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_0
加入VIP免费下载

《咬文嚼字》教案_0

ID:899795

大小:41.5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嚼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观点。2借鉴吸收的写法。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教学重点了解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学习揣摩本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教学方法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理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时安排2时●教学步骤第一时引导学生分析结构,掌握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的——《咬嚼字》。“咬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 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嚼字。”这便是它的出处。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的标题,大书特书。他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本,看一看“咬嚼字”的新意义。二、解题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学家,称为“桐城派”,其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本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意划分一下层次。明确: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除了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外,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四、研习1概括观点,突破重点让学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见的同学推举代表写在准备好的胶片上用投影显示或直接写在黑板上。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咬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咬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在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第四段)“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最后一段)教师不必急于下结论,可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参考分析:本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结构与一般的议论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题,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二是本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 ”这样的话,并且后练习题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讨论,最好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评析。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为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2欣赏品味,延伸提高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1)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说明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练、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2)在第三段提出了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明确的?明确:三、四两段可以看成一个句群,共有7句话,第①句承前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微展开,第④句承①③句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和第⑦ 句运用事例从反面证明。句句写,严谨缜密,无懈可击,可见作为桐城派有深厚古根底的朱先生的雅洁谨严。(3)我们提到第一个事例是引入论题,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论点,论题和论点有何区别?明确: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它多用短语和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只是用框定、指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中表达的观点,必须用判断句或陈述句明确表达,论点围绕并点击论题。(4)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观点,让学生自由评述。“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参考提示:一般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字,不注重对字的推敲,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读朱光潜的,会受到很大的触动,原语言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有那么大讲究。因此“一字不肯放松”,养成咬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再者,就是平时很注意品味语言的人,读了朱光潜的,也会感到自己的功夫还很欠缺,从精辟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怎么品味语言才算到家。因此,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因而,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切地使用语言字。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学研究、学批判,往往对学语言不够重视,朱先生在结尾的谆谆教诲,对于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对于整个学事业,其指导意义都是很大的,遵循这个教导,一个作家可以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一个时代的学作品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以上内容并非标准答案,只是供教师参考,用于指导学生讨论、分析、评价。3组织讨论练习题一、二两题。提示:本的练习题设计很有匠心。第一题考查概括能力,有利于把握全内容。第二题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辨析,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故选作堂讨论练习,这样,既可对全内容作一梳理,又可培养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练习题第一题的完成,要指导学生不要搞单纯的摘抄,要学会先“寻摘句”,再组织整理,作出正面表述的方法。明确:①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②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字,实质就是推敲思想感情。③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于控制的。既可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④ 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回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练习第二题旨在通过比较,把握不同问题的不同实质,只要能比较,能够得出看法,就可加以肯定,以下提示供参考。明确:朱光潜先生与马南邨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光潜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南邨的观点单指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就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感情,最精确地表情达意。“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品。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如时间)的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艺欣赏,只有咬嚼字,涵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再说,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而定。五、堂延伸练习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有的作者已有评价。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独到见解? 答案:1b(见)2b(a项有“套板反应”之嫌,b项字虚写却恰到好处,使人产生联想,更增美感)3a(a项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春意盎然的特点,更增动感,b项一般化,难以产生联想义)4b(a项“嘴巴下”啰嗦,b项简洁明了)六、堂小结本节我们通过讨论、比较、赏析和品味,明确了的中心论点,并对作家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懂得了作者的殷切教诲,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咬嚼字”,更要敢于创新。七、布置作业1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个“咬嚼字”。2鼓励学生制作小卡片,对中的事例、分析、观点、结论进行整理,互相交流。附:卡片示例:事例:苏东坡《惠烹小龙团》中的两句诗:“独携天上小团月,试人间第二泉。”分析: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结论:点铁成金。观点:学的字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第二时[教学要点]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先看两段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投影或多媒体显示: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讨论明确:第二段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字虽然也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咬嚼字》。二、精读品析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学生齐声朗读。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 ,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提问:作者在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提问:“你的也就真正是‘作’ 出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解释一下吗?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朱光潜先生在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才是“咬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与吻合”正是“咬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说说得失。的篇名是“咬嚼字”,的内容讲得也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谈起。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考。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道理。“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的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明确:① 材料的积累读完这篇,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的,而是慢慢地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也是有限的,要靠大脑去记住所有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这篇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凭记忆写出的,有的单凭记忆就恐怕不行,像《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码有个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们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我们就可以左右逢了。② 写议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解说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们所学的这篇,例子举了很多,而且每个例子都很典型。讲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四、后小结本节,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地提高。五、布置作业1自习时讨论完成练习题三、四两题。2选几篇自己的作,“咬嚼字”一番,并写作分析。●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问题。古与白话(节选)朱光潜现代人作诗,不应该学周殷盘庚那样诘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日常语言有别。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都比较粗疏,写诗人时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也都比较缜密。散应比说话精练,诗更比散精练。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看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专就语言说,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①),说话通常不必句句谨遵法的规律,作诗时法的讲究则比较谨严。其次(② ),说话所用的字在任何国都很有限,通常不过数千字,写诗时则字典中的字大半可采用。没有人翻字典去说话,但是无论在哪一国,受过教育的人读诗也不免常翻字典,这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丰富了。“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也比较守旧,因为说的是流动的,写的就成为固定的。“写的语言”常有不肯放弃常规的倾向,这是一种毛病,也是一种方便。它是一种毛病,因为它容易僵硬化,失去语言的活性;它也是一种便利,因为它在流动变化中抓住一个固定的基础。在历史上有人看重这种毛病,也有人看重这种方便。看重这种方便的人总想保持“写的语言”的特征,维持它和“说的语言”的距离。在诗的方面,把这种态度推到极端的人主张诗有特殊的“诗的字”。这论调在欧洲假古典主义时代最占势力。另外一派人看重“写的语言”守旧的毛病,竭力拿“说的语言”活化“写的语言”,使它们的距离尽量地缩短。这就是诗方面的“白话运动”。在欧洲学史上发起过数次的白话运动。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行吟诗人和但丁所提倡的,一个是浪漫运动时期华兹华斯诸人所提倡的。但丁选定“土语”为诗,同时却主张丢去“土语”的土性,取各地“土语”放在一起“筛”过一遍,筛出最纯粹的一部分另造一种“精练的土语”为诗之用。我觉得这个主张值得深思。1作者说提倡“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这里的“危险”指什么?2第一段中括号内应填的词语是:①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每处不超过个字)3作者为什么说但丁的主张值得深思?4综观全,作者认为作诗应该怎样处理“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原因是什么?下列关于使用语言,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A“说的语言”既有毛病,也有方便。B“白话运动”对写诗无利。书面语言应该破除僵化,保持活性。D“写的语言”会使写诗走向极端。E诗的语言要能够精练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参考答案】1写出的诗粗浅芜杂或写出的诗不精练、无剪裁。2是法(或讲究法)是用字(或用字丰富)3赞同但丁“筛选”语言的作法,但不赞同专选“土语”写作的作法。4写诗所用的应该是活的“写的语言”而不是“说的语言”,因为写诗时情思比较精练。E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