论》《文艺心理学》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问题归纳文体知识(1)随笔是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解放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问题归纳(2)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问题归纳1、给下列字词注音:涎(xián)茗(míng)镞(zú)沁(qìn)藻(zǎo)滥(làn)2、解释下列词语: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味或趣味也没有。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采。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清沁肺腑:纯净的味道、感受渗入人的肺腑或内心。点铁成金:多比喻把不好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问题归纳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岑寂:寂静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下乘:下品,下等。
自主学习要求:给各自然段标号,并全文分层,概括层次大意提示: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1-5):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第二层(6-7):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个方面.第三层(8):总结上文,提出期望.(从实例入手,引出论题.)(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全文小结.)
自主学习思考:(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用的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1学习任务:课文第一部分第一层(1、2)段
问题归纳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②六个“你这……”。——→启示:③“你是个好小子。”——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不恰当,“你这”表示深恶痛绝,不适合赞美→启示:→启示:语气坚决。感情强烈。A.思想感情不同表假定语气,有“你不是”的假定意味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问题归纳(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的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以为虎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王若虚改句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原句2学习任务:看第一部分第二层(3、4)段“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这样改有什么变化?
问题归纳明确——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自主学习3学习任务:看第一部分第三层(5)段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2.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3作者借用韩愈劝贾岛改字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归纳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第5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几分声响将环境反衬得更加幽静。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问题归纳(2).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作者借用韩愈劝贾岛改字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上。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借用典故强化突出为文炼字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三个事例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a.僧推月下门。b.僧敲月下门。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变句式变字数变字眼思考:各有什么变化?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字数不同情境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思想感情总结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看课文第二部分1.分析“烟”部分的论证有何特点。根据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的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2、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什么样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3.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4.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5.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问题归纳1.分析“烟”部分的论证有何特点。根据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的两种情况答: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说明字的直指义易用,联想义难用。2、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的情趣。④这两句诗运用了修辞?此例的作用是指出炼字的难出在于字义的把握和控制,说明文字联想义使用的正面意义。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品茶,赏月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比喻,对偶
问题归纳3.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答:反面论证联想义的误区,即“套版反应”,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4.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答: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5.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答: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为陈言之务去,遇事往深一层想。
自主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问题归纳明确: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达到艺术的完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也就是咬文嚼字的要求——“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即A.必须勤奋。B.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探作合究郭老改字引李广射虎韩愈推敲阅读要咬文嚼字要写作苏轼写诗套版反应结达到艺术完美全文结构
反馈练习“咬文嚼字”练习1、古代有个书生,在门上挂了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有个地方官路过,马上给他写出了横批,并派人解决了书生的生活问题。你能猜出这幅对联的横批是什么吗?缺衣(一)少食(十)、
反馈练习2、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
轻风细柳,明月梅花尝试自己填入两个词,并说说为什么.先在组内交流,选出代表展示。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了一句诗:“轻风细柳”和“明月梅花”后,要求二人各加一字,成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明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明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谈谈你认为妙在何处?
明确——“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明亮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夜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当时国民党对进步知识分子实施压制政策,钳制群众舆论,文化界也不例外.是否可以改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枣树”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无题》鲁迅)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安石)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宋祁)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咬文嚼字的范例
课堂小结“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一样。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惠山烹小龙团—苏轼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