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须“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篇文艺随笔,朱先生在文中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呢?一、从句式和语法角度去“咬文嚼字”。作者从句式和语法的角度评价“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改得好,因为,“你这什么”句式不仅是“坚决的判断,并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在剧本里对宋玉表达极其不满的情感,十分合适;而对“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句,朱先生从语法角度分析,改“有”为“这”以后,“你”便和“风度”成为同位语,就“根本不成一句话”,成了病句了。作者进一步分析,“你这”句式并不是总比“你是”句式更有表现力,比如《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的“你是”就比“你这”句式合适,更有表现力。可见,在文学作品中,没有什么是放之任何文章而皆准的真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咬嚼”,这才是咬文嚼字的真谛所在。二、借助《史记》,从文字表现力角度“咬文嚼字”。《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本来十分精彩,用语准确,耐人寻味,虽是叙事,兼及写人,把李广发现错误而惊讶无比的意味,勇猛顽强、神力惊人的特点,以及由失望而放弃得很崭截的结局,皆含蕴于文字中,使读者能够反复咂摸,回味悠长,正体现了文字的魅力和作者的功力。但是,经王若虚删减之后,文字是短了,可是表现力也没了,读来索然无味,这样的改动实不可取。三、从文字传达的情感上“咬文嚼字”。
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典故尽人皆知,但作者以他独到的眼光,从文字传达情感的角度来咬文嚼字,认为“敲”并非一定比“推”好:敲显得礼貌,只是这样一来,首先显得寺内有他人,不够冷清;其次显得突兀,剥啄有声,惊起宿鸟,平添搅扰。而“推”表明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诗意冷寂,人物潇洒,自有一种胸襟气度。四、通过区分把握字的联想义“咬文嚼字”。在作者看来,字有直指义和联想义。直指义易于把握,联想义由于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种种关系,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难以把握。科研论文多用直指义,文学作品却必须关注联想义,借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朱先生指出,用了字的联想义,诗句才来得丰富,来得含混有蕴藉,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文字的联想义的生发上面。纵观许多同学谈之色变的诗词鉴赏,正该用到咬文嚼字的方法,去读懂诗歌,把握诗歌情感,辨析表现技巧。那么,诗歌鉴赏,如何“咬文嚼字”呢?从语法现象上“咬文嚼字”此类现象要注意词类活用、词语的双面或多面含义等情况。诗句通过活用,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空”、“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都是使动用法。再如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也是使动用法,点明春风过后万物返绿,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和力量,“绿”字写颜色,画面更有色彩感;又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绿”也是使动用法。诗人通过樱桃转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既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感,又道出了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情绪,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此外,还要注意词语的双面或多面义。例如黄庭坚《望江东》中“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中的“望不见、江东路”。此词为诗人客居他乡之作,这里客观上是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上是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从表现手法上“咬文嚼字”
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句,“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怨”既是曲中之情绪,又是吹笛人之心声。再如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通过驰骋想象,描绘了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博大无比。诗人这里采用了想象手法,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胸怀博大(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常见的表达技巧还有动静、虚实、反衬、对比、象征、用典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双关等,只要结合其特点分析即可。从写景状物上“咬文嚼字”景象,要注意分清景物类型(山村、田园、城市、河流等),景物描写的季节、时令、地域等,以及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等。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例如曾巩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这首诗描写了海浪、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绘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要注意提炼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从篇章结构上“咬文嚼字”
古诗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揭示全诗的思想,对这样的结构字词鉴赏,要分析它与诗歌主旨的密切关系,把握它们在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领、过渡、总括。如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作。“望”是全诗关键,是“远望”之意。我们仿佛看到作者悲苦的双眼,全篇的景物描写皆因此而起,在诗中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