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高一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刘中凯【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文章内容,分析、评价本文思想观点。过程方法目标: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学习作者严谨治学精神,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咬文嚼字”习惯。【教学重点】1、理解、评价文章里作者的观点。2、培养学生语句及文章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1、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2、在鉴赏与品味文中引用的佳句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这一。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黑格尔的《美学》等。《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2)重点字词:炼字:用心琢磨,使文句精美简洁。援例:引用成例。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了极点。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索然无味:形容文章内容枯燥。推敲:斟酌文句,反复琢磨。胸襟:抱负、气量。岑寂:寂静。捉摸:猜测;预料。游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清沁肺腑:清新得渗入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不即不离: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若隐若现:像是隐藏,又像是显现。形容模糊不清的状态。蕴藉:含蓄而不显露。点石成金: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文章。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下乘:下品。粗枝大叶:比喻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方向发展。1、课堂导入:“老鼠钻进书箱里”打一成语: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词典中对“咬文嚼字”这一成语有三个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形容卖弄才学;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由此可见这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那么朱光潜先生对这一成语赋予了怎样的新意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3、分别投影材料1、2、3材料,让同学讨论分析优劣。1)投影材料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补充材料背景:抗战时期,新编历史剧《屈原》的演出轰动了山城重庆。《屈原》第一次公演时,编剧郭沫若也在台下看戏,其中第五幕第一场有这样一个情节:张瑞芳扮演的婵娟怒斥宋玉:“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听后总觉得这句话骂得不够味,就到后台和张瑞芳商量:“能不能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个无耻的三个字?”这时在旁边扮演渔父的演员插嘴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那就够味了。”郭沫若一听大受启发,觉得改得十分恰当。) 辨析比较句子的含义:不同句式 感情不同。这”字句比“是”字句语气更强烈,更有力投影材料2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问题:这样改好不好?辨析明确:不好。“这”字带有贬义2)投影材料3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李广射虎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辨析明确: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3)关于“推敲”的故事《题李凝幽居》 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提问:“推”一定比“敲”好吗?(联想意境)辨析明确: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板书归纳:文字与情感的关系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句式)王若虚改“李广射虎”(字数)韩愈改“推”为“敲”(字眼)4、作者引用《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想说明什么? 明:“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 5、联想的意义可以使意蕴丰富,但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陷入“套板反应”中,那么什么是“套板反应”?
明: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6、“套板反应”有何危害? 明:就作者来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7、怎样才不滑到“套板反应”中去?明:“唯陈言之务去”,运用文字时做到咬文嚼字,让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板书归纳:论述文字联想义的利与弊引用《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陷入“套板反应”8、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4):举例说明文字与感情的关系第二部分(5—6):举例论述文字联想义的利与弊9、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具体谈作法。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论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10、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小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明:这一小节起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11、提高拓展: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科学文字与文学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 1)、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入海流”这一倒装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流”字发音舒缓绵长,放在句末,可以想象黄河宽广辽远、浩荡千里的形态;“入海”这一瞬间景象可以想见黄河惊涛骇浪、奔腾咆哮的气势。2)、红杏枝头春意闹\浓。—一宋祁《玉楼春》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春风又绿\过\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与其它几个字相比,“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一卢梅坡《早梅》 “一”,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